劉海濤:在「主義」與「問題」的交互作用中探索中國道路

2020-12-16 黨史頻道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理論界曾產生三次激烈的論戰。第一次思想交鋒便是「問題」與「主義」之爭。實際上,這種爭論沒有必要。任何社會都有發展的目標導向即「主義」以及核心價值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又面臨著許多社會問題。因此,要在特定的主義指導下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主義即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當年這場爭論的實質是,解決中國社會問題是否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近一百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但是,在1919年,只有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分子才能在眾多的「主義」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並把它作為認識和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李大釗就是這些先進分子中的傑出代表。

在中國最早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1919年,他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與以往一些學者片言隻語的和不確切的表述不同,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闡釋。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論、經濟論和政策論,即唯物史觀、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而階級競爭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同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第30期上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拉開了論戰的序幕。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外來進口」的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提出要把一切「主義」放在腦後,做參考資料,不要掛在嘴上做招牌;主張「多研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這種主義如何新奇,那種主義如何奧妙」,認為拋開具體問題高談社會主義,去求根本解決,是「中國思想界破產的鐵證」。作為回應,李大釗於1919年8月也在《每周評論》上發表了與胡適針鋒相對的文章「再談問題與主義」。李大釗認為,「問題」與「主義」不可偏離,要想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就應當使社會上多數人接受一個「共同趨向的理想、主義」;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一面固然要研究實際問題,一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中國社會問題,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論去解決;經濟制度的變革是一切社會變動的基礎,為實現經濟組織的變動,必須開展階級鬥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之間的矛盾,並呈現出對抗、不可調和的性質,從這個「問題」中必然要引申出革命的道路,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當然,這場爭論並不像後人所評價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陣地由此得以鞏固,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就不會走那麼多彎路了。但是,可以說馬克思主義逐步在共產主義者的頭腦中紮下根來。儘管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和模糊,但論戰畢竟起到了促使他們深入學習和思考的作用。組建共產黨的思想條件也由此逐步成熟。

中國共產黨既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就意味著它將要引導中國走上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道路,並使中國的革命運動融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之中。但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以後則遇到了一個與西歐迥異的社會環境。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也有一個逐步熟悉和運用的過程。首先二者結合既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必須深刻認識國情,並具備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由此也就產生了「主義」與「問題」的交互作用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逐步清晰。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確立了社會主義理想,並且把俄國十月革命道路視為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但是,在歷經「兩次勝利、兩次失敗」,付出高昂的代價以後,才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俄國的經驗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首先要進行徹底的民主革命的道理。正是通過長期探索,中國共產黨才領導中國人民開闢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並在這條道路上解決了舊社會的矛盾,建立了新中國。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共產黨宣言》曾把共產黨人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即「消滅私有制」。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雖然遵循了這個基本原則,但具體方法則與蘇維埃俄國不同,是「贖買」而不是「剝奪」。在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於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當然,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也存在著缺點和偏差。但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說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1981年2月14日,鄧小平為培格曼出版公司編輯出版的《鄧小平副主席文集》英文版作序,用簡練的語言勾畫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他說,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世界歷史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激烈的動蕩中發展,社會主義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也走過了自己的很不尋常的道路。這本文集裡的第一篇講話,即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發表的時候,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正以其蓬勃的生機和造成中國社會深刻變化的巨大成就,為世界人士所矚目。60年代中期以後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人民遭到了一場巨大的浩劫,我們的國家經歷了一場嚴峻的考驗。從1976年10月,特別是中國共產黨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重新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這條「健康發展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這個歷程中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從這個意義上說,「主義」與「問題」的交互作用遠未完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在「社會主義」之前冠以「中國特色」,但這條道路並沒有違背人類社會發展所遵循的客觀規律,沒有偏離人類文明的共同大道。反過來,正如哲學家所說,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古希臘古羅馬開創的西方文明,沒有中國創造的中國傳統文化,沒有1500年以來歐洲的文藝復興以及開闢的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沒有「蘇聯模式」的試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一句話,離開了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和發展道路,就沒有世界,沒有歷史,沒有世界歷史。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個體與整體、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仍然難以說清;人類歷史是否會終結,或者會趨同,仍然是歷史學家和未來學家所孜孜探索的難題。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在其1953年的印度之行後,發表了他對中國和印度的看法:「這兩個國家之間正在進行一場競賽,來驗證自由方式和警察國家方式到底哪一個能實現更好的社會進程。這個競賽直接影響著這兩個國家的八億人口。長遠地來說,競賽的結果將會影響到整個人類社會,包括我們自己。」在他看來,印度是自由社會,而中國則是警察國家,顯然這種觀念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而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表達則更為客觀,用詞更為準確。他在1954年也同樣直率地寫道:「現在我們最感興趣的國家是印度和中國。我們的政治和經濟結構顯然不同,但是我們實際面臨同樣的問題。未來將會證明,哪個國家、哪種治理模式將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功。」半個世紀後,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獨立日講話中,回答了尼赫魯關於未來的提問:「從獨立到現在已經大約60年了。60年只是古老的文明史的一個短暫的瞬間,但對於一個年輕的國家來說卻是漫長的。在這60年中,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歐洲的帝國消失了。新的力量在亞洲出現。看看日本的今昔。看看中國的今昔。當看它們的時候,我在懷疑我們是否發揮了自己的所有潛能。」中國共產黨人的看法是:「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應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我們將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的世界而努力。」同時,中國共產黨人也將始終牢記鄧小平的囑託:「別人的事情我們管不了,只講一個道理: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

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仍然充滿艱辛和挑戰。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迫切願望是填飽肚子。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以後,又要學文化,拿文憑。有了較高的素質以後,必然產生出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強烈熱情,還要追求個性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個更高層次的目標。人民群眾始終充滿著這種「新期待」。改革開放之初,按等級的平均主義的「大鍋飯」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但如今人們關注的重點早已轉移到收入差距的擴大上來了。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結構比較簡單。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社會分層加劇。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為主體的社會逐步分解為由不同職業和社會階層構成的多樣性社會。於是,社會關係和社會矛盾複雜化。「群體事件」成為新世紀普遍流行的一個名詞。今天是中國已經今非昔比了,但是水漲船高。也許英國工黨理論家安東尼?克羅斯蘭的觀點帶有啟發性:儘管物質水平和表明上的滿意度不斷提升,但是可以避免的社會貧困和身體疾病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許多人的選擇和活動自由;仍然存在著大量社會對抗和階級怨恨,這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表現,而且使社會缺少應有的安寧和滿足感;收入和權力分配仍然很不公平,這方面的分配仍然與才智、美德、能力或智力等方面的分配密切相關,特別是獲取高額報酬的機會,仍然很不平等。這些問題不僅資本主義社會獨有,如今社會主義的中國也並不少見。這些都是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人類社會將始終存在著矛盾。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辯證運動中,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中國實際的交互作用中,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遇到的各種矛盾中,在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定能找到解決衝突的線索。

(作者為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

相關焦點

  • 聯通主義學習教學交互研究新視角:行動者網絡理論
    同時聯通主義學習中個人與集體學習環境和學習網絡的創建都依賴於持續的教學交互的開展。筆者曾構建了聯通主義學習中的教學交互與認知參與模型來表徵教學交互在這一類學習中的特殊作用。根據學習者認知參與度的由淺入深,聯通主義學習分為操作交互、尋徑交互、意會交互和創生交互四層,並指出聯通主義學習就是在這四類交互作用下螺旋式的知識創新和網絡擴展與優化的過程(Wang et al.,2014;王志軍 & 陳麗,2015b)。聯通主義學習中的教學交互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現在:(1)教學交互目標的特定性。
  • 吳曉明|論中國的和平主義發展道路及其世界歷史意義
    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出積極的回應,其基本觀點是:(1)中國的發展道路必然是和平主義性質的,這種和平主義雖然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本質上是由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性實踐為其制訂方向的;(2)由於這條道路不可能依循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建制來為自己取得全部規定,所以它在批判地澄清現代衝突與戰爭之主要根源的同時
  • 獨立自主的道路探索——從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也是貫穿這一思想的主題主線。而獨立自主地探索一條適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始於毛澤東時代。
  •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的上述邏輯,還可由兩個變量之間的雙向交互擴展至三個變量之間的三向交互,只是解釋起來變得更加複雜。在吳曉剛老師組織各路人馬翻譯的SAGE綠皮書系列中,蔣勤翻譯的《多元回歸中的交互作用》一書,給了很好的三向交互的例子。繆佳翻譯的《logistic回歸的交互效應》一書,則將交互作用的應用場景從OLS回歸轉移至logistic回歸。
  • 第六章 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第六章 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黨的八大和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來,但是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後。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應該怎樣建設和發展?
  • ...主席張顯友及尚志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海濤一行到北京考察國藥集團
    12月2日,省政協副主席張顯友及尚志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海濤一行,在京拜會了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醫療醫藥應急保障體系聯盟理事長劉敬禎。會見座談時,劉敬禎首先向張顯友一行介紹了國藥集團發展情況。
  • 聯通主義學習中個體網絡地位與其概念網絡特徵的關係探究——基於cMOOC第1期課程部分交互內容的分析
    雖然已有研究者提出知識的生產源於問題與觀點非共識(陳麗, 等, 2019),個體通過在複雜環境中與合適的資源和人進行交互、分享經驗、激發靈感,在此過程中孕育和表徵新概念,由此實現知識創新(王志軍, 等, 2017),在理論層次上肯定了社會網絡與概念網絡之間存在聯繫,但是如何表徵和分析概念網絡、社會網絡與概念網絡之間具體的關係與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個體的社會網絡地位是否會影響其概念網絡的特徵水平,這些問題仍無定論
  • 結構主義重構社會組織的考古學探索
    結構主義重構社會組織的考古學探索 2019年08月27日 09:47 來源:《江漢考古》2019年第1期 作者:陳暢 字號 內容摘要:結構主義考古學研究方法屬於解釋考古遺存的方法論
  •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問題的新成果
    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問題研究》一書,讀後深受啟發。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該書的作者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對中國歷史脈胳的準確把握,遵循理論和實際結合、歷史和邏輯統一的原則,以流暢的文字,從8個方面對問題作了明確的回答。這8個方面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既為讀者提供了宏觀的視野,使他們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問題到底包括哪些問題,同時又具體深入,闡述了每一個基本問題的主要要素及其邏輯關係,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海寧賽艾莉森-費雪封后 劉海濤榮膺男子冠軍
    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10月28日消息,海寧9球世界公開賽今天進行了最後的爭奪,在女子組的費雪之戰中,艾莉森-費雪9-6戰勝凱莉-費雪贏得冠軍,而男子組決賽在兩名中國選手 劉海濤和 李赫文之間展開,最終劉海濤11-4大勝對手,加冕了自己的首個重大賽事桂冠。
  • 石中英: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與中國教育學研究
    簡言之,正是語言學上的符合論賦予了本質主義如下的信念:實體世界及其本質是可以被語言說中的,或者說,語言提供了人類通向本質的道路。   作為一種知識觀和認識論路線,本質主義的形成還與社會歷史生活中知識權力的爭奪有關係。
  • 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
    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7]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仍然堅持強調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 Logistic 回歸的交互作用
    在多元統計分析中,交互作用是指某一因素的作用隨其他因素水平變化而變化, 兩因素共同作用不等於兩因素單獨作用之和 (相加交互作用) 或之積 (相乘交互作用)時,稱為有交互作用。在因素分析中,通常將因素的乘積項納入,以分析交互作用的影響。本文以Logistic回歸為例,介紹相加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在Logistic回歸中,因素的乘積項常用來反映因素間是否有相乘的交互作用。
  • 交互作用?你真的理解了嗎
    今天這一講繼續前面的實驗心理學部分,我們用一個實驗作為例子,闡釋交互作用效應在心理學實驗中的重要影響。  開始之前,我們先要弄明白一個問題,什麼是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在多因素實驗中,一個自變量的效應隨著其他變量水平變化而變化。簡單一點說就是,自變量之間會互相影響,使實驗結果發生變化。下面我們用內隱與外顯記憶測驗之間的差異來看看交互作用到底是怎麼樣的。  外顯記憶測驗的方式通常有自由回憶,線索回憶和再認,我們在以前的實驗中也有講過,是要求被試有意識地回憶在實驗中學習過的材料。
  • 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
    原標題:從歷史進程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人民要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簡稱中國道路),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徵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條道路來之不易。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獨特的歷史命運、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註定中國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進而造就了中國道路鮮明的獨特性。
  • 百度打造AI互動設計「戰車」
    除了探索智能家居體驗,AI強大的計算能力同樣給研究用戶認知與體驗帶來難以估量的價值。界面設計經常面臨選擇問題,就拿百度App來說,它的首頁可以簡單拆解成14個模塊,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搜索框,把它設計時考慮的8個最關鍵因素,如框體高度、描邊粗細等,所有取值羅列下來,全部交叉組合大約有200萬種可能。
  • 專訪袁正清:國際政治的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最後,哲學和社會學領域的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在全球化浪潮的拍打下,迅速地波及到國際政治領域,原來國際政治的實證主義信念受到動搖,以後實證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為主的反思主義重新思考主流理論的價值,揭示主流理論所遮蔽的理論視域。各種理論流派和方法大舉「入侵」國際政治理論的原有陣地。
  • 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
    在筆者看來,人本主義並非是西方文化的本質特徵,而恰恰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徵。在此方面,陳鼓應、樓宇烈、牟鍾鑑等先生已有論及,如陳鼓應先生在訪談中說到西方哲學時說「西方哲學側重於神本,神是唯一的、唯我獨尊的,是帶有獨斷性的西方性的自我」,並立足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指出了中國人本主義的淵源:「西方文化的根底是神本思想,中國文化則從殷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漸漸走向人本主義,是對人群的關懷。
  •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單元課程整合設計
    一、單元主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二、內容合併國家課程整合:第7課與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合併為一課時。2.研究性學習活動一主題: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正確的探索足跡。活動二主題: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錯誤的探索足跡。要求:閱讀課本P27-P29主要內容,結合小字部分,找出正確與錯誤的探索。
  • 科幻中的女性主義書寫
    在探討女性主義的科幻作者中同樣不乏男性的身影。早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創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驚奇故事》主編雨果·根斯巴克(也是雨果獎名字的由來)便批判了現代節育運動。自20世紀60和70年代以來,男性作者已經習慣於將女權主義納入自己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