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全村最窮;母親,智力存在殘疾。如果找不到出路,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黎坵村少年宋端安,人生或許將寫滿困頓。垃圾堆裡撿回的玩具,陪伴他度過童年時光。對玩具的渴望,讓宋端安痴迷於探究、自創,別人廢棄的電子設備他視作珍寶,摸索著拆卸改裝成電風扇、望遠鏡等小玩具。這些解悶的「玩具」讓他在16歲的年紀,首次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就捧回省級比賽三等獎、市級一等獎。如同那些廢棄的零件重獲新生一樣,宋端安的人生也迎來光亮。
接連捧回省、市科技創新大獎宋端安是家裡唯一的孩子,他的母親存在精神障礙,他出生時父親已近50歲。老來得子的喜悅並不能衝散現實的交困,是「全村墊底」的貧困戶,直到近幾年享受扶貧政策,一家每年能得到8000多元的低保金和扶貧項目收益,日子才不那麼捉襟見肘。這樣的家庭背景,註定宋端安在大多數時候不容易被人關注。2020年6月19日,這一天對宋端安來說,是值得記住的日子。當天,他獲得第35屆臨沂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三等獎的消息傳到所在學校。讓宋端安捧回榮譽的兩件成果分別是電擊捕鼠器、太陽能電燈。「抓了20多隻小的,兩隻大的,挺好用。」製作捕鼠器源於家裡老鼠多,宋端安用不同廢舊電器上拆下來的逆變器、高壓電發生器等零件,組成一個2.5萬伏的捕鼠器;太陽能電燈的製作也源於實用需求,一小塊光伏板連接蓄電池後,宋端安又加上了從廢監控攝像頭上拆下的光敏開關,光線充足時蓄電池不斷積蓄電能,天黑或室內停電時光敏開關自動接通LED燈頭髮光。向來不被關注的宋端安成了校園裡的名人。當地電視臺帶著大大小小的設備趕到宋端安家裡採訪、拍攝,進進出出的身影吸引著村民駐足。當得知這個平凡到有些破落的小院培養了一位獲得市級大獎的孩子,村民們也好奇其中的奧妙。
用撿來的各種電器元件,宋端安執著於自己的小小發明中。撿零件拼裝玩具讓他樂在其中在宋端安的印象裡,童年裡他沒得到過像樣的玩具,五六歲時就從垃圾堆撿別人家扔掉的舊玩具玩。「撿回來的玩具都壞了,我就想能不能給修好。」擁有一個功能正常玩具的渴望,驅使宋端安嘗試拆修撿回來的破爛貨。「齒輪、電線頭,有些能通用。」手裡沒有玩具零件更換,他瞄向了垃圾堆裡的舊電器。可是大多數時候,舊電器零件裝到玩具上不合適。撿回來的舊電器不能用於修玩具,宋端安就琢磨起拼湊、維修這些舊電器。讓宋端安記憶深刻的是,10歲左右,他撿回一個磁帶隨身聽打算拆裡面的齒輪。拆開之後,他發現這個隨身聽是用皮帶輪驅動,極大引發了將其修好的興趣。遺憾的是,儘管宋端安知道隨身聽的故障原因,但苦於找不到零件,最終沒能修復。拆拆修修中,宋端安把一些可用的舊零件組裝成他能想到的玩具。舊電機加上手工槳片做成小風扇,手電筒殼裝進凹凸鏡片改成望遠鏡……這些東拼西湊的「玩具」打發著宋端安的時光,也讓他樂在其中,以至於當偶爾獲得別人贈送的新玩具,「過不了三天」就會被他拆個七零八落,一探內部構造奧妙。當村裡的垃圾堆滿足不了宋端安的「發明」,他轉向附近村子的一個廢品收購站。那裡堆積如山的廢舊電器,成了宋端安的「樂園」。「買回來兩個舊電磁爐,其實就是門控管壞了,換上後跟新的一樣用。」收購站老闆知道宋端安家境不好,廢舊電器或零件基本是半賣半送。多方援手助力成長給他開啟一個新世界2018年8月份,臨沂財金集團派駐黎坵村第一書記王詩良偶然目睹了這張帶給他強烈視覺衝擊的床榻。「一堆電路板、線頭,還有他自己做的電烙鐵等小工具。」王詩良到宋端安家走訪,聊家常時看到宋端安比較靦腆。「問一句答一句,場面有點尷尬,我就問他平時有啥愛好。」這時,王詩良看到宋端安眼裡放著光,把來訪者領進堂屋那間用櫥櫃隔出來的臥室。宋端安眉飛色舞地介紹著他製作的「玩具」,王詩良感覺眼前的宋端安跟聊天時的靦腆少年判若兩人。「改變一個村的面貌可能要下很多功夫才能看到成果,但要改變宋端安的境遇只需要幫他一把即可。」王詩良察覺,宋端安掌握了同齡人不具備的電路、維修技能,只要稍加點撥,就會產生更多成果。「先是被臨沂城區的沂州實驗學校關注到,他們提供了專業指導。」2020年3月份,沂州實驗學校鼓勵宋端安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兩件成果項目分獲一、三等獎,並被推薦參加山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第三名。此後,臨沂市科協、機器人俱樂部等單位和機構相繼給予宋端安關注、幫助,鼓勵著他把「玩具」創造水平提升臺階。各方帶來的幫助如同給宋端安開啟了一個新世界。在這之前,他完全是憑藉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了解各類電器元件的功能,接觸到這個新開啟的世界之後,他學會了上網查詢、學習電路知識,弄懂了此前種種不解和疑問。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