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哉風
不知何時起,網上流行一句話:「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
這種對僧道帶有明顯褒貶的說法,是否真有道理?
首先,有人說,今天我們見到的和尚很多,而道士少見,豈不正說明在當今盛世,道士都「歸隱深山」了嗎?
圖:一個道士的背影
圖:龍虎山道士在踢足球
事實上,這是因為僧侶多道士少的緣故。目前,全國共有佛教僧侶約22.2萬人,佛教道場3.3萬處;而道教宮觀約9000處,道士約4.8萬人。道士只有僧侶的4分之一,且深居簡出,見的少自然不足為怪。
其次,說「盛世道士歸隱」,是絲毫不了解歷史。事實恰恰相反,在中國歷史上,越是盛世,道士越是下山得勤快,越是壯大風光。
圖:道士下山成了流行詞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大約從漢武帝後,黃老之學從政治信仰轉變成宗教團體,我們熟悉的茅山道派、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都是出現在漢代。北魏太武帝時期,寇謙之成為第一位被皇帝承認的的天師,道教正式從民間進入廟堂,成為了北魏甚至北朝歷代的國教,道家法籙大行於天下。
圖:寇謙之像
到了唐代,因為老子姓李,所以被得到天下的李氏尊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皇帝親自規定「道大佛小,先老後釋」,有唐一代,道士的地位之高一時無兩,世人大興崇道之風。
宋朝人崇道也不遑多讓,宋真宗、宋徽宗大力編修道藏,全國各地大建宮觀,冊封了一大批「神仙」。元代,因為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真人與成吉思汗的淵源,全真教得以掌管北方道教,南方道教則由正一道掌管,龍虎山張氏子孫被元廷封為「天師」。
圖:張天師像
明朝推翻了元朝,卻對道教仍然尊崇無比。太祖朱元璋設立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成祖朱棣自封為真武大帝,代宗、憲宗、孝宗、世宗都寵信道士,熱衷方術,以至於明朝出現過很多權傾一時的「真人」和「神仙」,驕橫朝野、欺男霸女。
圖:電影裡的茅山道士
直到清朝,由於統治者主要倡導佛教,道教的地位才開始走下坡路,就算這樣,也在清朝的盛世出現了道教的「龍門中興」。
圖:民國道士
第三,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一是沾了民間傳說的光:從明清到近代,民間傳說、演義、評書裡,把中國歷史上的亂世智者,如姜太公、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統統演繹成擅長道家法術的軍師形象;二是因為道教和民間秘密會社的關係密切,也帶給世人一種「道士在亂世更活躍」的印象。
圖:張良、劉伯溫
說「亂世和尚關門避禍」,則屬無中生有。明代東南沿海倭亂,正規軍軍心渙散,少林、五臺、伏牛的僧兵救國救難,奮勇上陣,犧牲無數,立下了莫大功勞;南京大屠殺期間,南京棲霞寺的監寺寂然法師,冒著生命危險建立了難民收容所,保護了兩萬四千多名難民的生命,包括有國軍高級將領廖耀湘。棲霞寺的大小僧眾,頂著日軍的暴虐修建棚屋,拿出廟裡全部存糧,一日只吃兩餐救濟難民,這是何等的慈悲心。
圖:根據寂然法師事跡改編的電影《棲霞寺1937》
流言止於智者。佛教和道教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兩大宗教,亂世護國濟民,盛世教化人心,哪裡來的黑白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