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桃李比喻學生,這個典故就比較久遠了。史料記載春秋時期,這個應該比孔老先生要早些年代,當時魏國有位大臣叫子質,學問很高,用學富五車來比喻也不為過。
他開辦了一個私人學校,當時叫學館。這個學校裡有一棵桃樹和一棵李子樹,凡是前來求學的學生,都會在這兩棵樹前跪拜,行拜師禮。子質先生就會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和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用功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自己有了真才實學,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一番大事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師傅認真教,學生努力學,經過幾年的學習,這些學子們先後成才,有不少成為了國家的棟梁。這些學子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會在自己住處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當子質先生退休後,他決定去各國遊歷一番。當時各國當官的子質學生很多,每見到一個學生都會在他們家看到栽種的桃樹和李子樹。這時老先生很自豪的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一個個都很有作為!」
這就是桃李的出處,現在的很多老師,也很喜歡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學生。相對來說,高中和大學的老師用這個詞比較貼切一些。但現在的應試教育,師生之間的感情,遠遠沒有古代那種師徒相傳全心全意的那種情意。
現在老師只是一種職業,真正能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已經很少很少。說得更通俗一些只是一種養家餬口的工種而已,上課只是為了應付他的工作、打發他的時間。帶初三和高三的老師,一味地追求升學率和獎金。在他們的眼中,優等生才是重點,其他的學生,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這種師徒關係,會讓學生感激感恩他們的老師嗎?當然,老師只會記得成績好的學生。他們也可以自豪地說,桃李滿天下。但與古代的那種師徒意義已經完全不同,真正有資格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的老師百不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