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2020-12-16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紐約時報又黑中國,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昨天下午,B站上出現了這樣一條高能視頻……

發布視頻的是一個叫「NathanRich火鍋大王」的網友,是一枚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

▲Nathan的B站帳號

昨天下午,這枚美國小哥發布了一條和美媒《紐約時報》有關的視頻,短短一天已在B站上有了17.7萬播放量、4000+條彈幕。


就連主頁君此刻正在觀看時,也有2000多人正在和主頁君一起觀看:

而這個B站的「新晉爆款」視頻,標題是這樣的……

Emmmmm。。。。對於《紐約時報》各種無中生有、抹黑中國的德性,咱們都快見怪不怪了。

沒想到這回連美國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還特意錄了視頻來「揭露外媒的謊言」……想想就很帶感啊!

在視頻裡,美國小哥所提到《紐約時報》抹黑中國的,是它9月底刊登的一個視頻報導,名為「中國掠奪性的醫療體系的內幕」 (Inside China『s Predatory Health Care System)。

一點開這個視頻,昏暗的畫面,陰森的背景音樂,故弄玄虛的運鏡……愣是有把新聞報導強行搞成恐怖電影的架勢。

不過,影片處理手法什麼的先且不提,《紐約時報》這個所謂「攻擊中國醫療體系」的視頻,本身的內容就充滿了各種混淆黑白、偷換概念的槽點。

而美國小哥Nathan呢,也相當給力,愣是錄了一個長達40分鐘的視頻來駁斥《紐約時報》,堪稱戰鬥力超強的打臉了!

小哥提到,《紐約時報》視頻的主人公,是一名不幸患癌的老人。

2011年時,68歲的她被診斷出癌症晚期:

之後,這位老人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醫生曾建議過她化療和放療,但被她自己給拒絕了。

於是,醫生給她開了治療藥物:艾瑞莎

不幸的是,老人服用了9個月後,艾瑞莎不再起作用。

於是,在2015年左右,老人原本在醫藥公司有著體面收入的兒子,自己辭去了工作,搬去了父母家以便更好地照顧生病的母親。

關於「兒子收入體面」這點,也曾在《紐約時報》的文章裡有所提及:

Mr。 Zhang vowed to save her.He quit a decent-paying job and moved in with his parents in a barely furnished apartment in Jinzhou。

張哲軍誓要救母親的命。他辭掉了一份高薪工作,搬去錦州一間簡陋的公寓和父母一起住。

(via NYT)

於是,在各種治療方法和藥物相繼失效、且老人不願意接受化療和放療的前提下,兒子為了幫母親對抗病魔,開始嘗試自己做治療癌症的藥物……

說到這裡,小哥提到了自己的母親。他的母親同樣不幸患癌,並且在診斷兩周後就去世了……

小哥感慨,通過各種嘗試和努力,在診斷出癌症後這位老人活了6年。雖然這她依然在75歲時不幸去世,但總體而言,她已經比很多高齡癌症患者活得都長。

而這,也是一個令人欽佩的、與病魔持續抗爭的故事。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故事,到了《紐約時報》的視頻裡,被歪曲成什麼樣了呢?

首先,是老人兒子的收入。

咱們在前文中也提到過,《紐約時報》在自己的文章裡曾用「decent-paying」(待遇豐厚)來形容他曾經的工作。之後,為了有更多時間照顧母親,兒子主動辭去了這份工作,轉而幹了份收入微薄的活,將主要的時間精力放在母親身上。

是的。明明是個人的選擇,但到了《紐約時報》的視頻裡,變得只有這樣一句話……

直接把老人的兒子定位為收入微薄的「窮人」,《紐約時報》這視頻是想渲染什麼?

估計很多國內盆友已經猜到一些「套路」了:病魔讓窮困的人無路可逃(而富人或許可以這樣那樣),這種渲染貧富矛盾的套路《紐約時報》早就耍得很溜了。

但小哥對這「套路」毫不客氣地打臉了:不富裕的重症患者在中國或許不好過,但在美國難道就好過嗎?!

來一串新聞標題……

Double kill。。。

Triple kill。。。

小哥發出靈魂拷問:這還尚且是美國普通人所面臨的困境。那對於那些貧困的美國人,他們又怎可能擔負得起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

接著,最高能的操作來了……

在《紐約時報》這個視頻裡,主頁君聽到老人的兒子說了這樣的話:

「一個是易瑞沙(艾瑞莎),然後就是9291、2992、凡德他尼、阿西替尼、4002、克唑替尼。」

「現在是用了7種(藥)了。」

注意看上面字幕的紅框:明明人家說的是「用了7種藥」,字幕卻寫的「我們做了7種藥」。

……怎麼著,難道艾瑞莎也是她兒子自製的不成??

看到此,美國小哥忍不住再一次靈魂拷問:為什麼《紐約時報》要更改她兒子的原話?為什麼要暗示「所有的藥都是自製的」?


關於這位患病老人和她兒子自製藥的故事,在這個視頻裡暫告一段落了。

然後,《紐約時報》對此來了個神總結: 這是中國醫療體系危機的徵兆。 (「It『s a symptom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crisis。」)

等等……這是什麼邏輯?





小哥無奈道:這更像是體現了世界癌症危機,而不是什麼「中國危機」啊!

更有病的是,《紐約時報》的視頻想營造出一種「中國的醫院都受利益驅使」的感覺。

然後他們的營造方法是——拍攝且僅拍攝了一家醫院的門口。

一家位於上海的著名腫瘤醫院門前,排著長隊的人。

有人對著鏡頭抱怨,黃牛太多了,他們排隊要等很久。

然後《紐約時報》的結論似乎就可以來了:中國的醫院的確都受利益驅使。

小哥無奈地駁斥道:這是全國知名腫瘤醫院!而且還是接診量極大、價格相對較低的公立醫院!排隊這不是很正常嗎?人家想去好醫院看病啊!

這和「受利益驅使」有哪門子聯繫??


上面這最後一句,真是扎心啊……

美國小哥Nathan的這個視頻有很長,限於篇幅,主頁君不再一一展示。(感興趣的可戳文後「閱讀原文」瀏覽該視頻)

他在視頻介紹裡說,他的團隊「做了大量功課全方位反駁他們不堪一擊的謊言」。有的放矢,有理有據。

比如,《紐約時報》視頻裡展示了一組數據,想來展示中美兩國看病自費的情況:

Emmmm。。。。從這個百分比上來看,中國的自費貌似高於美國?

但小哥就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伎倆:你為什麼偏用百分比?你敢用實際數據嗎?!

頗為搞笑的是,不知是否是這些「論據」太虛,實在支撐不起《紐約時報》想要抹黑中國的那些觀點——以嚴肅新聞媒體自稱的《紐約時報》,居然在視頻裡加入了一聽就極其沉重的背景音樂,強行烘託出一種「貌似很慘」的氣氛,毫無半點專業性可言。

聽得小哥相當無語

咳咳……為啥《紐約時報》不敢放兩國實際的自費支出?

為啥小哥要問「美國的悲傷音樂」?

答案有點扎心——


▲「美國人的醫療支出中,自費部分高達中國人的8倍。但美國人掙的錢卻沒有中國人的8倍。」

當然,小哥在視頻裡也說了,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包括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醫療系統都不是最完美的。我們都需要不斷調整和進步。

但這絕不是《紐約時報》可以混淆是非、無中生有地來黑中國的理由。

希望《紐約時報》能長點心,愛惜羽毛(如果你還有羽毛的話)

不要再幹這類完全有悖於新聞道德的事了。

否則只會有更多像Nathan小哥這樣的人,自發加入到打你臉的隊伍中。不疼嗎?

文:lanlan

圖:@NathanRich火鍋大王、NYT、網絡等

相關焦點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紐約時報》上關於中國的廣告確實不多,因為大部分以形象廣告為主,商品廣告很少,中國企業基本沒有在上面做過廣告。  朱大平透露,這則整版彩色廣告花費了10萬美元。原本他計劃7萬多美元發一個半版黑白廣告,後來經過溝通,《紐約時報》方面表示,10萬美元可以做一個整版彩色廣告,「這個價格還是很合適的。」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友發覺不對勁了
    說起2020這一年,新冠疫情無疑是一項焦點議題,全球眾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而在這其中,中國取得的成績可謂是相當顯著的,依靠著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中國境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社會各行各業也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運轉,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媒體卻仍然不死心,想要對中國進行抹黑和攻擊,不過美國網友面對這次的報導
  • 《紐約時報》「神助攻」,新聞曝出黑歷史,把美國動亂推向新高潮
    《紐約時報》"神助攻"此前,據環球網報導:在這種"反種族歧視"激烈浪潮的背景下,美國《紐約時報》在其境外社交網站推特上發表了一篇帖子,扒了"總統山"的歷史問題,瞬間遭到不少人的抨擊,把話題推上了高潮。在這篇帖子中稱,在總統山上的四位總統其中兩位都是奴隸主,並且這座雕像的作者也是崇尚"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的色彩,就連這個雕像坐落的地方也是白人殖民者從印第安人部落掠奪過來並佔為己有的。雖然文中的語言都很隱晦,雖然只是暗示的話語,但是仍然令原本就對這場運動不滿的許多美國人炸開了鍋,紛紛訓斥起《紐約時報》。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的視頻火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記者: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取得巨大成功記者Donald McNeil表示,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紐約時報邁出危險一步,大批美國白人炸鍋:你這是要動「國本」!
    據環球網7月3日報導,身為美國標杆級的媒體《紐約時報》,一向以自由敢言為報導特色,有著不少忠實的讀者。但7月2日,《紐約時報》在境外社交網站上發布的一則貼文卻罕見的「翻車」了。7月2日,該報發布了一篇文章,將美國著名的「總統山」(刻有美國歷史上白人最自豪的四位總統雕像)的「黑歷史」扒了一圈,主要就是寫道在這四名總統中,有兩位都是奴隸主,不僅如此,雕像的作者更是與崇尚白人至上的組織有著密切聯繫,就連「總統山」建造的地方都曾是印第安人部落的地盤。
  • 臺灣網軍買廣告登《紐約時報》攻擊譚德塞,蔡英文發文力挺
    據臺灣媒體報導,由臺灣網軍發起募資併購買版面的廣告,14日在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其中提到「臺灣被世衛組織拒於門外」;對此,世衛組織在回應臺灣媒體採訪時強調,數十年來一直與臺灣衛生部門保持技術交流。據報導,這份廣告文案被切成上下兩塊,分別以黑、白為底色。
  • 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新年伊始,儘管中國出現了一些零星的疫情,但是與西方世界相比,中國成為世界的「安全島」。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為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口味,《紐約時報》應運而生。紐約時報的創始人雷蒙德,一開始就想創建一份理想的報紙:少刊登或者不刊登刺激性新聞、多刊登重要而正直的新聞,要保持「莊重嚴肅」的格調,與市面上其他小報區別開來。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謠言,2020年被啪啪打臉
    在人均教育水平並不那麼高的年代,這群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們,承擔著在溝通中將知識傳遞,肩負著破除愚昧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公知這個詞兒似乎慢慢變味了。如今呢,中國今時不同以往,國民教育水平早已大幅度提高。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發達,傳遞知識和發表意見早已不是件難事。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打開《紐約時報》網站,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疏朗輕盈。首先是網站的頂部不似國內網站般戴著厚重的「帽子」,沒有厚厚的導航條,也沒有密密麻麻的廣告鏈。導航方面,只有簡單的七個按鈕,三個功能性按鈕服務於用戶的登錄、註冊和主頁提示,四個內容性按鈕分別指向「報紙」、「視頻」、「排行榜」及地區版本;廣告方面,只有在與報紙一樣的網站logo左右各有一個小型圖片廣告,下方有一個窄窄的通欄廣告。
  • 談判前夕《紐約時報》一幅漫畫相當耐人尋味
    來源:環球時報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萬眾矚目中告一段落……不過,在談判前夕,美國《紐約時報》社論版的一幅漫畫卻相當耐人尋味。這幅漫畫「亮了」……(by Heng via NYT)一隻看似在往下墜的、代表著「中國經濟」的大熊貓,即將以其龐大的身軀往下面的人砸去。
  • 《紐約時報》找了個新疆問題「專家」,一生都沒去過新疆……
    然而,才過去幾個月,《紐約時報》就改變立場,又來刊登《大紀元時報》工作人員的評論文章,如此打臉的操作,不得不讓人質疑其專業性和真實性,更讓人懷疑其居心何在。在這篇發表在《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中,彭利用其八分之一的維吾爾族血統,將自己和家人描述成中國政府實施所謂「種族滅絕」的受害者。
  • 這事英國人也賴上中國?更搞笑的是美國人的立場
    美國《紐約時報》等西方自由派媒體都對該國的這一舉動做出了積極評價,並稱這是受到美國的黑人運動影響所致。他宣稱,中國在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債務外交」控制巴貝多,迫使該國遠離英國這個重要的夥伴。「英國的夥伴一直在面對著來自敵對勢力的挑戰,想要破壞我們的聯盟,如今我們在加勒比海正目睹這一情形」,圖根哈特說。
  •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估計川普總統也是哭暈在廁所。或許他自己永遠都想不通,在那個每天都被他拼命針對和抹黑的國家,自己竟然是個全民網紅。甚至還被中國網民親切地稱作川建國同志……川普在帶領美國和中國對峙期間,總是會做一些噁心中國卻對美國不利的決策,平白消耗美國國力。
  • 《紐約時報》的中國問題專家居然服務於這家邪教小報……
    文章題目寫道:《紐約時報》指責中國「種族滅絕」的假專家,實則為右翼邪教法x功的宣傳部門工作。近日,《紐約時報》興師動眾地找專家,發表了一篇指控中國對維吾爾族犯下了「滅絕種族罪」的文章。該文章在事實上受到了質疑,一經發布就立即翻車了。據「灰色地帶」披露,這篇題為《新疆發生種族滅絕,我才開始尋根》的評論文章作者彭·阿米莉亞(Amelia Pang),是法X功媒體《XX元時報》的前員工。
  • 談判前夕,《紐約時報》一幅漫畫相當耐人尋味
    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萬眾矚目中告一段落……不過,在談判前夕,美國《紐約時報》社論版的一幅漫畫卻相當耐人尋味。就在前兩天,《紐約時報》刊登了這樣一篇報導。它發出了「靈魂的拷問」——▲螺絲釘難題:蘋果為何無法實現「美國組裝」?
  • ...紐約時報》採訪:我把美國人民當作親人 在這裡受到了種族歧視
    大家都知道在美國。在美國怎麼樣?除了她的微博,大多數人無從得知。5月14日,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了鳳姐,本意是調查美國紐約美甲沙龍工人的生存境況,但顯然鳳姐說得遠不止這些。在介紹完自己在紐約美甲業的工作經歷後,鳳姐談起了自己對「美國夢」的看法。她說美國夢是自由平等,她到美國就是奔著自由女神去的,但同時她又說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
  • 美國那些讓人窒息的打臉瞬間
    美國的「馳名雙標」說白了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前一秒還正襟危坐下一秒就被瘋狂打臉今天我們就來解讀美國讓人窒息的打臉瞬間前方啪啪啪高能預警(別忘了左滑查看真相)點擊空白區域查看「馳名雙標」▼當「亮麗風景線」出現在美國Violence in HKSAR is "a beautiful sight to behold".
  • 城牆上的守夜人:《紐約時報》這樣妄譯「妄議」
    《紐約時報》長期代表著國際新聞媒體的最高水平。即使你從未領略過新聞界「灰貴婦」的風情,你只需知道它一向很高冷,但講話還算能讓人聽懂,而且能讓人相信就行了。 作為「翻譯狗」,我真心佩服《紐約時報》編輯們的水平和節操,直到我看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