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上的守夜人:《紐約時報》這樣妄譯「妄議」

2020-12-11 觀察者網

《紐約時報》長期代表著國際新聞媒體的最高水平。即使你從未領略過新聞界「灰貴婦」的風情,你只需知道它一向很高冷,但講話還算能讓人聽懂,而且能讓人相信就行了。

作為「翻譯狗」,我真心佩服《紐約時報》編輯們的水平和節操,直到我看了這篇文章:

標題沒什麼驚喜,不過在文章裡,這位中文名叫黃安偉的記者稍微發揮了一下他的「編輯獨立性」(editorial independence):

劃紅線的部分所謂「wangyi zhongyang」,來自上個月《中共紀律處分條例》的這句話——「妄議中央大政方針」。

黃記者是常年喝洋墨水的人,敢情您學中文的時候,老師是這樣說的:

妄議 = discuss in an open manner

把這個等式「約分」一下:

妄 = in an open manner

原來在黃記者看來,妄議就是公開討論,怪不得美國人很喜歡「公開討論」其他國家的短短長長呢。

那麼,是不是因為他中文真的不太靈光,造成無心之失呢?

黃記者在臺灣著名的「國際華語研習所」學過中文,應該不會無意犯下這個基本的翻譯錯誤。中文再不濟,也還有辦法,小時候語文老師一直告訴我們,遇到不懂的生詞應該怎樣?

查字典啊!

在手機詞典裡隨便一搜就能理解個大概:

看來,《紐約時報》如此翻譯「妄議」,也是一種「妄譯」。

既然翻譯難度不高,難道黃記者是故意的?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新聞學教授想必也不會答應吧。

守夜人不敢懷疑黃記者的職業操守,也許他只是個「真(原)誠(教)的(旨)自由主義者」,認為什麼話都能說,不管說什麼話都是「discuss」,反之,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約束,就是沒有言論自由,不允許disagree。所以他用「妄譯」將「妄議」包裝一番,《紐約時報》的讀者大部分都不懂中文,確實會被他的這種「個人理解」繞進去。

因此,有必要好好討論下「妄議」究竟該怎麼譯,可惜中國官方沒有給出權威的譯法,守夜人只好拋磚引玉一下:

妄議中央大政 ≈ (to) distor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policies in public

首先,妄者,亂也,是貶義詞,與中性的disagree、discuss完全不同,翻譯時理應考慮這一點。既然是「妄」,那麼意味著發出的言論是虛假的詆毀,有falsehood、distortion的意思在裡面,而不是誠實的意見。

其次,妄議是對國家、社會不負的言論,黨員能不能對國家、社會不負責任呢?黨能不能約束、處理不負責任的黨員呢?

第三,既然《條例》裡把「妄議中央大政」和「破壞黨的集中統一」放在一起,那麼這個「議」字就大有學問了。所謂集中統一,就是黨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已經經過了向群眾和黨外人士徵詢意見、內部充分討論、反覆起草修改等程序。在整個集思廣益的過程中,黨員完全可以在各級黨委會上暢所欲言地提出問題,可一旦形成決議,那麼全國任何一級黨委、任何一名黨員,都必須執行中央的要求,根本不存在唱反調或者拒絕執行的空間。《紐約時報》用discuss這個詞,實際上是把決議的執行要求偷換為決議形成的過程,弦外之音到底是什麼呢?

不過,話說回來,比起「做人不要太啥啥啥」的另外幾家美國媒體,「灰貴婦」《紐約時報》還算是節操值蠻高的,比如在報導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至少還記得用「客觀」的第三方言論來做擋箭牌。

守夜人寧願相信,《紐約時報》總部有節操的領導們是不懂中文的,他們不明白「妄議」不是「公開討論」。

我在此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去想像一下,或許那些常駐中國、懂得中文的「中國通」記者編輯們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他們鑽了個空子,利用總部大佬們不懂中文,而大量中國讀者也不會勞神看英文報導,自己在那兒舞文弄墨,挑撥對立,賺取眼球。

他們這麼做,誰會受傷害?

不是中國人。即使遭到一些外國讀者的誤解,中國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

受傷害的是只懂英文的外國讀者。黃安偉們給英文讀者們製造了一個虛假的幻想,扭曲了他們對中國和世界的認識,要是讓他們錯過中國崛起的風(商)景(機),找誰說理去?

另一個受傷的就是「灰貴婦」自己。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守夜人這樣的,來曝光這種上不了臺面的小把戲,《紐約時報》作為全球知名新聞品牌的公信力將受到多少損害呢?

相關焦點

  • 「妄議中央大政方針」解讀:什麼行為算「妄議中央」
    隨著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因「在重大問題上發表違背中央精神言論」而被雙開,「妄議中央」成為熱詞之一。到底什麼是「妄議中央」?禁止「妄議中央」會不會扼殺黨內民主?  新近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破壞黨的集中統一的,要給予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 《紐約時報》宣布將遷走部分駐港辦公室 理由很無恥
    據路透社15日報導,美國《紐約時報》宣布,鑑於香港國安法給其員工帶來的「巨大挑戰」,決定將其位於香港辦公室的部分成員於明年遷至首爾。▲報導截圖《紐約時報》發言人表示:「鑑於目前的形勢,我們正在起草計劃把編輯團隊遷至其他地區……不過,我們會繼續在香港保留大量工作人員。」
  • 解讀「妄議中央」
    隨著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因「在重大問題上發表違背中央精神言論」而被雙開,「妄議中央」成為熱詞之一。到底什麼是「妄議中央」?禁止「妄議中央」會不會扼殺黨內民主?  2、並不會限制黨內民主  有人認為,新《處分條例》加入了對「妄議中央」的禁止性條款,將會使黨內生活陷入「只唯上」的氛圍,會限制黨內民主,社會上再難有不同聲音。  這是對「妄議中央」的斷章取義。
  • 警惕: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的反動言論,多名違紀領導幹部被通報!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時稱:經查,鄧恢林喪失理想信念,毫無「四個意識」,背離「兩個維護」,參與在黨內搞團團夥夥,撈取政治資本,熱衷政治投機,妄議黨中央大政方針。《法治日報》記者梳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審查調查欄目通報信息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總計有10名黨員領導幹部涉妄議中央大政方針,另有6人公開發表與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言論。
  • 警惕: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發表反對言論 多名領導幹部被通報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時稱:經查,鄧恢林喪失理想信念,毫無「四個意識」,背離「兩個維護」,參與在黨內搞團團夥夥,撈取政治資本,熱衷政治投機,妄議黨中央大政方針。《法治日報》記者梳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審查調查欄目通報信息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總計有10名黨員領導幹部涉妄議中央大政方針,另有6人公開發表與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言論。
  • 中紀委釋疑何為妄議中央大政方針?標準是什麼?
    中紀委釋疑何為妄議中央大政方針?標準是什麼?  第46條中「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破壞黨的集中統一的」,何為「妄議」?具體的標準是什麼?怎樣算是正確的討論議論,怎樣算是「妄議」?  中央紀委法規室:「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破壞黨的集中統一的」是這次修訂新增的違紀行為。之所以這樣規定,最重要的依據是黨章。黨章在總綱中規定堅持民主集中制是黨的建設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
  • 最後一個死於妄議的愛國者
    這次因妄議而喪命的文人,也是一個忠君愛國者,姓賀。他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賀世盛。反過來讀,也是滿滿的正能量。而讓他罹難的那本書,叫《篤國策》。篤國,可理解為強國,也可理解為忠於國家,這人名和書名,簡直是天作之合,可惜,天不容他。賀世盛,身份是湖南耒陽縣學增生,案發時年已69歲。
  • 肖培解答"妄議中央"判定標準:界限為是否破壞黨的集中統一
    >>>點擊進入圖文直播頁面 有媒體記者提問,最近這段時間大家在討論新的紀律處分條例裡面有一條妄議中央的規定,有一些爭議。請教一下中央紀委對於妄議中央怎麼樣判斷,怎麼樣定義,有沒有一個標準?如何區分是在妄議中央和提意見建議?
  • 翻譯不是請客吃飯,外媒如何「妄」譯中國
    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是「鐵錘」: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美國人CNN和《紐約時報》則認為是「打鐵的人」: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種形態決定了他們需要的新聞的趣味,是要真實準確、富含信息的,這樣才能應對變化的、不確定的外部世界。還有就是政治冷感。為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口味,《紐約時報》應運而生。1990年代,《紐約時報》重啟數位化。1996年《紐約時報》官網正式上線。當時網站只是照搬紙質版的內容。這個並不讓人滿意,因此戲稱這樣的內容為「鏟品」(shovel ware),意思是「毫無新意地照搬媒體上的內容或產品」。1999年《紐約時報》嘗試將紙質版和網絡版的新聞編輯室(中國叫編輯部)合二為一,創建不間斷新聞部。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紐約時報》上百年的歷史,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十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網站是一個成長中的幼兒。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一支力量,《紐約時報》網站一方面承續百年大報的風範,在頁面設計、內容布局上莊重、大氣、自然,一方面又緊貼網際網路脈搏,精心設計各類互動,展現出報紙網站一種獨特的韻味。
  • 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原標題:紐約時報又黑中國,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昨天下午,B站上出現了這樣一條高能視頻……發布視頻的是一個叫「NathanRich火鍋大王」的網友,是一枚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紐約時報廣告刊發標準
    因此,紐約時報一直在盡最大努力,通過阻擋那些容易引人誤解的、不準確的或是欺騙性的商業信息,阻擋那些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自我吹噓,阻擋那些不能遵守信息的莊重和尊嚴原則的信息,來保護其讀者和廣告客戶。時報設立了廣告審查部門,其功能是在廣告發布之前對廣告進行檢查。所有提交到時報的廣告都要經過仔細審讀,決定其是否符合時報多年來形成的可接受的標準。
  • 《紐約時報》社論競賽即將開始報名!
    根據美國核心課程標準的要求,議論文寫作在美國高中課程大綱中佔據越來越突出的位置,所以寫作技能成為美國招生官非常看重的「百搭」(沒有專業限制)學術能力。New York Times Student Editorial Contest全球11~19歲學生(紐約時報工作人員直系親屬禁止參賽) 2021年2月23日~4月13日(當下為最佳備賽時間)學生需要根據各類社會話題
  • 如何在《紐約時報》寫作競賽中斬獲大獎?還能受到藤校G5的關注!
    大家對於美國媒體《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一定都不陌生,如果有這樣一個好機會,讓你受到全球知名報刊的青睞,不僅能鍛鍊英語寫作能力,還能將文章作品刊登在官方頁網頁上,簡直又心動又不可思議吧?
  • 《紐約時報》在Instagram上推出AR填字遊戲
    據外媒報導,《紐約時報》在其標誌性的填字遊戲引入了增強現實(AR)技術。這家媒體公司於今日(當地時間12月22日)早上宣布推出在Instagram上一款全新的AR遊戲--《Shattered Crosswords》。
  • 紐約華人美甲店老闆示威 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
    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信蓮)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來到位於曼哈頓8大道41街的《紐約時報》總部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要求紐時為今年5月份的一篇採訪文章道歉。一個活動組織者說,如果得不到答覆,他們要每周都來抗議一次。不過,《紐約時報》隨後回應說他們的報導是有根據的。
  • 《紐約時報》改版新嘗試
    社交平臺上諸如此類的精彩內容卻一直以來都被媒體忽略了,其實這些內容值得更廣泛的傳播。當然Silverstein團隊也意識到這個版面的還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不僅為閱讀後續內容熱身,也為《紐約時報》當天的所有動態提供一個全局性總覽。
  • 周日閱讀分享:解析美國高等教育的實質,紐約時報暢銷書《優秀的綿羊》
    這本書,被紐約時報稱為給美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了血腥的細節」,引起了美國廣大教育界的關注,並迅速在《紐約時報》的銷售排行上榜。國內已經有中文版了,去年在國內也挺熱門的。從這點上來說,乖媽突然覺得中國的高考制度,在某種程度上看,竟然還更公平些?哈哈。書中還列出了美國精英教育的誤區,批判了名校教育功利的一面,導致名校培養出的精英們,是一群優秀的綿羊,能把事情做優秀,卻缺乏目的,缺乏追求自己人生意義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