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廣告刊發標準

2020-12-12 騰訊網

——廣告的成功仰賴於信譽

● 楊曉白/編譯

不管一幀廣告的設計技術如何富有才華和如何奪目,沒有讀者的信任,就都沒有達到其目的。而且,讀者對報紙的信心,即對其新聞、評論和廣告的信心,仰仗於報紙全部內容的真實。

因此,紐約時報一直在盡最大努力,通過阻擋那些容易引人誤解的、不準確的或是欺騙性的商業信息,阻擋那些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自我吹噓,阻擋那些不能遵守信息的莊重和尊嚴原則的信息,來保護其讀者和廣告客戶。

時報設立了廣告審查部門,其功能是在廣告發布之前對廣告進行檢查。所有提交到時報的廣告都要經過仔細審讀,決定其是否符合時報多年來形成的可接受的標準。

如果一條廣告包含了不可接受的說法或者圖片,以及時報認為應當撤換或是刪除的內容,時報將會通知廣告客戶。如果廣告客戶拒絕進行商談修改,時報將拒絕刊發該廣告。

通常情況下,廣告審查部門將會開展調查以獲取有關於廣告中的相關言論信息,以此建立其工作的準確性。廣告審查部門可以向「更好商業機構」這類公認的調查機構進行諮詢。

廣告審查部門會調查來自讀者關於時報刊登的廣告的所有投訴。如果調查證明投訴正確,並且廣告客戶的商業行為不正當,此後時報將會拒絕來自該廣告客戶的廣告刊登要求。

當廣告涉及到名譽侵害、版權、商標、隱私權、有價證券銷售、房地產銷售和政治廣告等時,為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廣告有時必須被撤換或是拒絕。

時報拒絕刊登的部分廣告種類:

1.常見種類:含有欺詐、欺騙或誤導內容或圖片的廣告;含有人身攻擊內容的廣告;過分強調競爭或是攻擊其他商家產品或服務的廣告。

2.投資類:那些不遵守相關的聯邦、州和當地法律法規的廣告。

3.神秘訴求類:進行命運解讀、夢境解讀和個人星座解讀的廣告,除非刊發在娛樂版,並且是以娛樂方式發布,而不是嚴肅的闡述。

4.外語類:除非是在特別情況下,除非廣告中有用英語對廣告內容的概括,用其他語言(除非包含英語翻譯)發布的廣告。

5.菸草類:菸草或是其他菸草製品的廣告。

6.珍稀物種類:廣告內容為政府瀕危動物列表中的動物的毛皮或是毛皮製品或是皮革。

7.歧視類:廣告中包含有未遵守聯邦和州法律,包括《民權法案》和《公平居住法案》中有關反歧視的表達要求,或者在人種、宗教、民族、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或殘疾等基本問題中存在歧視。

8.踐踏品位類:猥褻的、粗俗的、引誘的或是其他以時報的觀點看,踐踏良好品位的內容。

以上不能囊括所有為時報所不能接受的內容類型。通常說,任何能夠導致讀者財物損失,對讀者的健康造成傷害或是使讀者失去對時報商譽的信任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

時報刊登的廣告類型

1.房地產廣告

所有超過4欄寬、1英寸高的房地產廣告,都必須同時刊登聯邦法規中以「住房機會公平」為標題的一段內容,內容包括以下聲明:「我們保證遵照美國有關住房機會公平政策的文字和精神。我們鼓勵並且支持不對不同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殘障、家庭狀況或是國籍獲取房屋設置障礙的積極的廣告和營銷計劃。」

這段文字的發布面積必須超過最低版面面積要求:(註:1英寸=2.54釐米)

在超過半版的廣告中要佔2×2平方英寸的空間

在1/8版~半版廣告中,要佔1×1平方英寸的空間

在4欄寬、1英寸高~1/8版的廣告中,要佔1/2×1/2平方英寸的空間

所有版面面積少於4欄寬、1英寸高的房地產廣告,必須包含「住房機會公平」這句口號。標題、聲明或口號都必須清晰可見,以大致與廣告內容相匹配的字體進行標註。

未達到此標準要求的廣告將會被拒絕刊登,或者需要按此標準進行修改,並不需要給廣告客戶通知。

如果以人作為廣告模特,展示房產銷售的內容,則模特的形象應當能被合理地推斷為代表紐約時報發行主要區域的多數和少數群體,包括沒有限制該地區的黑人人口。所以,模特要能傳達拋開種族與膚色,包含絕大多數人的信息。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模特,必須在風格、體格和背景等方面與白人模特發布的任何特別的廣告或普通廣告類似。

2.零售廣告

有任何貶損競爭對手的商品、價格、服務、交易方式、或是廣告陳述、表現方法的廣告內容都是不可接受的。那些聲稱或暗示將以比所有競爭者賣價都低的價格賣出自己的產品的廣告內容是不可接受的。

3.郵寄訂單廣告

只有保證30日內送達商品的廣告方可被刊登;如果商家在30日內未能送貨上門,必須保證顧客能夠取消訂單並獲得全額退款。

如顧客在收到商品後10日內將未用過的商品退回商家,則商家必須迅速退款。個性化商品不受此條約束。

未經顧客的事先同意,不得使用替代品代替約定商品。

火器或是其他武器不得使用郵寄訂單廣告進行銷售。

4.醫療廣告

對所有醫療廣告都要仔細審查。在接受任何有關特效藥、藥物療法或治療的廣告前,時報可以尋求醫療權威的意見,即包括經認證的地方或者全國性的公共醫療信息機構的意見。時報不接受任何可能導致嚴重患病者進行自我診斷或自我治療的廣告。時報不接受誇大其辭的醫療廣告。

5.觀點廣告

為了支持思想的自由表達,時報向那些希望表達有分歧的觀點的人們敞開版面。在本政策下,時報經常接受那些被另外一部分人強烈反對的觀點廣告。

時報要求觀點廣告言論得體,且言論有良好品位;要求觀點廣告的刊登者避免不準確的或不符合事實的誤導言論。然而,因為時報難以檢查所有自稱是事實的言論,因此時報不保證這類言論的精確性。

觀點廣告的刊登者必須身份明確。如果刊登者並非知名組織,比如是個人或是專業團體,則廣告必須同時刊登廣告刊登者的通訊地址和電話號碼。

政治廣告的刊登者必須符合所有的法律規定。

如果廣告中要出現人名或人的照片,則廣告發布者必須證明相關人已允許廣告使用其姓名或者照片。

印刷格式和使用

紐約時報在新聞採編內容與廣告之間保持著清晰界限。

因此,包含有紐約時報新聞或者採編事務元素(比如,時報風格的標題、小標題、署名、日期、圖片說明、作者簡介,新聞風格的欄目設計、版面設計等)的廣告是不被接受的。

如果時報認為需要將新聞採編內容與廣告進行區分,時報保留對任何廣告添加「廣告」字樣的插入詞的權利。因此,那些與新聞採編內容類似,但並非模仿紐約時報風格的廣告,應當被標註「廣告」字樣的插入詞,這應是廣告合同內容的一項。插入詞應該用Helvetica字體或者類似字體,用大寫,橫排印刷(插入詞不得使用豎排)。不得使用斜體或者手寫體。在所有整版廣告中,需要插入詞的,插入詞應當放在報頂,並且要在廣告框的內部。

插入詞的排列和數量:對報紙來說,1~5欄寬的廣告,如使用1個插入詞,8磅字號,位於版面中間;如使用2個插入詞,用8磅字號,各位於版面一角;雜誌或是4開版報紙,全欄寬,如使用1個插入詞,則以8磅字號,放在版面中間;8.5英寸×11英寸或是更小的版面(特型版面),全欄寬,如使用1個插入詞,則以8磅字號,放在版面中間。

在將要發布的廣告中使用紐約時報的社論、新聞報導、圖片、深度報導,評論或是獨立撰稿人專欄的內容,需要遵從以下條件

1.對紐約時報員工所寫的社論、新聞、深度報導、觀點、專欄,無論是對整體還是部分的使用,都需要進行精確引用,並且不可拋棄文字的背景而斷章取義。如果是全文引用,這樣的材料必須包含說明版權來源的詞句(如:版權歸紐約時報20××),並且要明確地註明廣告發布者的身份。廣告將會被限定形式,所引用的內容將會被明顯的邊界框出。任何聲稱或者暗示紐約時報認可某商品或是服務,或是紐約時報對政治或觀點廣告中的聲明、主張或是結論表示贊同或者推薦的內容,都是被禁止的。

2.經時報批准後,可以使用非紐約時報員工所寫的新聞、深度報導、觀點或專欄的整體或是部分內容。

3.經時報批准後,可以使用紐約時報的圖片。

4.可以引用時報對餐館的評論,但是必須包括該評論的發表日期。如果一家餐館曾不止一次被時報評論,則只可在廣告中引用最近一次評論的內容。

5.對於時報發表的演講文本或是檔案文本,如果這樣的文本沒有版權,是可以使用的。

(編譯者楊曉白為大眾報業集團編輯,美國俄亥俄州萊特州立大學MBA)

來源:青年記者2012年7月上

相關焦點

  • 紐約華人美甲店老闆示威 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
    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信蓮)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來到位於曼哈頓8大道41街的《紐約時報》總部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要求紐時為今年5月份的一篇採訪文章道歉。一個活動組織者說,如果得不到答覆,他們要每周都來抗議一次。不過,《紐約時報》隨後回應說他們的報導是有根據的。
  • 每日文章推薦|​一則廣告引發的公案: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
    在《紐約時報》勝訴後,新聞機構得以自由報導大範圍的動亂和對民權的侵犯。《紐約時報》堅持認為,針對它的此樁訴訟是要嚇退新聞機構,阻止他們報導南部政府機構僱員為了繼續推行種族隔離而採取非法行為。廣告下半部,則是一份陣容堅強的「聯合署名名單」,其中包括前任總統羅斯福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以及著名棒球運動員傑基·羅賓遜。另一份20人的名單則由來自南方的黑人牧師聯署。按照《紐約時報》的內部規定,凡有欺詐、捏造之嫌,或「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的廣告,均不受理。 這一廣告的費用是大約4800美元,廣告來自保委會的廣告代理商。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紐約時報》上百年的歷史,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十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網站是一個成長中的幼兒。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一支力量,《紐約時報》網站一方面承續百年大報的風範,在頁面設計、內容布局上莊重、大氣、自然,一方面又緊貼網際網路脈搏,精心設計各類互動,展現出報紙網站一種獨特的韻味。
  • 《紐約時報》網站幾乎全部免費開放
    在線廣告中創收大於增值服務  穆一凡  對廣告收入和發行量雙雙下滑的報紙來說,靠網絡版上的「增值服務」賺錢曾是昔日的首選路徑;不過隨著在線廣告的興起,這種思維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當地時間本周一晚間,《紐約時報》網站宣布其付費專欄「時報精選」(TimesSelect)將取消訂閱費用、1851至1923年間發布的文章也可免費查詢——自此,《紐約時報》網站所有功能已幾乎全部免費。  事實上,在TimesSelect問世兩年多時間裡,越來越多人通過搜尋引擎來到《紐約時報》的網站「NYTimes.com」。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發行量和閱讀量的下降,帶來的是廣告收入的減少。2008年美國報業廣告收入跌幅,相較2007年達17.7%。廣告收入的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報業的大裁員。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抱網際網路,謀求數位化轉型,《紐約時報》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代表。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每分鐘花200美元,只為在紐約時報廣場露個臉
    當紐約人的目光跟隨水晶球,從43米的高處下移時,時報廣場屏幕上早已不僅僅只是3年前的那個威士忌廣告了。而當21世紀初的時報廣場大屏幕開始出現中國元素時,距離麥克萊蘭籤署廣場更名決議,已經過去一百餘年。如果說那些「入侵」時報廣場的中國國家和城市層面的廣告宣傳片,初衷在於「在紐約時報廣場,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城市)」,那麼近年來在時報廣場爆屏、賣萌、刷存在感的多數中國企業,也從來沒有忘記過推廣營銷的初心:「在紐約時報廣場,讓中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貨。」
  • 死神的發令槍響了:《紐約時報》訃聞作者的時間競賽
    她去《紐約時報》編輯部採訪了這些作者,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日常工作,拍成了紀錄片《訃聞》。上周日,這部電影剛剛在Tribeca電影節進行了全球首映。人們對於訃聞作者的一大誤解,在於這個群體似乎天生給人一種陰鬱和消沉的印象,甚至透著一股「死氣」。
  • 這一回,《紐約時報》的「雙標」20分鐘就玩砸了
    來源:參考消息這一回,《紐約時報》的「雙標」20分鐘就玩砸了……義大利封城,是「冒著犧牲自己的經濟風險」;中國封城,是「極大損害人們的生活與自由」……這是《紐約時報》在同一天內先後發布的兩條推文內容。▲《紐約時報》推特截圖同樣是「封城」,同樣是特殊時期採取的特殊措施,《紐約時報》如此拉踩分明,實在有違新聞媒體基本的職業操守。3月8日,《紐約時報》在其官方推特上先後發布了兩條推文。
  • 美媒登習近平訪美廣告 刊登者稱系民間行為
    據環球網10日報導,日前,美國《紐約時報》9月7日在第五版面推出彩色整版宣傳廣告,推介《習近平時代》和《習大大說如何讀經典》兩本英文圖書。
  • 蔡英文「力挺」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這個廣告,被世衛13點聲明...
    【環球網報導】美國《紐約時報》於當地時間14日刊登了據稱是「臺灣民眾」募資的廣告,文案指責臺灣被世衛組織拒之門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此發布13點聲明反擊,強調數十年來一直與臺灣衛生機構保持技術交流,臺衛生機構可通過多種聯繫窗口接收信息。
  • 蔡英文「力挺」《紐約時報》上的這個廣告,世衛13點聲明反擊
    【環球網報導】美國《紐約時報》於當地時間14日刊登了據稱是「臺灣民眾」募資的廣告,文案指責臺灣被世衛組織拒之門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此發布13點聲明反擊,強調數十年來一直與臺灣衛生機構保持技術交流,臺衛生機構可通過多種聯繫窗口接收信息。
  • 刊發MeToo 爭議文章後,《紐約書評》主編布魯瑪離職
    多家媒體確認,著名文化刊物《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YRB)主編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已於周三離職。《紐約書評》方面沒有披露布魯瑪離職的具體原因,但相信與後者一周前同意刊發一篇反思 #MeToo 運動的文章有關。引發爭議的文章來自加拿大電臺主播 Jian Ghomeshi。
  • 紙質《紐約時報》將終結 傳統媒體被取代信號
    中廣網北京9月13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紐約時報》是在美國發行量位居第三的一份報紙,並且曾贏得了104次普立茲獎。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每天早晨在上班前,從地鐵站花2美元買一份《紐約時報》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在21世紀頭十年,全世界最大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發現自己的前景黯淡,公司虧損得非常快。在2009~2010年,報紙廣告損失了30%的收入。2010年,《紐約時報》的整個新媒體部門只獲得了2.12億美元的數字廣告。這個數字雖然已算可觀,但它距離填平編輯部一年兩個億的業務成本僅僅是剛剛夠而已,還沒有算上管理費用。
  • 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VR/AR 營銷公司 Fake Love 收入麾下,為增加收入《紐約時報》也是...
    8 月 12 日,《紐約時報》宣布收購市場營銷公司 Fake Love,後者專門從事於 VR/AR 內容製作和廣告營銷。今年 3 月,《紐約時報》還收購了營銷公司 HelloSociety。此前,《紐約時報》旗下負責廣告的營銷機構 T Brand Studio 曾與 Fake Love 有過合作,為推廣韋恩斯坦影業的電影《Carol》(《卡羅爾》)製作了一部 VR 視頻廣告。因此,Fake Love 已被廣告商熟知。
  • 因為無法有效獲得用戶《紐約時報》將退出蘋果新聞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將退出蘋果新聞(Apple News),停止與蘋果在應用程式上的合作,理由是有必要與其他新聞機構以及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爭奪「讀者的注意力和付費」。周一,《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不再出現在精心策劃的蘋果新聞推送中。這一分歧也使《紐約時報》成為第一家完全退出蘋果新聞的大型媒體公司。
  • 紐約時報被華春瑩嘲諷後,發了這么篇文章
    《紐約時報》自己來寫華春瑩警告自己做假新聞,真是充滿了一種奇妙的感覺。前幾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安利」華為手機的事兒引起了不少關注,還被網友們戲稱為「史上最強廣告」。對於還不清楚相關情況的朋友,我們再把事情簡單介紹一下:前幾天,《紐約時報》刊登文章,說中國和俄羅斯在竊聽川普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