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發MeToo 爭議文章後,《紐約書評》主編布魯瑪離職

2021-01-10 好奇心日報

又一位文化界名流受到 #MeToo 運動的懲罰——而且這次並不是直接相關。

多家媒體確認,著名文化刊物《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YRB)主編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已於周三離職。《紐約書評》方面沒有披露布魯瑪離職的具體原因,但相信與後者一周前同意刊發一篇反思 #MeToo 運動的文章有關。

引發爭議的文章來自加拿大電臺主播 Jian Ghomeshi。Ghomeshi 曾被超過 20 名女性指控虐待,包括違背女性意願的扇耳光、扼喉行為。2016 年,Ghomeshi 被法庭釋放,但也和發起指控的女性達成了諒解協議並致歉。

即將於 10 月 11 日出版(網絡版已經發布)、題為《一個標籤引發的反思》(Reflections From a Hashtag)的文章中,Ghomeshi 將自己描述為一個被社會遺棄的人——被電臺解僱,受公眾鄙夷。「這是一輩子都受不盡的羞辱,」Ghomeshi 寫道,「我不可能改名換姓,搬到另一個城市重新開始生活。我時時刻刻都在試圖擺脫網絡上流傳的那個邪惡形象。這就是當代群眾羞辱(mass shaming)的威力。」

同時,Ghomeshi 也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表達了歉意——和某種程度上的辯護。他說,一些他在意的女性和他交往時因為照顧他的情緒而對一些要求就範,他本應表現出更多的尊重和體貼。但他明確了道歉的範圍:「即使我為自己對待一些人的方式感到深深的悔恨,我也無法承認那些並不確實的指控。」

事件的後續發展表明,布魯瑪關注的是文章的前一個面向,他的批評者關注的是後一個面向。

遭遇廣泛批評後,《紐約書評》周三在文章上方加上了一大段提示。截圖來自:《紐約書評》

批評者認為,Ghomeshi 在文章中粉飾了他的過往行為,弱化了實際情形的嚴重性,比如將 20 多名指控者輕描淡寫為「數名」。文章的發表也在《紐約書評》內部引起了不滿。周三,該刊在文章頂部加上了一條提示,稱文章本應包括對作者不利的內容(如指控的嚴重性及實際數量),並提供了有關指控的細節。

面對一片批評之聲,布魯瑪選擇了接受在線雜誌 Slate 記者 Issac Chotiner 的專訪,為他同意發表爭議文章的決定做了辯護。他稱讚了 #MeToo 運動,認為有權勢的男性作出的不當行為必須得到糾正;但他補充道,「和所有出於好意的正義行為一樣,(#MeToo 運動)也可能帶來違背善意的後果。」

「我料到讀者會反映強烈,但我希望它能開啟這樣一場討論: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那些作出不當舉止、但並未被法庭定罪的人?」布魯瑪向荷蘭媒體 Vrij Nederland 表示(英文翻譯來自《紐約時報》)。

Ghomeshi 的文章被選為《紐約書評》10 月 11 日的封面文章,該期大標題為《(男)人的墮落》(The Fall of Men)。這顯然是一語雙關:借用《聖經》中亞當、夏娃走向道德墮落的故事,以及 「men」 的雙重含義,標題既可以解讀為「男性的道德墮落」,也可以解讀為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紐約書評》10 月 11 日刊。圖片來源:《紐約書評》

布魯瑪的專訪顯然沒有起到滅火作用,而是激化了文章引發的爭議,也加速了他的下臺。

Slate 在訪談中追問布魯瑪對 Ghomeshi 行為的看法,而布魯瑪提出的種種假設——有點類似於《十二公民》中就案情提出的刁鑽懷疑——讓讀者感到他對 Ghomeshi 一事嚴重缺乏了解。雖然布魯瑪承認自己並不了解相關指控,但他強調這不屬於他的關切範圍。這激怒了一些 #MeToo 運動的支持者。《赫芬頓郵報》(HuffPost)主編 Lydia Polgreen 發推稱:「伊恩·布魯瑪的專訪甚至比 Ghomeshi 的文章本身更讓人生氣。」

不過,也有支持布魯瑪的聲音傳出。《紐約書評》供稿人 Laura Kipnis 認為,發布「尖銳、有爭議性的文章」、不屈服於公眾意見本來就是《紐約書評》的傳統,讓 Ghomeshi 這樣的人有話說也不是在免除他們的責任。她更擔心,布魯瑪的離職可能造成寒蟬效應,因為那些支持布魯瑪的人都可能被扣上「忽視性侵」的帽子。

目前還不清楚布魯瑪是主動辭職還是被辭退,但大學出版社是一個潛在的壓力來源。《紐約書評》的影響集中在知識界,它也是大學出版社推廣新書的重要渠道。據《紐約時報》報導,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社長 Jennifer Crewe 聲稱,大學出版業對 Ghomeshi 的文章深表關切,但據她所知,目前還沒有出版社提出撤回在《紐約書評》上的廣告。

1951 年出生的布魯瑪是一名作家和歷史學家,擅長中國與日本現代文化的研究。他長期為《紐約書評》、《衛報》等報刊撰稿,直到去年才接受雜誌主編一職,成為《紐約書評》創刊以來的第三位主編。當時,布魯瑪表示希望讓雜誌社內部變得相對民主。今年 3 月,《衛報》記者 Rachel Cooke 在介紹布魯瑪時寫道:「……自他接手主編以來,他以不易覺察的方式讓《紐約書評》重新煥發了活力——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採納更多女性作者。」

這份工作僅僅持續了 16 個月。

布魯瑪的政治立場通常被認為傾向左翼。2010 年,《外交政策》雜誌將其歸為在普遍保守的國際問題上都保持開放姿態的「古典自由主義者」(classic liberalism)。對於近年來困擾西方的宗教極端勢力,布魯瑪曾表示,與價值觀不同的人相處是生活在一個多元社會需要付出的代價。

1963 年創刊的《紐約書評》被認為是美國左翼自由主義的主要理論陣地,1984 年被來自報業家族的 Rea S. Hederman 收購,後者以堅定的民權立場和僱傭非裔美國人著稱。儘管如此,雜誌的人員構成仍受到平權人士的批評。《名利場》雜誌的報導認為,布魯瑪事件可能與圖書產業的積弊有關:女性佔據了消費者、讀者和低階僱員的多數,管理層卻多數由男性組成,這種性別失衡引發了變革的呼聲。去年,另一本重要文化刊物《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主編 Lorin Stein 因性騷擾指控離職,取代他的正是一名女性。

《紐約書評》尚未就此事作出聲明。

以下摘取《紐約時報》精選的幾條讀者評論。

「每天都有犯下重罪的人走出監獄,我們有責任讓他們融入社會。我們知道,將重罪犯永久置於下等地位會適得其反。在我看來,我們對謀殺犯的接納度都要高於對 Ghomeshi 的接納度。這些男性真的要作為下等人被放逐、被永遠剝奪工作嗎?我們是不是要在他們的衣服上印上用來標記通姦者的紅字?我們有點迷失了。」(Cynthia,New Hampshire)

「……不,問題不是出在文章上。真正的問題是,那些高居權位的人應當如何形塑當下的辯論。布魯瑪在訪談中將《紐約書評》嫁給了那種有害的否定主義,為此他理應被勸退、解僱或是主動辭職。

這只是從客觀的商業角度得出的觀察。如果布魯瑪沒有走人,我會取消訂閱《紐約書評》。我不會支持任何以『超然在上』自居、從而無需為現實世界的後果負責的組織。」(Ian,Salt Lake City)

「伊恩·布魯瑪當然不應因此失去職位。對《紐約書評》——一家打著『超越平庸』、深入思考的旗號的媒體,這等於是敷衍、錯誤地向暴民投降。」(del,New York)

「在為他點頭髮布的、具有誤導性的文章辯護時,布魯瑪基本上是在說:『這些小妞都是瘋子,何必要費勁找出事件真相呢?』他想給整個 #MeToo 運動打折扣,而這場運動是由那些被 Ghomeshi 傷害的女性以及他手下 50 歲以下僱員的真人真事構成的。他的離職並不令人意外。我希望他是被請走的。」(AH,Portland)

題圖來自: Charisse Kenion on Unsplash

相關焦點

  • 【專訪】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受害者情結不獨於弱勢群體,教條...
    如果此時有人記起,布魯瑪是因為刊發了一篇極具爭議性的文章才被迫卸任《紐約書評》主編一職,說不定他會和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平克一樣,被人在公開信裡細數「輕視社會不公、歪曲事實」的「罪狀」。2018年9月,時任《紐約書評》主編的布魯瑪在雜誌上刊發了一篇題為《對標籤的反思》(Reflections from a Hashtag)的文章。
  • 學術期刊主編頻發自己文章 爭議聲中準備離職
    Mohamed El Naschie因在該期刊上大量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指責,他已經準備於明年年初離職。該期刊12月刊的36篇論文中有5篇都是這名主編Mohamed El Naschie自己寫的。到目前為止,今年他已經在這本期刊上刊發了近60篇自己的論文。 El Naschie試圖融合粒子物理與混沌理論,他的許多論文都圍繞空間-時間的分形性質(fractal properties)可能影響基本粒子和物理學常量這一觀點展開。
  • 「讚美師娘」論文刊發期刊停刊整頓,主編撤職,再查4篇待撤稿
    通報稱,涉事文章刊發時,《冰川凍土》時任主編程國棟正在外地照顧生病的家人,對刊發文章情況不知情。處理意見顯示,自2020年1月起對《冰川凍土》進行停刊整頓、免去程國棟《冰川凍土》主編職務;免去沈永平《冰川凍土》專職副主編職務並調離期刊編輯崗位。在調查中另發現4篇論文存在部分內容與期刊定位不符的問題,已安排撤稿處理。
  • #MeToo一周年:女性的處境變好了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媒體和出版業的「自我檢舉」關鍵詞:《時代》年度人物、電視界大亨萊斯利·蒙維斯、紐約書評主編去年年底,《時代》雜誌把2017年的年度人物頒給了揭露各行各業性騷擾和性侵事件的「打破沉默者」。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對外發布公告,宣布公司主席、董事長兼執行長萊斯利·蒙維斯(Leslie Moonves)因「不當性行為」離職。對蒙維斯的性騷擾指控來自《紐約客》的記者羅南·法羅,他也是最早披露韋恩斯坦性侵事件的記者之一。
  • 核心期刊主編之子在雜誌上刊發散文,是學術腐敗還是少年神童?
    爭議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銀行家》雜誌社主編王松奇。
  • 那些離職創業的主編們,現在都做得怎麼樣?
    那些離職創業的主編們,現在都做得怎麼樣?文章悉數盤點了從《鳳凰周刊》、《新京報》、《第一財經周刊》、《21世紀經濟報導》、網易、搜狐等媒體離職的主編現在所做的創業項目,共計報導15位主編,其創業項目涉及媒體,遊戲,社交軟體,醫療,教育等。在這份名單中,只有40%的人繼續從事媒體行業,而這之中有30%的人繼續做原創內容產品。離《主編大人都創業了》發表已過半年,主編們現在都如何了?他們的創業項目進行得怎麼樣了?請注意:他們中已出現成功案例。
  • 談談日本女孩的超短體操褲(布魯瑪)
    事實上,這種叫做「ブルマー(布魯瑪)」的運動褲曾是日本中學女生的制式運動褲,雄霸校園長達30年。>到了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兄弟們喜聞樂見的「布魯瑪」才粉墨登場。,「布魯瑪+校園青春+不可描述」的經典工口搭配一路高歌猛進。
  • 《倫敦書評》四十年︱在兔子面前晃胡蘿蔔
    這兩份大刊的緣起故事在業內早已耳熟能詳,《紐約書評》是在《紐約時報》罷工停擺時創立的(出版社和作者們都盼著有什麼新刊物能補《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的缺),《倫敦書評》創刊則是瞅準了《泰晤士報》集團勞資糾紛的機會——《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停刊了半年,勞資糾紛尚無解決的跡象,大教授弗蘭克·科莫德(Frank Kermode)在《觀察家》上寫了一篇文章,替「這半年裡所有出新書的作者」叫苦,不過考慮到他自己就有一本新書
  • 核心期刊豈能淪為主編父子「自留地」
    爭議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記者檢索知網發現,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王松奇還曾在該期刊發表《爸爸的話》,推介兒子新書。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輿論廣泛討論。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12月19日下午,刊發韓文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主編李義良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學報剛剛由單月刊改為雙月刊,每期平均刊登15篇左右的文章。
  • 關於「自動離職」的爭議焦點簡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所規定的一系列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並沒有關於勞動者自動離職後有權獲得經濟補償金的規定,仲裁申請中,被告主張經濟補償金於法無據,本院不予支持。 (三)勞動者「自動離職」後再次要求確認與原用人單位繼續存在勞動關係的,支不支持?
  • 紐約時報廣告刊發標準
    如果廣告客戶拒絕進行商談修改,時報將拒絕刊發該廣告。通常情況下,廣告審查部門將會開展調查以獲取有關於廣告中的相關言論信息,以此建立其工作的準確性。廣告審查部門可以向「更好商業機構」這類公認的調查機構進行諮詢。廣告審查部門會調查來自讀者關於時報刊登的廣告的所有投訴。如果調查證明投訴正確,並且廣告客戶的商業行為不正當,此後時報將會拒絕來自該廣告客戶的廣告刊登要求。
  • 快訊| 《VOGUE》德國版主編Christiane Arp離職 為康泰納仕近一月...
    原標題:快訊 | 《VOGUE》德國版主編Christiane Arp離職,為康泰納仕近一月內第三位離職主編   近日,財經網生活由CarTegg獲悉,Christiane
  • 《Vogue》中國主編張宇承認離職 被曝將入職LVMH
    網易娛樂11月22日報導 11月20日,Vogue主編張宇在社交平臺髮長文,正式宣布離開《Vogue》雜誌中國版,她說:「我將在發行15周年紀念版後離開《Vogue China》,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來看看《自然》雜誌歷任主編們的故事
    他的兩位編輯助手亞瑟·蓋爾和傑克·布林布爾擔任《自然》雜誌的聯合主編。鮑德溫認為,二人的工作既珍貴又乏味。例如,社論基本上都是不被人關注的報導,而不是敏銳而富有爭議的觀點性評論。同時,刊登在《自然》的文章不經同行評審就可以發表。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自然》雜誌給人的印象都是可以不加審核,刊發任何從英國實驗室出來的結果。
  • 《銀行家》發表10歲孩子散文,一查作者的身份,原來是主編的兒子!
    爭議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銀行家》雜誌社主編王松奇。
  • 時尚媒體周報 | 傳《ELLE》中國主編曉雪離職;《時尚芭莎》紙刊...
    傳《ELLE》中國主編曉雪離職 據多位消息人士向時尚商業快訊透露,美國出版巨頭赫斯特集團旗下時尚雜誌《ELLE世界時裝之苑》執行長兼主編曉雪或將離職,目前已離開公司,有部分品牌負責人已經收到郵件通知,接班人或從公司內部提拔。
  • 總局推薦100篇優秀書評作品
    徵集通過兩個渠道:一是報刊出版單位及書評作者直接報送的在報刊、報刊官網上刊發的書評作品;二是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對全國報刊及其官網刊發的書評作品進行監測收集。所徵集書評作品的刊發時間為2013年1月1日~6月30日。截至2013年7月底,通過申報和監測共徵集書評作品1926篇。書評作品共涉及228家報紙、37家期刊、85家報刊網站。其中,1607篇來源於報紙或其官網,319篇來源於期刊或其官網。
  • 在中國版《VOGUE》服務16年的主編張宇宣布離職
    在中國版《VOGUE》服務16年的主編張宇宣布離職 李淑平 2020-11-20 20:24 來源:澎湃新聞
  • VOGUE主編張宇即將離職,中國第一代時尚媒體人江湖,接近尾聲?
    VOGUE、ELLE、時尚芭莎,三大主編都走了?時尚圈這是發生了啥?新的時代要來了嗎?蘇芒(時尚芭莎)曉雪(ELLE)張宇(VOGUE)……繼蘇芒和曉雪之後,又一位中國時尚圈的女魔頭也將離職。VOGUE中國版主編Angelica張宇即將離任(工作了16年),將於今年12月8日離職,目前她的接任人選暫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