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離職創業的主編們,現在都做得怎麼樣?

2020-12-19 i黑馬

那些離職創業的主編們,現在都做得怎麼樣?

2015-07-15 18:21 新媒體 主編

去年底,一篇《主編大人都去創業了》文章轉遍媒體群,也讓圈外人士大驚:主流報刊的主編們都去創業了?文章悉數盤點了從《鳳凰周刊》、《新京報》、《第一財經周刊》、《21世紀經濟報導》、網易、搜狐等媒體離職的主編現在所做的創業項目,共計報導15位主編,其創業項目涉及媒體,遊戲,社交軟體,醫療,教育等。在這份名單中,只有40%的人繼續從事媒體行業,而這之中有30%的人繼續做原創內容產品。離《主編大人都創業了》發表已過半年,主編們現在都如何了?他們的創業項目進行得怎麼樣了?請注意:他們中已出現成功案例。

 文/創業家記者吳丹

編輯/王冀

媒體人創業不是新話題。追溯到 2010年前後,便有《中國企業家》系社長主編們出來創業,目前活躍的創業家傳媒、正和島、財新網、虎嗅、36Kr等新媒體均和這本中國第一企業家雜誌有著直接清晰的關係;2012年前後,「網易創業幫」也頗引人注目,陌陌和YY便是其中成功代表。 

傳統媒體全面失守的大勢下,近一兩年又有一波主編相繼離開,形成主編離職做新媒體的現象。在這次轉型大浪中,他們已不再是主編,體制的打工者,而開始做產品,並將其深入地市場化,他們已變成一家公司的創始人,變成需要和投資人談錢,思考商業模式的創業者。他們每天的新報導和點滴的改變都在各自平臺上悉數展現出來。全民創業時代,作為媒體人,他們的進退與改變、決策與走向因為直觀可見,而成為這個時代最好的創業紀錄片。  

徐滬生:一條最好的轉型樣本

原:《外灘畫報》總編輯  離職時間:2013

現:「一條」視頻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4年5 

2014年9月8日,「一條」視頻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線,2015年5月,一條名為「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的視頻引發大量關注,據其它媒體的跟蹤報導了解,此視頻報導後這座圖書館已由「最孤獨」變為「最熱鬧」圖書館。而促使它瞬間爆紅的,正是「一條」視頻。據悉,該視頻在微信裡的點擊量已超過250萬。 

這是「一條」進入大眾視野的標示性事件,也是其迄今為止發布的影響力較大的視頻之一。創始人徐滬生在前不久的「移動網際網路創新大會」上發表演講,透露現在的微信訂戶數量為600萬,這對於一個微信訂閱號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徐滬生此前在一次採訪中提到,網際網路的用戶級不能拿來和傳統媒體作比,可能要達到千萬級再來考慮商業模式。他表示投資人並不著急,現階段「一條」只負責把內容做好。 

就一個創業項目來看,「一條」屬於「小而美」,徐滬生表示初創業時,只有2位天使投資人有興趣。「一條」進入微信時間不早,主打「文藝,潮流,生活方式」,受眾並不廣,但短短1年時間,已經聚集600萬粉絲,每天發布的內容都有十萬+閱讀量,成為不折不扣的微信霸號。 

「一條」究竟有什麼秘密?

 徐滬生表示自己從2013年底開始研究移動網際網路,並研究了youtube上所有點擊過百萬的視頻;創立初期,「一條」有9個不同欄目,用創始人的話說是「可以攪動9個不同的圈子」,「一個標題改7遍」,3分鐘視頻拍13個小時 ——這些恐怕都是「一條」成功的細節。

 在關於「一條」的這次演講中,他提得非常多的是網際網路時代,做內容的變與不變。根據讀者喜好做3-5分鐘短視頻,進入微信,這是「變」,對內容的品質把控,是「不變」。在這份演講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總編輯的看家本領,怎麼把雜誌拍得有節奏感和衝擊力,在微信裡就全部廢掉了」。

 每天「一條」原創生活類視頻,堅持發了300多天,風格一致的「一條」已經形成品牌。600萬微信訂閱號,沒有第二個人這麼做,「一條」在紅海中衝了出來,並且非常快。

 但徐滬生表示,訂閱號只是他們一個小小的計劃,這位曾表示「想在《外灘畫報》再幹五年就退休」的創始人說他們已經規劃好了未來的商業模式,這位對內容產品情有獨鐘的媒體人提到「不做平臺」。

 是否考慮做社群?徐滬生曾表示沒有太多時間。但前不久」一條」在微信群裡的一次線上運營沙龍至少表示了他們有過這樣的嘗試,近500人通過層層驗證湧入群內,分享關於這個視頻品牌的一切,而在沙龍開始時,他們發出的大量彈幕也讓場面有點兒失控——在微信的封閉生態圈裡,找到同好的他們似乎有點兒興奮。

 微信生態之外,「一條」去哪裡?

 在優酷上搜索「一條」,可以看到全部的視頻,但是「一條」在這裡的表現顯然沒有它在微信裡那麼引人注目,和優酷上動輒千萬的瀏覽量更相去甚遠。這一結果顯然和媒體平臺的特性不同有關,作為社交媒體,微信更易於內容的轉發,更容易抵達到同一類人群中間,並將他們迅速聚集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偏小眾的「一條」能有每篇十萬+閱讀量的原因,它極其精準地找到了它的閱讀者,儘管這一人群相對數較小,但絕對數依然驚人。

 未來的「一條」將如何運作?從網際網路產品的角度來看,一年時間內聚集了600萬訂戶,每篇文章都有幾十萬人閱讀的「一條」,已經成為新媒體創業成功案例。

        伊險峰:被媒體報導會有更多下載嗎?

原:《第一財經周刊》主編   離職時間:2014年6

現:「好奇心日報」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4

 「最後要說,在經歷了300餘期之後,這是我最後一次在這裡為讀者介紹這本好看的雜誌。……我也和讀者一樣期待《第一財經周刊》繼續精彩,繼續傳奇。」這是創刊已有7年時間的《第一財經周刊》前主編伊險峰最後一次寫卷首語。時間是2014年6月。離現在正一年時間。

 「大幾周沒看,伊險峰呢,我最喜歡的楊櫻呢,都去好奇心了嗎。」這是2014年12月一位網友在微博的留言,他同時曬出了當期《一財》的採編人員一覽表。

 去年夏天,雜誌主編伊險峰離開這本他親自參與創立的刊物,他的隊伍中還有幾位一財曾經的記者。《好奇心日報》在「傳一財主編離職創業」的神秘中揭開面紗,此後再無更多露面。直到微信上36Kr資深作者Zuo發表一篇文章:「『3』是《好奇心日報》的幸運數字」,文中採訪對象問記者:被你們報導後會有更多下載嗎?

 觀察「好奇心日報」成立迄今的報導內容,它有經過精心設計的頁面,一致的標題結構,相似的報導語氣,在對品質的把控上,這是一本專業雜誌的操作手法,這和大部分的微信訂閱號有著很明顯的區別。

 在其微信界面上,它直白表示不想和微信這一平臺有過高的黏合度:這只是一個訂閱號,請下載我們的APP。迄今為止,「好奇心日報」文章末尾並未出現商業廣告,每篇文章均導流到其APP下載頁。經查詢,其在豌豆莢和百度應用上分別為29萬次和10萬次下載,這在單一的媒體類應用裡是一個極高的數字,第一財經周刊APP在豌豆莢下載數是7.7萬,財新網為11萬。(截止2015年7月)

 「離開了原來第一財經的平臺,伊險峰現在感受到了作為創業者的焦慮。曾經在第一財經周刊一呼百應的總編,現在找渠道、談合作、挖人,也不再像從前那麼得心應手。」Zuo在其文章裡這麼說道,他在文中提到伊曾是自己的領導。

 「伊險峰只想做內容,然後靠廣告掙錢。」3月份的時候伊險峰這麼告訴記者。

 《好奇心日報》有著內容運作上的優勢,用他們的報導語氣來表達即是,點開隨便他們的哪一篇文章,你都能發現這個報導是來自一家專門做新聞的機構,但現在的問題可能在於,在信息源多而分散的新媒體市場,好奇心日報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它的讀者群,並形成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品牌?在專業報導和大眾喜好上,好奇心日報又能否做到最大限度地平衡?

 前方並沒有指路人,一切問題都是新的。好奇心日報APP的主編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每天都在面臨新的情況。

 在這篇報導《好奇心日報》的文章末尾有一則評論引人注目:巧的是最近一直在關注「好奇心日報」,沒想到主編是個大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黃章晉:在微博上介紹自己畢業於山東藍翔的已婚男人

原:鳳凰周刊主編    離職時間:2013年4月   

現:「大象公會」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3年7

 一輪在微信上的關停風波曾讓人關心「大象」的命運,畢竟它的創始人是有著13年媒體從業經驗,前《鳳凰周刊》的主編黃章晉。

 據《博客天下》報導,為了創業,黃章晉和妻子在國貿廣場附近租下新的屋子,組建5人團隊,門口擺上大象壁畫。而「大象公會」有兩位投資人是黃章晉的好朋友,羅永浩和唐巖。

 「有的時候有限制,自己做要好,」黃章晉認為創業把自己的路子又拓寬了。但偶爾也有太寬的時候。經歷封號事件之後,黃章晉表示以後不碰政治。

 大象公會訂閱號每天只發1-2條原創文章,主打「知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以下是他們最近幾個標題:「外國人真的不做月子嗎?」,「經理、總監、VP、CEO,頭銜的進化史」,「香港人為什麼最迷信?」——這篇文章是大象公會近期的一個爆款。 

「大象公會」上偶爾也賣書,全網首發《沐猿而冠》已有6796人購買。 

從目前微信端的文章閱讀數和在媒體圈的影響力來看,大象公會也已形成自己特色。正如創始人黃章晉所說,現在我和別人聊,他們都知道大象公會是什麼了,但沒做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我要幹什麼。 

大象公會靠什麼賺錢?一位網友在「知乎」上問道。

黃章晉的回答被贊到第一個:我不知道,現在也不考慮這個問題。我擅長的是做內容。我相信大象公會只要有好的內容,就必然能活下去。 

困困:雞湯去死

原:《紐約時報》中文網副總編   離職時間:2015年1

現:「玲瓏」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5年1 

和以上內容即產品的創業公司不同,困困要打造的是一個「你最酷的女朋友都在這兒」的女性社區,定位群體為「中國城市的6000萬22-32歲的雅痞女青年」。

 不同定位的女性社群興起成為近兩年的新現象。「她生活」及其衍伸的「她蜜邦」,因《那個激勵了全球女性的人,今天我們祝福她》而進入更多人視野的lean in beijing,APP端的「美柚」,「大姨媽」等一系列關注女性職場、情感、生活的新組織都正在努力地尋找與她們最匹配的人群。

 迄今為止,「玲瓏」發起討論過的話題有:「以前穿它是為了遮,現在我們關心怎麼露得漂亮」、「你能接受『各玩兒各的』的開放式婚姻嗎?」等,而經常有佟大為、林奕華等演藝界知名男士參加的線上問答沙龍是其最大特色。

於威:BuzzFeed式的傳播方式成為時代需要

原:搜狐網總編輯   離職時間:2011年12

現:微在創始人   微信訂閱號上線時間:2014年2

 微在主編張一帆在近日的一則類似「告讀者信」中稱:微在要成為「社交媒體時代最勇於創新的媒體」,而這篇文章發出的主要目的,是號召大家下載其APP的最新版。

  「微在」口號「幹掉無趣」,被認為是BuzzFeed的模仿者,每天推送排版精緻的段子和多樣化的GIF動圖,其提出「1分鐘能讀完內容」,主編張一帆稱其用戶的特點為:逗比、自信、好奇心。其最新一則融資新聞來自摯信資本的A輪投資。

 對於為何創辦「微在」,於威對媒體稱「(傳統平面媒體)品牌已經被網際網路消除了,讀者已經不看新聞最初來源,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BuzzFeed式的傳播方式成為時代的需要。」

左志堅:還有更大野心

原:《21世紀經濟報導》新聞總監   離職時間:2012年11

現:「拇指閱讀」創始人,6月,拇指閱讀APP被京東收購

離開了《21世紀經濟報導》,媒體人左志堅做起了移動閱讀平臺「拇指閱讀」。註冊過這個閱讀平臺的用戶一定有過被創始人加為好友的經歷,在拇指閱讀上,創始人左志堅關注了11858位用戶。

 6月17日,拇指閱讀訂閱號發布消息《關於京東收購拇指閱讀,我先簡單說幾句》,在這篇文章中,左志堅稱「出售APP,微信公號獨立發展」,並表示「一些朋友覺得我發財了,其實沒有。我們還有更大的野心」。

羅輯思維:我玩的他們看不懂

原:中央電視臺欄目製片人   離職時間:2008

現:「羅輯思維」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2

 將「羅輯思維」放到最後,主要是其已成為微信知名媒體品牌,無須贅述。創始人羅振宇早已在各訪談中談到,羅輯思維走的是社群經濟的路子,聚集思維方式相近的一群人,通過電商,眾籌,粉絲階段性合作等方式打通內容到商業模式的最後一公裡。

 目前,「羅輯思維」電商平臺上售賣的產品大致有「藝術畫作、紅酒、職場課程、演講門票」等,範圍較廣,不一而足。

 媒介形式到今天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Vice、Vox Media等的崛起也昭示著大洋彼岸的英語媒體界同樣在發生著急劇的時代變化,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在一個有文章轉發權的讀者那裡,你再也無法生產一篇他不喜歡的報導。這樣的變化給每一個曾經的主流刊物提出難題:今天,我們將如何做媒體?媒介形式多樣化,讀者又怎麼看新聞?內容和商業模式之間,又會有哪些可持續的呈現形式?

 「一條」和「大象公社」現階段所擁有的影響力已經證明,好內容永遠有市場,畢竟,沒有人做產品,讀者也就無內容可看,更無所謂投資方最熱衷的新聞聚合平臺。

 奔跑吧,主編們,人民需要好內容。作為致力為創業者服務的創投媒體,《創業家》將持續關注新媒體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歡迎與我們聊聊。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吳丹,由王冀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本文作者吳丹,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那些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現在都過得怎麼樣?
    返鄉創業後,他們面臨六大困惑在媒體的報導中,有很多大學生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的可歌可泣故事。筆者在各地考察時,也遇到過很多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和他們接觸得越多,聊得越深入,會發現越多他們創業中的迷茫。很多人希望把這些困惑表達出來,以獲得外界的關注。1.
  • 2019年,那些離開酒店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如果有選擇,真的不想做酒店了。但是又覺得如果不做酒店,又不知道應該做什麼。 2019年,那些離開酒店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高參小編特別採訪了幾位2019年離開了酒店去到其他崗位或其他行業的朋友,讓我們聽聽他們的聲音。
  • 那些從國企離職的人,現在都怎樣了?不要等到離職後後悔,要謹慎
    大家都知道,這份工作來之不易,也有其好處。但對國企來說,有些人加入公司後總想出去玩,覺得現在的工作太枯燥。辭去國營企業工作對嗎?但通常當他們離開國企轉行到民營企業後,他們發現民營企業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麼好。就業環境和收入都不如國企,所以很多人會後悔。國企一直以來都很容易進入。
  • 那些在2020年逃離網際網路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但說實話,我有點失望,做了三年,發現做的事情本質上沒有升級,而且意識到在網際網路圈裡學到的東西,對創業幫助沒那麼大。網際網路發展到現在,創業門檻越來越高,已經不是精英創業了,可以說是大佬創業的時代,沒有一個億的啟動資金,不用考慮的。而投資人看好的創業者一般都是在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做到VP級別的,年薪至少500萬、年齡至少40歲打底了。
  • 十年前,那些辭掉「鐵飯碗」的老師們,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在這種特殊的大環境下,一些體制內的工作崗位就顯得尤為穩定了:不管什麼原因,員工的薪資待遇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只有不犯下什麼錯誤,也不用擔心失業。所以現在大學生們在選擇專業及就業方向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的工作。
  • 之前休學創業的大學生現在都怎麼樣了?
    三年多過去了,當年那些懷著滿腔熱情投身到創業浪潮中的大學生們過得怎麼樣了?他們重回校園完成學業嗎?近期,記者走進溫州大學、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溫州商學院等高校,採訪了幾位為創業而休學的先鋒們。周鎮濤:休學創業不得已而為之!溫州大學2016級學生,2017年9月休學一年,目前有復學想法。
  • 那些逃離「北上廣」去麗江開客棧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
    我再也沒有能力和精力去開發新的客戶了,而實現我的行長夢還得等四年……電視劇《上海女子圖鑑》直到今天,我依然沒有覺得當時的那份世界五百強的外企工作有多麼了不起,但是我的那些客戶全部都是來自各行業的頂尖人物或者企業老總,因為我的真誠——當時可能算是真誠憨厚吧,所以每個人都願意教我這個初入社會的年輕晚輩,或者願意和我說他們過往的經歷。
  • 那些做生意賠本了的老闆們,現在在幹嘛?還想著東山再起嗎?
    那些做生意賠本了的老闆們,現在在幹嘛?還想著東山再起嗎?我有個同事,在公司上班十多年,存了一筆錢,人一有了錢,就總想搞些事,可他沒有買房,因為他自己又有房子,是他結婚的時候父母給他買的,還有一輛十多萬的車子。
  • 地產離職後創業,說一下怎麼才能提高創業機率,不是努力就能成功
    一直為自己創業感到忐忑過,期待勝利的結果早點到來,畢竟離職後太多目光也是一種壓力,其實這個年紀也不是很在乎別人的眼光,但是內心還總是有一點那麼個虛榮,可能自己還是一個俗人吧。誰沒有理想和願望呢,今年行情不好,地產現在幹的也是非常累心,不如趁這個機會自己嘗試一下新的生活,但是離職真的是要很大的決心的,畢竟自己習慣的行業和專業領域出來真的就不擔心嗎?我想只要是正常人應該都會忐忑,但是我一直給自己打氣,加上好朋友的支持員工的努力,一切就不是問題了。
  • 我,36歲,離開國企,創業2年,現在在市中心送外賣
    他說,當然後悔,整天在市中心穿梭,顛沛流離,因為送外賣只有在別人吃飯的點送,所以經常餓著肚子到處跑,整個人瘦了11斤,最後,小宋不僅沒有了當年創業的豪情壯志,就連當年最看不起的穩定單位也沒有了。像小宋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幾乎都無一例外對國企的抱怨是:升職靠關係,加薪沒指望,與其混日子,不如看看國企外的日子是怎麼樣的,或者乾脆就自己幹。
  • 安防幫:散是滿天星,細數那些從大華離職的高管們
    總裁、財務總監、以及兩位副總裁,僅2020年上半年,大華就有4位公司高層相繼離職,這對於一家上市企業來說是很不同尋常的。然而縱觀大華發展歷程,離職潮似乎總是如影隨形。有人對此戲謔稱:大華就像高速發射的運載火箭,每次加速,都要扔下幾個高管。而那些高管如今怎樣了,是另謀出路還是自立門戶?今天幫尼菌就來細數那些高管離職之後的故事。
  • 你知道,那些承包山頭搞養殖的人,現在怎麼樣了嗎?
    你知道,那些承包山頭搞養殖的人,現在怎麼樣了嗎?很多從城市打拼過回來的人都這樣感慨:寧可自己創業,也絕不要給別人打工。那他們到底為什麼這麼說呢?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的農村人都去到了城市打拼,留在村裡的人不多了,特別是年輕人,家裡的土地沒有人種,大部分都荒廢了,家裡的老人種不動,只能承租出去,還可以得到適量的土地租金。承包土地的承租商們用土地搞起了養殖、種植,在這種植、養殖的的過程中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當地政府鼓勵承包商進行農村創業,還給予承包商們一定的優惠政策獎勵補貼,鼓勵更多的人行動起來。
  • 刊發MeToo 爭議文章後,《紐約書評》主編布魯瑪離職
    多家媒體確認,著名文化刊物《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YRB)主編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已於周三離職。《紐約書評》方面沒有披露布魯瑪離職的具體原因,但相信與後者一周前同意刊發一篇反思 #MeToo 運動的文章有關。引發爭議的文章來自加拿大電臺主播 Jian Ghomeshi。
  • 年度盤點:2016年遊戲圈離職的高管們
    2017年已經到來,處在人來人往的遊戲圈,有一些人進來,就有一些人離開,來不及傷感的同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16年遊戲圈那些離職的大佬們。暢遊北研總經理童喜攜30多人離職創辦悠米 專注研發3月14日,暢遊北研總經理童喜攜核心製作人等30多人日前被曝離職創業,已成立新公司悠米。據了解,童喜等人創業的新公司將專注研發業務。 童喜,曾任暢遊北方研發中心總經理,負責暢遊所有移動遊戲的開發工作。
  • 《Vogue》中國主編張宇承認離職 被曝將入職LVMH
    網易娛樂11月22日報導 11月20日,Vogue主編張宇在社交平臺髮長文,正式宣布離開《Vogue》雜誌中國版,她說:「我將在發行15周年紀念版後離開《Vogue China》,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那些急於過標配生活的年輕人,現在都過得怎麼樣了?
    我心裡暗暗地問一句:「那些急於過標配生活的年輕人,現在都過得怎麼樣了?」小胖貌似看出了我的疑問,笑著說:「大部分人都還活得不錯!」因為他們都有著「異於」常人的能力,最終成為了二八定律中的那個20%的人群。
  • 54歲黯然離職,28歲財務自由,行業機遇是有多重要?
    一條是《Vogue》主編張宇因為行業下滑而離職。一條是字節跳動28歲的程式設計師郭宇,身家隨公司水漲船高,實現財務自由後辭職,現在在日本一邊經營溫泉酒店一邊寫作。先來說說張宇。這兩年,曾經代表時尚雜誌黃金一代的主編們紛紛下崗。先是蘇芒離開《時尚芭莎》,再是曉雪離開《Elle》、葉曉薇離開《周末畫報》,到了張宇這裡,離職已經是意料之中的事。與雜誌女魔頭們黯然離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自媒體做得風生水起,公眾號賺得盆滿缽滿。
  • 2019年,那些裸辭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可能都做不到這麼灑脫就像馬雲說的那樣多數人離職的原因無非是兩點:要麼是「錢沒給到位」要麼是「心受委屈了」確實大部分人的離職原因基本上被以上兩點已經概括了除此之外我認為離職原因還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不想碌碌無為過一生
  • 曾經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們,後來都過得怎麼樣?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華為在11月17日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資產,不再持有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  華為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稱,「共有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聯合發起了本次收購,這也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
  • 那些裸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我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完完全全脫離工作的束縛,他們每一個人都顯得那麼鮮活而生動。當時的我很佩服他們的勇氣,覺得他們很酷,想著以後自己工作以後也要這般瀟灑,直到後來我進入社會,斷斷續續通過朋友圈了解他們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