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只要去參加書法培訓班學習時,他的老師一定會告訴學生,不要在這裡(班上)來臨帖,去找所謂古人的學習方法,你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全國書法展覽上入展,最終要加入到書協成為會員。如果喜歡臨帖,那就回去臨,臨上一輩子也沒人管你。
而在一些高校,書法老師也會提出同樣的看法,學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書法知識的學習,四年或三年以後,拿到畢業證就可以了,要是運氣好的話,還有可能加入到中書協,成為會員是最圓滿的了。
對於上面的這些現象,有的人認為,老師的教育宗旨改變了,目的性太強,如果這樣的話,學校或培訓的方向就不符合教育方針。也有的人認為,這樣的老師是非常人性化的,也是符合實際的,值得讚揚。
不論怎麼說,老師卻是站在實用的方面才提出這樣的思考和辦學理念的,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再作深入思考的話,如今的書法教育問題,卻完全背離了書法的本質意義,是不值得提倡的。
古代有沒有書法教育?肯定有,但不是當代這些模式,至少古人沒有書法教育專業,古人把書法作為一門「餘事」來做,所謂「餘事」就是指工作之餘的事情,「修身、治國、平天下」是古人的正業,而一些文人在正業之後,來把玩書法,是一種高級的「雅事」。
古人的書法教育一般都是家傳、私教,並沒有像現在的書法培訓班,更沒有高校的書法專業和設立的本科、研究生學歷教育,他們學習書法都是自幼跟著家人或親屬學習,如果家中哪位親屬書法好,而這個孩子又喜歡寫字,就會把孩子託給寫字好的親屬跟著學,學得好不好,就看以後的發展了。但後來,朝廷也很重視書法教育,成立了崇文院、翰林院等,專門從事與文有關的工作,但這裡不會教習書法,而是因為皇帝喜歡書法,把全國書法好的人聚集在這裡,做一些文案工作,或是研究書法、或是收集歷史上的書法作品裝訂,以便傳承下去。
當代書法由於信息、物質的極大豐富,書法教育的方法也很多,一般具備了省級以上會員資格的,對書法又有志向的人,都通過辦個培訓班來進行書法培訓,一些高等院校也以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為培養目標,向社會培養各類書法專業人才,尤其是近些年來,各類培訓班、高校的書法培訓教育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和壯大起來,是值得欣慰的。
但是,當代的書法培訓和教育卻偏離了書法本質的要求,走上了收費高、頻次多的短、平、快模式之上,尤其是一些名氣大的書法名家,利用自身的地位、名氣,從各方面選拔出一些人,向學生傳達出快速上展、快速入會的教育理念,只要能上展,只要能入會,可以拋棄古人,使得書法本質大大偏離。有的人可能會覺得老師有問題,其實不然,恰恰是某種機制出現了導向性的問題。人們在物質上並不缺乏,寫錯了再寫,直到老師滿意,直到入展。
而一些高校在書法教育階段,只要文化課能過關,僅僅是過關,並沒有說是優秀,運氣好的話,能參加上幾次全國書法展,弄個會員證是再好不過了,如此一來,老師的任務順利完成,學生的學業也是光榮畢業,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但作為書法來說,真的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嗎?非也。
書法的本質是什麼?它至少有三個功能:一是繼承與傳承。書法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傳承,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它是中國文化的精粹,如果偏離或脫離了這個,也許中國文化就要斷代了。學習者不去繼承,何以傳承?何以向後世交待?二是書法文化博大精深。書法看起來是寫字的問題,但人們從寫字中卻得到了凝聚之氣、氣象反映,它不僅是一個人的事情,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並不是靠一個時期的學習就能完成的。三是技法與精神的注入。書法是書寫的藝術,而書寫要靠精湛的技法才能完成,技法又深藏於古代經典作品之中,離開臨摹如何可得?
當然,作為書法教育的培訓機構或是高校,如果在一定期限內不出成就也是不行的,但是短、平、快的培養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把正確的培養理念貫穿其中,也許更能反映出好的教育方法,讓書法回歸到其本質意義上,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