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打牙祭與替罪羊等傳統俗語是怎麼來的?為何能傳承至今

2020-12-14 騰訊網

俗語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生動有趣的俗語的背後,往往蘊含著這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和習俗,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

一、吃醋的是怎麼來的

房玄齡為唐朝一代名相,臨淄人。其妻盧氏,也是臨淄人,性情剛烈,對丈夫十分忠心。唐代《朝野僉載》裡記載:房玄齡做宰相後,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

唐太宗想賞幾個美女給自己的愛卿,結果連一向正直的魏徵都說:「這個恐怕不妥,皇上你這是害老房啊,要是讓他家那口知道了,老房不得安生啊。」

皇帝不信,就怕內侍去房玄齡家裡去打探口風,結果真不得了,一哭二鬧三上吊,外加一頓拳腳撕咬,老房衣冠不整幾乎不能上朝。

太宗叫長孫皇后出面做房夫人的工作,房夫人堅決不同意。於是唐太宗欲賜幾名女子於房玄齡照顧飲食起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夫人毒酒。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呢?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裡卻浸透著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說是錯的。

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現代生活中,有些人見別人受到表揚或獎勵,心存嫉妒,眼紅別人,也被戲稱為「吃醋」。

二、打牙祭的由來

吃肉為什麼叫「打牙祭」呢?首先得從「祭」字講起。祭,就是祭奠、祭祀。過去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總要特別想法子弄點好吃的。

打牙祭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平日很清苦者,偶爾吃一頓較豐盛的飯菜,每月初一、十五為供佛敬神忌葷,所以一般打牙祭吃肉也就順理推遲了一天。

我國南方民間素有「打牙祭」之俗。「牙祭」一般指舊時農曆每月初二、十六,工商業主各給店員、匠師、徒工等一次肉食,後泛指百姓隔段時間吃肉,改善生活。

此俗起於何時,尚難確考;但明末清初已在南中國沿襲。清代人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之第十八回,對此已有具體描述:「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

解放後,人們對吃肉仍習稱「打牙祭」,「牙祭期」似已成為過去,但「牙祭」一詞仍沿襲不衰。它帶給人們的卻是歷史的回味,時代的留痕,社會的寫照,舊俗的反思。

如今「牙祭」已被推而廣之,用以比喻為種種適意的美好享受,借代為盡情愜意的滿足。看幾場電影,便自稱「打了一回電影牙祭」。還有「新書牙祭」、「相聲牙祭」、「釣魚牙祭」等。

三、替罪羊又有哪些說法

替罪羊一般指代人受過、替人頂罪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這個俗語起源於《孟子·梁惠王上》。文中說有一次,齊宣王坐在朝堂上,看見有人牽著牛路過,要殺牛來取血塗鍾,進行祭祀。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慄的樣子,就命令以羊替換牛來祭鍾。從此以後,「替罪羊」作為一個悲劇色彩的詞語就流傳開來。

還有一說是「替罪羊」一詞源於《聖經》中,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為「贖罪日」,並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把那贖罪的羊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事實上從古至今,關於替罪羊現象就沒有斷過。甚至,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詹姆斯·弗雷澤認為,在人類還是野蠻人時就已經學會了尋找替罪羊。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用「替罪羊」(類似的說法還有「替死鬼」「背黑鍋」等),為什麼呢?當然因為它太好用了!生活中總是出現這樣的情況,「替罪羊」三個字就能概括這類事件的表象和本質。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聽·楊凌|楊凌畢公民間傳統彩繪壁畫為何能傳承至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記錄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特徵,楊凌千百年間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豐富多彩,對於研究先民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期,我們帶您聆聽的楊凌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就是《畢公村民間傳統彩繪壁畫》。
  • 臺北打牙祭 八月吃到飽(圖)
    臺北打牙祭將於8月1日開跑徐兆玄/攝影  華夏經緯網7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一年一度的「臺北打牙祭 據悉,為推廣臺北市觀光,「臺北打牙祭」已成為每年臺北市美食界的一大盛事,有別於去年的主題內容,今年特別以四大主題菜餚,讓民眾每周都可享受不同風味的佳餚美饌。
  • 嫌棄飼料雞不好吃,瀘州男子鄉下偷土雞「打牙祭」
    近日,一名男子為了滿足自己吃土雞「打牙祭」欲望,確實動了一番腦筋。5月31日早上,家住龍馬潭區胡市鎮金山村的羅某某起床後到雞圈餵雞時,發現家裡的雞莫名其妙的少了6隻。據張某某稱,5月中旬,他開車無意間轉到胡市鎮,發現胡市鎮有一些養雞的農家戶,看到長得肥美活蹦亂跳的土雞,張某某萌生了整幾隻土雞「打牙祭」的想法。
  • 俗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真的是這樣的嗎?
    華夏之地,悠悠五千載,孕育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歷經歲月的磨礪,變得更加精湛,流傳至今。俗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流傳了數千載,成為了農村很多家庭的飯後談資。有這麼一句俗語,相信大家都聽過,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真的是這樣嗎?
  • 農村俗語,「男三女四,光棍無嗣」,什麼意思?
    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有多少傳統的習俗與文化淹沒在快生活的節奏中呢?而俗語或許只是其一吧!          在農村,俗語的發展與生俱來脫離不了農村的環境,也離不開她的創造者。在過去,由於科技文明的有限,很多事情農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一次次的失敗與教訓中不斷前行,積累經驗,逐漸演化成如今言簡意賅的語句。曾經有同事問我,農俗究竟是什麼?俗語是怎麼的?
  • 儒家為何能生生不息,傳承至今
    那麼產生於周朝禮樂崩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近千年呢?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是希望通過宣揚禮制來恢復西周以來的亂世之象,但是春秋戰國的紛爭,使得歷史前進的步伐已勢不可擋,於是,儒家並不為各國所接受。
  • 王延軼發聲:不幸的是,我們被當作替罪羊。為何網友不買帳?
    不幸的是,我們被當作這種病毒起源的替罪羊,任何人在進行與病毒作鬥爭的研究和相關工作時,如果受到無端或惡意的指控,必然會感到非常憤怒或被誤解。在採訪之後,王延軼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被當作這種病毒起源的替罪羊」。
  • 腦筋急轉彎:女蝸為何要練石,打四字俗語?這個答案十分有趣!
    腦筋急轉彎:女蝸為何要練石,打四字俗語?這個答案十分有趣!大家晚上好呀,小編的晚餐才吃完呢,不如你們陪陪小姐姐我玩幾道有意思的腦筋急轉彎來打趣一下呀!現在正式開始答題(一共有10道題,每題10分,共100分)——答案在最後哦1、女蝸為何要練石 (打四字俗語)2、金蓬篷,銀蓬蓬,這頭拉,那頭動。 (打一物)3、婦女解放翻了身 (打《桃花源記》一句)4、爺爺熟讀兵書,可是每次下棋都輸給別人,請問他用的是什麼兵法?5、一個小黑人,愛進洗澡盆,越洗越骯髒,逐漸變矮人。
  • 小孩能吃醋嗎?吃醋有什麼好處?
    接下來來為大家介紹下,小孩能吃醋嗎吃醋有什麼好處?食物的天然味道更符合孩子們的口味需求。如果父母過早地給孩子吃醋和鹽調味品,就可能會刺激孩子脆弱的腸胃。一歲以上的嬰兒可以在飲食中添加醋來促進鈣的吸收,幫助腸道消毒、消化和保護維生素C。
  • 民間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何深意?老祖宗告訴你傳統習俗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何深意?祭灶的習俗,你了解多少文·玄武石說到我們的中華文化,就不得不說我們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這四個節日是我們國家的四大傳統節日。那由這兩個節日出現的俗語,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說男人們,不能在中秋節的這一天祭拜月亮。女的不能在臘月23這一天祭拜灶王爺。這樣一說,很多人可能就要問了,這是為什麼呢?這些老傳統其實也是飽含深意,大家不妨提前看看,多做一些準備。
  • 替罪羊的由來是什麼?怎樣避免成為替罪羊?
    牽牛的人告訴他,牽牛是準備取牛血來塗到鐘上祭祀。齊宣王覺得殘忍,就告訴他,讓他把牛放了,自己不忍心看著牛無罪被殺。牽牛的問,放了牛祭祀咋整?不搞了嗎?齊宣王告訴他,祭祀不能停,用羊把牛換了就行了!這段文字後面還有很多內容,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整篇文章主要講是孟子勸齊宣王實行仁政,「替罪羊」這個事實際上是孟子用來勸諫齊宣王實行仁政的論據之一。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
  • 俗語: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為何?至今都有教育意義!
    俗語文化博大精深,總結了老一輩人的生活經驗,俗語雖然聽起來很接地氣,但是很多蘊含了深刻的道理,俗語話糙理不糙,簡潔易懂,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總是能聽到俗語,比如「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告訴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還有很多俗語都有著很深刻的道理。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為何男孩子不能初一出生?
    自古至今,新生兒的出生都寄託著全家人的希望,在過去由於醫療水平差,待產孕婦只能選擇順產,所以孩子的出生時間也並不像現在一樣可以由父母來決定,人們便認為孩子的出生時間將會決定他以後的運勢。在農村中關於新生兒出生時間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何男孩子不能在初一出生呢?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華文化傳承至今?
    唯有中華文化傳承至今,這是為何呢?四大古文明中華文化中華可以傳承至今的原因首先是漢字。四大古文明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可以傳承至今沒有遺失,是值得慶幸的。就文化而言,經過時間的沉澱變得富有魅力與內涵,它可以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與魂魄,中華文化正是如此。
  • 農村俗語:「錘子吃釘子,釘子吃木頭」,你知道為什麼嗎
    農村俗語:「錘子吃釘子,釘子吃木頭」,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歲月沉澱,流傳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綻放光彩,成為了華夏兒女心中的驕傲。
  • 女朋友吃醋了怎麼哄開心句子 分享這些給你
    來源:圖蟲作者:56682830897482112戀愛中的女生都是很敏感的,她不希望你和其他女孩子靠得太近,這不是因為她們的佔有欲太強,而是因為她們太在乎你,而且你已經有對象,還和其他女孩子走得太近這當然會讓她們吃醋生氣。一旦女朋友吃起醋來,那可是有點可怕的。很有可能她們就會和你冷戰好久,也不和你說話,對你不理不睬的。
  • 古代漢字為何能傳承至今,而西方文字卻要另闢蹊徑?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被說成兩千了,沒人寫之前的歷史,不敢妄下定論,能解決此類問題的,多得於考古的發現。甲骨文和殷墟的出現,奠定了商朝的存在,對於商代這個相當高度的文明,將不再受人懷疑。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甲骨商的文字變成早期人們對於漢字的認知。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文明無法找到關於商朝疆域的詳細記載,只能藉助甲骨文字中的隻言片語和文化面貌的類比,大致描摹出它的輪廓。
  • 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為何清明節總是下雨?答案來了
    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為何清明節總是下雨?答案來了時光飛逝,2020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了,而在四月初迎來了又一個節氣——清明。這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當太陽到達了黃經15°就迎來了清明節氣了,同時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 「替罪羊」是如何而來?能用「替罪牛」代替嗎?
    最近重慶衛視又在重播電視劇《龍門飛甲》,看到劇中東廠督主萬喻樓讓素慧蓉給明妃娘娘下毒,卻栽贓給西廠督主尤嘉,讓他當了「替罪羊」被皇帝責罰。於是就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常說「替罪羊」,卻從來不說「替罪牛」或者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