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生動有趣的俗語的背後,往往蘊含著這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和習俗,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
一、吃醋的是怎麼來的
房玄齡為唐朝一代名相,臨淄人。其妻盧氏,也是臨淄人,性情剛烈,對丈夫十分忠心。唐代《朝野僉載》裡記載:房玄齡做宰相後,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
唐太宗想賞幾個美女給自己的愛卿,結果連一向正直的魏徵都說:「這個恐怕不妥,皇上你這是害老房啊,要是讓他家那口知道了,老房不得安生啊。」
皇帝不信,就怕內侍去房玄齡家裡去打探口風,結果真不得了,一哭二鬧三上吊,外加一頓拳腳撕咬,老房衣冠不整幾乎不能上朝。
太宗叫長孫皇后出面做房夫人的工作,房夫人堅決不同意。於是唐太宗欲賜幾名女子於房玄齡照顧飲食起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夫人毒酒。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呢?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裡卻浸透著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說是錯的。
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現代生活中,有些人見別人受到表揚或獎勵,心存嫉妒,眼紅別人,也被戲稱為「吃醋」。
二、打牙祭的由來
吃肉為什麼叫「打牙祭」呢?首先得從「祭」字講起。祭,就是祭奠、祭祀。過去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總要特別想法子弄點好吃的。
打牙祭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平日很清苦者,偶爾吃一頓較豐盛的飯菜,每月初一、十五為供佛敬神忌葷,所以一般打牙祭吃肉也就順理推遲了一天。
我國南方民間素有「打牙祭」之俗。「牙祭」一般指舊時農曆每月初二、十六,工商業主各給店員、匠師、徒工等一次肉食,後泛指百姓隔段時間吃肉,改善生活。
此俗起於何時,尚難確考;但明末清初已在南中國沿襲。清代人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之第十八回,對此已有具體描述:「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
解放後,人們對吃肉仍習稱「打牙祭」,「牙祭期」似已成為過去,但「牙祭」一詞仍沿襲不衰。它帶給人們的卻是歷史的回味,時代的留痕,社會的寫照,舊俗的反思。
如今「牙祭」已被推而廣之,用以比喻為種種適意的美好享受,借代為盡情愜意的滿足。看幾場電影,便自稱「打了一回電影牙祭」。還有「新書牙祭」、「相聲牙祭」、「釣魚牙祭」等。
三、替罪羊又有哪些說法
替罪羊一般指代人受過、替人頂罪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這個俗語起源於《孟子·梁惠王上》。文中說有一次,齊宣王坐在朝堂上,看見有人牽著牛路過,要殺牛來取血塗鍾,進行祭祀。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慄的樣子,就命令以羊替換牛來祭鍾。從此以後,「替罪羊」作為一個悲劇色彩的詞語就流傳開來。
還有一說是「替罪羊」一詞源於《聖經》中,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為「贖罪日」,並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把那贖罪的羊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事實上從古至今,關於替罪羊現象就沒有斷過。甚至,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詹姆斯·弗雷澤認為,在人類還是野蠻人時就已經學會了尋找替罪羊。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用「替罪羊」(類似的說法還有「替死鬼」「背黑鍋」等),為什麼呢?當然因為它太好用了!生活中總是出現這樣的情況,「替罪羊」三個字就能概括這類事件的表象和本質。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