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老師再次登上熱搜,他與馮侖在《共識》節目中,以《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美》為主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俞敏洪老師說:「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女性來說,如果說沒有當過媽媽的,她對於女性本身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這個社會和家庭的深刻的理解,是達不到那種深度的,男人沒有孩子,我覺得這個男人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
他認為沒有孩子,無論男女,人生都不完整。
作為母親,確實能深刻體會養育孩子的艱辛,感受父母撫養自己的不易。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更為深刻。
同時,也是女性的第二次成長,主要是心理成長。陪伴孩子的過程,也可以看到或療愈自己在原生家庭的創傷。
朋友自從生育後,就辭去工作。全身心陪伴孩子,直到上幼兒園。
每天的工作,就是陪伴孩子。她不希望孩子像自己小時候,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關注。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她重新梳理成長經歷,逐漸與自我、父母和解。理解了父母是愛自己的,只是方式欠妥。
因此,曾生育的女性,能感同身受,包容、接納度更高。
但是,並不能將人生完整,與是否生孩子掛鈎。兩者沒有必然聯繫。
俞老師的觀點,依然能代表很多人的認知模式。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認為結婚、生子是人生標配,是生命必經階段和家族傳承。
「養兒防老」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深入人心。有子嗣仿佛就是人生圓滿的象徵。這是東方文化的一脈相承,孩子一出生,就被設定好程序。
升學、就業、成家,成為固定路徑。尤其女性,更是如此。成為繁衍後代的主力,這是物化女性的體現。
《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希望有個兒子,將其培養成摔跤冠軍。結果卻是雙胞胎女兒,失望之餘,並未因性別歧視她們,依然用冠軍標準要求她們。
女兒不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去看望即將嫁人的閨蜜時,對方的一番話,讓她深思:「
我希望有你們這樣的爸爸,至少你們的爸爸關心你們。我們的命運從我們出生時就已經註定。
學習做飯和洗衣,強迫做所有的家務。成年後就會被嫁出去,減少父母的負擔,把她交給一個陌生男人,然後開始生孩子,這就是女人的命運,看看你們的父親,他不顧所有人反對,忍受所有人的嘲諷,為了什麼?他希望你們有自己的人生!」
像這樣的父親,能打破觀念束縛,讓孩子打造自己的生活,相當難得。
其實,現代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不是糾結「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而是越來越多女性,為什麼不願,甚至不敢生孩子。
心理學家曾針對人們不願要孩子動機的研究,總結佔據前幾位的原因:
· 不想失去個人的自由:79%
· 想要獲得更高的婚姻滿意度:62%
· 事業上的考慮和經濟利益:55%
· 早期社會經驗的影響,對自己做父母能力的懷疑:31%
· 害怕生育、恢復過程中的生理痛苦:24%
網上有個熱榜話題:為什麼現在的女孩子都怕生孩子?
一位網友的回答,令人深思:女孩子不是怕生孩子,我們怕的是我吃了苦遭了罪,挨了疼,最後在你眼中,我這些都不值一提,這些都是我應該受的。
我們怕等熬過了苦難,最後發現我所經歷的苦難不值得,僅此而已,只要值得,我們不帶怕的。
這番話引發共鳴,女性沒有足夠安全感,若伴侶不能給予情感支持,甚至面臨婚姻危機,很難義無反顧用孩子捆綁對方。
有多少人已不相信愛情,更不可能結婚、生子。
對感情的懷疑,未來生活的茫然,導致打消生孩子的念頭。
以及對未知、不確定因素的恐懼,也是造成不想生育的原因之一。
人們普遍認同的一個理念:生養孩子容易,教育不易。
一個女性即使全職照管孩子,也是心身俱疲。
加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理念,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成本,甚至全家出動,圍著一個孩子轉,是現實問題。
鄰居的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早上媽媽負責送到學校,中午爺爺接回家,吃飯、午休後,再由奶奶接棒,送去上課,下午三、四點再被爺爺接放學。
周六、日是爸爸值班,兩天休息日都被課外班排滿,來回接送八趟。成人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一切為了孩子」。這是很多人真實的生活寫照。
此外,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動輒幾十、甚至百萬的教育支出,對普通工薪家庭是沉重負擔。
因此,殘酷現實,令人想生卻不敢生。怕虧欠孩子,無法提供良好生活條件,不如不要孩子,避免很多連帶問題產生。
現代人不太關注人生完整性,反而注重幸福感。不再活在別人期待中,而是希望活出自己的生命態度,更在乎自身感受和體驗。
很多女性自我覺醒,開始遵從內在聲音,關注心理需求。她們不想過千篇一律的生活,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追求高品質生活。不希望人生被家庭和孩子牽絆,自由比完整更重要。
正如餘華作品《活著》中福貴的經歷,讓人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每個人的認知和選擇不同,不必道德綁架,也不必說三道四,尊重別人的發言權,才能贏得尊重。
總之,人生是否完整,不以生孩子為標準。而是人生由自己做主,過自定義的生活,活得灑脫、自在最重要。
你認為呢?
【本體自在: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心理諮詢師,文字愛好者,「十佳心理科普大使」,用心理學點亮生活,走近普通大眾,助力人生!歡迎關注@本體自在,一起探討心理學,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