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人民日報上一篇文章顯示,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經超過2000萬個,也就是說平均每69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面對如此龐大的運營群體,怎麼才能夠脫穎而出呢?自然要靠一篇又一篇10萬+的爆款文。那麼,如何寫出一篇10萬+的爆款文章,有沒有什麼技巧呢?有,當然有,就看您願不願意這麼做了。
想要文章成為爆款,一般要踩中以下一個或幾個點,才可能有成為爆款的希望。
一是販賣焦慮。就像有個段子講的那樣,當下中國最好的生意,概括起來無非就是:向少年販賣娛樂,向少婦販賣仁波切,向老女人販賣青春,向老男人販賣健康,向上班族販賣焦慮……。焦慮這東西可能人人都有,學生為考試成績焦慮、父母為孩子前途焦慮、青年人為生存焦慮、中年人為家庭焦慮、老年人為健康焦慮,細分下來,焦慮充斥在每個職業、每個角色、每個階段甚至是每個階層。因此,製造焦慮、販賣焦慮類的文章更容易撩動人們心中繃著的那根弦,從而引發廣泛共鳴。前一段在朋友圈大火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時代拋棄你的時候,再見都不會跟你說》就屬於此類。這種販賣焦慮的文章遠比那種勸你「別著急」「慢慢來」的文章刺激性要強,傳播面自然也更廣。
二是鼓吹情懷。鼓吹情懷近些年在很多領域都很流行。拍個電影要「致青春」,賣個手機要傳遞「工匠精神」,做個菜刀、鐵鍋號稱要「傳承文化」等等不一而足。這種雖然看多了容易引起情懷疲勞,且過後很多被發現不過是借著「情懷」當作賺錢的遮羞布,以此來遮住濃濃的銅臭味。但一開始的時候確實能吸引人的注意,帶來流量,受到追捧。《我是範雨素》、《我那些從不買單的公務員同學》等就屬此類。當然,這種偶然的爆款可能並不是有意的策劃,更可能是無意中的運用。
三是緊跟熱點。現在很多人不讀書、不思考,遇見了什麼熱點新聞,往往要先看別人啥意見,贊同了就留言說:啊,說出了我心裡想說的話,不贊同了就繼續翻看下一篇。最後一綜合,就成了與別人聊天討論時自己的觀點。因此,追蹤熱點發表看法往往會使文章更易成為爆款。比如前段時間「疫苗」「滴滴」「崑山龍哥」事件等等。但有一點要注意,一般熱點事件發酵三天內的文章更容易火,三天後發表的文章成為爆款的希望就會慢慢變小。因為熱點不斷出現,你這個熱點不及時寫,可能就會被下一個熱點蓋過去。
四是引導情緒。這個需要對公眾的心理有比較敏銳的把握能力,能夠及時發現公眾情緒走向並進行引導,順著情緒寫出公眾愛看的文章,甚至可以適當帶點偏激,這樣既滿足了一部分人的情緒,又激起了另一部分人的情緒。一旦引起爭論這文章想不成為爆款都難吶。前幾天一些攻擊「娘炮」的文章即屬此類。
最後還要強調一下,要想成為爆款文章,標題一定要醒目,觀點要鮮明。要麼直接批評,要麼設問反問,總之要激起人們點開閱讀的欲望,而且文章長度要適中,1500----2000字為宜。如果不是精彩的故事類文章,太長了會讓人沒耐心讀下去,太短了又會表達不清楚觀點。
說了這麼多,你們get到寫爆款文章的技巧了嗎?當然,這些都是術,掌握了可能會製造出爆款文章,但不一定是有營養、有價值的爆款。真正的道還在於用一顆真心對待讀者,沉下心來,用心創作,寫出內容優質而又能觸動人心靈的爆款。總結起來就是:有術無道,興而不久;有道無術,傳也不遠;道術結合,必成爆款。
當然,你要是問我這篇文章會不會成為爆款,我覺得,不會。
因為受眾不多。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