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74歲的陳忠實因病在西安西京醫院去世。
1986年,44歲的陳忠實,突然覺得,自己寫了十幾年小說,卻沒有弄出一部硬氣的大作品,特別不甘心。他希望自己能寫一本墊棺作枕的書,於是便說:"有一天我去世了,棺材裡放這麼一本書,也就夠了,不管它是否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只要能讓自己滿意,能對得起自己喜愛文學這大半輩子。"
而在陳忠實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他的頸下枕著的正是他的得意之作《白鹿原》。
出身貧寒,卻不服輸,寫出《白鹿原》巨著
陳忠實出生於陝西西安市霸陵鄉,一個南依白鹿原,北臨灞水河,只有三四十戶人家的西蔣小村。幼年時的陳忠實,家境非常貧寒,甚至連飯都吃不飽,都被陳忠實看在眼裡,便默默的下定決心:我這一輩子,千萬不能像父輩那樣去土裡刨食,而要活出個新樣子來給人看。
《白鹿原》的誕生並非偶然。那是他在完成了《初夏》、《四妹子》、《到老白楊樹後去》等九部中篇小說,八十多篇短篇小說,以及五十多篇報告文學作品之後,由《藍袍先生》的創作而觸發了對我們這個民族命運的深入思考的結果。
為了完成這部長篇小說,陳忠實先花了2年的時間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查閱歷史資料、搜集生活素材、研究民族問題和心理學的新著、學習借鑑他人長篇結構的方法。
作了這些準備和思考之後,他認識到只有回到老家那個遠離塵囂的小屋裡,才有望實現自己的宏願。就這樣他歷時6年(寫作構思了2年,寫了4年)才構建了這部具有史詩氣魄的鴻篇巨製。
1991年臘月25日,當古塬恢復了往日的寂靜,陳忠實為其50萬字的長篇家族式小說《白鹿原》,劃上了最後一個標點符號。然後,他平靜地起身,抽了根煙,又給自己煮了碗面。這是他從寫作這本書開始到現在4年來,吃得最從容的一碗麵。
《白鹿原》全票通過茅盾文學獎初選,作協書記翟泰豐氣的拍桌子
《白鹿原》一出世,評論界歡呼,新聞界驚嘆,讀者爭相購閱,一時出現了"洛陽紙貴"的現象。但是也不乏出現一些爭論、批評,甚至是打壓。
1995年,《白鹿原》全票進入了茅盾文學獎的初選,但當時也有人對這本書看法不同,當評委會辦公室主任陳建功向中國作協書記翟泰豐匯報這件事的時候,翟泰豐氣得拍了桌子。
因為擔心《白鹿原》真的會被選上,終評也從1996年拖到1997年,他還多請了一些老人來當評委,想讓《白鹿原》自然流產,可是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讓翟泰豐沒想到的是,第一個站起來的評委就是老評論家陳湧,他全面肯定了《白鹿原》,扭轉了形式,也奠定了整體的風評!
1997年,《白鹿原》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範曾評價《白鹿原》:一代奇書
《白鹿原》是一部50萬字的長篇小說,以白嘉軒為敘事的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講述了白鹿原村裏白家和鹿家兩大家族之間的故事。
陳老後來在《白鹿原》創作手記《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中說:"我的白嘉軒、朱先生、鹿子霖、田小娥、黑娃以及白孝文等人物,就生活在這樣一塊土地上,得意著或又失意了,歡笑了旋即又痛不欲生了,剛站起來快活地走過幾步又閃跌下去了……"
這種人物的個性表述讓人感到舉重若輕。陳老站在整個民族歷史命運的高度和深度上來構思、寫作這部"秘史"的。其中思考的艱辛和沉重可想而知,但當真正落筆的時候、寫出來的時候,便呈現的是這種心平氣靜和舉重若輕。
不得不說,《白鹿原》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小說,曾有人形容:一部《白鹿原》,從小人物入手,寫盡半部泱泱近代史。 巴爾扎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就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著名學者範曾稱《白鹿原》為"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
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被評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1900—1999),被中國出版集團列入"中國文庫"系列,還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
據陳忠實的訪談,當年在終審評定時,有作協領導還找他交流過,希望修改文章裡面的部分章節。經過考慮,陳忠實同意了,原著大概刪除了有一萬多字,主要是田小娥部分和作者著力塑造的理想的人格神——讀書明禮、心懷民族大義的"關中大儒"朱先生部分。
隨後人民文學社出版了修訂本,並重印多年。這兩年該社又重新出版了原本,使得當代最具有經典作品氣質之一的《白鹿原》恢復了原貌。
如今為大家提供了未刪節版的《白鹿原》。生活不易,生命本多磨難,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總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在你迷惘和無助的時候,可以在《白鹿原》中找尋答案!這本書可以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白鹿原》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