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在孩童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是樹立寶寶的「三觀」教育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家長的角色就不容忽視了,只因「性別教育」是每位成熟、成功家長的必修課。
每一個寶寶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一張乾淨、整潔的白紙,這張「紙」未來的發展、成就有多大,很大一部分因素都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家長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會決定孩子日後漫漫人生路怎麼走、走多遠。
在生男生女這個問題上,有時候往往事與願違。有的人想要男孩,卻接二連三生的都是女孩;而有的家庭一大家子生的都是男孩,夢寐以求能有個姑娘在膝下陪伴,卻又蹦出兩個大胖小子。開明的現代人大多會接受這個現實,不管男孩女孩,好好培養都是角兒。
但總會有一些執著不認命的家長,面對的明明是個小姑娘卻叫大兒子,從小穿男裝長大的女生更偏向於成長為一個強勢的女漢子,上房下河,無所不能,上學後也更喜歡和男生打打鬧鬧,不喜歡愛哭鼻子的同性玩伴。
當然,也會有家長喜歡給兒子穿花裙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對自己的性別意識模糊或者不認可,出現性別的識別障礙。男生可能有一點「娘娘腔」,喜歡玩小娃娃,課間也喜歡和女生一起玩,缺失一點點陽剛之氣。
一旦發現這樣的趨勢,還望各位家長朋友們能夠及時懸崖勒馬。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滲透性別教育,讓孩子知道性別差異及對自己性別的認知。若發現苗頭不對,仍然不採取措施,長大後,這類孩子發生同性戀的傾嚮往往更為顯著。
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有漂亮、可愛的小白兔,也會有它的天敵——兇惡的大灰狼。我們希望寶寶能一生無憂、遠離奸佞壞人,但是這不是一個真空的世界。寶寶的成長之路,會遇到善良之人的提攜,但也不能保證一個壞人也遇不到的。
就像孔聖人所說,不能讓所有人都誇咱們的孩子好,也不能讓所有人都挑咱們孩子的毛病。最好就是「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品行高尚的人認可咱家的孩子,莫要貪戀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人的褒獎。如果孩子真的成為眾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你可曾問過孩子是否願意這樣做呢?
簡而言之,要讓孩子學會辨識好壞、善惡並懂得拒絕。
正是由於兒童對性的認識不足,才會在壞人露出獠牙、伸出魔爪的時候不懂得抗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性侵兒童案件被網絡媒體揭露,而且被性侵的對象低齡化趨勢愈為明顯。文獻報導:2017 年全年媒體公開報導的被性侵兒童案例總計 378 起,平均每天曝光 1.04 起案件,最小年齡僅為 1 歲,並且 90% 是女童。
而這僅僅是基於公開報導的數據,大部分的兒童性侵案都因為種種主觀或客觀的因素未能公開。性侵害案件中,熟人作案的罪犯超高,達 70% 以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曾對全國 5800 名中小學生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性侵害案件中已曝光案件與隱案的比約為 1 ∶ 7。也就是說,差不多在每一起性侵害案曝光的同時,可能有 7 起類似案件也在發生。在心理學中,這些被猥褻、被性侵的孩子被稱為「沒有嘴巴的孩子」。
很多不幸的孩子在遭遇性侵後渾然不知,這是由於家庭性別教育的缺失,導致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私密部位,也不懂得保護。往往許多年後,才意識到自己噩夢般的經歷是「性侵」,從而輕視自己,痛恨社會,心理和生理經受著雙重的打擊。作為家長的我們,最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遭遇。因此,我們在嬰幼兒期(3 周歲以內)就要逐漸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不要以為它還小聽不懂,其實不然,要相信點滴之水尚能穿石。
適時退出孩子們的生活,是明智家長的選擇。
接診過程中,常常見到一些媽媽,她們給孩子哺乳了 2 年之久。媽媽這種看似善意的決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依賴性,也不利於媽媽重返職場。其實,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哺乳能堅持到寶寶 1~2 歲,使他在母乳餵養的前提下添加輔食,那樣更好。6 個月的寶寶就可以添加輔食了,然後逐漸開始替換掉母乳。長期哺乳,不利於媽媽重返職場,而且乳汁中的營養也早已不夠孩子的需求了。所以,適時放手也是一種成全。
其實,在傳遞寶寶性別差異的同時,父母也應該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比如,一些上小學,甚至上初中的孩子還和爸爸或媽媽一起睡,尤其是在一位家長長期出差或者單親家庭中,這樣的現象較為常見。這樣尤其不利於孩子建立性別認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家庭中缺乏一位家長的關愛,會導致剩下的一位家長過度地關注孩子的成長,而忽視自己與孩子的性別差異。比如,當父親由於工作的原因長時間外出或者迫不得已在外地上班,這個時候,家裡的男孩由於長期缺乏父親的照顧與教育,在「母系」環境中成長的話,後天所形成的性格往往偏於內向,缺乏大男子漢的氣概與胸襟。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適時放手,成就你我和寶寶。
作者:姚魁武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
來源:《中醫小智慧,寶寶大健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