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寶寶領悟性別差異,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2020-11-15 幽蘭趣科普

性別教育在孩童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是樹立寶寶的「三觀」教育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家長的角色就不容忽視了,只因「性別教育」是每位成熟、成功家長的必修課。

一、別讓孩子從小就模糊了性別差異

每一個寶寶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一張乾淨、整潔的白紙,這張「紙」未來的發展、成就有多大,很大一部分因素都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家長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會決定孩子日後漫漫人生路怎麼走、走多遠。

在生男生女這個問題上,有時候往往事與願違。有的人想要男孩,卻接二連三生的都是女孩;而有的家庭一大家子生的都是男孩,夢寐以求能有個姑娘在膝下陪伴,卻又蹦出兩個大胖小子。開明的現代人大多會接受這個現實,不管男孩女孩,好好培養都是角兒。

但總會有一些執著不認命的家長,面對的明明是個小姑娘卻叫大兒子,從小穿男裝長大的女生更偏向於成長為一個強勢的女漢子,上房下河,無所不能,上學後也更喜歡和男生打打鬧鬧,不喜歡愛哭鼻子的同性玩伴。

當然,也會有家長喜歡給兒子穿花裙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對自己的性別意識模糊或者不認可,出現性別的識別障礙。男生可能有一點「娘娘腔」,喜歡玩小娃娃,課間也喜歡和女生一起玩,缺失一點點陽剛之氣。

一旦發現這樣的趨勢,還望各位家長朋友們能夠及時懸崖勒馬。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滲透性別教育,讓孩子知道性別差異及對自己性別的認知。若發現苗頭不對,仍然不採取措施,長大後,這類孩子發生同性戀的傾嚮往往更為顯著。

二、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有漂亮、可愛的小白兔,也會有它的天敵——兇惡的大灰狼。我們希望寶寶能一生無憂、遠離奸佞壞人,但是這不是一個真空的世界。寶寶的成長之路,會遇到善良之人的提攜,但也不能保證一個壞人也遇不到的。

就像孔聖人所說,不能讓所有人都誇咱們的孩子好,也不能讓所有人都挑咱們孩子的毛病。最好就是「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品行高尚的人認可咱家的孩子,莫要貪戀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人的褒獎。如果孩子真的成為眾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你可曾問過孩子是否願意這樣做呢?

簡而言之,要讓孩子學會辨識好壞、善惡並懂得拒絕。

正是由於兒童對性的認識不足,才會在壞人露出獠牙、伸出魔爪的時候不懂得抗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性侵兒童案件被網絡媒體揭露,而且被性侵的對象低齡化趨勢愈為明顯。文獻報導:2017 年全年媒體公開報導的被性侵兒童案例總計 378 起,平均每天曝光 1.04 起案件,最小年齡僅為 1 歲,並且 90% 是女童。

而這僅僅是基於公開報導的數據,大部分的兒童性侵案都因為種種主觀或客觀的因素未能公開。性侵害案件中,熟人作案的罪犯超高,達 70% 以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曾對全國 5800 名中小學生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性侵害案件中已曝光案件與隱案的比約為 1 ∶ 7。也就是說,差不多在每一起性侵害案曝光的同時,可能有 7 起類似案件也在發生。在心理學中,這些被猥褻、被性侵的孩子被稱為「沒有嘴巴的孩子」。

很多不幸的孩子在遭遇性侵後渾然不知,這是由於家庭性別教育的缺失,導致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私密部位,也不懂得保護。往往許多年後,才意識到自己噩夢般的經歷是「性侵」,從而輕視自己,痛恨社會,心理和生理經受著雙重的打擊。作為家長的我們,最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遭遇。因此,我們在嬰幼兒期(3 周歲以內)就要逐漸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不要以為它還小聽不懂,其實不然,要相信點滴之水尚能穿石。

三、適時退出孩子們的生活

適時退出孩子們的生活,是明智家長的選擇。

接診過程中,常常見到一些媽媽,她們給孩子哺乳了 2 年之久。媽媽這種看似善意的決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依賴性,也不利於媽媽重返職場。其實,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哺乳能堅持到寶寶 1~2 歲,使他在母乳餵養的前提下添加輔食,那樣更好。6 個月的寶寶就可以添加輔食了,然後逐漸開始替換掉母乳。長期哺乳,不利於媽媽重返職場,而且乳汁中的營養也早已不夠孩子的需求了。所以,適時放手也是一種成全。

其實,在傳遞寶寶性別差異的同時,父母也應該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比如,一些上小學,甚至上初中的孩子還和爸爸或媽媽一起睡,尤其是在一位家長長期出差或者單親家庭中,這樣的現象較為常見。這樣尤其不利於孩子建立性別認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家庭中缺乏一位家長的關愛,會導致剩下的一位家長過度地關注孩子的成長,而忽視自己與孩子的性別差異。比如,當父親由於工作的原因長時間外出或者迫不得已在外地上班,這個時候,家裡的男孩由於長期缺乏父親的照顧與教育,在「母系」環境中成長的話,後天所形成的性格往往偏於內向,缺乏大男子漢的氣概與胸襟。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適時放手,成就你我和寶寶。


點擊下面連結,爸媽育兒更省心,給寶寶一個健康的未來!

作者:姚魁武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

來源:《中醫小智慧,寶寶大健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成長必修課——馬鞍山市性別平等教育在行動!
    成長必修課——馬鞍山市性別平等教育在行動!教育精品課觀摩活動12月15日下午,市政府婦兒工委辦公室在雨山中心小學舉辦首次全市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精品課觀摩活動。市婦聯副主席李蓮芝、市教育工會主席朱家賢,各縣區政府婦兒辦主任及我市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進課堂工作試點學校相關負責人近50人參加。
  • 寶寶性別教育,從小抓起,你們做到了嗎
    3、2-3歲期間這一年齡段的寶寶對性別差異充滿興趣,但他們更喜歡與同性接近和玩耍,也會注意到異性與自己的不同之處。4、3-7歲期間性別差異進一步顯現,如男孩表現出更多的攻擊行為,女孩更善於表達情感。越來越穩定地選擇同性作為玩伴,對待異性不那麼友善。
  • 蒙格斯智庫:性別歧視?或為性別差異
    作者利用涵蓋76個國家、包絡8萬個樣本的全球範圍性別差異調查結果,發現顯示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這些差異與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呈正相關,物質和社會資源可獲取性方面的性別平等促使了男女傾向性的差異。
  • 當孩子被冠上「性別差異標籤」,咋自救
    對於這些情況,其實都是被刻板效應所傷害,在教育中,我們做家長的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總是以一種刻板的性別差異來對孩子進行要求引導,而一旦孩子作出與我們預期所相反的選擇,就會被我們貼上"性別差異"的標籤。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想來向大家說一說,當孩子被冠上"性別差異標籤"後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以及如何進行自救。
  • 性別教育是一生幸福的起點
    ▼所謂性別教育,包括對男女性別的認識與了解,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接納,對不同性別特徵的理解與尊重等等。這些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如果不能科學、全面地認識性別特徵,家長就會產生各種困惑。男人白天在公司裡把7000多字都快說完了,而在家裡帶孩子經常說的「寶寶吃飯」「寶寶睡覺」這樣的語言,在妻子看來並不是交流,因此她多麼想在晚上老公回來之後抓緊時間把20000多字說完;如果母親了解到男孩在早期的成長要比女孩晚大約兩年時間,她就不會為兒子暫時的「愚鈍」而苦惱。可見,如果能夠了解、理解、尊重不同的性別特徵,人與人之間會減少很多誤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尊重其性別特點及成長規律。
  • 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
    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家長首先要弄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性別教育不是性教育,性教育只是性別教育的一部分,性別教育包括的內容其實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對男女性別的認識和了解,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接納,對不同性別的理解與尊重等等,這些都是性別教育的內容。
  • 幼兒園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我們所認為的性別差異是從何而來的?作為家長和老師,你所提供的教育對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有什麼影響?來聽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陳學鋒博士怎麼說吧!研究已經證實男女在言語、空間和數學能力上的差異是非常微小的,個體間展現出的差異並不能代表兩個性別群體間存在特點差異。而且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男女之間的差異並不存在(Stetsenko等,2000)。
  • 「接男寶」話題下互動過萬,對寶寶性別的差異看待,為何還這麼多
    但不管怎麼說,腹中的寶寶不論是男是女,都是你的孩子,不是嗎?說到這裡實在無奈,為何都2020年了,對寶寶性別的差異看待還這麼多?!在男女比例已然失衡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家長期待生出男孩,甚至期待者是身為女性的準媽媽自己。
  • 張亮做的對,女兒不能親嘴:性別教育是場必修課
    心理學家李子勳告訴你:「性別教育應該從孩子2歲開始。」心理學家湯姆遜的研究報告則指出:三歲是孩子性別意識的過渡期,在三歲之前,孩子的性別意識十分模糊,並不懂男孩女孩有什麼區別。許多幼童已經有了模糊的性別概念,但如果缺乏正確、完整的性別意識,缺乏必要的隱私教育,可能會因為年幼,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而受到傷害。多少青少年因為缺乏合適的性別教育,尤其是兩性意識和隱私意識的培養,或受到傷害,或傷害別人。
  • 吳愈曉 黃超:中國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的城鄉差異研究
    筆者在之前的研究中認為,父權制文化或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通過三種機制產生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首先,父權制文化有直接的女性歧視,認為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處於附屬的地位,沒有必要接受教育,其任務是照顧好男性家庭成員。其次,父權制文化往往與較強的生育觀念緊密相關,從而導致家庭子女的數量比較多。當家庭的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家長更可能傾向於讓兒子有更好的教育機會,而讓女兒更早參加勞動。
  • 大腦思維與性別差異
    男女認知機能的偏重、心理素質的特點以及學習方式存在差異嗎?如果有,那麼對於不同性別的孩子該如何教養呢?一直以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都不同程度地遵循「男女有別」的觀念。例如,希望男孩成為好勝的人,於是讓他們參加體育競賽;而鼓勵女孩成為文雅、謙遜和服從的人,因此讓她們參加文靜的活動,以此將孩子培養成理想中的樣子。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性別差異確實客觀存在,但比起聚焦於兩性究竟有何差異,更重要的是思考差異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差異。採寫 | 肖舒妍周憶粟,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長期研究教育政策與發展、教育社會學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次日,出版社再次公開道歉,表示將「反對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教輔雖然下架,但留給讀者的問題仍未得到解答:出版社基於「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科學嗎?在學習能力方面男生、女生是否真的存在性別差異?假設差異存在,針對男生、女生的兩套數學教輔又是否必要?針對這些問題,新京報近日採訪了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憶粟。
  • 世界著名女校,如何實施性別教育?
    研究列出了單性別教育的好處,其中包括消除學習時男女之間的差異、改善學生學習問題、使女生有更多擔任領導的機會、避免性別不同的師生偏見等。從歷史上看,19世紀以前單性別教育非常普遍,由於天主教會長期以來認為男女學生同校是對正常而恰當的兩性分離的背叛和挑戰,那個時候大部分中學、大學都是男校或女校。而早期的這種單一性別教育,是在基於性別歧視之上建立的男子學校或女子學校中進行。
  • 強行抹平性別差異是一種諱疾忌醫
    然而男女又確實存在身體上的差異。這份差異是否讓男女有了天生的分工不同?是否讓女性做 「不屬於她」 的工作時,更容易遇到責難和壓力?反過來,是不是一定要強制保證每個崗位男女都一半一半,就能解決所謂性別歧視問題,至少也是最保險的用人策略?美國社會對性別平權的態度,一直在左右兩個極端之間搖擺,而由谷歌員工內部備忘錄引發的爭議,似乎證明最近是強行抹平性別差異的激進派佔了上風。
  • 孩子「性別教育」第一步就是分房睡,家長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一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門必修課是「性別教育」,這門課程需要父母幫孩子上,如果這門課程被忽略了,或者是教育不當,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我們常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如果父母在這方面教育有失得當,那麼孩子可能會朝著錯誤的方向成長下去,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學習總是發生在情境之中,男女生的學習風格、習慣可能不同,但這要求我們作為教育者更多地思考造成差異的原因——性別分層如何由社會因素造成?——而非將這種還原論合理化為一種正常狀態。新京報:但是出版社的所謂「大數據分析」確實引發了關注和討論,也吸引力一些家長為教輔買單,是否也說明我們對於大數據以及它所反映的性別差異,是有一些焦慮或者困惑的?
  • 教輔書分男女引爭議,數學學習真的存在性別差異嗎?
    是「因材施教」還是「性別歧視」?學好數學,是靠天賦還是有方法?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了一套名為《男生女生學數學》的圖書,根據男生女生的數學學習差異分為兩版,引發網友質疑。與教材合作的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博士朱雁在《性別與數學教育》主題報告上表示,在高端的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而在普通的難度學習中,卻各有千秋。但對不同學習模塊,男生女生學習存在的性別差異還是很明顯的。該出版社公眾號文章也使用了一位家長的原話:「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吧。」
  • 孩子反性別喜好,家長別焦慮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我們的這種擔憂實際上來自自身對性別差異的刻板印象。所以,在面對孩子喜歡『反性別』的遊戲,家長實在無須過度的焦慮。不過,這並不代表著為了彰顯『男女平等』,父母就完全放棄培養孩子的進行『性別意識』,甚至刻意抹殺他對自我性別的認同,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性別認知,甚至引發障礙。一、 性別平等的大前提下,為什麼還需要家長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
  • 幼兒性教育,家長「羞於」卻「必須」面對的人生必修課
    性知識教育並不僅僅是指性生理教育,而是有著豐富的內涵,既包括對發育過程、兩性差異等生理知識的教育,也包括自我保護、如何看待「性」等心理方面的引導和教育,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孩子在2歲左右便通過對父母性別差別的認知,形成了最早的性意識。到了3歲前基本形成對自己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性別認同。3歲後直到青春期,性好奇將一直伴隨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