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

2020-12-23 澎湃新聞

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

2020-10-12 1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北疆女聲 北疆女聲

學期已然開始

孩子們都進入到了學習狀態

相信在小北的陪伴下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對孩子的教育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北願和各位家長共同努力

學習科學的教子方法

北疆女聲公開課——家庭教育小課堂

繼續陪著您和孩子

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關鍵在於教子觀念和教育方法。針對孩子厭學、早戀、網癮、過度玩手機、叛逆、親子關係緊張、沒有目標、對抗父母等問題……這時候家長該如何解決?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為了幫助大家科學教子,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北疆女聲特別邀請到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孫宏豔老師和大家一起尋找答案。

ALL FOR YOU

今天和家長們分享的話題是怎樣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

有的家長聽到這個話題會覺得很困惑---孩子還小,不需要性教育;性別是天生的,還需要教育什麼?

家長首先要弄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

性別教育不是性教育,性教育只是性別教育的一部分,性別教育包括的內容其實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對男女性別的認識和了解,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接納,對不同性別的理解與尊重等等,這些都是性別教育的內容。性別雖然是天生的,但是對性別的認識接納、理解、尊重並不是天生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需要進行性別教育的,性教育不能代替性別教育。

對不同性別的特徵了解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小時候不需要進行性別教育,有的家長認為到了青春期再進行教育也不晚,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以後自然就懂了。

但是性別教育首先是對不同性別特徵的了解,比如男生和女生在生理上的差異,外形上的差異;頭髮長短;性格差異---比如男生膽子大,而女生膽子小一些。

認同自己的性別

男女生還要認同自己的性別,首先是認識不同性別的特徵,其次是要認同自己的性別,有的男生留長頭髮,俏蘭花指或者走路扭扭捏捏;有的女生穿男生衣服,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這些人往往就是對自己的性別不夠認同。

尊重不同的性別

除了在認同自己性別的基礎上,還要尊重不同的性別,尊重異性。

自己是個女孩,就要了解到男性具備的性別特徵,同時尊重這些特徵。作為男孩也要了解到女性具備的性別特徵,也要尊重這些特徵。

比如知道女孩往往力量不大,比較柔弱;女孩比較心細等等。

平和尊重的看待異性

和異性交往

性別教育的核心是尊重,男生要尊重女生的特點,女生也要尊重男生的特點,並且在生活中懂得用性別的長處去幫助異性,男生有力量就可以幫助柔弱的女生,而女生更細心,手更巧一些,也可以去幫助男生。家長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也要把這些內容融入到平時男女生的交往教育和生活教育中去。

避免刻板印象

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要特別注意的是要避免刻板印象。

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我們生活中形成的固化印象,認為男生天生就是應該進取的、有力氣的,天生就是應該從事醫生、律師、科學家、建築師、攝影師這樣的工作,而女生天生就應該從事護士、售貨員、幼兒園教師、舞蹈家這樣的工作,其實這些都是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雙性化的人格---既具備男性的性格特徵,又具備女性的性格特徵,能夠剛柔並濟,粗中有細,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

家長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的時候,只有克服了這種刻板印象,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平衡發展的人。

在家如何進行性別教育

首先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之間的相處、尊重、愛、性別形象等等,都是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雖然看似和學業成長的關係不大,和升學求職好像距離更遠,但是性別關乎到一個人是不是能夠自我接納,只有一個人對自我接納,他才會心態更平和,心理更健康,人格發展更好,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也會更幸福更和諧。

所以性別教育其實是關乎幸福的教育,家長一定要重視在家對孩子進行比較完整的性別教育。

下期預告

性別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END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期小編:銀河

投稿:小北歡迎各位有才華的夥伴投稿,有很豐厚的稿酬呦~關注微信公眾號北疆女聲,回復關鍵詞【投稿】,了解更多。或者直接加小北微信:beijiangns,期待您的到來~

原標題:《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孩子性別認同出現問題,家長教育方式錯誤,學會溝通是關鍵
    請家長重視起來,孩子是時候認識性別的重要性了。千萬別讓孩子誤以為性別不同是錯誤的,糾正孩子對這些好奇的錯誤理解。,兒童的性別認同,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而兒童的性別認同又反過來影響著父母社會化的發展,因為兒童已經成為父母自身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因素。
  • 這些教育方法是錯誤的?快來看看你中了幾個。家長:我全中
    導讀:這些教育方法是錯誤的?快來看看你中了幾個。家長:我全中!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些教育方法是錯誤的?快來看看你中了幾個。家長:我全中!!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兒子愛上穿女裝,家長如何引導?好的教育從不打「性別標籤」
    二、家長的「刻板印象」束縛了孩子的可能性在普世的觀念裡認為男生一定要西裝筆挺,其實就是在剝奪他「柔軟」的權力。孩子們一直被告知自己不能這麼做,而不是在經過自己的努力之後而得出的結論,這樣直接就錯失了孩子們成長的機會。這是在性別上的限制,未來還有更多方面的局限,從而影響孩子們的成長。
  • 教育寶寶領悟性別差異,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性別教育在孩童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是樹立寶寶的「三觀」教育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家長的角色就不容忽視了,只因「性別教育」是每位成熟、成功家長的必修課。一、別讓孩子從小就模糊了性別差異每一個寶寶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一張乾淨、整潔的白紙,這張「紙」未來的發展、成就有多大,很大一部分因素都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家長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會決定孩子日後漫漫人生路怎麼走、走多遠。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比如可以通過服飾,外貌認出照片中的男女,還可以把「紅紅」「明明」這樣的名字分別分配給女生和男生。4-5歲,孩子對性別的認知更加深刻,他們會知道性別不會隨著年齡變化而改變,理解在時間緯度上不能改變。但還不能完全理解性別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他們會認為,只要換衣服和髮型,就可以變成另一種性別的人。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為什麼分不清自己的性別?這正常麼?家長要怎麼做呢?網友紛紛表示,管理員阿姨做的對。如果媽媽能給孩子做了正確的性別教育,這種時候說不定孩子自己就會主動不要進女更衣室了。鄰居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他們家就是這樣,平時沒太注意。有時去他們家串門,小姑娘洗完澡都是光著在家裡跑的。」因為父母缺少對孩子的性別教育,無視性別教育,讓小姑娘在遇到侵害時,不知道反抗,不懂的保護自己,成了只待宰的羔羊。給孩子性別教育,就是給他們的人生構築第一道防線。
  • 3歲孩子的性別教育,我們要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做?如何預防這樣的事情呢?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有這種意識。知道當遇到別人對自己隱私部位的侵犯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因此,性教育刻不容緩。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已經3歲了還在摸媽媽的奶頭,甚至睡覺的時候不摸就睡不著。而媽媽在孩子面前換衣服也是很常見的事情,認為他們還小不懂事,沒關係的。
  • 不能任由傷娃「網紅」玩具招搖過市
    雖然名氣大、買家多,但一些「網紅」玩具其實是粗製濫造的「三無產品」,媒體在調查中發現諸多安全隱患,現實中「網紅」玩具傷娃的案例也屢見不鮮。與眾多「80後」「90後」單調稀缺的玩具種類相比,現在的孩子簡直不能更幸福,各式各樣的玩具任他們挑選,特別是隨著電商平臺的普及,一些「網紅」玩具更是行銷全國,成為孩子們爭相玩耍的寶貝。
  • 這幾種話看似關心實則傷娃最深
    這個故事,小時候奶奶給我講的時候還不太懂,如今回味起來特別適用於孩子們的溝通式教育,很多人都說「我和孩子沒法交流、關係越來越差」,又有多少家長反思過自己是如何支配舌頭的呢?不懂得運用舌頭溝通的父母,句句話都如刀子一樣插進孩子的心窩,尤其是以下幾種話看似關心、實則傷娃最深:1、反問孩子的各種審視口吻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喜歡用反問句口吻去審視孩子,有一次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碰到一對母子的對話引發了一段教育思考,男孩從進門開始就玩手機、菜都上齊了也沒有停下玩手機的動作
  • 娃摔倒後家長怎樣做?別急著「挫折教育」,常見幾種方式很坑娃
    這裡就要講到家長的做法,慣壞孩子的不是扶起來,而是錯誤的語言,和扶起來之後的做法。娃跌倒後,家長常做的幾個有時孩子摔倒後並沒什麼事情,家長不想讓孩子太嬌貴,選擇趁機進行「挫折教育」。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家長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有事情悶在心裡。
  • 3種早餐最傷娃脾胃,積食還不長個,家長別給吃了,簡直太坑娃了
    但是很多家長因為太年輕,在經驗上也比較缺乏一些,很容易方法不當導致孩子生病。 表姐家的孩子今年5歲了,平時這孩子就比較瘦弱,而且很愛生病。昨天表姐打電話跟我說,孩子這幾天胃口不好,臉色看起來也蠟黃,讓我陪著去一趟醫院。經過一系列的檢查以後,醫生告訴我們說這孩子是積食導致的消化不良,脾胃也受到了一定的傷害。因為營養沒有跟上,所以看起來比較瘦弱還耽誤了長個。
  • 上海試推小學生性別教育 家長建議插圖人物換小熊
    記者從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獲悉,該校將於今年9月推出滬上首本小學生性教育教材《男孩女孩》,這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正規教材將在楊浦區18所試點學校同步使用,藉由心理課實施性別教育。」徐晶說,這本《男孩女孩》教材分為低、中、高三個分冊,不僅科學系統地介紹了小學生樂意接受的性別教育知識,包括性別意識、性別認同、身體保護等方面,例如:遭遇性侵犯怎麼辦,身體的界限在哪裡,什麼是秘密等。教材中還設計了鮮活的生活情境,讓孩子討論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人,教孩子提高警覺,學會保護自己。通過小遊戲,讓孩子學會大聲說不,做身體的主人。
  • 張亮做的對,女兒不能親嘴:性別教育是場必修課
    心理學家李子勳告訴你:「性別教育應該從孩子2歲開始。」心理學家湯姆遜的研究報告則指出:三歲是孩子性別意識的過渡期,在三歲之前,孩子的性別意識十分模糊,並不懂男孩女孩有什麼區別。性別意識的模糊,沒你想得那麼簡單一一所上的早教中心,在小朋友三歲的時候,開始引導進行自我介紹。其中有一句是:我是可愛的小女生,或我是強壯的小男生。剛開始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如果第一個舉手自我介紹的是一個男孩子,那麼後面的孩子都會模仿說:我是男生。
  • 如何糾正孩子的錯誤?聰明的家長朋友都是這樣做的
    人無完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孩子總是不免會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如何正確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家長朋友們都不能避免的一個問題。著名演員陶虹曾在採訪中分享過一次教育子女的「錯誤經歷」:有一次外出時,女兒不小心把桌上牛奶打翻,她立刻衝女兒大吼:「你怎麼回事!」
  • 評論|嬰兒床「傷娃」別只是警示家長
    (據12月13日央視新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大多都很捨得花錢,看上去可愛時尚的嬰兒床,近年來銷量持續上升。據行業統計,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童床和嬰兒床的使用率已經突破了50%,可以說是一款熱銷產品。雖然嬰兒床一般只能使用1-2年,但價格卻不便宜,稍有名氣的品牌,基本都在500元以上,如果要購買豪華名牌,價格上萬的都有。
  • 孩子「性別教育」第一步就是分房睡,家長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一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門必修課是「性別教育」,這門課程需要父母幫孩子上,如果這門課程被忽略了,或者是教育不當,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我們常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如果父母在這方面教育有失得當,那麼孩子可能會朝著錯誤的方向成長下去,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 父母常掛嘴邊的三句話「傷娃很深」,別把褒貶孩子當成特殊樂趣
    父母常掛嘴邊的三句話「傷娃很深」,別把褒貶孩子當成特殊樂趣很多家長一觸碰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就「皺眉頭」,看到孩子犯了錯之後就直接劈頭蓋臉的訓斥孩子。家長的這種「否定」的本質是想激勵孩子,而孩子卻在無形中相信了父母「生而笨拙,生而無用」的觀點。在下一次孩子面對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父母的管教過程中孩子根本沒有認識到錯誤的本身,反而會對「我是不是天生什麼都做不好」這個觀點銘記於心。
  • 性別教育是一生幸福的起點
    ▼所謂性別教育,包括對男女性別的認識與了解,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接納,對不同性別特徵的理解與尊重等等。這些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如果不能科學、全面地認識性別特徵,家長就會產生各種困惑。男人白天在公司裡把7000多字都快說完了,而在家裡帶孩子經常說的「寶寶吃飯」「寶寶睡覺」這樣的語言,在妻子看來並不是交流,因此她多麼想在晚上老公回來之後抓緊時間把20000多字說完;如果母親了解到男孩在早期的成長要比女孩晚大約兩年時間,她就不會為兒子暫時的「愚鈍」而苦惱。可見,如果能夠了解、理解、尊重不同的性別特徵,人與人之間會減少很多誤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尊重其性別特點及成長規律。
  • 教育兒子和女兒,方式要有所差別嗎?其實好的教育從不打性別標籤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知道你是否常常聽到這樣的俗語:窮養男孩富養女,頭髮長見識短,或者是家長這樣的口頭禪:女兒就應該比男孩懂事,女孩就是要穿裙子扎辮子,女孩從小就要學跳舞,男生要去學跆拳道,等等。你是否也曾經遭受過性別標籤的困惱呢?
  • 家庭教育要先從父母的自我教育開始,家長試試這樣做
    也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所以父母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工具,他們想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這些決定並不是孩子的心所想,而是父母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在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夠抱有這樣功利性的目的,覺得自己把孩子生出來了就可以對孩子指手畫腳可以讓他們做任何的事情,可以替他們的人生就決定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作為我們會讓孩子逃離父母,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