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的性別教育,我們要可以這樣做

2020-12-23 珍妮媽育兒

近些年來,學校裡經常會出現孩子遭受性侵的新聞,孩子的性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當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做?如何預防這樣的事情呢?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有這種意識。知道當遇到別人對自己隱私部位的侵犯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因此,性教育刻不容緩。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已經3歲了還在摸媽媽的奶頭,甚至睡覺的時候不摸就睡不著。而媽媽在孩子面前換衣服也是很常見的事情,認為他們還小不懂事,沒關係的。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我們想要一起出門,朋友去臥室換衣服,結果他已經上小學的兒子也要跑進去,我趕緊阻止說:「媽媽再換衣服,一會再進去吧!」孩子不高興,朋友在屋裡說:「讓他進來吧,沒事。」出來之後我和朋友說起這個問題,她說:「孩子還小呢,沒事,他也不懂。」我趁機跟朋友說:「孩子已經不小了,應該讓他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了。」朋友雖然答應了,但是最後如何我也不得而知。

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呢?

坦誠相待出生問題,繪本中找答案

在我家寶寶一歲多的時候我就給他讀過一本關於寶寶來自哪裡的繪本。在書中告訴了孩子他們是怎麼來的。讀完書後,我問寶寶:「你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嗎?」他很明確地告訴我:「我從媽媽的肚子裡來的。」這樣簡單的一個認知就是孩子了解性的開始。「我來自哪裡這個問題」我們在回答的時候一定要坦誠,當有些事情我們不好用語言去描述時,繪本就是我們的好幫手了。在這裡推薦幾本這方面的繪本《我從哪裡來》《小威向前衝》《媽媽肚子裡有座房子》,這幾本繪本都是用非常形象的圖畫來告訴寶寶這個問題。

穿衣打扮來區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會問寶寶:「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最開始的時候他總是答錯。不知道如何去區分。我告訴他,長頭髮的,穿裙子的是女孩;短頭髮的,穿小褲子的是男孩。並且在他的穿著上我也是挑選一些深色或是冷色,讓他先對自己的穿衣風格有所了解。然後當他遇到跟他穿類似衣服的小朋友的時候,就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了。

家長的示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通過讓孩子觀察父母在穿衣、如廁等方面的細節不同來對孩子有引導。

比如,男孩子在上廁所的時候讓爸爸陪著去,媽媽不靠近。女孩子上廁所的時候讓媽媽陪著。

告訴孩子小背心和小褲衩遮住的地方不能夠給別人看的。爸爸媽媽的也是如此。

性別的安全教育

有些孩子當自己受到侵犯的時候,並不知道,或許還會為侵犯者保守秘密。

還有就是我們同齡人之間的打鬧也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前幾天碰到一個同學聊天的時候跟我說,她家寶寶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掀裙子還弄傷了大腿,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這個問題。其實在這樣的問題中,我們就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了。當孩子已經受到傷害了,那麼我們要告訴孩子:同齡人的話就要大聲告訴他:你不能對我這樣!然後跑開及時跟老師反應。如果是大人的話,我們也要告訴他:我不喜歡這樣!及時跑開去尋找大人。

加深孩子對這些行為的應對,我們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來讓寶寶熟知這樣的操作。

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寶寶的時候,告訴他們不能隨便親吻別人,不對陌生人親密接觸。

我們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怎麼愛自己和愛別人。只有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孩子才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相關焦點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比如可以通過服飾,外貌認出照片中的男女,還可以把「紅紅」「明明」這樣的名字分別分配給女生和男生。4-5歲,孩子對性別的認知更加深刻,他們會知道性別不會隨著年齡變化而改變,理解在時間緯度上不能改變。但還不能完全理解性別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他們會認為,只要換衣服和髮型,就可以變成另一種性別的人。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到3-4歲的時候,隨著孩子認知的發展,都會準確的說出自己的性別,區分男孩女孩的特點。比如可以通過服飾,外貌認出照片中的男女,還可以把「紅紅」「明明」這樣的名字分別分配給女生和男生。4-5歲,孩子對性別的認知更加深刻,他們會知道性別不會隨著年齡變化而改變,理解在時間緯度上不能改變。
  • 孩子的性別認同教育,父母必須要了解的
    今天我們主要結合具體案例講一講在性別認同的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及對策。所謂性別認同,就是個體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以及性別所具有的含義。性別認同的第一步就是區分男女,並把自己歸入其中一類。有心理研究表明,4個月起,嬰兒就能區分男女聲音;1歲左右,可以區分照片中的男女;3歲前後,基本都能明確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不過對於認識「性別是一種不能改變的事實」尚需時日。
  • 陪孩子走過3~6歲(正面管教10)--打破性別偏見,讓孩子做自己
    我是豆妞麻麻,家有小女一枚,關注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研究。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性別教育的話題。01我是誰?在3-6歲的後半段,很多孩子在性別、男孩女孩這個領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她也會始終如此(雖然在她很小的時候,逢人總說我是個男孩)。但現在,毫無疑問,她每天無時無刻都在探索「做一個女孩意味著什麼」。
  • 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
    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平和尊重的看待異性和異性交往性別教育的核心是尊重,男生要尊重女生的特點,女生也要尊重男生的特點,並且在生活中懂得用性別的長處去幫助異性,男生有力量就可以幫助柔弱的女生,而女生更細心,手更巧一些,也可以去幫助男生。家長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也要把這些內容融入到平時男女生的交往教育和生活教育中去。
  • 4歲男孩穿裙子上學,性別教育≠給性別貼「標籤」
    性別形象固化——性格篇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往往忽略了下半句:「只是未到傷心處」。父母在教育男孩的過程中總會要求他們要堅強,不可以哭。從書中了解我們的身體,易懂又有趣哦了解自己的身體在孩子三歲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展性別教育了,一開始媽媽就要幫助女兒認識自己的身體
  • 保護0-3歲孩子,那些我們能做的事兒
    所以來聊聊保護0-3歲孩子,那些我們可以做的事兒吧。提高安全意識,加強看護別以為這點很容易做到,就一笑而過。實際上我們的家長對安全意識高和安全焦慮有點傻傻分不清楚。有家長說:」我們安全意識很高啊!適當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儘管對於0-3歲孩子的保護,最最重要的還是家長要做好看護,但是適當的「性教育」已經可以融入在孩子的吃飯、睡覺、穿衣、洗澡等日常生活中了。現實生活中,大多家長對性教育想的比較狹隘,總是避而不談,也不知道怎麼談。但是科學的性教育,可以讓孩子懂得不被別人傷害,不去傷害別人。
  • 張亮做的對,女兒不能親嘴:性別教育是場必修課
    心理學家李子勳告訴你:「性別教育應該從孩子2歲開始。」心理學家湯姆遜的研究報告則指出:三歲是孩子性別意識的過渡期,在三歲之前,孩子的性別意識十分模糊,並不懂男孩女孩有什麼區別。性別意識的模糊,沒你想得那麼簡單一一所上的早教中心,在小朋友三歲的時候,開始引導進行自我介紹。其中有一句是:我是可愛的小女生,或我是強壯的小男生。剛開始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如果第一個舉手自我介紹的是一個男孩子,那麼後面的孩子都會模仿說:我是男生。
  • 寶媽帶8歲兒子進女澡堂:孩子的「性別界限感」,要趁早培養
    一般孩子3歲以後慢慢的有性別意識了,已經能夠區分男孩,女孩了。如果父母在做一些具有隱私類的事情,比如換衣服,上廁所之類,沒有顧忌孩子,而是當著孩子的面做這些事情。那麼孩子自然而然會認為這些是很平常的事情,異性之間也可以隨便如此。
  • 育兒 | 關於孩子的性別教育
    我之前發現過一個怪象,每當我在外面遇到漂亮小寶寶時,如果拿不準寶寶的性別,我會誇「這是個女孩子吧,長真漂亮。」這時,孩子奶奶或者媽媽會高興的說,「這是個男孩呢」。原本我為搞錯孩子的性別而尷尬,但對方毫不介意,甚至於還很開心的樣子。但是,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你要是認錯了性別,別人可能就會有點不高興了。
  • 15歲男孩以為自己是女孩:幫孩子性別認同你做對了嗎?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遺傳因素,但是我們能決定孩子的教養環境,早點對孩子進行性別認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性別認同,能幫孩子樹立規則和邊界一個網友曾講過自己經歷的一件尷尬事:冬天裡,她去公共浴池洗澡。正洗著,一個奶奶帶著個6、7歲的男孩進來了。
  • 「和7歲兒子親吻,拍婚紗照!」性別教育,比性教育還重要
    在娛樂圈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李嘉欣曾在微博曬出和8歲兒子野餐時的親吻照。而翻看她的微博,可以看到很多和兒子的親吻瞬間,網友質疑:孩子8歲了,這樣會不會不妥?為人父母,本就應該告訴孩子:異性之間,應保持適當的距離,即使是父女或母子,也不應過分親密。孩子的性別教育不可缺少,一旦缺少,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在韓國的一檔綜藝節目中,一位高中女生就說出了她的困擾。
  • 孩子的「反性別」喜好,是性別認知障礙?父母可以從這三點考慮
    該網友說,自己有一個四歲的小兒子,兒子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洋娃娃,原本他以為這只是出於孩子的好奇心,等長大一點孩子就會開始喜歡小汽車,這些比較有男子氣概的玩具。但是沒想到孩子現在都已經四歲了,還是喜歡洋娃娃。這讓他感到非常的焦慮,他害怕孩子有性別認同障礙。
  • 說說澳洲的「性別」教育
    ……我5歲的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才能得到幼兒園的小紅花,而現在的孩子,都這麼成熟了嗎?細想起來,澳洲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從很小就開始了,公立學校從kinder起(4歲),孩子就要獨立上洗手間,柯南回家後每次上廁所,也會把門鎖上。
  • 孩子要分清男女界限,千萬不能大意,從小建立起孩子的性別意識
    中國人向來是談性色變的,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唯一缺少的就是性教育,這就會使孩子從小就搞不清男女界限,而我們經常說的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種明確的性別教育就要多灌輸給孩子,如果總是使用一些隱晦的表達方法,那麼非常容易使孩子產生混淆。育兒專家表示,建立孩子的性別意識是非常重要的,能幫助他建立更健康的人生觀以及愛情觀。
  • 好的性別教育
    關於此事,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開始是叫好,認為這父親很開明,給與孩子公開的愛和支持。回過頭,我琢磨了許久,又覺得哪裡不對勁。這個父親換上女裝一起陪孩子走上大街,顯然是對孩子的一種獎勵。人是萬物之靈,也是一種特別依賴於獎懲機制的生物。當孩子得到了支持,他的行為也會被強化,繼續這樣做下去。
  • 如何應對孩子的性別教育?
    當孩子想知道男女身體有什麼不同應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有時候會讓部分家長不知所措,然而一般情況下,孩子在4歲左右的時候會開始表現出對自己和異性的身體的好奇,會想看家人洗澡,或者想要了解男生和女生尿尿的地方有什麼不同。
  • 「育兒」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世界各地的孩子們,是如何看待性別的?國家地理雜誌奔赴四大洲的80多個家庭,採訪了從巴西到中國,從肯亞到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孩子。在他們那兒,也許我們能得到關於性別教育的多少啟示。尤其是女兒已經踏入青春期,開始產生性別意識的時候,過分親密的接觸就更是不妥。 為人父母,本身就應該告訴孩子:我們雖是父女,更是異性。異性之間,本就應該保持適當距離。 孩子成長過程中,這樣的性別教育必不可少。一旦缺失,影響的,可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 錯過了孩子3歲前後的教育,我們做這些,孩子會更容易養成好品格
    對於怎麼樣教育孩子,我也沒有一開始就做得很好,而且孩子出生後關於孩子的養育,我是毫無準備的。3歲前沒有做到有效的陪伴,建立安全感;3歲後沒有及時立規矩,建立規則感。孩子小時候省的事,都會變成以後要操的心。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我一點點彌補,儘管錯過了3歲前這個重要的教育時期,還是及時止損吧。孩子長大後出現的問題,大部分源自於小時候的親子關係。
  • 公安機關今年破獲兒童性侵案1.2萬餘起,保護孩子我們要這樣做
    公安部呼籲,學校要做好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家長也應該多為孩子普及安全知識,孩子懂得保護自己。在一些兒童性侵案中,很多兒童並不知道對方在做什麼。這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不了解,他們不知道哪裡是隱私部分,是不可以讓任何大人觸碰的。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小時候就通過圖畫、繪本,或者藉助玩偶等帶孩子理解自己的身體。比如我們可以畫一個那孩子,然後讓孩子把她認為不能讓別人碰的位置塗上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