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別認同教育,父母必須要了解的

2021-02-15 積木育兒


《男孩女孩的性別認知》

孩子的性別認同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今天我們主要結合具體案例講一講在性別認同的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及對策。

所謂性別認同,就是個體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以及性別所具有的含義。

性別認同的第一步就是區分男女,並把自己歸入其中一類。有心理研究表明,4個月起,嬰兒就能區分男女聲音;1歲左右,可以區分照片中的男女;3歲前後,基本都能明確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不過對於認識「性別是一種不能改變的事實」尚需時日。比如,很多5歲前的孩子認為,只要他們願意,男孩可以成為媽媽,女孩可以成為爸爸。5歲以後,孩子們才慢慢有了穩定的性別認同。

有兩大原因,容易造成孩子的性別認同出現問題:

第一個,是先天原因。生物學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結構在發育初期傾向於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學家曼內稱之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兒在母體內就會引起男性大腦女性化,從而造成性別認同的困難。

第二個,是後天原因。人的性別認同是通過對自我性別體象的理解,對神經內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動機制的初步明確,以及通過父母的示範作用、社會的強化作用和語言的影響等得以發展的。很多父母認為,性別認知是件自然不過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順理成章地完成性別認同,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其實,除了先天原因的影響,一個孩子最終確認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滲透下緩慢進行的。如果外界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導向,孩子就有可能產生性別角色混淆。

我就曾經遇到過一個男孩,讀初中,體重超重,學習成績始終偏下,而且總喜歡跟女孩子混在一起,鮮少與男孩有交集,自己還不覺得有什麼。對此,他的媽媽表示出極大的擔憂。

作為一個諮詢師,直覺可以判斷:這個男孩的性別認同發生了錯位。了解過後發現,這是一個單親家庭,父親角色始終缺席,而媽媽特別寵溺孩子,這樣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孩子與媽媽並未真正脫離共生關係。孩子在性別認同方面,方向也指向媽媽:有很多脂肪,缺少男性的競爭性,比如讓自己缺少陽剛之氣,不讓自己太優秀等等。

一個健康的男孩在這個年齡,置身於女孩堆裡,通常會因為體內荷爾蒙的萌動感到或多或少的焦慮。能夠始終若無其事地待在一群女孩子中間,說明這個男孩潛意識裡把自己男性的「衝動」閹割了,表現得就像自己真是個女人一樣。

因此,在孩子的性別認同過程中,做父母的並不能完全袖手旁觀。下面這些案例以及相應對策,也許能夠給你啟發。

▌單親家庭或假性單親家庭單(父母其中一方缺席於孩子的教養中)

有位媽媽這樣問:

如果父母離婚,三歲的小男孩跟著媽媽,會對他產生什麼不良影響?我總擔心沒有爸爸,兒子會成長的不像個男孩子,有什麼辦法能克服或者補充?

父母離異對於孩子的影響,取決於離異後對於孩子的生活和教養方式的處理,處理得恰當,則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比如父母離異後不會減少對孩子的愛,會定期陪伴孩子,會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繫,不在孩子面前說詆毀對方的語言等。相對於父母離異來說,讓孩子生活在不和諧甚至是暴力(冷暴力和熱暴力)環境的家庭中,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

需要提醒的是,在離異的家庭裡,媽媽充當好媽媽的角色就夠了,沒有爸爸的角色,不用太擔心,那一方面可以做一些努力,比如再去重新成立一個家庭,建構一個家庭,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愛,另一方面,也可以帶著孩子,多走入一些孩子們的遊戲中,或者給他補充一些成人的男性的一些角色進來,比如說叔叔舅舅爺爺姥爺等。

家庭關係不和睦/暴力家庭

心理學家調查發現,成長於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麼叛逆偏激,要麼固執怪異。這類孩子在家庭的壓力下無法正確完成性別認同,可能會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轉化為對某種性別的偏差態度。

比如,家中有個經常打兒子的爸爸,或者習慣罵女兒的媽媽,孩子對於經常向自己施暴(冷暴力、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等)的父或母會很反感,甚至是憤怒敵對,但因為弱小尚無反抗或對抗父母的能力,無形中有可能會把對父母的憤怒移情到對這一性別角色的不認同。久而久之,即會朝著另一性別角色去發展。

▌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思想嚴重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想必十分常見,尤其是在經濟、文化不太發達的山區或鄉村。

比如,有的父母出於對女孩的偏愛或其他原因,將自己家的男孩「裝扮」成女孩模樣;或者因為「一脈單傳」想著有個兒子可以繼承祖業,卻偏偏生了個閨女,從小就把閨女當兒子養,剪短髮、不能穿裙子,連玩具都是男孩子喜歡的汽車、玩具槍等,長期的「異性打扮」和不符合孩子性別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產生性別認同混淆。

尤其當孩子成長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徵陸續出現時,心理上更容易產生困擾,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同化於男性群落還是女性群落。

我身邊就遇到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媽媽生了個女兒(媛媛),但是爺爺奶奶打心底希望是個孫子。為了不引起兒子、媳婦的不快,他們表面上沒說什麼,自告奮勇地承擔起帶小孩的重任,還理所當然地給小孩起了一個很男性化的小名(鐵蛋兒)。在老家,兩位老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把成成當作男孩養,剪短髮、穿短褲,跟男孩子瘋玩在一起,還時不時地「誇」她:鐵蛋兒真勇敢,像個男孩子。

等到6歲該上小學了,媛媛被父母接回城裡,在身邊撫養,媽媽想要把女兒打扮成漂亮的小公主的時候,孩子極為抗拒,母女之間也因此關係十分緊張。

父母的性觀念過於開放

這種情況也許少見,但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

我曾見過一個男孩,原本學習成績很好,也都很乖巧懂事,卻在進入初中那年起,突然間各方面的表現一落千丈。溝通後得知,他媽媽整日在家穿非常少的衣服,甚至裸體在兒子面前走來走去。

這個男孩的媽媽後來說:打從小開始就經常帶著孩子一起洗澡,覺得「應該沒什麼呀,他不應該早就見怪不怪了嗎,這樣難到不是對他的心理發展更好嗎?」

也許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前,父母可以有權利這麼做。但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還這樣做就有些過分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了性衝突和性意識。異性父母在這個時候必須要懂得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方面可以把孩子推向他該認同的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孩子在性方面的焦慮。如果媽媽不能跟上孩子成長步伐,對自己的舉動做出調整,那麼很容易激發孩子的亂倫焦慮,這種焦慮沒有更好的出路,要麼孩子通過行為問題、學習問題去表達自己的憤怒,要麼會壓抑那讓自己極度不安的情緒,拒絕長大,甚至出現身體上的病態。

總之,父母在孩子的性別引導中的作用很關鍵。但做起來也並不複雜。我們建議如下:

❶ 接納、肯定、讚賞孩子的性別

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性別,讓男孩認識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認識到自己是女性。性別認同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這會使他對同性的性別特徵抱有好感,並希望擁有這些性別特徵。父母要在口頭上明確告訴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多由同性別家長借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機會,告訴孩子關於性別的知識,男孩藉此認同爸爸,女孩認同媽媽,進而通過學習,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別特質。另外,家長對孩子的性別還要表示讚賞,家長如果對孩子是個男孩或女孩表示高興,孩子也會對自己的性別感到滿意。

❷ 千萬不要過分懲罰孩子性別認同中的不恰當行為

有位爸爸無意中發現兒子正在塗抹媽媽的口紅,並且興奮地穿著媽媽的高跟鞋走來走去。爸爸憤怒地衝上去,伸手奪掉那支口紅。十分嚴厲地訓斥兒子「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不能動媽媽的那些東西,那是女孩子用的。」爸爸還用尺子狠狠地打了兒子的手板,希望兒子能夠記住。可是,沒過幾天,他發現,兒子又偷偷地塗媽媽的指甲油,並很興奮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爸爸很是鬱悶「怎麼會這樣呢?他是不是心理有點問題,我可不想兒子變成『小偽娘』。」

這位爸爸顯然是忽略的孩子的好奇心,越是被父母嚴厲禁止的事情,孩子反而對此充滿好奇。如果剛好是個平時對於孩子的陪伴和關注少的父母,遇到此事對於孩子的懲罰,反而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孩子會有這樣的感覺「我這樣做,爸爸媽媽會關注我」。無論是處於好奇,還是希望獲得關注,長此以往,父母是在一點一點把孩子引向錯誤的性別認同道路,這顯然不會達到父母想要通過懲罰、管制將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性別認同上來的目的。遇到此事,父母不妨機制一點,比如可以說「媽媽覺得這樣不好看呢,有一種更棒的打扮你要不要嘗試一下?小夥伴見了一定……」

❸ 爸爸要在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親在孩子性別角色認同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薩提亞家庭治療理論認為,如果孩子和父親的關係足夠好,女兒會更富於女性美,兒子會更有男人味。在與父親的互動中,父親能把女兒女性部分的特質更好地引發出來。兒子會認同父親作為男人的責任、原則、胸懷、膽識與氣魄,不太會出現性別角色的認同錯誤。所以,在這裡,我不得不再次呼籲:「孩子爸,你很重要」(關於父親在育兒中的重要性,以及父親該如何育兒,可以回復「爸爸育兒」關鍵詞看到更多相關文章)。

❹ 異性父母需要適當往外推一推自己的孩子

很多男孩到了十多歲了,可能還和媽媽特別親密,有什麼話都跟媽媽說。我見過極端的例子,是一個已經10歲的男孩,他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出門,都喜歡緊緊依偎著媽媽,且雙手放在媽媽的乳房上。

這樣的母子關係,其實不一定代表孩子有多少問題,往往是母親自己本身就喜歡,她未在恰當的時候,對孩子做出應有的「迴避」。

父女關係同樣如此。

所以,異性父母在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或者進入初中以後,就必須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如果他去跟爸爸商量這個事情/她去跟媽媽一起去做這個事情,會更棒。不要批評孩子以前粘自己有什麼不對,就是悄悄地採用一些指引,把孩子更多留給同性家長。慢慢地,孩子就能夠適應這樣的新變化,並朝著恰當的方向發展性別認同。

更多相關視頻請關注:


《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養》


《安慰物幫孩子建立安全感》

相關焦點

  • 孩子性別認同出現問題,家長教育方式錯誤,學會溝通是關鍵
    請家長重視起來,孩子是時候認識性別的重要性了。千萬別讓孩子誤以為性別不同是錯誤的,糾正孩子對這些好奇的錯誤理解。性別認同是個體對自身性別的認定,即認定自己是男性、女性、兩者皆非或居於其中。有的個體的性別認同和其在解剖生理上的性別特徵是一致的,但有的個體的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一致,這都是存在的屬於正常的現象。兒童把髮型、服飾等作為區分性別的根據。當髮型、服飾改變後,他們認為性別也就隨之改變了,這是一種關於性別的不守恆。
  • 女裝大佬現已成潮流,父母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
    女裝大佬現已成潮流,父母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導語電子產品的普及雖然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幫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難題。可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有的孩子成了網癮,瘋狂的迷戀網路遊戲耽誤了學業。也有的孩子在一些社交網絡平臺上特別崇拜個別網紅,因此還會盲目跟風,不斷效仿。
  • 性別還需要認識?心理的性別認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還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別的概念,並認同自己的性別。如果在生理和心理上,對性別的認識不一致的話,可能會出現「性別障礙」等心理問題。所以,讓孩子認識性別和理解性別角色,是家長們不可忽視的責任。覺得孩子年級還小,意識不到差異。事實上,這種對性別的模糊的態度,非常容易讓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
  • 孩子的「反性別」喜好,是性別認知障礙?父母可以從這三點考慮
    曾經有專家針對性別認知障礙人群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選取了100位有先天性性別認知障礙的人,發現在這100位先天性性別障礙的人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家族上都有出現過性別認知障礙的先例。由此,科學家認為先天性的性別認同障礙,其實是帶有遺傳性的,而這種遺傳性並不是說父母有性別認同障礙,孩子就一定會有這樣的問題,也存在隔代遺傳的情況。
  • 父親參與教育有多重要?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
    導讀:父親參與教育有多重要?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親參與教育有多重要?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15歲男孩以為自己是女孩:幫孩子性別認同你做對了嗎?
    文:vipJr孩子成長路上,父母的行為和語言對孩子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在性別認同這件關係孩子一生幸福的事上,父母明白什麼事必須做、什麼事絕對不能做,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幫助。近日,初三男孩小剛,心神不寧,學習成績下降,直言自己活得很「擰巴」。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小剛發現自己的困惑竟是:他覺得自己應該是女孩!
  • 孩子性別認同障礙有哪些表現?巧用3個小妙招,化解孩子異裝尷尬
    或者周圍的人群總是對著一個女孩子說男孩子的好處,或者說她的父母希望她是一個男孩子一樣的性格。時間久了這個女孩子的心理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變得更加男孩子氣。3.家長教育的缺失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比學校中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重要得多。但很多父母不僅忽略了孩子的性別教育,而且還有意識地將孩子往異性的方向引導。
  • 要送孩子出國,最好先了解下國外開放的性別教育
    孩子回家一說,家長立馬炸了:「這不是明擺著誘導我家孩子嗎?!」這是我從一位加拿大華人家長那裡聽來的故事。據稱,19%的卑詩省高中生被認定為同性戀、雙性戀或非專屬異性戀者,還有1%被認為是跨性別學生。顯然,這些比例遠較西方同性戀的發生率10%要高,是否是「誘導」的結果不得而知。
  • 他從小被母親像女孩一樣打扮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他從小被母親像女孩一樣打扮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時間:2018-12-20 19:55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他從小被母親像女孩一樣打扮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近段時間,16歲初三男孩小剛,情緒突然失落、心神不寧,學習成績下降,在媽媽陪同下走進心理諮詢室
  • 孩子性別倒置行為,父母態度輸在起跑線,教導性別認知從小抓起
    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正確培養孩子的三觀及性別意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還可以減少傷害的風險……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顯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性別的意識非常的模糊,而當寶寶3到5歲時,孩子的性別意識就變得非常敏感。因此,對於孩子來說,儘早啟蒙與其認知認識水平相對應的性別意識更為有益。
  • 女裝大佬成潮流,家長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
    ,當女裝大佬成為潮流趨勢,小孩子在接收這些訊息的時候,難免會缺乏辨別能力,出現盲目崇拜,跟風模仿的情況,作為家長要警惕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幫孩子把好關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按照兒童心理專家的研究,正常來說,孩子在3歲性別意識已經開始萌芽,潛意識裡知道自己和異性的差別,男孩子會傾向於和男孩子交往,也表現出所謂的男孩子氣概,傾向於和同伴一起玩遊戲,而女孩子則會展示自己柔弱的一面,
  • 性別教育是一生幸福的起點
    ▼所謂性別教育,包括對男女性別的認識與了解,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接納,對不同性別特徵的理解與尊重等等。這些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如果不能科學、全面地認識性別特徵,家長就會產生各種困惑。男人白天在公司裡把7000多字都快說完了,而在家裡帶孩子經常說的「寶寶吃飯」「寶寶睡覺」這樣的語言,在妻子看來並不是交流,因此她多麼想在晚上老公回來之後抓緊時間把20000多字說完;如果母親了解到男孩在早期的成長要比女孩晚大約兩年時間,她就不會為兒子暫時的「愚鈍」而苦惱。可見,如果能夠了解、理解、尊重不同的性別特徵,人與人之間會減少很多誤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尊重其性別特點及成長規律。
  • 伊能靜兒子扮「女裝」,家長:可能是「性別認同障礙」
    看看伊能靜的兒子的眼睛,你就會感受到一個孩子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從容和篤定,這不是教育的缺失,而是父母尊重和接納所帶來的孩子的自信滿滿。但是,又有網友表示不贊同:這是因為單親產生了「性別認同障礙」嗎?單親和性別認同障礙,這兩個關鍵詞成為了大家爭論的重心。單親:很好理解,但筆者並不認為父母離異就能夠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3-6歲是對性別認識的固定期,這個年齡段也是性別教育的關鍵期。父母在這個時期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的性別教育。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給孩子性別教育,就是給他們的人生構築第一道防線。家長要怎樣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呢?性別教育從小開始,儘早給孩子塑造性別觀念。有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太小,給孩子說這些孩子會聽不懂。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3-6歲是對性別認識的固定期,這個年齡段也是性別教育的關鍵期。父母在這個時期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的性別教育。,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性別教育,孩子可能出現性別意識模糊,性別界限不清等問題,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會留下很大的隱患,容易遭受侵害。
  • 好的性別教育
    當孩子得到了支持,他的行為也會被強化,繼續這樣做下去。如果追求政治正確,我們會說,要尊重一個人做自己的權利,尊重一個人的穿衣打扮的個性服裝,乃至尊重一個人的性別選擇。這父親做的很棒,很勇敢。但是,尊重的前提永遠是,你首先必須是一個能夠理性思考問題,擁有比較完整認知能力的成年人。
  • 孩子深受「性別認同障礙」困惑 美華人家長難接受
    絕大多數的孩子會遵循這種性別界線,但如果孩子從小表現出與性別相反的興趣,譬如,男生愛裙裝、女生愛打鬧,父母怎麼辦?對此,美國華人家長多難認同。  並非心理疾病  根據維基百科,性別認同障礙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與生俱來的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精神醫學上認為性別認同障礙可用來解釋與變性、跨性別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去年美國精神醫科協會宣布將性別認同障礙排除出心理健康疾病之列。
  • 乾貨|育兒知識分享——性別教育
    這些詞的出現,從側面可以看出一些問題,部分年輕人甚至崇尚反性別的打扮和性格。而性別教育是指,讓孩子在童年時就能夠清楚認識到自己正確的性別角色,讓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自然性別的個性風格。性別教育的意義孩子對於性別的了解程度,易被外界環境左右,因此性別教育是很必要的。
  • 美國33歲「男子」懷二胎引熱議:性別認同障礙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關
    在兩人生下女兒後,很多人呼籲兒童福利部門把孩子帶走,因為他們認為兩個怪物不會把孩子教育好,當孩子長大了會備受影響,後果不堪設想。可凱登不管這些,他和男友悉心的照顧女兒阿扎莉婭,六年過去了,小女孩慢慢長大,成為了一個樂觀、積極、勇敢的孩子,用自己最好的狀態打了眾人的臉。
  • 性別認同障礙:男女之間,我是第三種性別
    為了不讓父母難過,她假裝自己和普通女孩一樣,穿上裙子、玩女孩子的遊戲、像女孩子一樣說話。她單戀著自己的閨蜜理莎子,理莎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異性戀者,最後嫁給了同社的橄欖球健將。美月心中明白,自己的單戀根本毫無希望。萬念懼灰的她,拼命強迫自己接納女人的身份,結婚生子。然而,結婚生子沒能讓美月成為女人,反而更加意識到肉體和精神的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