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別認同出現問題,家長教育方式錯誤,學會溝通是關鍵

2020-10-17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性別認同對個體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沒有家長遇到過孩子問你:「媽媽,男孩子為什麼和女孩子不一樣?怎麼才能一樣?」請家長重視起來,孩子是時候認識性別的重要性了。千萬別讓孩子誤以為性別不同是錯誤的,糾正孩子對這些好奇的錯誤理解。


一、什麼是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是個體對自身性別的認定,即認定自己是男性、女性、兩者皆非或居於其中。有的個體的性別認同和其在解剖生理上的性別特徵是一致的,但有的個體的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一致,這都是存在的屬於正常的現象。

兒童把髮型、服飾等作為區分性別的根據。當髮型、服飾改變後,他們認為性別也就隨之改變了,這是一種關於性別的不守恆。


性別認同是在生物學基礎上兒童與成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的性別認同,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而兒童的性別認同又反過來影響著父母社會化的發展,因為兒童已經成為父母自身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因素。


二、性別認同出現障礙的孩子身上會發生什麼?

1. 分不清性別

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女孩比男孩發育早一些,所以在同齡人中,女孩在能力和認識上會表現的比較強一些。班級中的活動比賽參與者中就能看出,女孩子在這方面比較積極。男孩子就稍微弱一些。這是因為在學校的時候,女老師居多,而老師在孩子眼裡就是嚴厲、嚴肅的感覺。所以女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會變得「女漢子」一些。加上現在社會包容度大,大家在服飾方面各有各的審美,有女生剪酷酷的短髮,有男孩子留長髮穿粉色衣服,有的女孩子穿得像個男生,這些都讓孩子不知道該叫哥哥還是姐姐了。


2. 自卑

孩子漸漸發現自己和別的孩子不同,為什麼自己喜歡粉色的,男孩子是不是不應該喜歡粉色的。怎麼會喜歡女孩子喜歡的東西呢。孩子因為自己的不同,害怕別人發現,導致朋友不敢和自己玩耍,害怕別人覺得自己是個怪胎。慢慢的孩子不愛和人交流。

這些都是片面的認識,孩子知道的都是日常所認識的,其實孩子這方面的認知還處在朦朧的時期。


三、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認識性別?

1. 給予孩子多元化的環境

世界是多元化的,大家的認知還是處在片面的認識上,家長給予孩子的知識,也不全面。多帶著孩子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主動讓孩子在環境中與環境互動,學習。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探索的環境,性別也是如此,這不是一個框架性的知識,女孩子溫柔也好,強勢也好。


2. 和孩子談性別時,要兼顧兩性

世界上都有和自己孩子不同性別的人,因此當我們養育男孩,我們要提供他女孩的知識,但我們養育女孩時,男孩的知識也要普及。當然,我們提供的是,男孩與女孩的知識,而不是你要變成這樣的男孩,那樣的女孩。使孩子在認知過程中受到了局限。


3. 家長先拓展自己的認知

當今社會性別已經不再局限於【兩性】的範圍了,還有LGBT等性別話題的出現。家長可以去了解,在豐富自己的認知,再去和孩子溝通。性別認知不是教就會的,這是溝通出來的,父母教會子女,子女在教育給下一輩。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性別認同教育,父母必須要了解的
    比如,很多5歲前的孩子認為,只要他們願意,男孩可以成為媽媽,女孩可以成為爸爸。5歲以後,孩子們才慢慢有了穩定的性別認同。有兩大原因,容易造成孩子的性別認同出現問題:第一個,是先天原因。生物學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結構在發育初期傾向於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學家曼內稱之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兒在母體內就會引起男性大腦女性化,從而造成性別認同的困難。
  • 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
    錯誤的性別教育最傷娃!家長快來這樣做!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關鍵在於教子觀念和教育方法。針對孩子厭學、早戀、網癮、過度玩手機、叛逆、親子關係緊張、沒有目標、對抗父母等問題……這時候家長該如何解決?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呢?為了幫助大家科學教子,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北疆女聲特別邀請到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孫宏豔老師和大家一起尋找答案。
  • 他從小被母親像女孩一樣打扮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他從小被母親像女孩一樣打扮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時間:2018-12-20 19:55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他從小被母親像女孩一樣打扮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近段時間,16歲初三男孩小剛,情緒突然失落、心神不寧,學習成績下降,在媽媽陪同下走進心理諮詢室
  • 孩子容易犯重複的錯誤?孩子總是屢教不改,這一點很關鍵
    孩子總是屢教不改,是「認同感」出了問題。一、認同感:孩子是否改正的關鍵為什麼認同感在孩子的教育中這麼重要呢?這是因為認同感的存在可以減少摩擦。舉個例子,孩子學習習慣的確不好,總是花很多的時間完成少量的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更好地讓孩子接受我們的想法呢?首先,應該肯定孩子的付出與努力,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裡了解他們的想法,再提出我們的意見,有溝通有交流,這樣的教導才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 性別還需要認識?心理的性別認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還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別的概念,並認同自己的性別。如果在生理和心理上,對性別的認識不一致的話,可能會出現「性別障礙」等心理問題。所以,讓孩子認識性別和理解性別角色,是家長們不可忽視的責任。覺得孩子年級還小,意識不到差異。事實上,這種對性別的模糊的態度,非常容易讓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
  • 孩子深受「性別認同障礙」困惑 美華人家長難接受
    中新網9月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在嬰兒出生前,家長們就已經根據嬰兒性別為他們布置房間、購買衣服和玩具,男孩用藍色、蜘蛛俠、玩具車,女孩用粉色、Hello Kitty、芭比娃娃。絕大多數的孩子會遵循這種性別界線,但如果孩子從小表現出與性別相反的興趣,譬如,男生愛裙裝、女生愛打鬧,父母怎麼辦?對此,美國華人家長多難認同。
  • 孩子犯錯,父母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多用交流溝通解決問題
    在成長的道路上,會犯許多的錯誤,一般他們有的錯誤,父母就會對他們進行批評。批評教育也是一個比較有技巧的,但過度批評,不僅孩子認識不到錯誤,還會出現逆反的心理,有的就會有自卑的情況,對於父母的批評總是接受,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
  • 孩子不聽話,多半與家長說話態度有關,學會「低聲教育」很關鍵
    「低聲教育」的好處是什麼?「低聲教育」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來,是通過控制父母的情緒、聲音,來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教育孩子,學會低聲教育,面對孩子犯錯,父母更加遊刃有餘。首先,降低自己的聲音家長想要學會「低聲教育」,肯定是先要學會降低自己說話的聲音,面對孩子的問題,不要顯得不耐煩,面對孩子犯錯不聽話,不要放開嗓門又吼又喊。降低自己的分貝,減少對孩子的恐嚇,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時談話的效率也會增加。
  • 教育心理: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易導致孩子的終身焦慮。
    父母明明該傾聽孩子的煩惱,到了嘴邊便成了「誰叫你去惹麻煩?!」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把對孩子自尊的打擊當作成功勉勵。殊不知無論孩子多大多成功,都很渴望來自家人的認同。而在家長永不滿足的鞭策下,孩子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大。快樂也會變得越來越難。我們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教會孩子正確認知性別,家長的態度很關鍵,讓孩子認知並接納自我
    ,如果到了相應年齡,孩子不能分清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或者舉止更像異性孩子,那麼家長一定要考慮孩子是否出現了心理問題,目前的家庭當中,有很多男孩和女孩都不能夠清晰的認識自己的性別。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有自己的期望,尤其是懷胎10月的時候,希望孩子是男孩或者女孩,而在出生之後,如果性別不符合,家長在教育的態度上也會出現很大的影響,就比如很多家長會把男孩當女孩來養,鼓勵孩子去做一些女孩的行為,大人的教育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內心,而讓孩子忽略了自己的性別角色。
  • 家長學會多和孩子溝通,不要責罵孩子,教育的孩子體貼家長
    網上經常會爆出一些家長暴虐孩子的視頻,孩子拼命的求饒,家長不為所動。這樣的事件我們看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絕望與痛苦,雖然結果很多都是去派出所對家長進行教育,但是現象還是在發生,很多都是家長對孩子教育方式出現問題。
  • 和孩子溝通難?PAC理論:或是家長出現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很多家長常常會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叫他向東他卻去西,常常故意唱反調,這令不少家長抓狂。而家長眼中孩子的任性和調皮,其實並不一定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很可能是家長看待問題的角度有偏差,用錯了教育方式,以至於親子之間的溝通牆壁越來越厚,同時導致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不願意與家長交流。
  • 孩子性別認同障礙有哪些表現?巧用3個小妙招,化解孩子異裝尷尬
    這樣的行為和心理很容易導致孩子患上「性別認同障礙」的心理疾病。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習慣性地否認自己原先的性別,努力在穿著和行為上模仿異性。除了男生模仿女生之外,女生越來越男性化也是由於「性別認同障礙」。而這一切都與家長都影響有著很大的關係。
  • 教育孩子,爸媽有分歧, 及時溝通是關鍵!
    男性和女性的個體的差異,不同的父母對於孩子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經常會不同。夫妻雙方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工作環境,不同的壓力、不同的思考方式,當然教育的理念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父母雙方的想法不可能永遠一樣,所以他們無法在孩子面前永遠保持一致。
  • 15歲男孩以為自己是女孩:幫孩子性別認同你做對了嗎?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崔永華說:「兒童出現性身份障礙與解剖生理異常、天生的素質和教養環境有關。」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遺傳因素,但是我們能決定孩子的教養環境,早點對孩子進行性別認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模糊化性別認同教育,孩子的社會化行為就缺少規則和界限。面對應有的避諱,他們就像進女浴室的7歲男孩一樣,一臉茫然。很多時候,孩子的性別認同,不能光靠隨年齡增長自己頓悟,家長也應該進行適當引領教育。這有助於幫他們樹立規則和邊界意識。
  • 女裝大佬成潮流,家長要警惕「性別認同障礙」,幫男孩子把好關
    ,當女裝大佬成為潮流趨勢,小孩子在接收這些訊息的時候,難免會缺乏辨別能力,出現盲目崇拜,跟風模仿的情況,作為家長要警惕孩子的性別認同障礙,幫孩子把好關什麼是性別認同障礙按照兒童心理專家的研究,正常來說,孩子在3歲性別意識已經開始萌芽,潛意識裡知道自己和異性的差別,男孩子會傾向於和男孩子交往,也表現出所謂的男孩子氣概,傾向於和同伴一起玩遊戲,而女孩子則會展示自己柔弱的一面,
  • 孩子不想溝通怎麼辦?學會這三招,讓孩子和家長更親密
    怎麼孩子突然之間就和自己拉開了距離,不再如過往常一樣親密。其實,孩子不想和父母溝通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家長需要及時覺察,調整溝通方式,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長步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對事物也有著孩子視覺的見解,而由於年齡差異,孩子的想法常常得不到家長的認同。
  • 有些孩子不理解家長的話,這是家長溝通不到位,家長就要學會溝通
    孩子漸漸和家長出現生疏,家長想要和孩子親近,孩子也沒有原來那樣的熱情,有時候姨哥和孩子玩,孩子也會出現不親近家長的現象。孩子缺少家長的陪伴,生活中孩子長時間不和家長見面,孩子會出現生疏、害羞的現象,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靠近父母。孩子就會變得和家長生疏,父母通常會出現一些急躁的情緒,這樣會影響孩子和父母交流,而且在家中急躁情緒的威懾下,家長的表達會錯誤理解。這樣孩子就會慢慢變得不開心、消極。
  • 和孩子的溝通最易出現這些問題
    在家庭教育當中,親子溝通的問題佔了很大的比例。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往往存在以下問題。一、愛講大道理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人生經驗也很有限,家長期望通過講大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意見,往往是事倍功半,教育往往不能夠簡單地有一個統一標準答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其實,用小規矩來代替大道理,往往能有不錯的效果。
  • 孩子的「反性別」喜好,是性別認知障礙?父母可以從這三點考慮
    兩位網友都害怕自己的孩子會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覺得孩子的喜好和大家印象中的不一樣。其實家長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確實有一部分人存在著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因素也有很多。性別認同障礙的誘因第一,遺傳原因雖然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如果是先天性的,那麼很可能就是因為遺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