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我們很多上一輩的父母卻總是吝嗇於對子女好好說話。哪怕是在工作中情商極高在朋友眼裡如和風細雨八面玲瓏的大人。回家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會控制不住自己內心壓抑的暴脾氣。
我們總是用最大的克制和耐心對待別人。
卻很少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家人。
父母明明應該表揚「你真棒」,到了嘴邊便成了「怎麼沒考滿分?!」
父母明明應該安慰,到了嘴邊便成了「你怎麼那麼不小心?!」
父母明明該傾聽孩子的煩惱,到了嘴邊便成了「誰叫你去惹麻煩?!」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把對孩子自尊的打擊當作成功勉勵。殊不知無論孩子多大多成功,都很渴望來自家人的認同。而在家長永不滿足的鞭策下,孩子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大。快樂也會變得越來越難。
我們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我們在和父母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就會自然形成一種模仿。而父母的言語和行為也會對孩子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而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便容易導致孩子形成終身焦慮。
焦慮是人對現實或未來事物的價值特性出現嚴重惡化趨勢所產生的情感反映。
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提出了一種人格結構的三我原則。
心理人格結構分為:自我、本我、超我組成。
1、本我:象徵人類的原始欲望,遵循快樂原則。
2、超我:象徵人類高級的道德目標追求。遵循道德原則。
3、自我:象徵人類為了適應外界的力量,遵循現實原則。
但是,人的本我原始需求,和超我道德要求,往往會出現矛盾。
人的很多欲望是被現實所束縛而不能實現的,而在這個時候,就需要人格中的自我進行調節平衡,當自我無法調節心理上的衝突時,人就會產生焦慮情緒。
焦慮產生有兩個條件:
當我們渴望得到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又不能被實現,而我們身邊有重要關係的他人又給我們極度負面的評價時,我們總會想辦法去平衡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我們努力的想要擺脫眼前糟糕的一切。這個時候,人內心會感覺非常的緊張不安。久而久之,在不停的失敗中,消極情緒積重難返,人們變得不再自信,變得恐懼挑戰。
於是,焦慮就會累積成一種強大的心理創傷。
而這種焦慮的陰影一旦形成,如果不及時幹預,就會給當事人造成更大的心理痛苦。
父母是孩子社會關係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角色,父母對於孩子的評價,對孩子自尊的形成尤為重要。父母如果一直否定孩子,並且壓抑他們的天性,不顧及他們的需求,就大概率會讓孩子長期焦慮。
焦慮是滋生抑鬱症的溫床。可是很多父母都不懂得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甚至很多父母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當然就不用提去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言語是孩子和父母重要的紐帶,父母通過言語給孩子傳遞信息。
孩子在得到信息以後,孩子內心的自我就會迅速的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孩子判斷出,父母的話是否是正信息還是負信息。
如果是負信息,孩子就會焦慮不安。
如果是正信息,孩子就會快樂穩定。
所以,父母的話語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的以下行為和言語都會造成孩子們長期性焦慮,如果孩子沒有爆發出來,或者在未來的人生階段沒有釋放。
那麼,孩子就有可能陷入抑鬱。
孩子一做了和父母預期的行為不符合的事情。就用責罵打罵吼的方式來強制性的叫停。
小朋友喜歡探索平衡,了解自己的四肢。父母就以很危險為理由,不許孩子去玩平衡木,不許孩子去爬東西。壓抑了孩子探索四肢的天性。
孩子在口欲期的時候,喜歡去咬東西父母不為孩子準備好專門的衛生探索玩具。反而看到孩子咬東西就動輒打罵。壓抑了孩子口欲期的發展。
小朋友會控制不住想上廁所。可是父母卻沒有告訴孩子,在課堂上想上廁所可舉手,導致有些時候孩子會憋著。壓抑了孩子肛欲期的發展。
一部分父母天然覺得自己生下來的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他們沒有任何隱私可言。偷偷看孩子的日記。過度幹預孩子交友,不讓孩子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不給孩子一個自我成長的空間。孩子做任何決定都被父母幹預。
每個人都相對獨立的。如果每次都被幹預。一開始孩子會忍耐,會習慣,但是時間久了,內心被擠壓過度,就會變得非常焦慮。
很多父母都崇尚一個字:不
很多父母被一些所謂的教育雞湯所洗腦,認為對於孩子的需求如果滿足了,孩子就會變得予取予求,最後就會溺愛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不停的給自己提要求的人。所以,有些父母一次次拒絕孩子的需求。這樣,孩子就會認為。直白的表達我想要什麼,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情。
壓抑的本身就會產生焦慮。
父母會給孩子提出各種父母的要求。有一部分父母總是執著於懲罰,這樣孩子就會產生恐懼感,恐懼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變得很快的滿足大人的需求,但是長時間處於緊張的擔憂的狀態,孩子的內心就會出現嚴重的失調。
如果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避免懲罰而進行的,那麼孩子就沒有辦法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和寬容。這樣的孩子長大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活在了有條件的愛裡面的孩子往往會沒有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不自信的孩子,最容易感到焦慮。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語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卑情緒,從而影響他們個人自尊形成。
很多父母會說:「你怎麼那麼沒用?你怎麼做的那麼差!你看看隔壁家小明多優秀!……」
這些話如同利刃插在孩子的心裡。
父母如果不覺得孩子優秀,那麼孩子有極大概率需要用一生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不優秀的人,在這個證明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失去對於生活點滴的快樂感和滿足感。
在父母言語打擊下的孩子。往往看起來可能比別的小孩更加努力一些,哪怕到了成年以後工作,我們也會看到一些人非常非常的在乎他人的評價,不顧一切的想要做到最好。
但事實上,被父母長期打擊和否定能力的孩子,哪怕獲得這個世界再多的讚譽,他們依舊覺得內心空洞,好像永遠也填不滿。
因為他們要的,不過是父母的一句肯定而已。
沒有人是超人。
當我們發現無論如何我們都做不到最好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就一直在觀察父母的言行,並且進行下意識的模仿。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都是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孩子對於父母情緒的變化非常的敏感。你會發現,當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也會變得非常的不安。當父母爭吵的時候,孩子也會跟著哇哇大哭。
消極情緒是會傳染的。
要避免孩子的焦慮,父母就要學會自我調節。儘量不要把工作上的壓力煩惱帶回家,夫妻關係出現了矛盾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當孩子調皮讓父母心煩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給自己深呼吸,讓自己不要被憤怒所支配。
父母要時刻謹記自己是孩子的好榜樣。而不是做孩子壞榜樣。
父母教育孩子必須以身作則,謹言慎行。
只有父母是溫和從容的。
孩子才會變得心胸寬廣。
很多父母都不願意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往往會用成年人的價值觀去批判孩子。然而,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所以,父母如果一直和孩子講大道理,孩子可能會難以理解,甚至會出現逆反心理。
所以,當孩子悶悶不樂有心事的時候,當孩子遇到麻煩陷入困境的時候,父母需要先安撫孩子,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比如先擁抱孩子撫摸孩子的頭。先讓孩子平靜下來,直到自己的父母是在支持自己的。然後再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
我們總說
少年不知愁滋味。
而事實上,成長裡的煩惱往往會給還未長大的孩子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父母要學會耐心的傾聽孩子。讓孩子通過傾訴緩解自己的不安,從而緩解焦慮情緒。
很多父母只知道懲罰孩子,卻忘記的鼓勵孩子,一味的打擊孩子只會加劇孩子的焦慮。鼓勵能讓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動力。而且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建議合理利用心理代幣制度。
當孩子成績取得進步的時候,可以建立孩子一個小紅花,這裡的小紅花其實就是一種心理代幣。當孩子得到5個小紅花的時候,父母就可以給予孩子一個獎勵,滿足孩子的一個願望。
這種提高兒童心理效能感的方式就是心理代幣法。
父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言語讚揚,積極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引導孩子去探索未知。記錄下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進步。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支持自己。
自信的孩子,背後一定有著經常鼓勵孩子的家長,只有真心給予孩子支持的力量,孩子才會越來越開朗大方。面對困難也會變得勇敢堅強。
父母面對孩子,應該再耐心一些、溫柔一些、寬容一些。
孩子的人生漫漫長路,作為父母,不該給孩子過於沉重的背包。
父母是孩子的參天大樹,孩子是父母綠蔭之下的幼苗,要想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就需要父母用科學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愛以滋養我們的下一代。
感謝閱讀,歡迎點讚關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