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是全球父母都面對的一個問題。焦慮產生的背後是「愛」與「擔憂」。很多家庭卻因為這種焦慮產生不少的矛盾。
分享本篇給正在焦慮的父母們。
01
成年人普遍都有焦慮情緒,工作焦慮,情感焦慮,購房焦慮......教育焦慮也是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做過一個小調查,中國媽媽通常會因孩子以下事項產生焦慮:學校成績、校園安全、孩子手機上癮、起跑線競爭、家庭教育理念衝突、高考衝刺、青少年情感......
家長的這些焦慮是有原因的。每年全國都有上千萬的考生走進高考場,但據最新資料顯示,高考一本錄取率大約只有6%,211大學的錄取率為2.41%,985的院校的錄取率更低,僅為0.79%。面對如此嚴峻的升學形勢,當真到了多考一分就可以壓倒幾千人的地步,不參賽就淘汰,家長想要保持佛系是需要極強的心理素質。
(電影《起跑線》截圖)
這些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大環境的使然。如今的父母受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所以對教育的要求自然而然的高了。這批父母大多都體會過學歷的好處,所以更加看重學歷。其次,通訊高度發展的今天,信息越透明「比較」越容易。試想一下,你在朋友圈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琴棋書畫,各種競賽,優異成績,你還坐得住?
02
去年熱播電視劇《小歡喜》聚焦高中生家庭,憑藉著笑淚交織的劇情,極富共鳴的高考話題,引發了眾多關注和討論。
劇中的父母就是現實中無數個高考生家長的縮影。「一人高考,全家備戰」不是臺詞,是現實。同劇中父母一樣,「備戰家庭」不僅僅面臨升學壓力,更要面對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的難題。
家長們因為焦慮情緒導致無時無刻的關注著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殊不知正在這過程中,這些焦慮已經嫁接為了孩子的壓力,從而引發不小的家庭矛盾。
不少劇中的單親媽媽宋倩一樣,過度管控自己的孩子,不管是飲食日常還是學習,全方位把控,所以即使她為了孩子放棄工作,不辭辛勞,換來的卻是孩子患上抑鬱症,一度想自殺。
屏幕外的我們都能感受到這個孩子的沉重與壓力。
宋倩經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英子,你可是媽媽的一切啊!」在現實中又被多少父母說過?別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在學習這件事上,孩子才是學習的主導者,家長只是輔助者。事情總是物極必反,一旦這些焦慮情緒蔓延到孩子那裡,會產生什麼後果呢?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表現是不一樣的,而學生們的焦慮基本上表現為:
●輕度的焦慮表現:
心神不寧,睡眠質量下降,學習效率下降,煩躁易怒等。
●重度的焦慮表現:
腦子裡一片空白,不能正常思考,徹夜失眠,甚至出現幻聽、幻覺等現象。
●更嚴重的焦慮表現:
就是有些考生一進學校或者班級就開始身體不適,胃疼、肚子疼,尿頻尿急等,甚至出現昏厥和休克。
這當然不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結果。
我們還遇到過很多高中生在高考之前,開始變得暴躁,沉默,拒絕溝通,甚至選擇打遊戲等逃避的方式來釋放壓力的。然而到達這個時候,90%的家長都會很無措。
03
家有高中生,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做?
一:要教育,不要焦慮
迫於高考現實,要家長完全放手是不可能的,但是管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別給孩子增加壓力是必須要做到的。
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焦慮情緒,大概可以歸為衝突型、嘮叨型、回憶型和恐嚇型。例如嘮叨型家長面對孩子就忍不住的重複一些語言如「你怎麼還不看書」「你上課要認真」「你要努力學習」「要好好考試,不考個好大學你就完了」等等。
家長首先要正視自己的焦慮情緒,情緒起伏也不應該完全被孩子的成績左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是為了培養未來的人才。作為家長,我們就扮演好家長的角色,理性的幫助孩子,比如:了解趨勢,知道科技的發展方向,了解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幫助孩子規劃。結合趨勢,和孩子理性分析,共同制定大致的學習規劃。
舉個例子:湖北省高考於將開始執行3+3,語數英+理化生史地政六選三,如何選好六選三,是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孩子的性格、興趣和能力特點等。結合孩子未來專業的選擇,孩子目標學校的錄取要求等等。甚至需要提前給孩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而這些規劃中涉及的因素,都需要通過和孩子一起去經歷各種活動,去陪伴孩子學習各種興趣課程,去觀察孩子的擅長,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答案。
提前做好這些,可比吼孩子嘮叨孩子強太多了。
我們無法抗拒社會一些功利的行為,無法避免物競天擇的規律,無法否認貧富差距的存在。焦慮的情緒很難被消滅,那不如直面問題,不否認不抗拒,但絕不能被左右。
二:是孩子的「戰友」,做好家長該做的
再次強調高考是孩子的戰場,在高考這場無聲的戰鬥中,主力軍永遠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大家分工明確,孩子搞學習,家長搞後勤。在此過程中充分的相信孩子,學習的事情教給孩子,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替孩子學習,只有干著急的份。在孩子遇見問題的時候,盡全力解決,信任學校,信任老師,也信任孩子。
家長要保持淡定,成為孩子的「定海神針」。尤其是高三的家長,面對成績波動孩子會慌亂,孩子越慌亂家長要越淡定,如果你都亂了,孩子就只會更崩潰。面對焦慮時,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智,多一點心平氣。和孩子一起分析面臨的壓力和遇見的問題,才能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現在,教育仍然是普通子女的出路。面對教育,我們沒有辦法說哪種教育方式是對自己孩子最好的,但是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喜歡的父母,成為能夠真正幫助孩子的父母。
最後,溝通永遠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那不如心平氣和的和孩子進行一次深刻交談或許你也會得到答案。
高中生不易,高中家長也不易
為我們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