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焦慮,你不必成為最完美的父母

2020-09-24 成都教育發布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除了一些不稱職的父母外,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

他們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當一個好媽媽/爸爸,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教育;

他們苦學各種育兒知識、帶娃技巧,可常常也會在魚龍混雜的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

「我這樣做可以嗎?對孩子好嗎?」

「孩子小時候沒注意讓他多爬,是不是對大腦發育不好?」

他們謹記「正面管教」、「不吼不叫」、「高質量陪伴」,可還是會在一些時候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了脾氣,之後又懊悔自責……

「我根本做不到不對孩子發脾氣,我真不是個好媽媽。」

這樣一種做完美父母的執念,對自己的苛責,反而深深影響著父母的情緒和狀態,焦慮、糾結、患得患失、壓力大。

其實,我們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做足夠好的父母、在進步的父母,就很好了。

01 完美,是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我認識一位媽媽,為孩子投入了百分百的照顧和付出,也一直不斷學習科學的教育知識,生怕自己哪一點做得不好,影響孩子的成長。

上哪些興趣班對孩子能力發展最好、幾歲開始讓孩子學輪滑、孩子睡覺要睡滿幾個小時才最好、每天都要吃哪些食物······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給孩子按專業的指導來操作,一旦有些沒能達到自己的預期,就開始著急上火、甚至焦慮到失眠,嫌自己做得不夠好。

身邊人看著她,都替她累。

教育孩子從來沒有絕對的正確。如果追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那麼完美反而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因為這種「標準」容易讓人陷入對過去的自責、愧疚、對現狀的不滿、糾結、對未來的焦慮。

這樣的情緒和狀態,會干擾家長的判斷和原則,不利於教育孩子,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父母也無法享受到陪伴孩子成長、親子之間那種單純的快樂與滿足感。

02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才能趨向完美

有「完美情結」的父母,伴隨著的可能是高要求、高期待、控制欲。

會不自覺地用完美來要求家裡人,於是爭吵很多:

「我這麼辛苦,憑什麼你這麼輕鬆?」

「你怎麼能這樣做呢?這不是跟我反著來嗎?」

用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為什麼別人鋼琴書法什麼都會,你就是學不進去!」

「考不到第一名,就是說明你不行。」

付出感強、容易心理失衡:

「我都做到這個份上了,你怎麼還是這麼差勁,你對得起我嗎?」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就如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一樣。

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我們的內心深處也可能或多或少隱藏著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時刻不出差錯。

坦然接受自己沒做好的時候,接受自己能力有限,對自己寬容一點,會更好地接納孩子、不再有那麼強的控制欲,對孩子、家人也會減少一些過高的期望和要求。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心態才會更加平和、淡然,更多地關注當下、關注自己能改變的部分,才有可能慢慢走向「完美」。

03 父母不那麼完美

孩子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完美父母」們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做得太多,結果導致孩子的內在動力被削弱、成長的潛能被壓抑。

為孩子做好學習計劃、生活安排地井井有條,那麼孩子就失去了學習自我管理、鍛鍊生活技能的機會。

有些事情上,父母做得少一些,孩子參與部分的就多些,承擔起為自己的成長應負的責任,他才會成長地更快更好。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兒童自有其精神胚胎,當我們表現中有微小瑕疵時,孩子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對於『不完美』這件事,最好的適應起點,就是自己的父母。」

不要怕自己的一點失誤、一次處理不當、一次發脾氣,就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影響,相信孩子自身的適應與調節能力。

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個理想化的成長環境,家長合理範圍內的一些「小問題」,反而呈現了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讓孩子有機會去學習、調節、發揮自己的內在潛能。

一個真實的父母,而不是看起來完美的父母,也會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親子之間更容易達成相互理解。

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

「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媽媽,只要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足夠好的媽媽起初幾乎完全能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難以適應。嬰兒的能力不斷增長,她開始面對自己的失敗。」

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保持對自我的覺察,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和感受,尊重孩子、真誠地對待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狀態。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熱點

唯實踐,見真章!我市各中小學吹響勞動教育集結號

/關注

小當家,大智慧!我市各中小學吹響勞動教育集結號 (第二期)

相關焦點

  • 其實,你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
    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焦慮、糾結、患得患失、壓力大。——樂樂媽媽其實,我們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如果追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那麼完美反而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束縛。因為這種「標準」容易讓人陷入自責、愧疚、焦慮,這樣的情緒和狀態,會干擾家長的判斷和原則,不利於教育孩子,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 做「過得去」的媽媽,不必成為「完美媽媽」
    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但有心理專家指出,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而且,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所以,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 家長焦慮成為孩子壓力?高中生拒絕與父母溝通,我們為你支招
    教育焦慮是全球父母都面對的一個問題。焦慮產生的背後是「愛」與「擔憂」。很多家庭卻因為這種焦慮產生不少的矛盾。分享本篇給正在焦慮的父母們。如今的父母受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所以對教育的要求自然而然的高了。這批父母大多都體會過學歷的好處,所以更加看重學歷。其次,通訊高度發展的今天,信息越透明「比較」越容易。試想一下,你在朋友圈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琴棋書畫,各種競賽,優異成績,你還坐得住?
  • 別讓「完美」成為束縛你的枷鎖
    別讓「完美」成為束縛你的枷鎖楊楠完美」是什麼?一幅莫奈的畫作?一曲布魯斯情歌?一件精密的探測儀?還是一套複雜的數學公式?......你可以說它們是完美的,也可以說它們都不是。我們如何定義「完美」,取決於我們在它身上加了多少砝碼。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東西。
  • 人到中年的父母,不必過於焦慮
    我一直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因為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態。好像一讓她上了培訓班,馬上就巴不得她成才,我們作為父母就可以立刻得到回報了。在我經過一輪痛苦的自我思想折磨以後,我突然明白過來,假如你人到中年,家庭生活負擔很重,經濟能力又普通,那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必過於焦慮。因為人生道路那麼長,父母教導孩子在品行道德方面健康成才,讓她養成樂觀心態,有自信面對不同的困難,比培養她在某方面的興趣特長重要多了。
  • 給孩子完美的童年就好嗎?拒絕做直升機父母,分清自私和無私界限
    這類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養育,選擇拼盡全力、精疲力竭,追求給孩子創造一個完美的童年。家長們普遍認為沒有傷痛、健康成長就是完美的童年,卻沒想到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等孩子長大後換來的卻是,坐在心理諮詢室訴說著他們感覺空虛、迷惑、焦慮。為什麼父母要追求完美的童年?
  • 育兒,是父母的修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第二、 父母希望孩子能馬上做到自己要求他做的事情,哪怕自己只說了一遍,或只提醒了一次,孩子就必須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如果孩子沒做到,父母就會責罵孩子:「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每次都記不住我的話」......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麗莎 • 舒格曼現代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最難的是什麼?是讓父母們承認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個普通孩子,和普通的自己一樣,將擁有一個普通的人生。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孩子?也許有。但是完美的孩子多不多?不多。
  • 致媽媽們:你可以不必那樣完美
    而社會總是給「媽媽」太大的壓力,你全職,他們會說「不就是帶個孩子嗎,有什麼難的」「靠老公吃飯沒什麼本事」;而你拼事業、你站在和男性一樣的高度,他們又酸溜溜的問你「請問你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你天天加班身陷職場,孩子的教育你如何兼顧」?
  •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有人說,我們這代父母是最焦慮的一代然而,過度的焦慮常常讓我們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結果就是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弗蘭克拒絕了母親伊芙琳要撫養瑪麗的要求,他給了瑪麗最普通的生活。
  • 父母不必太焦慮,但一定要注意這些
    比如,他因為入園焦慮擔心老師說他,他可能就會把想像的場景告訴你,老師說我了。老師抽我了。然而事實是,並沒有。這種情況的說謊其實只是把心中的願望和想法表達出來而已,跟孩子的道德和品行毫無關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給到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都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如果是因為對孩子要求過高,那家長就要適當的降低對孩子的標準。壓力變小了,也不用總是取悅父母。孩子的說謊行為就會減少。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然而在二胎的孕期中,越做功課,越發焦慮。她得知很多有名的幼兒園,只招一月生的寶寶,並且一年只招10個。二寶還沒出生,已經沒有機會入這樣的名校了,這不是輸在了起跑線,而是已經沒有了起跑線。現如今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的撫養和教育,時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焦慮。就像寶媽Irene一樣,因為自己焦慮,二寶就要超前做訓練,她的焦慮會促使孩子也跟著焦慮起來,讓整個家庭亂成了一鍋粥。
  • 不要再害怕焦慮了!有研究證實,焦慮最怕你做這些事!
    你有出現過焦慮嗎?我多麼希望你的回答是「從來沒有」。但是大部分人的回答卻是「有出現過,無時無刻都在焦慮」。中學生要為各種考試而感到焦慮,退休的父母為自己子女的婚姻狀況憂心忡忡,逐漸步入到中年的你,也將陷入到中年危機帶來的焦慮……但是,有的時候,我們越是感覺到焦慮,生活就會越糟亂。平時有沒做想過,我們究竟為什麼焦慮?怎麼樣能擺脫焦慮呢?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每年春末夏初,大概是家長們最焦慮的時候。學區房、幼小銜接、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就業,眾多關於教育的話題,連番「轟炸」家長,焦慮指數也不斷飆升。面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分布和嚴酷的社會發展現狀,「焦慮」已經是家長們躲不開的話題。「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
  • 考試焦慮,焦慮的究竟是父母還是孩子?
    於是自從上學以後,父母的關心很大一部分,被轉移到了學業成績上。考的好時爸媽眉開眼笑,考的不好會受到批判指責甚至打罵。當父母看到孩子不努力、貪玩時,也會常常嘮叨:不好好學習以後找不到好工作!你就不能替我爭氣啊!......慢慢的,孩子發現,原來只有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和成績相比,自己是次要的。
  • 父母「沉重的愛」最後卻成為孩子最沉重的枷鎖
    "不許看電視,你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讀好書,這樣你以後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母親明白自己沒有機會實現成為醫生的願望,於是把夢想寄托在女兒莉迪亞的身上。父親詹姆斯則希望她能融入群體,可是她其實不擅長交際,在學校一直都沒有知心的朋友;母親的離家,在莉迪亞內心埋下了深深的恐懼。
  • 離中考30天,拒絕焦慮,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所以,由於不了解而產生擔心焦慮。二,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像小薇一樣。父母希望通過孩子最後的努力,能夠再進一步,考進更好的學校。過分誇大的「臨陣磨槍」的作用。忽視了基礎的重要性。也可以說是急功近利,並由此產生焦慮。家長的這種焦慮情緒。會表現在語言,行動甚至表情上。孩子很容易也產生緊張、惶恐、不安的情緒。
  • 問問自己:你是世界上完美的父母嗎?孩子是世界上完美的孩子?
    也許忙碌的生活,已經讓你無暇坐下來閱讀,那就利用休息的時候來看看吧。這段話道出了養育孩子的意義,成為有覺悟的父母,這是真正的修行啊!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在外面如何的叱吒風雲,但卻搞不定家裡的孩子,所有外人沒給受的氣,受的委屈,家裡的孩子全給了,也許此刻想起孩子的時候,心中依然充滿了擔心和焦慮,他的作業還沒寫完呢,每天在看到孩子松松垮垮的樣子,很是著急,或者孩子還沉迷在手機裡。這些看來都是挑戰,但同樣也是教育的機會。
  • 現代父母的焦慮人生:攀比、追求完美、跟風,對孩子真的有用嗎
    1、對教育方式的不堅定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了,孩子就像一顆小種子,由父母提供有愛的養分、足夠的成長環境。然而,很多家長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動搖不定,主要來源於家庭中各個成員對孩子的關注程度不一樣,隔輩兒的「溺愛」,父母的「關注」。
  • 中國每5個學生中就有1人想過自殺:焦慮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搞得父母自己每天精疲力竭地奔波,孩子也疲倦不堪地輾轉。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這份心急火燎的焦慮,拒絕了孩子享受童年快樂和無憂的渴求,也剝奪了他們體驗成長過程中各種可能性的權利。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是無法冷靜,目光也變得短淺,不求遙遠的未知,只求確定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