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除了一些不稱職的父母外,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
他們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當一個好媽媽/爸爸,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教育;
他們苦學各種育兒知識、帶娃技巧,可常常也會在魚龍混雜的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
「我這樣做可以嗎?對孩子好嗎?」
「孩子小時候沒注意讓他多爬,是不是對大腦發育不好?」
他們謹記「正面管教」、「不吼不叫」、「高質量陪伴」,可還是會在一些時候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了脾氣,之後又懊悔自責……
「我根本做不到不對孩子發脾氣,我真不是個好媽媽。」
這樣一種做完美父母的執念,對自己的苛責,反而深深影響著父母的情緒和狀態,焦慮、糾結、患得患失、壓力大。
其實,我們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做足夠好的父母、在進步的父母,就很好了。
01 完美,是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我認識一位媽媽,為孩子投入了百分百的照顧和付出,也一直不斷學習科學的教育知識,生怕自己哪一點做得不好,影響孩子的成長。
上哪些興趣班對孩子能力發展最好、幾歲開始讓孩子學輪滑、孩子睡覺要睡滿幾個小時才最好、每天都要吃哪些食物······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給孩子按專業的指導來操作,一旦有些沒能達到自己的預期,就開始著急上火、甚至焦慮到失眠,嫌自己做得不夠好。
身邊人看著她,都替她累。
教育孩子從來沒有絕對的正確。如果追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那麼完美反而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因為這種「標準」容易讓人陷入對過去的自責、愧疚、對現狀的不滿、糾結、對未來的焦慮。
這樣的情緒和狀態,會干擾家長的判斷和原則,不利於教育孩子,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父母也無法享受到陪伴孩子成長、親子之間那種單純的快樂與滿足感。
02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才能趨向完美
有「完美情結」的父母,伴隨著的可能是高要求、高期待、控制欲。
會不自覺地用完美來要求家裡人,於是爭吵很多:
「我這麼辛苦,憑什麼你這麼輕鬆?」
「你怎麼能這樣做呢?這不是跟我反著來嗎?」
用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為什麼別人鋼琴書法什麼都會,你就是學不進去!」
「考不到第一名,就是說明你不行。」
付出感強、容易心理失衡:
「我都做到這個份上了,你怎麼還是這麼差勁,你對得起我嗎?」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就如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一樣。
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我們的內心深處也可能或多或少隱藏著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時刻不出差錯。
坦然接受自己沒做好的時候,接受自己能力有限,對自己寬容一點,會更好地接納孩子、不再有那麼強的控制欲,對孩子、家人也會減少一些過高的期望和要求。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心態才會更加平和、淡然,更多地關注當下、關注自己能改變的部分,才有可能慢慢走向「完美」。
03 父母不那麼完美
孩子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完美父母」們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做得太多,結果導致孩子的內在動力被削弱、成長的潛能被壓抑。
為孩子做好學習計劃、生活安排地井井有條,那麼孩子就失去了學習自我管理、鍛鍊生活技能的機會。
有些事情上,父母做得少一些,孩子參與部分的就多些,承擔起為自己的成長應負的責任,他才會成長地更快更好。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兒童自有其精神胚胎,當我們表現中有微小瑕疵時,孩子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對於『不完美』這件事,最好的適應起點,就是自己的父母。」
不要怕自己的一點失誤、一次處理不當、一次發脾氣,就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影響,相信孩子自身的適應與調節能力。
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個理想化的成長環境,家長合理範圍內的一些「小問題」,反而呈現了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讓孩子有機會去學習、調節、發揮自己的內在潛能。
一個真實的父母,而不是看起來完美的父母,也會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親子之間更容易達成相互理解。
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
「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媽媽,只要足夠好的媽媽就可以了。足夠好的媽媽起初幾乎完全能適應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難以適應。嬰兒的能力不斷增長,她開始面對自己的失敗。」
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保持對自我的覺察,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和感受,尊重孩子、真誠地對待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狀態。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熱點
唯實踐,見真章!我市各中小學吹響勞動教育集結號
/關注
小當家,大智慧!我市各中小學吹響勞動教育集結號 (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