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890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來諮詢自己孩子愛撒謊怎麼辦?
這位媽媽說自己女兒5歲半了,從今年年初開始愛撒謊起來,會把家人的手機、衣服偷偷藏起來,被發現後也不承認。
在教育孩子幾次後發現孩子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謊話張嘴就來,氣的她都動用了武力,可卻沒有什麼效果。
最後,這位媽媽問到:「面對兒子撒謊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大道理也講了不下一籮筐,可女兒就是屢教不改,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孩子愛說謊話,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很正常不加理睬,有的家長卻無法忍受,輕則訓斥、重則打罵。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要說謊,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
孩子撒謊,家長別慌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說謊了,就會很著急,擔心孩子會成為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其實有點過於擔心了。
研究發現:2歲的孩子中,有30%撒謊了;3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達到了50%;而4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超過了80%;五歲以上的孩子幾乎都會說謊。
家長要知道,孩子說謊就跟我們吃飯睡覺一樣平常。
不同時期的謊言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孩子5歲前,是不懂得什麼是說謊的,他們說出來的事情只是區別在於事實和不是事實。事實就是真正存在發生的,不是事實就是孩子們想像出來的事情。
特別是3、4歲的孩子想像力開始發展,在他們的小腦袋瓜中,能憑空想出很多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是,他們還分不清想像和現實。
比如,他因為入園焦慮擔心老師說他,他可能就會把想像的場景告訴你,老師說我了。老師抽我了。
然而事實是,並沒有。
這種情況的說謊其實只是把心中的願望和想法表達出來而已,跟孩子的道德和品行毫無關係。
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愛撒謊後,千萬不要過度焦慮,更不能打罵孩子,要搞清楚孩子撒謊的真正原因。
2
孩子為什麼撒謊?
孩子撒謊除了我們說的分不清楚想像與現實的區別外,還有其他極大原因。
1. 害怕受到懲罰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曾說過:「兒童說謊,是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2~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當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發現自己犯錯後,會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選擇逃避懲罰。
對於那些曾有過多次做錯事被父母嚴厲指責、暴力體罰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對懲罰的體驗更痛苦,所以「撒謊」也就成了一種尋求保護的自動化反應。其實,這些孩子是在用「撒謊」的方式表達悔意,釋放自己的壓力。
2.為了得到表揚和認可
有些父母總希望孩子各種聽話各種乖,渴望著孩子在各個方面都要優秀。這樣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我只有做個好孩子,爸爸媽媽才會喜歡我。
長此以往,孩子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取悅父母,便會向父母「撒謊」。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孩子就會強迫性重複這種行為。
3.父母的言行
幼兒期的孩子模仿能力極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脫口而出的一句謊言都有可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謊話,當孩子遇到類似的場景也會有樣學樣,學著大人撒謊。
3
孩子撒謊先別急著批評
儘量洞察他的內心
發現孩子說謊了,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說他是小騙子、說謊精、壞孩子等,否則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就是一個「騙子」,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心理學家克爾伯格提出:孩子在7歲前,不存在明顯的道德區分的問題,當我們不用道德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的時候,能更輕鬆地解決這些問題。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認為:學齡前撒謊,是因為沒有明確的道德、是非觀,在孩子的世界裡,自己舒服、高興就是「對的」。
千萬不要在孩子承認了錯誤後再次責罰他,若是這樣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往後再犯錯,還是會選擇用說謊來矇混過關,以此來逃避父母的懲罰。
面對孩子說謊,父母的處理方式決定著他往後是否會繼續說謊,所以一定要冷靜理智面對。
若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高,使孩子無法達到要求,便導致經常失敗。
有的家長發現撒謊,立馬火冒三丈,懲罰孩子,而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懲罰,只好下一次撒更高級的謊。
尹建莉老師曾說,「沒有一個孩子天然願意說謊,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愛的,他對父母有全然的信賴、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闖禍後假裝歡樂,也不需要隱瞞——沒有害怕就沒有謊言。」
所以,不要單純站在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心情,尊重他、引導他,給他信心。
讓孩子不害怕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撒謊。
4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幼兒早期善意的謊言非但不會成為孩子未來的發展障礙,相反會有利於他們的智力開發。因為說謊時大腦正在複雜地運作,這個過程很好地鍛鍊了兒童的管理思維。
所以,當孩子撒謊時,父母千萬不可根據成人的思維,輕易地把謊言和孩子的品質劃等號,而應該跟孩子多溝通,在幫助孩子找到原因之後,因勢利導。家長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幫助孩子區分想像和現實
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允許孩子說那些所謂想像出來的「瞎話」,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但也要幫助孩子區分想像和現實。
比如孩子說,我吃了10個冰激凌。你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吃冰激凌,不過,吃10個肚子裡太涼啦。我們可以買一個吃。
如果孩子是想像出來的謊言,家長不用憂心。因為孩子通過自己想像創造出來的東西,不能算是說謊,那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大腦發育的一個歷程,跟他一起好好渡過這個時期就好了。
2、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對父母不夠信任的孩子,更容易對父母說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給到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都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是因為對孩子要求過高,那家長就要適當的降低對孩子的標準。壓力變小了,也不用總是取悅父母。孩子的說謊行為就會減少。
3、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缺乏自律,不能規範自己的言行,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謊話,那孩子學會說謊是一種自然後果。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不要在孩子面前對他人撒謊,更不要對孩子撒謊,為孩子樹立一個「說到做到、言而有信」的榜樣形象。
4、正確引導,鼓勵孩子誠實行為
當孩子說出真話時,家長不要批評責罵,而是鼓勵孩子說真話,再想其他方法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因為不想去上學,說自己肚子疼,不舒服。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鼓勵孩子說出真心話:「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因為...」
當孩子能夠誠實坦白地告訴你他的真實想法時,一定要鼓勵孩子的這種正面行為:
謝謝你主動告訴媽媽你的想法。這樣媽媽就知道你不想去幼兒園的真實原因了。
肯定過後,再跟孩子強調去幼兒園的重要性。
先接納,再鼓勵。讓孩子吐真言的做法取代說謊的機會。
孩子愛撒謊,家長不必太過焦慮,而是要搞清楚背後的真正原因。
當父母掌握了孩子說謊的秘密心理,就找到了糾正和引導孩子行為的科學方法,有了這些方法的正確指引,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真實、勇敢,成為一個勇於說真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