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靜進醫生
撒謊大致可理解為是「欺騙」行為,說者將不符事實的事情當真事來講,以取得對方的相信。說到底,撒謊是有目的性的說假話來為自己謀取利益。
但這個概念對兒童來講,就得慎用了。因為,年幼兒童的撒謊還不至於上綱到為己謀取私利。兒童什麼時候開始出現「說謊」現象?觀察中不難發現,2歲兒童即可「打滾撒潑」,這種行為內涵已有「撒謊」的性質,意在為自己獲得好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Evans(2013)等做了個有趣的偷拍觀察實驗:
讓一組2-3歲的兒童參加猜謎遊戲,將玩具放在他們背後,然後發出某種與玩具有關的聲音,讓孩子們猜猜玩具是什麼,每人必須猜出三個玩具。當孩子正確猜出兩個玩具之時,第三個玩具聲音並不匹配,除非偷看才能猜對玩具。這時實驗人員假裝出去拿書,過一陣子回來一一問道:「當我出去拿書時,你轉過身來偷看玩具了嗎?」。偷看並承認的孩子歸為「誠實者」,偷看而未承認孩子歸為「說謊者」。接著,再問孩子們玩具是什麼時,如果孩子們正確地說出玩具名稱,他們就被歸為「猜對者」。如果孩子假裝他們不知道玩具是什麼,或者說出另一種玩具,則將他們分類為「掩飾者」。
結果發現,80%的兒童偷看了玩具,40%的孩子有「撒謊」行為,幾乎佔一半。據統計,在2歲的時候,大概 25%的兒童開始會撒謊。到了4歲左右,約94%的兒童會至少一次以上的撒謊。兒童撒謊的原因比較複雜,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的撒謊技巧也會急劇增加。
2-3歲的孩子,尚無法區分真實與個人想像的差別,他們可以滿嘴跑火車,會對著父母「瞪眼說瞎話」,比如:「我打死了一隻老虎」、「我開車上山了」等。
3-4歲的孩子,能夠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可能與自己的不同,但他們尚缺乏抽象和邏輯思維,對事物的因果關係理解極為簡單,且其行為多受本能情緒控制,因此他們通常會在情緒驅使下作出「撒謊」行為。例如,孩子偷吃了糖果,過後會害怕遭批評,因而有內疚情緒,當被媽媽問起,自然會說「我沒有吃」、「是弟弟偷吃了」。儘管這點伎倆很容易被父母拆穿,但這種謊言不具有實質性,孩子們只是希望事情沒有發生而已。
7歲前孩子的撒謊是個心智發展的標誌。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孩子們第一次成功對父母撒謊時,就是他們首次扮演獨立角色的時刻。之前,他們幾乎認為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即刻能夠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從而建立起安全感和滿足感。但同時,孩子們開始渴望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讓父母知道,這是獨立意識喚起的標誌之一。自此,他們的撒謊,更帶有為自己獲取利益的色彩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聰明的兒童更容易、更早開始撒謊。不同年齡孩子的撒謊,原因卻大不相同。孩子的撒謊與心智解讀(見前文: )、言語管控能力和道德判斷三個認知能力相關。可以說,撒謊是孩子心智發展中的一個 「裡程碑」, 甚至可以說,早撒謊的孩子可能更聰明。孩子撒謊多會引起父母(包括老師)的焦慮、憤怒,他們會把孩子的撒謊視為邁向不法行為的開端,因此會採取各種懲罰措施。記住,孩子撒謊是他走向獨立的一種重要方式,他們可能需要一些不為父母所知的秘密。
到了8、9歲以後,撒謊變得頻繁且伴有其它品行問題時,如伴有偷竊和攻擊行為,可以說其性質就值得注意了。的確,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撒謊很可能包含著其它品行問題,甚至可能是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的開始,也可能合併有其它發育行為障礙,如多動症。對此,另篇再予介紹。
兒童會出於各種原因撒謊,但大部分是為了逃避懲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 一是,把現實與個人幻想混淆。2-7歲的兒童,容易將現實情景與個人幻想混為一談,這在2-4歲兒童中尤為明顯。例如,有的孩子會把幼兒園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帶回家,他覺得喜歡這個玩具,就是自己的東西。父母問起,他們可能會說是小朋友送的,或是自己撿到的。
« 二是,為取悅父母。年幼兒童大都為「討好」父母而撒謊,這是一種本能行為。例如,不喜歡彈鋼琴或是跳芭蕾舞,但出於取悅父母,他們通常會說自己喜歡做那些事,謂「口是心非」,心裡則壓根不想受訓練之苦。當然,這種撒謊另一目的是,為引起父母關注,以此來維繫自己與父母間的親密關係。這種情況,則須父母注意,是否存在家庭成員間關係不平衡現象。
« 三是,為維護自身形象。兒童心智發展到某個階段,他們必須重新構建現實與個人認知。他們渴望在師長面前表現得優秀,或是有價值。這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尊所起的作用相當明顯,為了維護個人形象,他們可能編造些謊言來掩蓋個人尷尬,或是逃避有損尊嚴的處境。如遭團體孤立時,兒童可能會編造故事來維護自己的名聲。有的可能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撒謊,叫做吹噓式謊言。多在8、9歲以上孩子身上出現。
« 四是,逃避處罰。這是大部分孩子說謊的普遍理由。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錯,害怕說出真相而受到懲罰,就會對父母或老師撒謊。例如,偷改考試分數、沒交作業卻說交了、不承認犯錯等。這種說謊的心理一般可視為正常,除非謊話連篇而伴有其它品行問題。
« 五是,家庭影響。不得不承認,有些父母自身存在說假話習慣,且輕易承諾而難於兌現,說到做不到,或動輒體罰孩子、或疏於管教、或過於嬌縱孩子,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撒謊,且相當頑固。至青春期,孩子容易發展出更多品行問題。我接觸過的撒謊兒童,多來自「問題家庭」,如家庭暴力頻發、父母關係不睦、家庭功能失調(見前文: )等。
孩子撒謊與否,與父母的行為示範極其相關。要想孩子不撒謊,父母自己就得做個誠實、言行一致的人,你得學會向孩子告白:「父母不是萬能的人,父母也會犯錯「。6、7歲前兒童說謊,父母或老師沒必要過分解讀,更無需上綱上線或道德綁架。動輒斥責、打罵、威逼孩子承認說謊等做法要不得。還是以善意開導、就事論事、對事勿對孩子為主。
先哲蘇格拉底說過「沒有自省的生命不值得活著」。孩子撒謊與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極為相關,對此父母要學會自省或反省。針對上述原因,父母反觀自己身上是否存在某些誘因,要防範自身出現的不當行為。
年齡稍大孩子說謊,可能預示著是建立獨立自我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他們需要一些父母不知的小秘密。父母須認真對待和小心處理孩子的說謊,不輕易將其與孩子的品德掛鈎來說教。有些謊言你得睜一眼閉一眼放過去,有些謊言則需要與孩子當面對證,且要就事論事。你要細心觀察和學會孩子的哪些謊話不必戳穿,哪些謊話需要認真對待。對孩子承認做錯的行為,鼓勵與激勵比懲罰更有效。
我接待過的一10歲男孩,向同學們撒謊假期要隨父母去歐洲旅遊,贏得同學們無限羨慕,其自尊心得到滿足的同時,內心感到內疚,覺得自己「不夠好」。忐忑中向母親道出實情時,卻遭致父母大發雷霆,除了一通說教,還與孩子早先的「一系列」撒謊連起來,視其為洪水猛獸,帶來看醫生。其實,這孩子因學績平平,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讚揚,而且不甚受同學們的待見,所以時不時編造一些謊言故事,以求得到他人關注和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
想一想,父母除了以孩子學習成績論英雄,還在哪些方面關注和讚揚過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都渴望獲得友誼和得到他人的稱讚。吹噓式謊言,可能是孩子因自己不夠完美而害怕遭到團體排斥和貶低。
關於如何應對孩子說謊的方法,網絡上已有很多,不在此贅言。對品行障礙式的說謊,或是病理性撒謊則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