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我都能收到各種各樣關於孩子撒謊的問題:「我兒子才2歲半,怎麼撒起謊來那麼鎮定自若?這麼下去可如何是好……」「幼兒園老師布置了作業,我家孩子卻說沒有,我該怎麼教育她不要說謊呢?」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你們的無奈和焦慮,我也有小時候撒謊被家長拆穿的經歷,也有過大亨向我撒謊手足無措的瞬間。但我想跟你們說的是——先別急著焦慮,你要知道,說謊越早說謊越好的孩子,情商越高!這是多倫多大學教授李康和他的團隊花了20多年研究才得出來的結論。說謊可是一門技術活兒,因為要讓大家信服,前提就一定要知道對方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說謊,所以情商很重要;其次呢,要把謊說好,一定要擁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要把自己的臉部表情控制好,要把姿態控制好,而且還要把語言內容控制好。
而且呢,世上幾乎沒有不說謊的孩子,扎心不? 李康教授和他的團隊又做了一個實驗:邀請全世界各地的小朋友玩競猜遊戲,抽出一張撲克牌,讓孩子猜上面的數字是多少,如果猜中了就會獲得非常好的獎勵。
在遊戲過程中,研究人員會找藉口離開一會兒,離開前特意叮囑孩子千萬不要偷看撲克牌。房間裡早已安裝好攝像機,觀察孩子們到底有沒有偷看。等研究員一走開,攝像機就觀察到 90% 以上的孩子在 5 秒內就偷看了。 等研究人員回來詢問後,只有部分小朋友承認自己偷看了。
研究結果還發現:2歲的孩子中,有30%說謊,70%說真話;3歲的孩子中,有50%說謊,50%說真話;4歲的孩子中,有80%以上說謊,並且從此以後大部分孩子會說謊。
所以你看,撒謊就是這麼平常,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真的不必那麼驚慌。不過也絕不是說我們可以撒手不管了,在分享具體應該怎麼辦之前,我們先從弄懂孩子為什麼撒謊開始~孩子們撒謊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包括:一, 不知道自己在撒謊
0-3歲的孩子,很多其實都是屬於無意識撒謊。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能力非常低,對於很多事情自己記不清楚,對於時間、空間、順序等認知能力很弱,對幻想與真實也不太能區分得開,也不能理解謊言和真相之間的區別,或者是還不能意識到家長不希望他們說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比如閨蜜家寶寶有一次突然說:「媽媽把我的餅乾吃沒了」,但其實餅乾是她自己吃光的,她只是分不清幻想與現實的差別。
對於這種無意識的說謊咱就不必焦慮了,它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漸漸消失的~
二,心智理論在發展
心智理論是一種預測他人想法或感受並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感受與自己不同的能力。
有點繞哈,用人話舉個例子: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杯水,他會想:「如果說是水杯先動手的,媽媽肯定不信,就說是貓幹的吧!」
心智理論一般在3歲左右開始發展,這個時候孩子撒謊頻次也會越來越高。如果你的孩子很早就會撒很有說服力的謊了,那你真的要發個朋友圈炫耀一下~
三,道德觀念的發展
起初孩子是沒有「對錯」意識的,隨著他們的對錯意識越來越敏銳,開始撒謊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因為他知道「哎呀我又做錯事了」「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是錯的」,所以就會很聰明地用撒謊的方式避免讓自己遭受麻煩。
四,逃避懲罰
害怕懲罰的孩子可能會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所以呀,當孩子撒謊的時候,極端的懲罰,實際上可能會促進孩子撒更多的謊!(李康教授做過一個實驗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下文會講到哦~)
五,測試一下他的新技能
說起來有點無釐頭,當孩子發現自己有了說謊的能力,就會很想測試一下「這招兒管不管用」。
六,獲得關注和認可
孩子們可能會對同齡人撒謊,以獲得他們的尊重和喜愛,比如我小時候就跟鄰居家小孩兒吹牛說「我爸昨天把星星摘下來了」;或者孩子也會對家長撒謊,因為他們需要愛和關注。
我猜看到這裡,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知道大體該怎麼做了,別急,先了解2個誤區,避免踩雷~
誤區一.孩子撒謊就是道德有問題?
對於7歲之前的孩子,我完全不認為撒謊是道德問題,我更願意認為,說謊是一種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技巧。大部分孩子撒謊的主要原因是想要避免麻煩,他們沒有其他的方法來處理問題或衝突。有時他們唯一知道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只有撒謊。怎麼說呢,我們可以把這理解成是一種生存技能,儘管有缺陷。
誤區二.孩子撒謊得有懲罰,才不會再犯?
正如前面提到的,懲罰帶來的後果可能是孩子會撒更多的謊。心理學家布雷迪博士得出過一個結論,大概意思是,如果你對孩子大吼「說謊是不對的!是背叛!是不尊重!我很失望!」等話語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比他一開始撒謊要承擔的傷害更大,他會覺得「反正爸爸媽媽也不信任我了,那還不如撒謊呢」。
如果你只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懲罰、貼標籤,那這件事可能永遠都無法從根兒上解決了。
接下來教你幾個秘訣。
秘訣1
關注潛在的行為,而不是對錯或好壞
與其把撒謊理解成是一個「道德問題」,不如理解成這是一個「如何解決問題的問題」。
拿文章開頭的家長的留言舉例,幼兒園留了作業,孩子回家說沒留作業。這件事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孩子竟然對我撒謊了」,二是「他不想做幼兒園作業」。你會選擇關注哪個問題呢?
我知道,當孩子向你撒謊你一定會感到強烈的失望和不解,但我強烈建議你先把自己的情緒放在一邊,去關注孩子潛在的行為「他不想做幼兒園作業」,當孩子改善了潛在的行為,他就不再需要撒謊了。
秘訣2
講故事(正向的)比講道理更有用
最近的一項研究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研究人員邀請一些3-7歲的孩子,每人要玩一個遊戲,要求孩子們根據玩具發出的聲音來猜測玩具的身份。
在遊戲進行到一半時,研究人員會離開房間1分鐘,並且囑咐孩子不要偷看放在桌上的玩具。結果自然是大多數孩子都無法抗拒,偷看了玩具。
但這項研究還有一個新的轉折:當研究人員回來後,給孩子分別讀了一個故事,它們是《烏龜和兔子》《喊狼來了的男孩》《匹諾曹》《喬治·華盛頓和櫻桃樹》,然後,研究人員要求孩子說出他或她是否偷看了玩具。
結果特別有意思,聽到華盛頓因承認砍倒了櫻桃樹而受到表揚的孩子說真話的可能性是聽到其他故事的孩子的3倍。(注意,狼和匹諾曹的故事強調了撒謊的負面後果,而華盛頓的故事強調了因為說真話而受到讚揚。)
關於這一點,李康教授和他的團隊也做過跟上面類似的實驗,他們發現:「打屁股」——不僅沒用,反而會提升孩子撒謊的頻次和水平;給孩子講道理——一點用沒有;給孩子講「狼來了」和「匹諾曹」的故事——也沒有用;到底什麼有用呢?
他們發現,家長和同伴的榜樣力量非常有用!所以說,如果我們自己經常撒謊,還想要求孩子不撒謊,那就有點難嘍~
秘訣3
你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很重要最後呢,我想敲個黑板,除了前面的方法,你跟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極其重要。
如果我們總是用否定、批評、指責的方式跟孩子對話,孩子即便真犯錯了也不敢跟你溝通。有些時候,你的否定帶來的傷害比原本撒謊帶來的傷害大得多,有太多孩子因為怕被家長否定而撒謊,最後釀成悲劇的案例了。
幾乎每個人都有小時候關於撒謊很慘痛的經歷,為了吃到冰淇淋偷了5毛錢,為了得到表揚改掉卷子的分數,為了能多玩一會兒謊稱老師沒有留作業……現在回想起來,仍是歷歷在目。
我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的經歷,發現最讓我無法面對的還真不是爸爸媽媽那些狂風暴雨的怒氣,而是那些失望的嘆氣。那時候的我還不會向內看見我自己,還不知道該如何向爸爸媽媽說出「我真的不想撒謊」。如果爸爸媽媽能拉著我的手說上一句:「好啦別難過啦,不管你做了什麼,我們都可以好好聊聊。」 我想我會如釋重負,也不至於在多年以後每次回想起來都覺得無地自容吧。育兒就是育己,希望我們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治癒那些來自童年的傷痛,長成更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