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
除了一些不稱職的父母外,
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
他們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
就告訴自己一定要
當一個好媽媽/爸爸,
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教育
我們「傳遞愛 共成長」微家書活動後臺
就出現了好多這樣的家長
↓↓↓
他們苦學各種育兒知識、帶娃技巧,可常常也會在魚龍混雜的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
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什麼都不會,只好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你,想把最好的都給你。
——果果媽媽
他們謹記「正面管教」、「不吼不叫」、「高質量陪伴」,可還是會在一些時候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了脾氣,之後又懊悔自責······
「有一次因為弟弟鬧人,我也很累很累。你開心跑過來的讓媽媽看你的影子,可我卻兇了你,你趴在床上默默的哭泣,那一刻讓我瞬間淚崩!擁抱著你!向你道歉!每每想起,媽媽都會後悔不已」
——劉同學媽媽
這樣一種做完美父母的執念,對自己的苛責,反而深深影響著父母的情緒和狀態,焦慮、糾結、患得患失、壓力大。
媽媽想請樂樂原諒媽媽平時有時大聲的批評教育。請樂樂理解媽媽的嘮叨,請樂樂相信媽媽,不管我怎樣嘮叨,怎樣批評教育你,媽媽都是為你好,媽媽都是愛你的,也許媽媽使用的方式不對,媽媽也要學習,也會改正,我的缺點和不足,請你相信我,也可以監督我。
——樂樂媽媽
其實,
我們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
做足夠好的父母、在進步的父母,
就很好了。
有些媽媽,為孩子投入了百分百的照顧和付出,也一直不斷學習科學的教育知識,生怕自己哪一點做得不好,影響孩子的成長。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給孩子按專業的指導來操作,一旦有些沒能達到自己的預期,就開始著急上火、甚至焦慮到失眠,嫌自己做得不夠好。身邊人看著她,都替她累。
教育孩子從來沒有絕對的正確。如果追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那麼完美反而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因為這種「標準」容易讓人陷入自責、愧疚、焦慮,這樣的情緒和狀態,會干擾家長的判斷和原則,不利於教育孩子,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就如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一樣。
坦然接受自己沒做好,能力有限,對自己寬容一點,會不再有那麼強的控制欲,對孩子、家人也會減少一些過高的期望和要求。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心態才會更加平和、淡然,更多地關注當下、關注自己能改變的部分,才有可能慢慢走向「完美」。
「完美父母」們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做得太多,結果導致孩子的內在動力被削弱、成長的潛能被壓抑。有些事情上,父母做得少一些,孩子參與部分的就多些,承擔起為自己的成長應負的責任,他才會成長地更快更好。
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個理想化的成長環境,家長合理範圍內的一些「小問題」,反而呈現了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讓孩子有機會去學習、調節、發揮自己的內在潛能。
一個真實的父母,而不是看起來完美的父母,也會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親子之間更容易達成相互理解。
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保持對自我的覺察,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和感受,尊重孩子、真誠地對待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狀態。
惠州市「傳遞愛 共成長」微家書活動火熱進行中
學生家長們,趕緊來投稿吧!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廣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