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OK爸媽,你也是壓力過大的父母嗎?

2020-12-24 鴿子醫生育兒

現代父母普遍陷入高度焦慮,因為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從孕期都制定作戰計劃,胎教、早教,上學之後,更是如此。此外,全球化的結果,使得家長們也在東西方教養價值中焦慮:究竟父母是孩子的領航者,還是應讓孩子順性發展?究竟要參與多少才剛好?父母的權威是必要的,還是該廢棄老調?父母們越來越惶惶不安。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沒有絕對的對錯。有些注重孩子知識的學習;有些則認為只要孩子快樂,讀書不是重點。話雖如此,可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大人們一定要謹記,那就是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協助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成人,沒有父母希望孩子一直被照顧而無法離巢自立。孩子幼小時,父母照顧起來雖然操心但很滿足,可是如果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依然無法獨立,那就是家庭的失敗、社會的負擔。

媽媽要夠好,但不必完美

嬰兒一開始從母親所提供無條件的愛中,產生自己是全能的感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逐漸了解自我與非自我的不同,從而開始有了客體關係(相對於嬰兒的主體感),再從母親提供一切的自我全能錯覺中破繭而出,以發展出真實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與偽自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父母提供環境與養分,順著孩子的本性長出各色花朵;後者則是父母依著自己的意思,把孩子雕塑成自己想要的盆景。前者父母是協助孩子完成自我,後者則是協助父母本身成就自我。

一個「夠好就好」的媽媽會針對孩子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提供孩子足夠的環境與愛;一個「不夠好媽媽」則根本弄不清楚孩子的發展需求以至於給的不夠,以及不肯跟孩子分離的「想要完美的全能媽媽」。

到底什麼叫「夠好就好」?是「不要太好」的意思嗎?怎樣才是「剛剛好」?夠好媽(OK媽)絕對不會不理孩子,但也絕對不會「過度關注」孩子。根據上述概念,我們可以簡易分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媽媽(包括父親),提供父母一個基本概念。

不理媽

心中無小孩,常發生在較年輕的父母身上。父母本身就像孩子,也許經常玩電腦、手機,而忘卻孩子的需求。雖然嬰幼兒很容易激發母親的本能,但也有許多母親並未成熟到認清自己的角色;或也有許多家庭基本上就不夠健全,媽媽應是孩子信任的人,不理媽卻沒有提供安全的懷抱。

包辦媽

這種媽媽有日漸增多的傾向,所以媽寶數目也持續上升。包辦媽的特色是,希望自己完美,更希望孩子完美,有點像訂做一個父母心中完美的孩子。因此自己有空便參加各種課程;也帶孩子趕場各種學習,因為太過聚焦未來的成果,而忽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來不及吃飯,就在車上吃,以便趕往下一場;孩子沒時間照顧自己也沒關係,媽媽全部包辦!在這當中,孩子也許逐漸沒有自我,也許開始反叛,原本媽媽應是孩子獨立自主的推手,包辦媽卻成為製造痛苦的人。

夠好媽(OK媽)

撇開上述兩種極端的媽媽,剩下的就是你我這些「常態媽」了。但是常態媽要趨向「夠好媽」,應有健康的心態:

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是完成我夢想的工具。

我不會是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必成為完美的人,完美是不存在的。

身為父母,我有教與養的責任,而不是孩奴。

教養過程中犯錯是正常的,如果我學會了更好的方法,我會盡力做。

適度的挫折是孩子活在真實世界中必須學習與經歷的過程

爸媽還可以這樣做

養育孩子對父母與孩子應該是雙贏:孩子被養育成快樂而獨立的人,而身為「大人」的我們也在這當中變化成更好的自己。一個不懂孩子的媽媽或者是一個過度雕琢孩子的媽媽,都無法讓孩子活出自己。

1、成為「OK媽」不要做「不理媽」或「包辦媽」

媽媽其實可以減少事事都參與,讓孩子自己決定遊戲怎麼玩、故事怎麼說,孩子便能在其中自行探索,母子也可以有時間交換心得。無須事事都安排妥當,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觀察孩子的反應,才能享受親子共處的美妙時光。強求自己成為100分爸媽就與要求小孩每次都考100分一樣不可能,能做到70~80分就要告訴自己,你很棒;其實一個不完美的父母,也正給予孩子一個犯錯可以改正的示範。養育孩子其實是給父母與孩子雙方共同成長的機會,身為大人的我們,也在這當中,變化成更好的自己。

2、常自問「我這樣做會幫助孩子獨立自主嗎?」

夠好就好的剛剛好媽媽界線其實十分模糊。一個可以參考的原則是,經常自問:「我這樣做會幫助孩子獨立自主嗎?」也許經此一問,你就會改變做法,選擇讓孩子幫忙收拾碗筷,而不是急著帶他參加才藝班;教他收拾自己的書包,而不是催促他去練鋼琴;仔細溝通為什麼數學成績不理想,而不是急著找家教。有些事真的是「孩子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長的事」,別把自己搞得累癱了!

3、尊重孩子終將長成自己的樣子

一個安全型依附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但是千萬別以為 有求必應或提早規劃孩子,或者犧牲自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唯有逐漸淡出孩子的人生,他們才有獨立自主的可能;也唯有這樣,他們才能成長得比父母更茁壯。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懷,其中一種愛的表現是尊重他們終將長成自己的樣子。父母提供花床、陽光與水,也要修剪壞掉的枝葉,關心他們有沒有病蟲害,但是不必每天手持剪刀,把他們修剪成盆栽,你幾時看過盆栽長成大樹?

相關焦點

  • 父母 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2   最近有很多新聞是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臨近年關也有很多人吐槽自己回家將面臨一年一度的逼婚大戲。也有人調侃今年春晚會有逼婚、逼生二胎的小品。   年輕人不太理解父母老是逼自己做這樣做那樣,完全乾涉自己生活,哪怕相隔十萬八千裡。
  • 你有過叛逆期嗎?你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你有過叛逆期嗎?你的父母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想到寫這篇文章呢?我今天去市裡辦事在餐館裡吃飯,聽到隔壁桌的姐姐在聊他們家孩子的事情。大概就是她家孩子現在初二了,處於叛逆期,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是現在不想上學了成天在家待著看手機打遊戲。老師去家裡找了好幾次,孩子還是不想上學。這件事讓她非常頭痛,已經不知道怎麼辦了。這個姐姐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家長,覺得這只是孩子的錯。
  • 孩子的隱形壓力,你重視了嗎?2歲娃上5個培優班,壓力大到脫髮
    你可能會問:小小的娃,哪來那麼大壓力?我們不妨還原幾個生活場景。換作是你,你會感到緊張嗎?會有壓力嗎?在旁邊的大人馬上訓斥:你還能幹點啥?連吃的都拿不穩。面對你最信任的、最愛的人的羞辱和指責,換作是你,再做任何事,哪怕就是在繫鞋帶,你會有壓力嗎?
  • 又有學生留遺書跳樓,學習壓力有那麼大嗎?其實壓力也是一種能量
    今年最流行的詞恐怕就是「內卷」了,被卷大的雞娃們越來越多,父母們的焦慮也越來越大。不管是來自外界的價值導向也好,家長的焦慮也好,最後發射出來的壓力全部壓到了孩子身上。以上三點雖然是現在孩子容易走極端的原因,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絕對不來源於此,而是父母。
  • [影評]《爸媽不在家》:當社會壓力轉化為家庭壓力
    但這並不表示說,《爸媽不在家》就是依靠場外加分,它的實力早在坎城電影節得到了證明。 除了在國際影展上披金斬銀,《爸媽不在家》的最大意義是給新加坡電影注入了信心。早先,邱金海等人的電影也大走文藝片路線,不過影響範圍有限,無以為繼。但此次,《爸媽不在家》進入了大華語電影圈的討論範圍。
  • 一個00後的無奈:等我有了孩子,不會做我爸媽這樣的父母
    相較於育兒,下面點讚最高的幾條評論,無外乎說的都是父母那一代的教育方式。  看著他們的評論,很容易引發自己內心的共鳴,這種感同身受的體驗很多人都有,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當父母還覺得這樣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子女們已經慢慢察覺到了其中的缺憾。  而作為一名00後,我想說的是:等我做了父母,有了孩子,我是絕對不會做我爸媽這樣的父母的!
  • 小孩子有啥壓力?壓力山大爸媽卻視而不見,才是娃墜入深淵的推手
    1、現在的孩子對於學習,為何總是「壓力山大」,壓力的背後真相是什麼「毒性壓力」中,父母最容易也是最經常給孩子施壓的,同時也是對孩子產生最嚴重危害的一種壓力為:母親的抑鬱(包括產後抑鬱等)、父母對於藥物濫用成癮、家庭暴力以及在身體和精神方面的雙重虐待等等。
  • 專家提醒:壓力過大也可誘發孩子抽動症!家長需警惕
    其實這位媽媽的焦慮,也是萬千中國家長的縮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部分父母的心願。而本該無憂無慮度過童年的孩子們,被迫承受著超出能力範圍的課業競爭和精神壓力。近些年來,兒童抽動症的發病率逐年上漲,這跟家長不當的教養方式脫不了干係。
  • 今天你給爸媽打電話了嗎
    抿心自問,你是否常聯繫爸媽毋庸置疑,爸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對你付出不求回報的兩人。當我們都不在他們的身邊時,總會有所牽掛。每天到吃飯的節點,總能收到爸媽發來的語音:「崽啊,吃飯沒呀...出去要注意安全」,時刻都在關心你有沒有吃好穿好,可我只是很不耐煩找藉口甩脫:「知道啦,有事先掛了。」有時候看見爸媽發來好幾條長語,不想回還藉機說忙。還在大學的時候,或許只有當我們要錢的時候,才會主動問暖,還記得我媽常說:「沒錢才會記得老媽,是吧。」以前讀書時可能是心智的問題,可現在工作了慢慢才發覺到他們的不易。
  • 有兩個孩子的父母感覺壓力大嗎?
    現在不論哪個年齡段的父母有兩個兒子感覺壓力很大,這種壓力既有經濟上的壓力,也有的是精神上的壓力,土豪除外。作為年輕的父母,兒子很小的時候面臨著照看大的又要照顧小的,現在買奶粉,買尿不溼,照顧生病的孩子都是需要非常高的費用,上幼兒園上輔導班的價格非常昂貴,而年輕的父母事業處於起步階段,所以這一階段經濟上的壓力不小,土豪富二代除外。
  • 你們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兒女
    上周,一張「亞洲父母道歉指南」圖上了熱搜——當父母和孩子吵了架,而彼此都很「倔強」時,「吃飯了」就變成了雙方不言的默契。評論中,一眾網友表示這也太過真實了吧,仿佛有人偷窺自己的童年。誰在小時候還沒有個被揍得眼淚汪汪,也不敢不去吃飯的經歷了呢?果然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爸媽。
  • 再聽話的孩子,也討厭爸媽做的8件事,有你嗎?
    導讀:再聽話的孩子,也討厭爸媽做的8件事,有你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再聽話的孩子,也討厭爸媽做的8件事,有你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父母親愛的兒子有深遠的計劃。
  • 「你的父母逼過你換頭像了嗎?哈哈哈哈」
    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著我們認為我們不可以隨意換頭像只要我們的頭像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就立刻要求更換而且沒有任何商量的結果你們有過被爸媽要求換微信頭像的經歷嗎比老子都醜這位爸爸說頭像比他還醜,小編怎麼就想反駁一下呢,或說網友們你們感覺這個頭像醜嗎?這小子竟然和他媽媽這樣說話,貌似有點皮啊,氣的媽媽都有點吃不下飯了,這個頭像同學希望不會被媽媽一直罵吧哈哈。我給你錢,你換頭像吧!
  • 我也OK,你也OK,我們一起OK
    這個是時候,越善良的人就越容易被他們的情緒和言行煩擾,他們總是難免問自己:我是有哪裡做得不合適嗎?我這卻從來不會有這種煩惱,這不是因為我不善良。我這人心眼直,在社交上想法很簡單。如果錯在自己,老老實實說一句:對不起。但要是錯不在我,總有人沒事兒找事,或者單純你情緒不好找出口,那不好意思,然哥我不奉陪。挑刺兒你就挑,有什麼關係嘛,我就這樣也挺好。說我破罐子破摔?
  • 弟弟「啃老」,父母反怪女兒給兒子壓力過大,這樣的父母該反思了
    每天分享接地氣的生活情感故事和感想,你關注我,餘生我們一起走。文 | 左手執筆 配圖來源:《安家》劇照看過電視劇《安家》的朋友還記得那個房產銷售精英房似錦的媽媽嗎?一個把兒子養成啃老的媽媽。
  • 你做父母合格嗎?犀利校長開千人大會,教做合格父母
    「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都是在喚醒父母: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這一代父母尤其焦慮。他們竭盡全力用知識、道理去教孩子,反而越教越糟糕,孩子不愛學習、沒追求、沒夢想,親子矛盾大,家庭關係不和諧,怎麼辦?」8 月1日,優實力第11屆青檸節在鄭州召開,優實力教育創始人姜囡囡向到場的父母發問。「父母改變,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父母先改變!
  • 不要照育兒理論做父母,教育孩子無需過大壓力,不斷完善自己就好
    如今在大家心目中非常年輕的90後也大多都已經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這些年輕人在身份變為父母的時候,突然發現家裡多了這麼一個寶寶,似乎生活全都變味了,所有的重點都變成應該怎樣跟寶寶相處和教育孩子,尤其是作為新手爸媽,對孩子的教育方面可以說根本沒有經驗,因此不論是家中長輩還是親朋好友,甚至左鄰右舍,都會開始對新晉父母該怎樣教育孩子提出各種建議與指導方式。
  • 6歲女孩大呼「爸媽太噁心了」這件「丟人」的事,父母一定要做
    近日,一條「6歲小女孩,看到爸媽親吻,大呼噁心」的視頻,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性」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可這件「丟人」的事,父母一定要做。這時候,兒子疑惑地問他:「爸,你是一看見別人接吻就口渴嗎?」並對孩子說:你也是爸爸媽媽通過這種行為而來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 父母給孩子施加的壓力過大?試試「拍球效應」,親子關係更和諧
    文/心蕊編輯/心蕊現在社會壓力大,不僅是家長有養家、育兒等一系列壓力,孩子也有來著學業上的壓力,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34;、&34;,給了孩子許多壓力。雖然我們常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是,父母施加的壓力一旦過大,孩子無法承受,事情會適得其反。
  • 人氣心理訓練師:給他設定一條OK線
    可能來自外界的評價,讓孩子自信心不足比如,很多父母,喜歡用的打擊式教育,孩子稍微做的不好一點,就會說:這還不會?也太笨了。往往說多了,孩子就想我不能再讓他們說我笨,那我索性就不去做了唄。不過,那次演講我還確實做到沒有那麼緊張,因為當時在戶外,我就基本上略過臺下的同學們,看向更深遠的遠方,果真,沒有那麼緊張了。這,也是緩解緊張的一個小方法。2.循序漸進,設定踮踮腳就可以達到「ok」線目標設立與孩子能力相匹配的「ok」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