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父母從來就不存在,我們只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

2020-09-15 遛遛劇

諮商室裡,許多人都用其一生來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當事人常問我:「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覺察」便是開始,當你覺察後,更重要的是為自己是否改變做出「選擇」 ,然後為自己的選擇不斷的「練習」。

我是為了你好!最近跟風追了這部「以家人之名」,一開始吸引我的是三位年輕演員間的青春互動,會讓我想起自己國中時期的好朋友們,但細細看下去,反而讓我很有興趣於各式關於「原生家庭」議題的影響,以及那打著以家人之名,展現出各種稱之為愛的行動。

其中,女主角尖尖的閨蜜明月,特別令我深刻。明月的母親,對明月的大小事無不介入安排,小至吃什麼、穿什麼,大至選校、職業等,對於明月的選擇,母親總有各種理由批評明月的不夠好,導致明月從小缺少自信,面對自己的想要總是猶豫又壓抑,不敢違抗母意,這樣的孩子卻在大學考試時,刻意少填答案,用臺面下的方式來使自己念不了母親期待的學校。

這也讓我想起,從小媽媽的忙碌,讓她靠著每隔30分鐘打回家的電話來控管追蹤我們的作息,我和妹妹在上大學前,從來沒有去同學家玩的這回事,即便長大後的我,理解單親媽媽的辛苦,理解她當時只能這樣做,以兼顧工作跟照顧。然而,高三那年,唯一讓我認真念書的動機,就是考上可以離家住宿的大學。我在填選志願卡時,一聽見媽媽要我填當地的學校,這樣才可以每天來回學校與校園的家,我立刻填了大學,一所在當年名不見經傳,媽媽以為同樣在的大學,繳完志願卡、媽媽發現之後,她氣得一周不跟我說話,不過,面對控制,我更渴望自由,我只想逃離。

從「我是為了你好」的這句話來看,整部戲也探討幾種愛的樣式:

無條件的愛:人本主義大師Carl Rogers認為愛是無條件地接納,要我們付出卻完全沒有期待,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女主角的父親,總是為孩子們著想,不論血緣、成績好壞,他都同樣用心準備孩子們愛吃的飯食,關心著孩子的心情起伏、支持孩子們的選擇。

情緒勒索的愛:一段關係,倘若存在著情緒勒索的互動,往往無法真實接觸、無法真正快樂與滿足。男主角凌宵的母親,總用自己的不幸來迫使孩子為自己的需要負責,倘若另一方要拒絕這以愛之名的勒索,則又會充滿罪惡感……。

放手的愛:另一男主子秋的母親,因著自己將要入獄,認為為出養孩子才是為他好,放手,有時候是極大的痛,究竟什麼才是最好呢?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暗自思考著如何往扣分最少的路走吧。

控制的愛:劇中明月之母是這類控制之愛的經典,凡事都是為了孩子好,而不論孩子想要什麼,像是我們因為擔心孩子選錯路、挫敗,而急著指引明路,卻造成親子關係緊繃。

然而,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以後,才在父母角色中一邊擔當、一邊學習與修正的,沒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父母,事實上,完美父母從來就不存在,我們都是努力成為夠好的父母而已。對於以家人之名、以愛為名的行動,可以先問問自己,是為了誰的需求?是誰想要的呢?

我們都生自於家庭,無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你我願意有所覺察、選擇與練習,每個人,有一天,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安身之路。

本文由陸瑾年說日常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我不是完美小孩,你們也不是完美父母,所以我們一起努力變得更好
    他的《我不是完美小孩》,《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等等都是光看書名,就會圈粉孩子們。但其實真正看過幾米的書的人就會知道,幾米是一個心裡住著小孩的靈魂作者,他有著敏銳的感知力,總是能以最純淨的心搭建起大人和小孩之間的橋梁。他的書,不止小孩愛讀,大人也同樣喜歡,今天,在這個兒童節,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 不做完美父母或許才是更好的父母
    在育兒這件事上,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父母,還有一群追求最好的父母。他們一旦成為父母,就告誡自己做一個最完美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他們每天被各種育兒知識洗腦,還常常在理念完全相反的育兒思想中,反覆衡量;他們這種極度追求完美的思想,也讓他們自身感到焦慮,甚至還產生不良情緒。
  • 其實,你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
    ——樂樂媽媽其實,我們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教育孩子從來沒有絕對的正確。如果追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那麼完美反而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束縛。,就如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一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心態才會更加平和、淡然,更多地關注當下、關注自己能改變的部分,才有可能慢慢走向「完美」。
  • 拒絕焦慮,你不必成為最完美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除了一些不稱職的父母外,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他們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當一個好媽媽/爸爸,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教育;他們苦學各種育兒知識、帶娃技巧,可常常也會在魚龍混雜的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我這樣做可以嗎?對孩子好嗎?」「孩子小時候沒注意讓他多爬,是不是對大腦發育不好?」
  • 父母是人不是神,成為足夠好的父母,無需苛求完美
    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最無意的一句話,卻無形之中帶給了媽媽太多壓力。我那麼的努力用心,不辭辛苦,我怎麼會不希望我的孩子吃飽、長好!我的付出是否大家能看到。此時媽媽也許會開始感到孤單、無助、茫然,甚至會抑鬱。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都說成為父母是一場修行,它讓我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不斷修正自己,為子女負責任。而原諒父母,亦是一場修行,它能讓我們學會撫平心靈的創傷,接受不完美的父母,有勇氣與自信面對未來的一切。01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希望能有個和睦完整的家庭,母親溫柔平和,父親睿智慈祥,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風雨同舟。但是,很遺憾,這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
  • 「隱秘的角落」暴露的教育隱患,啟發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
    然後在這樣的一個願望的支持下,把他看得死死地,不允許他出現一點差錯,只能朱春紅說,朱朝陽必須服從,也不允許他發出不同聲音。當朱朝陽完全被她掌控時,她才感到有安全感。但在這種極強的控制感下,最後朱朝陽開始反攻,漸漸也讓她生活失控。這種過度控制自己孩子的父母,其實在現實中佔的比例還挺高,相信不少父母在這個周春紅身上都可找到自己的影子。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給自己戴上了「完美面具」,實際上也就相當於給孩子戴上了同樣的面具。因為只有孩子表現優異,只有孩子很成功,父母才會覺得有面子,覺得「我是個成功的父母」。 但是,「完美父母」並不存在,每個父母都會犯錯。而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花時間和力氣去了解他的父母。願意看見他們的需求、聽他們說話、不斷學習、不斷改變的父母。
  • 育兒,是父母的修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接納不了自己的不完美,我們害怕承擔「自己不是好父母」的責任。因為我們總會覺得孩子表現不好,似乎就意味著父母教不好。於是,我們不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便也不能針對那些不完美而做出改變。可是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場相互成長,如果自己沒有改變,自己眼中的孩子也就一如既往地問題連連。
  • 讓孩子看見,父母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是最有效的教育
    脫不花在梅耶·馬斯克的《人生由我》序中這樣寫道:對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讓他們看見你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這幾句話,直白而精闢。父母在育兒的角色上,以身作則最有效,正如吳文君在《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中的定位一樣:不要說教,不要否定,不要對抗,只要陪伴,只要引導,只要示範。這是一種人生導師的角色。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人生導師?
  • 孩子必然不會成為天使,但我們始終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
    02 焦慮父母的焦慮很大一部分緣自上文提到的過度的愛。我們總覺得這個世界太危險,孩子就應該在自己的保護中成長起來,我們用自己所謂的愛築起一道無形的牆,把孩子與「危險」隔絕,卻忽略了讓孩子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規則和環境的人才是父母的職責和愛。另一方面,教育孩子的責任感也會加劇父母的焦慮。
  • 父母為孩子營造完美的童年,可能是孩子的負擔,不用過度追求完美
    似乎現在所有的家長都在追求前衛的教育理念,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好的物質、完美的父母關係、不對孩子進行過高的要求……但也正是這樣爭先做「好父母」、拼盡全力、精疲力竭的父母,讓他們的孩子變得無處可依、焦慮。
  • 放下「完美」的執念,做「更好」的父母
    但真正的起跑線不是孩子的表現,而是父母的育兒觀念。《聰明養育:給孩子更好的父母》是一本全面、深刻闡釋科學養育的書,看完後頗為受益。在孩子出生後,我感到焦慮無比,孩子咳嗽感冒,我就在想是不是自己餵養照顧孩子不夠注意;看到別的孩子會數數、會一兩個英語單詞,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錯過了重要的知識啟蒙階段;看到孩子不愛吃飯菜,我就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廚藝不精,為什麼無法做出很多母嬰博主那麼色香味俱全的輔食……在這一連串追求完美的焦慮中,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自信了,直到有一天,孩子他爸說,感覺我整天愁眉苦臉、苦大仇深的
  • 父母也有不完美,這套書撬動孩子主動表達愛
    王爾德說孩子最初愛他們父母等大一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就像——小時候我們坐在父親的肩頭看到的世界高遠而新鮮當我們羽翼漸豐一次次和爸爸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後他們高大的形象會在一念之間變得不再完美
  • 作為子女的你,努力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是悲劇的開始
    父母的初衷是好的,畢竟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發展更順利,更有很多父母或許自身原來就是沒有那麼好的條件,所以對於自己的孩子總是會盡力去做到儘可能周到,唯恐不及。然而,當我們把角度擺到子女身上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很多無奈與迫不得已,畢竟很多時候真的會感覺很累。
  • 父母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嗎?
    他們共同的特點,就像他們告訴我的: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但不知道父母恩,一旦滿足不了他的欲望了,父母就會成為他的仇人!各種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全的問題,也常常伴隨這些孩子,家長當然也深受其害,可以說是自食惡果。
  • 最棒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學校是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快樂的
    父母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有可能變成未來無法彌補的遺憾。而父母今天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都會在未來成為孩子一生的後臺和底氣。家長會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託起孩子的人生,不要認為教訓和命令的時候才是教育,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是家長不在場的時候,其實也在教育。
  • 感恩情緒:送給孩子更好的父母
    開講啦01感恩情緒:送給孩子更好的父母當她的父母了解到真相後,淚流滿面,後悔不已。通過進一步交流,他們漸漸明白,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第一關係。如果家庭和美幸福了,孩子「自得天機自長成」。受到啟發後,這對家長通過不懈的努力做出種種改變,家庭氣氛日漸回暖。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們一直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初涉世事的疑惑,也有難以取捨的抉擇,我們會迷茫、會慌張,又或許會出錯,也恰恰是這必經之路讓我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言外之意就是:三觀不同,步調不一致。這樣的婚姻看起來讓人窒息,在這段關係裡,曉芹一直在退讓,即使自己再喜歡貓,但因為陳嶼不喜歡,她一樣可以把貓送回父母那裡。聚會結束,曉芹不止一次希望陳嶼來接自己回家,可每次都被陳嶼拒絕。
  • 《PET父母效能訓練》-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父母
    一、作為榜樣的父母父母通過在生活中恪守自己的價值觀來向孩子傳授他們的價值觀,而不是通過強迫孩子按照某些規則來生活。我們能否通過權利和權威強迫另一個健全的人接受哦我們的價值觀?不能,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是,被施加影響的人會更加激烈的反抗這種控制,他們會更加頑強地捍衛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權利和權威或許可以控制他人的行為,但很少能控制他們的思想、想法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