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人不是神,成為足夠好的父母,無需苛求完美

2020-09-03 馬蕾醫生

作為母乳餵養支持者,

我們提倡儘可能的母乳餵養您的寶寶;

多順應您的寶寶;

看見寶寶的需求;

不糾結奶睡、抱睡;

尊重每個孩子獨特氣質;

可以的話餵到自然離乳······


如果您力所能及當然更好,如果您困難重重,屢試屢敗,做出了不得已的其他選擇,你依然可以驕傲的說:我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因為您已經做了當下最好的選擇。



曾有媽媽這樣問我:老師你們團隊只支持母乳餵養嗎?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每一個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後的每一個選擇,都將那個稚嫩的小人兒作為第一考量,中心是孩子,犧牲是自己。


每一對母嬰關係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和不可定論的對錯,就餵養這事兒而言,從來沒有什麼非黑即白,絕對的好、壞,所有的結果都是相對而言的。


每種方法都不可能適用所有的媽媽和寶寶,最適合您和您的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無需糾結,無需比較。


在我們成為媽媽之前,誰還不是那個被眾星捧月的小女孩,被悉心照顧的小公舉;自從我們的生命之中多了一個更加需要我們的小人兒,我們因TA改變,因TA成長,因TA快樂,因TA憂愁,卻時常忘記了我們自己,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困惑時刻纏繞,問題頻頻光顧,縱然拼盡全力,依然倍感無力。時常懷疑自己,迷失方向。常會自問:我是不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其實你有想過嗎,當你成為一個做夠好的媽媽之前,其實你最最需要的是,更好的成為你自己!這個自己不是別人希望你成為的樣子,而是你自己喜歡的自己的樣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很多媽媽跟我聊起自有了寶寶,家人的聚焦不自覺的側重於寶寶,無形之中的一句話都有可能給媽媽帶來很多的壓力與負擔。


「寶寶怎麼老哭,是不是沒有吃飽啊?」

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最無意的一句話,卻無形之中帶給了媽媽太多壓力。我那麼的努力用心,不辭辛苦,我怎麼會不希望我的孩子吃飽、長好!我的付出是否大家能看到。此時媽媽也許會開始感到孤單、無助、茫然,甚至會抑鬱。


在一個有了寶寶的家庭之中,只有媽媽好,才能寶寶好,只有媽媽和寶寶都好了,全家才能更好。這是一個真實卻常容易被忽略的道理。


通常我會建議媽媽跟家人講一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多嘗試和家人溝通,首先保證自己心情舒暢,不要把事情都悶在心理,不說出來別人永遠無法知道你在想什麼,你的感受如何!


也許我們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家人,就會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餵養也會變得順利些。希望家人更多的看到母嬰這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照顧到母嬰雙方的生理、心理的需求,全家一起努力為母嬰共同成長保駕護航!


也有媽媽跟我說:老師,我感覺自己還沒有真正進入做媽媽的狀態,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小傢伙好些不適應。


沒關係,我們慢慢來。



其實媽媽們不知道,許多新手媽媽晉升後的第一感覺就是自己還未進入那個自認為的媽媽的狀態,其實什麼才是新手媽媽應該有的狀態呢?


現在的你就是應該有的狀態,溫尼科特的《媽媽的心靈課》中講述到一個概念———原初母愛灌注,也就是說對於每位媽媽來說,當那顆小生命在我們子宮內生根發芽時,我們就已經從生理上心理上開始成為一個媽媽,開始逐步走向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新生命的注入自然而然的讓我們迸發原始母愛,並為之努力著,耕耘著,同時也享受著。



即使今天作為母乳指導的我依然在生娃養娃育娃路上踩過很多坑,走過很多彎路,存在具多煩惱,但是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磚,生命的高塔離不開你曾經壘砌的每一塊磚瓦;孕哺育就是我們通往成長的階梯。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過去,無可替代的過去,獨一無二的自己;直面過去,往前看,才會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自己的故事


20歲結婚生子,大寶生下後自己過的20歲生日,二寶與大寶間隔13歲。完全還是一個孩子的狀態下生了一個娃,沒有為生娃養娃育娃做任何準備,捨不得甜蜜的二人世界,卻在不知不覺中依靠原始本能,竭力照顧那個獨特的小生命。



沒有人天生會當媽,我也一樣。


年輕意味著經驗缺乏,之前時常糾結老大時自己太過年輕,各種育兒理念都不懂,全憑心情養娃,最終孩子18歲了,自理能力較差,青春期叛逆的很,內疚著當時的自己不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慢慢的我看到了另一種詮釋,在18年前的當下,那時的我,那時的認知、生活和心理,成為了那樣的一個媽媽,已經是那個當下我能做到的全部了。


現在我看那時的我,不夠成熟,不夠耐心,不夠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全力以赴的去愛他,哪怕這份愛是那麼的不完美。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是,不需要我時靠邊站,需要我時隨時出現,不論何時何地,我都是他最安全的港灣。


而今,我依然在努力學習成為足夠好的媽媽,同時也在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們都曾年輕,都曾無知,都曾犯錯,卻從未停止過前行。人生是一條不歸路,走過的無法回頭,回望可以讓我們從過去中成長,從而修正方向,看到下一步應邁向何方。


小時候總是希望掙脫父母,擁有自己的翅膀,自由自在的飛翔,為人父母后方知庇護自己的是那血濃於水的土壤。


當我們詮釋了父母那永不凋零的愛;體會了母愛的原始迸發,茂密生長;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和那個不一樣的媽媽。


不再後悔自己斷奶斷早了;

沒能實現全母乳餵養;

曾經被某些育兒觀所羈絆······


往前看,路還很長,珍惜當下!


給未來期許,

給自己力量,

給生命陽光!


只有更好的成為你自己,你才有能量做好接下來的每一件事,擁有美好的詩和遠方!


作 者 介 紹





作者:張海雲

首發:馬蕾孕哺育

編輯 | 馬蕾孕哺育

圖片 | 網絡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大 · 家 · 都 · 愛 · 看 ♡

相關焦點

  • 原創:不做完美媽媽,只做夠好的父母
    ,希望孩子越來越好,然而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人,作為父母,我們是人,我們不是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犯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做父母是一個基於孩子的展現,不斷調整的過程,關鍵在於是去逃避這些錯誤和不如人意的地方,還是選擇從中學習,在錯誤中做的更好。
  • 其實,你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
    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做足夠好的父母、在進步的父母,就很好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給孩子按專業的指導來操作,一旦有些沒能達到自己的預期,就開始著急上火、甚至焦慮到失眠,嫌自己做得不夠好。身邊人看著她,都替她累。教育孩子從來沒有絕對的正確。如果追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那麼完美反而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 拒絕焦慮,你不必成為最完美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除了一些不稱職的父母外,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他們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當一個好媽媽/爸爸,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教育;他們苦學各種育兒知識、帶娃技巧,可常常也會在魚龍混雜的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我這樣做可以嗎?對孩子好嗎?」「孩子小時候沒注意讓他多爬,是不是對大腦發育不好?」
  • 親愛的,你無須成為一個完美媽媽
    你說,我是一個好媽媽嗎?哎,我真不是一個好媽媽。」 小A是一位工作家庭兼顧的媽媽,平時很注重在育兒方面的學習,能夠及時回應孩子,信任孩子,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長。 可只要在與孩子的關係中,自己有一點沒做好,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偶爾累了困了沒力氣陪孩子或者偶爾朝孩子大聲說話,小A就會非常自責,不斷地攻擊自己。
  • 父母可以多瘋狂,別做讓人討厭的「完美」父母,你本可以不這麼累
    最後,讓別人看到,她給人的印象是:工作完美,家庭完美,兒女完美。所以,在她的規劃中,她還想要把自己的女兒也培養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可以想見,她是把孩子當成一個成績單去打理的,要求肯定會特別高。而在她女兒初中班主任的印象裡,她的女兒雖然思維不是很活躍,但是勝在基礎紮實,學習習慣很好,很明顯地能夠感覺到這孩子背後媽媽的用心培養。
  • 我不是完美小孩,你們也不是完美父母,所以我們一起努力變得更好
    他的《我不是完美小孩》,《不愛讀書不是你的錯》,《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等等都是光看書名,就會圈粉孩子們。但其實真正看過幾米的書的人就會知道,幾米是一個心裡住著小孩的靈魂作者,他有著敏銳的感知力,總是能以最純淨的心搭建起大人和小孩之間的橋梁。他的書,不止小孩愛讀,大人也同樣喜歡,今天,在這個兒童節,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 別讓「完美」成為束縛你的枷鎖
    「完美」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它可以成為我們追求目標的強大動力。然而,當「完美」變成了束縛一個人的枷鎖,再美好的願望和期待也會變質。同樣是完美主義,對人造成的影響卻大相逕庭既然完美有如此極端的兩面性,那麼,我們就有必要知道完美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心理學家們通常將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人統稱為完美主義者,這種人格特質對個體的情感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刻意追求完美的父母,往往會更加焦慮,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德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很多人認為剛成為父母的前兩年所帶來的壓力程度,比起離婚和失業所產生的壓力還嚴重。不僅如此,這些受訪者還說,如果坦承這些掙扎與不安,會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個很差勁的父母,會很沒面子。
  • 育兒,是父母的修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就像有人說過一句話:「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所以人註定是不完美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並不一定人人都能接受。,我們接納不了自己的不完美,我們害怕承擔「自己不是好父母」的責任。
  • 智慧父母是這麼做的
    為人父母無需持證上崗,生養一個孩子,除了呵護TA健康成長,啟蒙教育也是必不可少。有些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出類拔萃,而有些父母卻被「小祖宗」搞得焦頭爛額。——那麼這兩種父母有什麼不一樣的特質呢?小編整理了智慧父母的幾大特質,以及對應的尋常父母容易犯的錯。
  • 一個「恰到好處」的父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那麼好父母有哪些行為?1.情緒穩定好的父母需要擁有平和的情緒和寬廣的胸懷來接納孩子的一切,無論是孩子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或是闖下了禍端父母都能夠以平靜的心態來面對,並且這份平和的情緒也會感染到孩子,讓孩子也迅速從各種極端的情緒中穩定下來。
  • 做100分媽媽危害可真多:三個步驟走出苛求完美的牢籠
    然而這件事的發生,卻讓她有一種感覺: 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首先是因為自己無法控制住情緒,朝著孩子大吼大叫了;其次,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失敗。畢竟自己是全職在家帶孩子,可還是沒把孩子給教育好。 聽到這,我就對這位寶媽說,「再好的媽媽,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同時也無法在方方面面都做得完美無缺。
  • 成年人的潛規則:你不必苛求完美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你不必苛求完美01 別因為一點「不完美」,卻忘了對方所有的好。近日,郭敬明導演的作品《AI》被網友們推上了熱搜。講述的是AI和人類的愛情故事:傅小小在學校,遭受排擠,沒有朋友。在最後,傅小小得知蘇星辰為了她,捨棄了自己的身體,成為了音箱,泣不成聲。她想起了蘇星辰所有的好,陪著她一起上下學,雨中為了保護她而受傷,化成音箱伴她到老。。。。。。故事中,傅小小,因為蘇星辰的不會老,要他離開。
  • 完美父母從來就不存在,我們只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
    諮商室裡,許多人都用其一生來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當事人常問我:「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覺察」便是開始,當你覺察後,更重要的是為自己是否改變做出「選擇」 ,然後為自己的選擇不斷的「練習」。我是為了你好!
  • 女人不要當「質檢員」,也別苛求男人是「優質品」
    女人不要當「質檢員」,也別苛求男人是「優質品」有些女人天生愛挑剔,受不了自己愛的男人身上有太多讓人難以忍受的毛病,動不動就開始始做起「質檢員」,對男人的生活指手畫腳,試圖把丈夫打造成一件完美無瑕的「優質品」,而且女人還有股不達完美誓不罷休的勁頭
  • 好父母的重新定義:成為園丁
    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在教養模式中,父母就像一個木匠。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種類,這可能會對你要做的事情有所影響。但基本是外行,你的工作是將這些材料塑造成最終產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計劃。你可以通過查看完成的產品來評估你做的工作有多好。這是門嗎?這把椅子牢固嗎?混亂和變異是木匠的敵人,精確和控制力是它的盟友。你要精心測量、果斷下手。
  • 世上沒有完美父母,他們也會犯錯,需要學習練習成為優質父母
    父母也在小時候受到自己父母教訓說教時,想著等我以後為人父母了,一定不要繼續這種錯誤,可當自己成為父母后, 全然忘了當時父母對自己的傷害,而又把這種傷害給了自己的孩子。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父母,即使是優質父母也是會犯錯。
  • 教育孩子學會包容,告訴他們父母也不是完美的
    學會包容: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是故意不完美的。不單單是父母學會包容子女,孩子也一樣要包容父母。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愛一個人,需要欣賞對方的優點,也應該能包容對方的缺點。我們欣賞孩子優點的同時,也要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相反,父母不能只教會孩子欣賞優點,更為難得的是教會孩子包容。首先就是要包容父母。
  • 好父母的15條標準,你中了幾條?
    這話同樣適合於父母。當我們成為好父母之後,兒女自然會優秀起來。那麼,怎樣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呢?或者說,好父母都有些什麼標準呢?你教育孩子對人要有禮貌,你對人有禮貌嗎?你讓孩子別沉迷遊戲,你沉迷麻將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你肯定不是一個好家長。孩子的品格和習慣都源於父母。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做給孩子看。
  • 自貢中考失意男孩熄滅生命之火求解脫:父母或不該對孩子過分苛求
    很多鄰居認為,孩子媽媽不該對孩子過分苛求,娃娃已經盡力了。這位媽媽也沒預料會發生這種事,不曉得現在有多後悔,多難過。人的智商畢竟是存在差異的,先天的高智商優勢是孩子本身的幸運。作為教員,我親眼目睹過無數屆學生中的無數孩子,真的無論怎樣努力,都收穫甚微。每個人具備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彼之不擅長,我之所長。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沒必要單純用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切。那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家長要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