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完美」成為束縛你的枷鎖
楊楠
完美」是什麼?一幅莫奈的畫作?一曲布魯斯情歌?一件精密的探測儀?還是一套複雜的數學公式?
......
你可以說它們是完美的,也可以說它們都不是。
我們如何定義「完美」,取決於我們在它身上加了多少砝碼。
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東西。「完美」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它可以成為我們追求目標的強大動力。然而,當「完美」變成了束縛一個人的枷鎖,再美好的願望和期待也會變質。
同樣是完美主義,對人造成的影響卻大相逕庭
既然完美有如此極端的兩面性,那麼,我們就有必要知道完美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心理學家們通常將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人統稱為完美主義者,這種人格特質對個體的情感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系教授訾非在對完美主義的詳細研究中發現,完美主義是一個多維的複雜結構,其作用既有積極的一面,稱為適應性的完美主義(Adaptive Perfectionism),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推動個體進步的特質,它可以讓人們做事更有條理、更高效,而且常常因對細節的把握而大受好評;當然,也有消極的一面,被稱為非適應性的完美主義或消極的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這樣的特質不僅不會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好,反而會成為我們健康成長的嚴重阻礙。很多心理困擾,諸如強迫症、神經性厭食症、拖延、焦慮、抑鬱、羞怯、懼怕否定、低自尊、對權威的畏懼感等都與消極的完美主義脫不了干係。
消極完美主義者並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
具有消極完美主義特質的人存在比較嚴重的「不完美焦慮」。例如,你可能經常會看到某人做事猶豫不決、過度謹慎、害怕出錯。為了避免失敗,ta往往會制定非常周密的計劃,但卻每每因過分在意細節或是將目標訂得過高而以失敗告終。
消極完美主義者其實並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她算是我所見過的消極完美主義者的典型代表,我們暫且稱她為Tina。大學畢業後,Tina選擇來北京打拼。三年裡,她換了5次工作,而且,每換一次工作中間都要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幾個人在微信群裡聊天。她說她現在面試了幾份工作,其中一家不錯的A公司已經給她工作邀請的offer了,但她還是覺得不夠好,想等另一家更好的B公司的消息。但是,她又怕她想去的那家B公司最終沒有錄用她,如果她不去A公司,可能又要面臨失業的狀況。我和另外一個人給了她一個建議,先去A公司工作,如果B公司錄用她了,再跳槽去B公司。我們都覺得這個建議對她來說是目前最好的辦法,可是,她還是找了一大堆理由拒絕去A公司,工作的事情也一拖再拖。
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工作上是這樣,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也是這樣。在北京的三年裡,Tina很少回老家看望她的母親,周末或者放假的時候,她也會自己宅在家裡,拒絕朋友的邀約,總感覺如果決定跟朋友出去,就一定要玩的值得,最起碼得對得起自己出門前的精心準備。對「不完美的焦慮」不僅在經濟上給她造成了巨大壓力,親人和朋友也漸漸因失望而遠離。
消極的完美主義特質源自父母的苛刻
完美主義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父母的教養方式是造成子女完美主義的重要原因,例如,父母對子女幹涉過多、父母表揚不一致、父母自身的成就目標過高、嚴厲的懲罰及冷漠的拒絕等,都可能成為非適應性的完美主義的促成因素。
訾非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溫暖理解的教育方式,可能有助於子女的適應性完美主義的發展,而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度保護、過度幹涉等方式,則不能促進這方面的發展;父母過度保護和幹涉子女,會讓他們變得怕犯錯誤。
父母期望過高是孩子消極完美主義特質產生的根源。這種高期望可能是由於父母年少時自己的願望未能實現,從而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結果。他們希望這一次,孩子可以替他們獲得成功。對孩子來說,自己的失敗是父母難以接受的,唯有不斷成功才能取悅父母、換取父母的關愛。漸漸地,孩子會將嚴厲的父母形象內化,苛刻地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這種對父母的認同是潛意識的、自發形成的,就像內心在跟自己說,「父(母)令我害怕,要想控制這種恐懼,我只有幻想自己是父(母),而不是膽戰心驚的無助的孩子,這樣我才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對抗他們。」
在這樣缺乏溫暖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孩子可能會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自設各種障礙(孩子會因不斷重複這種對抗而變得越來越像ta的父母,這種認同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按照父母的樣子來苛求自己);或者只是淪為父母的替代品,窮盡一生去實現父母未完成的願望,甚至到生命最後一刻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就像Tina那樣,她有一個嚴厲、拘謹的母親,從小便嚴格要求她,讓她學芭蕾,讓她學鋼琴,讓她學英語,卻很少給她溫暖的愛與肯定。即使她已經表現得很出色,她的母親也不會說一句「孩子你真棒」,而是告訴她可以更努力、做得更好。因為,那些都是她母親想做卻沒有機會實現的願望。
別讓「完美」成為束縛你的枷鎖
對於Tina想要的東西,我不甚了解。感覺,她什麼都想要,又什麼都不想要。大多數時候,她想當一名職業舞者。她也真的為此努力過。在我們看來,她已經很優秀了,也曾在北京知名的舞蹈工作室工作。但,這對她來說,遠遠不夠。
她想進一步去國外深造,我問她,學回來以後打算做什麼,她說,不知道,只是想去做,只是想做到最好。後來,由於身體條件和經濟的限制,她放棄了出國。我想,這對她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既然自己的夢想無緣實現,她索性辭去了舞蹈工作室的工作,在家休養,順便想想接下來要幹點什麼。於是,很長時間的調整後就有了剛才我所說的選擇去哪家公司工作的事。
也許,A公司和B公司都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即使B公司邀請她一起工作,她可能又會找諸多理由拒絕。她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又怎麼可能會做出令她滿意的選擇呢。我還記得,當時另一位朋友安慰她說,沒關係,做到你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就夠了。這句話,對其他人來說,可以支撐他們度過難關,但於她而言,卻變成了繼續苛求自己的強心劑。因為,她心中的完美,說不清源頭,也看不到盡頭。
別讓「完美」成為束縛你的枷鎖。這正是我想對她、還有其他消極完美主義者說的話。如果你有不可名狀的艱難夢想,別急著去努力實現,先問問自己,是你想要還是你的父(母)想要。
-END-
作者簡介:
楊楠,貴州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碩士,主攻同、異性戀人群及其家庭教育的心理健康研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2014年開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紮實的精神分析理論素養,擅長青少年性/性別心理諮詢和成人情感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