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得去」的媽媽,不必成為「完美媽媽」

2020-12-23 中國青年報

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但有心理專家指出,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而且,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所以,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那天跟女友聊天,她問:「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吧?」因為在12歲女兒學習功課方面,她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

我說,其實每個做母親的,都是在如此的疑問中熬過來的,我也不例外。實話說,我基本沒有陪孩子寫過作業,但是我一直試圖做孩子的好榜樣,相信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如果有學霸一說,那麼這位可謂是「媽霸」。作者歷數了30多歲的她,為了孩子而學習的十八般武藝。比如:開始學聲律啟蒙,三字經、弟子規,兩三個月就倒背如流;開始研究機器人編程,玩轉scratch,python,C++;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跟娃一起報班,學輪滑、遊泳和攀巖;開始一邊研究西醫的治病方法,一邊學起了中醫推拿按摩針灸;開始苦心鑽研樂器理論,百人交響樂團裡哪個位置是啥樂器均能說得頭頭是道……

我很懷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媽霸」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我好想對她說:「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 Lori Gottlieb曾說:「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是一個完美媽媽。」

可以說,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Lori Gottlieb也曾焦慮恐慌過。她說:「那年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如何做父母的研究。作為媽媽,我很想做『對』。但什麼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做「過得去」的媽媽,你真的不必成為「完美媽媽」。因為在我的人生理論系統裡,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

「茶杯式」孩子的背後是「全能」的父母

前段時間,「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怒跳橋身亡」的新聞牽動人心,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如今的孩子真脆弱啊。

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的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說:現在「茶杯」式孩子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於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結果他們長大後不知如何面對挫折。父母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讓孩子更幸福』這個目標,然而結局可能適得其反。」

的確,如果孩子從小不曾體驗失望、痛苦等感覺,就無法發展出「心理上的免疫力」,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說:「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我認識這樣的父母:一旦孩子沒有入選棒球球隊或者在全校演出裡獲得角色,他們就給學校老師打電話抱怨。還有一個孩子,說他不喜歡跟他一起乘車上學的另外一個孩子,而父母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容忍他人,卻乾脆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沒有體驗過任何困苦。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為孩子鋪平道路。」

所以說,「茶杯式」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兩種父母:一是上述「全能式」父母,什麼都管、一切都包辦;另外就是感情上依賴孩子的父母。

現在,我們大多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於是父母從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我們自己高興)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父母依賴孩子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並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與其說孩子依賴父母,不如說是父母「捨不得」孩子離開,即問題往往不在於孩子拒絕分離和個體化,而在於父母阻撓他們這樣做。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手,讓孩子去選擇,去體驗正常的焦慮、痛苦,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漸漸做好準備。

「自私」的媽媽,往往養出「獨立」的孩子

周末去表弟家,與他的兩個女兒玩。回來後我跟先生說:「咱兒子小時候,我沒覺得很累啊,為什麼我這兩天覺得帶孩子真累死人啊!」

先生不動聲色地說:「他們管得太細,你不放手孩子,孩子就反過來粘著你,這下兩方相互拖累,都不輕鬆!」我琢磨著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印象中我不但沒「陪」過兒子做作業,連玩也奉陪不多。從3歲開始他就自己去小區找小朋友玩,回到家也是自己玩。現在回憶起來,唯一算「陪」的事情,是每天晚上給他讀童話,其實最受益的依然是我。經常讀著讀著我漸入佳境,而孩子睡著了。

那些年我補上了童話這一課,因為我們小時候哪有童話書看啊。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以及鄭淵潔成套的童話書,我都是在給兒子朗讀的過程中「閱盡千帆」而倍感幸福。

有人說:「自私」的媽媽,往往養出「獨立」的孩子。至少以我目前的狀況來看,是對的。兒子不是很優秀,但是非常獨立、有主見。

也許我們做父母的,太想給孩子更多的愛和更美好的未來,於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往往做得太多,管得太細,放手太少,這有可能造成孩子長大之後,患上選擇困難症,無法獨立自主地生活,更無法面對人生的挫折。

「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完美的童年」或許讓成長更加艱難

Lori Gottlieb講到她的一個病人麗齊,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極佳的教育,美好的童年。可是20多歲的麗齊卻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 「而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後來我的沙發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鬱和焦慮,很難選擇或專注於某個令人滿足的職業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爹媽無可指摘。」

難道完美的童年,會剝奪了孩子成年後的幸福感?Lori Gottlieb 說:「和許多父母一樣,我一直以為給孩子多種選擇可以培養他們的力量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有控制力。結果卻是,太多選擇可能會使人更加沮喪,更加失去控制。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心理研究表明,能預示一個人將來是否能充實生活和成功的是:堅定性、適應性和接受現實檢驗的能力,具備了這些品性,才能快樂順利地過日子。但是現在,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品性。那些充滿愛意的父母每天給孩子很多選擇,結果卻出乎意料。

較少的選擇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研究顯示,專注於某項工作會給人帶來更大滿足感,而那些總是面對很多選擇的人常常落在後面。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育兒大法,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大家都是邊走邊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的一生,只能盡力做更好的自己,其他的都是「盛夏的果實」。

所有的結果,或許都與童年有關。

來源:中國婦女報

相關焦點

  • 不必做完美的媽媽,快樂的媽媽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媽媽愛孩子,這應該是一種做母親的本能,而且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媽媽相信肯定都是用生命在用力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很多媽媽都會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或者陪伴孩子成長時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問題時,總會有生氣,傷心,甚至是後悔生了孩子的時候。
  • 其實,你不必成為完美的父母
    每每想起,媽媽都會後悔不已」——劉同學媽媽這樣一種做完美父母的執念,對自己的苛責,反而深深影響著父母的情緒和狀態,媽媽想請樂樂原諒媽媽平時有時大聲的批評教育。請樂樂理解媽媽的嘮叨,請樂樂相信媽媽,不管我怎樣嘮叨,怎樣批評教育你,媽媽都是為你好,媽媽都是愛你的,也許媽媽使用的方式不對,媽媽也要學習,也會改正,我的缺點和不足,請你相信我,也可以監督我。
  • 致媽媽們:你可以不必那樣完美
    而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會優先考慮孩子:朋友聚會要不要參加?閨蜜約著去旅行能不能放鬆一下?權衡半天,最後的結局總是否。能夠按自己的意願生活、勇敢做自己,對於多數媽媽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疲憊不堪的生活漸漸磨平了多少媽媽的稜角,她們接受了自己的現狀,按部就班地生活。
  • 即使你是不完美媽媽,做到這4點,你也可以成為好媽媽
    但是電視劇總是有理想化的成分,現實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狀況,比起讓自己變成完美媽媽,不如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努力成為好媽媽。其實我們是在氣惱自己,當孩子出現問題而我們無法解決時,潛意識裡我們會覺得自己是無能的,這說明我們是不稱職的媽媽 。但其實我們不必太過自責,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等我們情緒平靜下來之後,要跟孩子真誠地道歉,擁抱孩子,告訴孩子:「媽媽還是很愛你的。」
  • 怎麼樣才能成為「完美媽媽」呢?準媽媽要知道
    每一位準媽媽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完美媽媽」。那怎麼樣才能成為「完美媽媽」呢? 在做媽媽之前,準媽媽要堅持鍛鍊身體,保持自己心情愉悅,同時也要補充葉酸和複合維生素,為孩子的來臨做準備。 1.完美媽媽要愛學習,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完美媽媽要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從小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2.完美媽媽要為孩子創造寬鬆、愉悅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同時鼓勵孩子大膽和同伴交往,培養孩子的情商;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不完美媽媽!接受它,就是完美生活
    當了媽媽以後,重讀這首詩,我才終於讀懂了詩中所蘊含的那份深沉的、無私的、濃濃的愛意。我是一個媽媽,有著一個11歲女孩的媽媽,一個在育兒道路上一直很迷茫的媽媽,一個在工作和生活上做不到平衡的媽媽,一個教育上焦慮的媽媽,一個不完美的媽媽。
  • 不完美媽媽丨雖然我不是完美媽媽,但我會努力做一個好媽媽
    我怕自己沒長大、我怕自己不夠好、我怕不會帶孩子、我怕經濟實力不允許、我怕給不了孩子好的教育、我怕孩子過著跟我一樣的生活、我怕......我怕我做不了一個好媽媽。老公一直鼓勵我說,女人有天然的做母親的能力,做了媽媽自然會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媽媽,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當了媽媽之後你會明白這一切的。
  • 拒絕焦慮,你不必成為最完美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除了一些不稱職的父母外,還有一類追求完美的父母。他們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當一個好媽媽/爸爸,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教育;他們苦學各種育兒知識、帶娃技巧,可常常也會在魚龍混雜的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我這樣做可以嗎?對孩子好嗎?」「孩子小時候沒注意讓他多爬,是不是對大腦發育不好?」
  • 對不起,我不想做被人誇讚的「完美媽媽」!
    所以,當我們越急成為一個「完美」媽媽時,我們的生活就會越發混亂。日積月累,完美,就像是一個面具,掩蓋你真實的情緒。說到底,「完美」不過是成年人的標準。而每一個「完美媽媽」的背後,何嘗不需要孩子的配合與襯託。
  • 讀過上百本教育著作之後,我現在只想做個「過得去的媽媽」
    但事實上,就算我們拼盡全力,也無法做一個完美的父母。就算我們是一個完美的父母,孩子有一個完美的家庭環境,也很大程度上不見得能成長為一個完美的孩子。而生活中更多的成功人士,往往是成長於不那麼完美的環境。 3、完美的家庭教育,未必能培養出完美的孩子很多人以為需要做心理諮詢的人,大多有童年陰影或者原生家庭的傷害。或者他們的生活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是不公。
  • 對不起,我做不了「完美媽媽」!
    但是你看到視頻裡別的媽媽為了孩子,每天早起365天不重樣的做早餐,你想起自己做飯的「佛系」,想起來做啥就做啥,深感愧疚;看到別家孩子活潑可愛自來熟,你擔心自己敏感怕生的孩子未來怎麼和別人相處;你看到別的孩子吃進口維生素,穿好看又奢侈的衣服,你又心酸又焦慮,埋怨自己沒有能力給孩子好的條件;看到別人家孩子的手工,你再看看自己的,羞愧難當……
  • 所謂完美媽媽,都是謊言
    沒有完美的媽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媽媽,連全職媽媽都做不到&34;,更不要苛求同時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媽媽做到完美了。客觀來說,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無法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像她們這種有經濟實力可以請多個保姆的人尚且做不到完美,普通家庭沒錢請保姆又何必苛求完美呢?做一個70分媽媽做個完美的媽媽是最大的謊言,把孩子成長的任何問題都歸結到媽媽的身上,是給媽媽們最大的枷鎖。
  • 成為不了完美媽媽怎麼辦?其實答案很簡單
    在百度上搜索:如何做個好媽媽。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2290000個。大概有230萬個建議,告訴一個當代女性如何成為一個好媽媽。也正是因為這種心酸與無奈,使得越來越多的媽媽們覺得自己並不是完美媽媽。可是,我們覺得的不完美,真的是孩子眼中的不完美嗎?前兩天一個在課堂上哭了的女孩子,格外讓我有感觸。事情是這樣的,晚上遛彎兒的時候,女孩媽媽給她買了一把水槍。
  • 不做完美媽媽,做自我成長型媽媽
    我有兩個寶貝,一個5歲9個月,一個1歲10個月,文如題名,我經歷了從內心焦慮,想要成為滿分媽媽的自我苛求階段,到現在接納自己,自我成長的學習階段,因為與孩子們的相互陪伴、因為孩子的愛,我更加了解並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並學會擁抱曾經的自己,找尋內心真實的自我,一場旅行,我們和孩子彼此成就。
  • 所謂完美媽媽,都是謊言!
    沒有完美的媽媽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媽媽,連全職媽媽都做不到"完美",更不要苛求同時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媽媽做到完美了。最近大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顧佳,是一個"完美人妻"、"完美媽媽"的人設,看似完美,其實也不完美。她是一個全職媽媽,但是她與一般的全職媽媽都不相同。
  • 親愛的,你無須成為一個完美媽媽
    「我真不是一個好媽媽」,這是私底下交流時,小A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每次在家人那得到鼓勵與肯定「你已經做得夠好了」之後,小A會愈發內疚。 她會不斷地從生活中找出各種例子,哪怕是一點小事,來證明自己做得不夠好,來證明自己配不上「好媽媽」這個稱號。
  • 如何成為完美媽媽?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完美」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詞彙。作為「媽媽」這一特殊身份,在小家庭中的孩子撫養中能得到孩子及爸爸的認可,那你已經是「完美媽媽」。 那麼怎麼得到家人認可呢?我的建議是抓大放小。這裡我想說一個心理學中的著名定理:焦點效應,他的意思是說事務不同階段的焦點是不同的。
  • 90後完美妻子人設崩塌:憑什么女人做了媽媽,就要當超人!
    仿佛成為母親就變成了擁有鋼筋鐵骨、無所不能的超人,可是她也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姑娘,她沒辦法做到那麼堅強,那麼完美,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忍不住想起最近看的一段訪談視頻。不過短短十分鐘,卻戳中了無數人的心。姜思達將採訪的對象對準了一群媽媽們,讓我們看到了媽媽們最真實的生活和內心。
  • 媽媽是超人?一個人不必活成一支隊伍
    超人媽媽,首先是一個人超人媽媽、巨嬰孩子和背景板爸爸但是大多時候,即使媽媽們努力成為超人,卻並沒有帶來完美的孩子和家庭。而且媽媽們把幹活當成了最主要的任務,沒有時間和爸爸、孩子好好交流溝通,也沒有讓爸爸、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這種做法,可以說是舍本求末的。有一點我們要弄清楚,媽媽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幹活,而是經營好家庭。所以,媽媽不必是超人,只需要做一個有溫度的媽媽。媽媽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妻子、媽媽。作為媽媽,這個角色最重要的,是和爸爸、孩子一起,經營幸福的家庭。
  • 不做完美媽媽,100分太多,60分剛好
    但往往這只是美好的意願,我們在教育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沒能看好孩子,不小心讓他們受了傷;忍不住朝孩子大吼,甚至動手打了孩子;不停的嘮叨孩子,儘管知道這樣沒有用·····這個時候,我們會自責,會懷疑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媽媽,會害怕將來孩子會責怪我們。像這樣的焦慮估計媽媽們都有過,我們能要怎麼樣處理這些焦慮? 我們能否成為完美的媽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