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但有心理專家指出,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而且,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所以,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那天跟女友聊天,她問:「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吧?」因為在12歲女兒學習功課方面,她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
我說,其實每個做母親的,都是在如此的疑問中熬過來的,我也不例外。實話說,我基本沒有陪孩子寫過作業,但是我一直試圖做孩子的好榜樣,相信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如果有學霸一說,那麼這位可謂是「媽霸」。作者歷數了30多歲的她,為了孩子而學習的十八般武藝。比如:開始學聲律啟蒙,三字經、弟子規,兩三個月就倒背如流;開始研究機器人編程,玩轉scratch,python,C++;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跟娃一起報班,學輪滑、遊泳和攀巖;開始一邊研究西醫的治病方法,一邊學起了中醫推拿按摩針灸;開始苦心鑽研樂器理論,百人交響樂團裡哪個位置是啥樂器均能說得頭頭是道……
我很懷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媽霸」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我好想對她說:「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 Lori Gottlieb曾說:「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是一個完美媽媽。」
可以說,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Lori Gottlieb也曾焦慮恐慌過。她說:「那年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如何做父母的研究。作為媽媽,我很想做『對』。但什麼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做「過得去」的媽媽,你真的不必成為「完美媽媽」。因為在我的人生理論系統裡,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
「茶杯式」孩子的背後是「全能」的父母
前段時間,「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怒跳橋身亡」的新聞牽動人心,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如今的孩子真脆弱啊。
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的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說:現在「茶杯」式孩子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於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結果他們長大後不知如何面對挫折。父母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讓孩子更幸福』這個目標,然而結局可能適得其反。」
的確,如果孩子從小不曾體驗失望、痛苦等感覺,就無法發展出「心理上的免疫力」,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說:「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我認識這樣的父母:一旦孩子沒有入選棒球球隊或者在全校演出裡獲得角色,他們就給學校老師打電話抱怨。還有一個孩子,說他不喜歡跟他一起乘車上學的另外一個孩子,而父母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容忍他人,卻乾脆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沒有體驗過任何困苦。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為孩子鋪平道路。」
所以說,「茶杯式」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兩種父母:一是上述「全能式」父母,什麼都管、一切都包辦;另外就是感情上依賴孩子的父母。
現在,我們大多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於是父母從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我們自己高興)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父母依賴孩子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並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與其說孩子依賴父母,不如說是父母「捨不得」孩子離開,即問題往往不在於孩子拒絕分離和個體化,而在於父母阻撓他們這樣做。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手,讓孩子去選擇,去體驗正常的焦慮、痛苦,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漸漸做好準備。
「自私」的媽媽,往往養出「獨立」的孩子
周末去表弟家,與他的兩個女兒玩。回來後我跟先生說:「咱兒子小時候,我沒覺得很累啊,為什麼我這兩天覺得帶孩子真累死人啊!」
先生不動聲色地說:「他們管得太細,你不放手孩子,孩子就反過來粘著你,這下兩方相互拖累,都不輕鬆!」我琢磨著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印象中我不但沒「陪」過兒子做作業,連玩也奉陪不多。從3歲開始他就自己去小區找小朋友玩,回到家也是自己玩。現在回憶起來,唯一算「陪」的事情,是每天晚上給他讀童話,其實最受益的依然是我。經常讀著讀著我漸入佳境,而孩子睡著了。
那些年我補上了童話這一課,因為我們小時候哪有童話書看啊。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以及鄭淵潔成套的童話書,我都是在給兒子朗讀的過程中「閱盡千帆」而倍感幸福。
有人說:「自私」的媽媽,往往養出「獨立」的孩子。至少以我目前的狀況來看,是對的。兒子不是很優秀,但是非常獨立、有主見。
也許我們做父母的,太想給孩子更多的愛和更美好的未來,於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往往做得太多,管得太細,放手太少,這有可能造成孩子長大之後,患上選擇困難症,無法獨立自主地生活,更無法面對人生的挫折。
「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完美的童年」或許讓成長更加艱難
Lori Gottlieb講到她的一個病人麗齊,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極佳的教育,美好的童年。可是20多歲的麗齊卻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 「而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後來我的沙發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鬱和焦慮,很難選擇或專注於某個令人滿足的職業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爹媽無可指摘。」
難道完美的童年,會剝奪了孩子成年後的幸福感?Lori Gottlieb 說:「和許多父母一樣,我一直以為給孩子多種選擇可以培養他們的力量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有控制力。結果卻是,太多選擇可能會使人更加沮喪,更加失去控制。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心理研究表明,能預示一個人將來是否能充實生活和成功的是:堅定性、適應性和接受現實檢驗的能力,具備了這些品性,才能快樂順利地過日子。但是現在,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品性。那些充滿愛意的父母每天給孩子很多選擇,結果卻出乎意料。
較少的選擇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研究顯示,專注於某項工作會給人帶來更大滿足感,而那些總是面對很多選擇的人常常落在後面。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育兒大法,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大家都是邊走邊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的一生,只能盡力做更好的自己,其他的都是「盛夏的果實」。
所有的結果,或許都與童年有關。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