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拼一載春秋,搏一生無悔。面對這段成年前最後的少年時光,高三學子必定是要在汗水和淚水中瘋狂地長大!而我們班主任無疑是學生「長大」最當仁不讓的助推劑。河南省悟言名班主任工作室把握學生脈搏,及時對症下藥,制定工作室研討主題:面對繁重的升學壓力,如何緩解學生的心理焦慮?並於2021年1月22日下午5:10~6:10,在呂勇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微信群線上研討。
老師們紛紛支招,從宏觀到微觀,從建議到方法,乾貨滿滿,歡迎圍觀,拿走不謝。
呂勇老師:
要緩解高三階段學生的心理焦慮問題,我想我們首先還是要了解高三階段產生心理焦慮的主要原因:
1.心理期望過高。過高的心理期望與殘酷的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會變成巨大的學習壓力,進而帶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2.人際關係不和。和同學、老師產生矛盾或誤解,會很大程度上誘發心理問題,產生焦慮情緒。
3.溝通渠道不暢。存在焦慮情緒的同學往往缺乏關係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又不願意將自己的煩惱講給家長。積累在心中的負面情緒,可能轉化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4.幫扶不夠及時。心理焦慮的同學往往需要學習上和心理上的及時幹預和幫助,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長期積累下來,學習上無法建立有效的自信,自然就會產生焦慮心理。
針對產生心理焦慮的主要原因,結合高三階段班主任工作的實踐,將以下幾點做法分享給大家:
1.降低心理預期,樹立學習信心。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升入清華北大,升入重點大學,並非我們成長的唯一途徑。找準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領域和專業才是將來個人能夠得以良好發展的關鍵。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小而實的短期和階段性學習目標,並盡最大努力實現,能幫助學生很好的樹立信心,消除焦慮。這些一連串的小目標的實現,才有可能最終積累成一個大目標的實現。
2.多交知心朋友,相互激勵促進。藉助同學之間的力量實現相互的自我成長,往往能激發出更加持久的學習動力,也就能夠很好地緩解心理焦慮。
3.主動溝通引導,促進情緒釋放。對心理焦慮的同學,班主任可以主動交流溝通,坦誠相待,讓學生真正敞開心扉,宣洩不良情緒。另外,要指導家長善於傾聽,用好周末時間,多聽少說,讓孩子情緒得到有效釋放。要讓家長明白這個階段的孩子,向家長發發牢騷甚至是發發脾氣是正常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情緒出口,宜疏不易堵。
4.抓住關鍵問題,進行及時幫扶。如果是成績不好引起的心理焦慮,可以在1到2個學科上尋找突破口,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通過成績的提升找到自信。如果是人際關係不合引起的心裡焦慮,我們可以在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的同時,發動其他同學的力量,建立起更加融洽的人際關係。
5.開展豐富活動,促進心理減壓。比如:①大課間「健康跑」活動。上屆高三下學期,每天下午五點,我和班裡20多個同學在操場跑步,成為操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②老師和同學們的「扳手腕」比賽。這種活動能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很好的促進了老師與同學以及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起到顯著的減壓作用;③五月份的「採摘枇杷果,分享慶豐收」活動。在收穫果實的同時,也收穫了愉悅的心情和滿滿的信心;④每天早上早讀前15分鐘的「站立早讀」活動。站立早讀很好地調節了理科班的班級氛圍,激發出更大的熱情和鬥志,緩解孩子們的心理焦慮。高三階段開展班級活動的方式方法靈活多樣,只要趣味性強,參與度高,往往都能起到很好的緩解心理焦慮的減壓作用。
崔志茗老師:
1.正確的考試觀
理性科學面對,考試關注的重點不是得了多少分,而是失去了多少分。著力點應放在查漏補缺,歸納總結得失上,建立完善錯題集,找到失分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知識體系,找到內在聯動。
如果基礎知識不全面,適當記憶是必要的,可以結合練習中暴露岀的薄弱環節加強練習,加深理解,因為高考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平時學習要重視知識內在聯繫和能力遷移。
另外,求學之路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磨礪自我,提升完善自我的過程。高中需要努力,需要學習,走到社會上走到工作崗位上同樣需要不斷充電,學生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2.適合自我的學習之法。
百天衝刺計劃,構建知識體系,熟解核心概念,落實核心素養,練真題,掌握高考題型的解題模板。規範答題,練好字體。實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完美結合。培優補差,小步快走,堅持不懈,久行必至,久必芬芳。
3.師者修練好內功,擁有教育教學藝術,用心喚起學生心中的自信。相信激勵學生,因為良好的心態勝過一百種智慧。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4.上下同心,形成合力
學子求學好比是一隻船,社會大潮是風,順風行船,一帆風順;家長和學校是船的兩支槳,學生是那個划船人。家庭是學生的心靈港灣,和睦的家庭給孩子以溫暖和寧靜,為孩子在知識的山峰上不斷攀登提供充足的物質和精神保障;學校上下同心,向班級合作組要數量,向年級備課組要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知識和心理上全力支持。
朱紫彤老師:
首先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給予充分的理解,給孩子自我調節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多運動,看「閒書」。
1.學會聆聽,面對學生的焦慮老師家長都很著急,會急於找學生談心,但學生焦慮是有各方面原因的,心中是有淤積了很多想法壓力不得釋放,我們應該做的是多聆聽,讓學生心中的焦慮傾倒出來,作為高三的學生面對繁重的學業有壓力會焦慮是正常的,多聆聽讓學生的情緒得到釋放,另外要學生明白沒有壓力和焦慮是不可能的,要讓學生明白,焦慮是很正常的心態,不要認為自己焦慮就沒法安心學習了,焦慮也是能夠好好複習的,適當的壓力有助於我們成長,關鍵是我們要有面對壓力焦慮前進的勇氣。
2.多給學生一些理解和鼓勵,少一分苛責和管教,要多肯定學生努力學習的價值,哪怕短時間成績沒有得到提升,但是還要鼓勵學生相信自己只要付出一定不會沒有收穫。另外就是高三學生非常需要穩住心態,不要太把眼光放在一兩次成績的升降上。以前經常是考一次焦慮一次,如果全心投入複習的話也不會過於關注眼前的成績了。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在查缺補漏上,一點一點踏踏實實地填補知識上的漏洞。要讓學生心態放平穩,踏實一點兒,就會少些焦慮。如果克服不了焦慮心態,就應該在焦慮中儘可能安心,轉移一下注意力,比如把眼光放在當下的一道題,一個知識點上,把握自己能把握的東西,不要過度關注結果。
3.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少關注成績。學生的壓力大部分主要是來自成績的波動起伏,我們要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帶學生做做手工、做做他們特長的事情、喜歡的事情。周末和父母看看電影,散散步等。總之要給學生自我調節的時空,多理解、多鼓勵,做學生最忠實的聆聽者,幫助孩子調離焦慮,轉移注意力。
陳太根老師:
一.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原生家庭的原因:
①父母離異或家庭極不和睦,導致學生性格孤僻,在集體中缺乏安全感,不能融入班級環境。
②家長前期的教育方式問題:孩子進入高中後忽略高中、初中和小學學段的差異,家長教育要麼簡單粗暴只看結果不看過程,要麼大包大攬全方位幹預,導致學生學習急功近利,焦躁焦慮。
2.學習方面的原因:
學習方法問題: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是從高一到高三成績一直在倒退。以文綜為例,高一教學定位最低,內容簡單,高二知識點倍增,系統性增強,高三突出對知識體系靈活性和應用性的考查。學段越高困難越大,學生學習方法如果不及時調整改進,成績就會出現巨大的落差,進而出現心理問題。
二.主要建議對策
1.班主任要通過家長、班長、生活委員、寢室長、任課老師等全方位關注班級問題學生,避免學生出現問題後才發現心理問題學生。
2.班級如果有心理問題學生,班主任藉助平時表現,心理老師,專業心理醫生綜合評估其安全性和穩定性。
3.追根溯源摸清原生家庭問題,做好家長工作,為學生創造正常的家庭環境。
4.應該溫暖的班內小環境,給心理異常學生營造性格相投的同桌和同寢。
5.動員任課老師在學習上對該類學生多鼓勵幫扶,推一把帶一程,減少學習困難增強學習信心。
6.班主任不定期交談互動,關注學生動態,多在細節上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和進步之處,化解學生的自卑和焦慮心理。
郝雲龍老師:
高三學生因要參加高考,不管成績好壞都會開始努力學習,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學習任務越來越繁重,對於那些對高考有所期待的學生來說就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進而產生焦慮。因高考而產生焦慮是絕大多數高三學子都會出現的一種情況,只是出現的程度不同而已,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輕視。焦慮的情緒總是得不到釋放,輕者影響學習情緒,嚴重些還會導致高考失利,更嚴重的還會因此產生心理問題。因此如何緩解學生焦慮情緒就成為了高三班主任不得不研究的一個課題。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以及相關書籍,有以下幾個小的措施幫助學生緩解焦慮。
1、目標轉移。學生焦慮多是因為擔心高考考不好而引起,這與學生自己的認識有關,總是感覺高考決定一切。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學生明白:努力是一種態度,學會努力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一種「能力」,不只是為了高考,更是為了今後的人生。
2、帶領學生活動。利用下午自習課或者體育課,陪著學生一起進行體育鍛鍊,既能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也能緩解學生焦慮。
3、自己與自己對話。每周引導學生自己給自己對話,以寫信的形式。既可以在信中傾訴煩惱也可以暢想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能夠很好的疏解自己的焦慮。
4、與學生談心。與學生談心不是去糾正學生的一些想法,而是作為一個傾聽者,讓學生向你傾訴,甚至是大哭一場,說出來哭出來本身就是疏解情緒的一種有效方式。
賈赫老師:
積極心態是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具有這樣的心態,學生做事情便會全力以赴;具有這樣的心態,學生便會容易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少生氣,少放棄;具有這樣的心態,學生做任何事情便會有一個信念,沒有什麼不可能,專心致志,勇往直前。首先,班主任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自身的示範引領作用。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班主任,要求自己日常表現出的是真誠、博愛、善良、寬容等;工作中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創新的思維方式、凡事都向好的方面想的習慣;做事要雷厲風行、團隊合作、堅持不懈等。同時,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例如,制定正向引領為主的班級制度,而不是簡單的懲獎。用積極向上的格言警句、「每日一語」來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鬥志。隨時關注脆弱敏感的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與他們溝通交流,幫助他們打開心扉、排解憂愁,以健康的身心、飽滿的熱情去面對每天的學習生活。
任玉磊老師:
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鬥轉星移,物是人非,鐵打的老師,流水的學生。縱觀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一屆屆學生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心理越來越脆弱似乎成為近幾年來學生最突出的問題。尤其是抑鬱症已然成為學生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那麼作為老師,與時俱進,把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作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勢在必行,責無旁貸。
實踐出真知,深入細緻地分析一個個案例,是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下面就是我與一名有心理焦慮現象的女生溝通的過程及心得。
整個溝通過程分為4個步驟。
1.找到問題的根源:我先引導她,讓她把她心裡的苦惱、難過、糾結、憤怒等等的情緒都發洩出來,其實孩子產生的心理問題,絕對不是單一和突發的,一定是各種問題夾雜在一起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有期望與現實的落差,有與父母長期矛盾的爆發,有太在意別人看法的敏感,也有希望得到老師關注,又怕做的不好讓老師失望的忐忑等等。
2.與之形成共情:針對上述問題,跟孩子舉一些以往的典型例子,甚至不惜拿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話,讓她覺得不是她一個人有問題,其實跟她一樣,有類似經歷的人很多,但是這麼多的人也都調整過來了,她也一定能行。
3.制定有效措施:和她一起探討她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每個問題對應的解決辦法,並形成一條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讓她感覺有抓手,有抓手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改善。
4.主動提出幫助:告訴她老師是你的堅強後盾,老師可以做你情緒的垃圾桶,可以去「教育」你父母,可以……
談話的效果是孩子有了笑容,有了希望。但是,我也深深地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時間累積的心理問題絕不是一次談話就能扭轉乾坤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配合才能給經歷風雨的花朵以雨後陽光,使其看到彩虹。所以,作為老師,本著分析好問題才能解決好問題的思路,我把我的一些思考歸結如下(下面「一」為分析問題,「二」為對心理疏導的一些思考。不管是「一」還是「二」都是圍繞外語特色的「壓力」與「優秀」說起。)
一、駕馭「優秀」的能力有限與對「優秀」的強烈渴望之間的矛盾引發強烈的心理落差,從而自我施壓。
在外語學校這個高手雲集的環境中,想不優秀都不容易。因為這裡一直有優秀的文化基因傳承,而這也恰恰是學生背水一戰,破釜沉舟考進來的原因。在這種優秀的文化基因的影響下,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信條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不由自主地給自己施加了很多壓力。壓力,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但最終,都是內部的。在外語,難不難?難,誰都難,但為什麼有的學生能挺過壓力,有的學生卻被壓力撂倒?因為,很多時候,是後者把學習過程中的成績、老師的評價、同學的看法,看得太過重要,然後在過分在意分數,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的牽絆中,把外部的壓力不由自主地轉化成內部的自我施壓。對自己的過分期待,就是一種精神自虐。因此,很多時候,學生自己,就是壓力最大的源頭。
在外語,基本是各初中各班前五名學生風雲際會的地方。考上外語,成了昔日老師、同學眼中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是,高手雲集的外語,也是需要排個一二三四,子醜寅卯的,所以,面對從來沒有過的幾十名甚至幾百名的年級名次,強烈的心理落差就會使學生產生急於證明自己優秀的迫切感。這種「證明」,不僅讓他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而且讓自己捆綁在「必須優秀」「必須做好」的馬車上。所以,他面對學習,不敢鬆弛,生怕不優秀。這種害怕「失控」的恐懼,一直支配他,讓他把所有壓力,都扛在自己身上。本來有壓力是好事,壓力可轉化為動力但是無法駕馭壓力,就要翻車了。
二、如果還不具備駕馭「優秀」的能力,就從培養自己這項能力做起。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很多時候,對於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言,最不了解自己的其實是自己!所以古人有云: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貴就貴在對自己的現狀(包含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學習品質;駕馭壓力,承受挫折等心理品質)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評價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能夠解決壓力與自己承受能力之間的不平衡,是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前提,一切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找準病因,精準下藥才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根本。所以,優秀要從培養自己具備駕馭優秀的能力做起,這是成為自己理想中優秀的人的必經之路,也是優秀的必備品質。
什麼事兒都想做好,是一種病,是不能客觀認識自己的病,是沒有自知之明的病。因為,作為一個人,我們要敢於承認,自己的力量和能量都非常有限,所以,我們會出錯,會有失誤,需要合作,需要分擔,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夠好。接受是做好的前提,因為只有先接受,才能實事求是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性地將「不夠好」帶來的壓力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行動力。
其實,生而為人,我們從出生那刻起,就開始和壓力共生了:出生後,我們面臨長大的壓力,於是有了《不想長大》,但是我們還是健康地長大了;上學後,我們面臨讀書的壓力,於是有了《小歡喜》,無數的磕磕絆絆將小歡喜變成大歡喜;成年後,我們面臨生存的壓力,於是有了《從頭再來》,從頭再來是一種勇氣,勇氣促成進步,進步促成優秀;結婚後,我們面臨婚姻的壓力,於是有了多如牛毛的療傷情歌和電影作品,多到無法列舉,但結果大多是向上向善的;生娃後,我們面臨養育的壓力,於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再次體會《小歡喜》;老年後,我們面臨感懷的壓力,於是有了《向天再借五百年》……壓力,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越排斥它,壓力越大。我們理性地接受它,和它做朋友,牽著它的手,告訴它也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們慢慢來,一點一點地解決,一步一步地向前,一件一件地做好。那麼結果就是水到渠成。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心平氣和才能自信從容的過程,需修煉。
與自己形成和解,駕馭自己的情緒,化解自己的壓力,形成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自洽。自洽,是自信的源泉,是面對挫折、困境卻依然能夠堅持向前的動力源。自洽,是理智和情感統一的共識,是在任何不確定的情況下知行合一的勇氣。自洽——境界高,需修煉,共勉之。
董衛剛老師:
首先對於高三學生來說,我們要分析此時此刻學生心裡壓力的來源,進入高三的一個階段,由於所有學科全面進入一輪複習,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還有就是這也畢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從頭開始的機會,大部分學生都信心滿滿,此時就會出現現實不能滿足理想的情況,特別是遇到測試成績不理想時,這種心理反差會表現的更加明顯。第二個階段就是一測過後,複習已經走過第一階段,高三時間也已經過半,這時學習壓力與成績之間的矛盾就會形成心裡壓力的第二個階段,這個時候也往往是一個分化期,成績偏下的學生會自暴自棄,中等的學生會走下坡路,成績上等的學生往往也會止步不前。針對這兩個時期學生心裡出現的問題,我感覺要分別進行引導,第一階段的心裡焦慮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心理預期與現實差距之間的矛盾,此時我們老師要慢慢引導,可以類比平時的吃飯,健康離不開合理的飲食,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健康的身體,但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的飲食安排,不是說特定的一頓飯就能滿足要求,而是要堅持每天的一日三餐,葷素搭配,即使這樣堅持做了,人也不可避免的出現頭疼發熱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合理的飲食安排,那麼你的身體早就垮掉了,這個和我們的學習是一樣的,只有堅持到底,才能看到最後的成功。對於第二個時期的心理焦慮,主要體現在時間緊迫,而成績又不是很理想,這個時候是學生對知識體系的認識不全面,要指導學生正確面對二輪專題複習,合理利用知識模塊,把已有的碎片思維重新歸整起來,做好複習計劃,化零為整,這樣複習就有了針對性,有了複習的方向,讓高三的最後複習衝刺不再迷茫。
吳鵬老師:
對於高中學生來說,學習和成績是生活的核心。大部分同學的心理焦慮都是由成績引起的,有同學成績長期墊底——當然這是有原因的,基礎和不好好學是最重要的原因,偏偏預期又高,最終的選擇就是逃避,厭學不想進班,到了周末不想返校。還有的心理問題是家庭因素引起的,有的父母離異單親家庭,有的家長和孩子發生爭執,沒法溝通,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性格偏執,有時候也會自暴自棄。
心理是最難以捉摸的,所以心理問題也是最難以處理的問題,如果不是很嚴重,家長和父母的關心、同學之間的友誼能夠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但如果很嚴重,那父母和老師想盡辦法可能都沒什麼起色,這也是育人者的一種無奈。
具體在處理學生焦慮表現的時候具體的事情要具體處理,要讓學生理解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以及老師的良苦用心。例如,對於周末不返校的同學我採取過很多辦法,有以班級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其施加壓力,有家校生三方會談讓其知道家長的擔心和不易——讓愛和責任喚醒學生,有讓學生建立行為檔案幫助其認識自己,等等,其中的思考和艱辛不足為道。對於家庭情況複雜的,我則先了解具體情況,然後做好家長和學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其進一步對立,家長都很配合,學生也逐步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當然,最關鍵的做法還是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做好學習規劃,提高時間利用效率,逐步逐步把基礎補上。當學生的考試成績有了一點點起色後,其心態自然就會明朗起來,在以成績說話的高中時代,這是自然而然的。
林聰老師:
人作為高級動物,其主要特點之一便是不僅僅關注當下,而是會回望過去,展望未來。這些本是人之為人的偉大——人類不僅僅活在一個個片段的當下,而是不斷地從過去汲取教訓,並創造新的未來。
但凡事勿過度,無論是我們沉湎於對過去錯誤的悔恨之中,抑或是陶醉於、恐慌於未來的境遇,都會使我們無法專注於當下。要知道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有且只有當下。
當下,只有當下,是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讓每一個當下充實而有意義,就是在塑造輝煌的歷史,就是在創造美好的未來。
聚焦於當下,心無旁騖地做好手頭的活兒,是一項能力,是一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發展的能力,那麼具體怎麼才能做到呢?
首先,我們的心緒在巨大的壓力下,很有可能被過去、未來等等所拉扯,進而無法聚焦,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耐煩去做當下該做的事情。心裏面像有一萬隻螞蟻,著急到想哭,沒關係!堅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繼續做題、整理、複習。耐住這股煩躁,你會一次比一次好,你會發現聚焦於當下的事兒,並沒有那麼得難。
其次,要將班級整理計劃與自己的計劃整合處理,計劃不在於多,而在於明確、易於操作,計劃的點滴落實會給自己獲得感,讓人感到踏實。
最後,高三雖然辛苦,但也要有自己的小確幸。計劃的完成,要給自己獎勵。解決一道數學難題要給自己獎勵,建立屬於自己的正反饋機制。
高三固然不易,卻也是人生中值得紀念的關鍵時刻,你們正當其時,盡力去用好每一個當下,感受每一個當下。若干年後,那些痛苦可能恰恰是你們的財富。
馮進老師:
什麼樣的學生最容易焦慮呢?正如劉俊亮老師所說,學習很努力,但成績又沒起色,久而久之形成焦慮、無力。這樣的學生在去年我送走的那屆高三有好幾個,仔細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態不難發現,這些學生的「努力」大多是無效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翻看他們的糾錯本、練習冊和卷子,寫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黑筆寫紅筆糾……看的我都感動了。這樣好的學習狀態怎麼就不見成績提高呢?可是如果真的學到心裡了,學到腦子裡了成績又怎麼會不提高呢?其實呀,這樣的學生歸根結底是不會學習,缺乏學習方法。他們大多時候是在做知識的搬運工,把知識點或錯題從一個地方抄到另一個地方,看著忙的不行,其實根本沒過腦子,學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這種「努力」我稱之為「身體的忙碌」。再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類學生大多做不到深入思考,課堂效率低下。他們的焦慮是因為長期覺得付出跟收穫不成正比而導致的,因此,要想解決這類學生的焦慮就要對症下藥地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讓「看似很努力」轉變成走心的真努力、有效的努力,成績提升上來了自然而然也就不焦慮了。
張俊傑老師:
高三學生由於學業壓力大的主要誘因,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焦慮現象。回想自己帶的幾屆畢業生,個人認為遇到此類現象,首先要摸清狀況,分類處理。如果情況已經比較嚴重,例如出現經常性失眠、心跳經常性加速等其他症狀,還是建議去找心理諮詢師或者醫院看一看,這樣會更穩妥一些。如果焦慮情況不太嚴重的話,可以進行一些幫扶工作:
1.正視小焦慮,悅納小情緒。當我問一位心理諮詢師,高三學生出現心理焦慮怎麼辦?他說,不很正常嗎,我也經常焦慮啊。是的,焦慮也許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情緒,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避免越在意越焦慮。
2.運動使我快樂,排出運動的汗水同時也排出不良情緒。心理出現焦慮時,需要把情緒發洩出來。多來幾次自己喜歡的運動,其實,既能強壯體魄,也能強壯內心。
3.集體活動來助力,用相互扶持驅走不安的焦慮。之前帶過的一屆畢業班,在二測後,出現了一小部分同學集體焦慮現象,離夢想差一些,無望,無助。後來班級舉行了兩次集體活動,一次是以「告訴他,他很優秀」為主題的鼓勵班會,一次是小組互助類遊戲活動,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自身價值,感受到自己也是夜空中明亮的星,焦慮就會少很多。
4.淡化成績決定論,看到閃亮的自己。有時候,為了安慰他們因成績不好帶來的焦慮,我會拿自己舉例,自己當年高考分數比一些同班同學高很多,但現在,幸福指數卻沒有太大差別。這就說明,高考分數並不是決定一切。對分數看的輕一些,焦慮就會少一些。
5.焦慮的良藥,有時候可能就是睡一覺。之前帶過的畢業生,真有幾個是這樣的情況:白天猛學,晚上熬夜學,學著學著就焦慮了,因為學的很累,身體很垮,精神上撐不住,就該自我否定,焦慮了。後來,給他批個假,回去睡個好覺,並規定以後不許再熬夜了,焦慮自然而然就好了。當然,這也是其中一種情況。
馬光輝老師:
原因分析前面同仁們分析的很豐富,無論內部外部終歸學生及家長特別期待甚至過度期待誘發!這裡主要分享一些小措施。
1.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提升適應力和抗挫力,接納自己孩子高三後的波動情緒,家長一定要穩住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明白各種情緒都是合理的,先接納再理性剖析,減少對孩子成績負面評價及過度關心追問原因,比如一味的報輔導班,購買資料,一味的追問孩子退步原因,非得讓孩子承認存在某些問題。多增加溫情關懷,助推孩子提升積極性主動接近老師和班裡的同學,主動向班級尋求援助!
2.對於成績波動大,或者一直不理想卻特認真的學生,可引導其針對學習重要環節如早讀,課堂聽課,自習,做作業,周末在家學習表現等針對細節分析,看是不是只是付出了很多時間但卻存在方法偏差或者假學習等現象,比如邊聽歌邊寫作業,寫作業拖沓,學習無計劃等。因為他們已經努力了很久了,特別容易抱怨上天不公平,天道未酬勤。實則方法不對,方向偏差,效率不高所致。
3.引導上述學生拿出一大大的張白紙,靜心先針對現象分析原因問題,然後再針對問題原因逐個列出很具體的措施計劃,先從最基礎的高考知識套入時間進行規劃,列出每日清單,每完成一個打個紅色✓,每周利用周末再查看本周完成度進行集中反思,為下周進行微調。可與老班或者信任的任課老師或同學結對,每周找其匯報,獲得肯定,提升過程性自信心。每過一個月,再翻看這30天滿滿的打卡,成片紅色✓和完成的知識清單,自信心就可以更好的建立。這一過程班主任和家長要多肯定,鼓勵!
4.一切努力可能都有滯後性,你這段努力沒有及時反饋在成績上未必是努力無效,分析是不是方法不夠精準,如果沒問題低頭繼續堅持,過程中少些功利心,量產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5.緩解焦慮的小妙招: 跑步,睡覺,寫日記,打沙袋,找朋友傾訴等都可以試試!
劉俊亮老師:
學生焦慮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成績的現實與期待值不平衡不匹配。所以要想根治這個問題,要麼提高自己成績,要麼降低自己期待值。
學生角度:認識到高三提升成績最重要的環節在於找準自己的漏洞,精準地解決問題、彌補漏洞;接受自己確實在接受新知、內化輸出等方面與別人存在差距,但是可以通過勤奮彌補,這樣縱使成績不很理想,但也不後悔自己的奮鬥,因為與自己比,每天都有收穫感了。還有在焦慮感比較明顯的時候,要學會用恰當的方法疏解自己的情緒。
家長角度:自己的孩子如果屬於努力程度不夠,那需要多監督;如果自己的孩子已經足夠努力但成績仍不理想,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陪伴,讓學生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家長自己最終看中的東西,學習過程中養成的堅韌、思考、勇於面對困難的品質是家長最看重的,讓自己的孩子明白縱使成績不理想,依舊是父母心中最棒的,也依舊能在以後的社會中立足。
教師角度:監督學生學習環節的落實;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步點多進行鼓勵;多傾聽,幫助學生釋放焦慮情緒。
陳榮老師:
高三階段,部分學生學習也很努力,但是成績沒有起色,慢慢地形成焦慮,該如何解決?
1.追本溯源,從學習的無效、低效入手解決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
a.偽勤奮,以完善美觀的筆記、整齊優秀的作業作為盡心的標誌;以廢寢忘食、超時勞動作為勤奮的標誌;以刷了數量驚人的卷子為努力的標誌;忽略學習中的主動思考、總結復盤、錯題回顧……對外在呈現的關注遠大於對內在沉澱的聚焦。
這種情況重點是端正學生態度,讓學生以高考的評估方法和評估環境檢測自己的學習行為是否紮實、高效。
b.記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診斷一下時間安排的問題,學習和複習是否符合記憶的規律;推薦一些比較好用的方法,思維導圖記憶法,康奈爾筆記法,圖表筆記法,東大錄取生筆記法,小組授課教學相長法……學得會、學得高效了,焦慮情緒自然會消除;
2.考試易失分型,學習成效是有的,但是一考就出問題,看不到學習成效;
考慮審題習慣、作答規範性、複習重難點把握、考試緊張患得患失、性格等問題,找到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性突破;
3.焦慮情緒外來型;這種孩子實質上不是因為學不好而焦慮,往往是因為焦慮而學不好,或者因為怕學不好而焦慮,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受身邊同學不良情緒影響,考慮集體調動正能量,樹信心;局部暫時性切斷「傳染源」,考慮調整學生位置,讓出問題的學生暫時性走讀等。
受家長焦慮情緒影響(這種情況較多,尤其是孩子媽媽),班主任考慮和家長保持良好溝通,消除其焦躁情緒,在讓家長調整自己狀態的過程中建議監護人互換一下角色,平時不負主要責任的家長臨時性加大管理投入,這樣一般可以給學生一個新鮮點、寬和點的成長環境。
4.建議學生多參與一點閱讀、體育運動、聊天、音樂等看似對成績的提升無效或者低效的事情,發揮它們無用之用的巨大能量。推薦《莊子》、邊淳渡一的《鈍感力》。
呂勇老師最後做總結髮言:
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認清心理焦慮的根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不能完美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抱怨和焦慮,而是及時止損。「接受自己,不論完美與否。努力提升自己,不論之前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就是與自己的和解。這種接受,不是得過且過的頹廢,而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淡然,是一種對自己的天然支持。同時,在接受自身缺點的同時,還要學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去。就像一棵小樹一樣,不要生長的皺皺巴巴,而應生長的枝葉舒展!學會和自己和解,這是學習的智慧,更是人生的大智慧!讓焦慮見鬼去吧!
短短一個小時的研討,卻能得到大密度高容量的收穫。老師們的拳拳愛心,殷殷教誨,終究是要落實到學生身上。對於高三的學子而言,風雨高三路,當汗水和淚水都變成珍珠之際,就是夢想照進現實之時。願我們的高三學子能夠扛得住壓力,積蓄出動力,活在當下,充實過好每一分鐘,經歷住風雨,終將見彩虹!讓我們相約今年6月,共同看絢麗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