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的溝通最易出現這些問題

2020-12-12 壹父母

在家庭教育當中,親子溝通的問題佔了很大的比例。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一、愛講大道理

孩子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人生經驗也很有限,家長期望通過講大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意見,往往是事倍功半,教育往往不能夠簡單地有一個統一標準答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用小規矩來代替大道理,往往能有不錯的效果。

比如,孩子看電視不肯去做作業,家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看電視影響視力,耽誤做作業,第二天會遲到,甚至於扯到了人生目標,玩物喪志什麼的大道理,孩子往往不為所動,會要求「再看一會兒」,「一會兒」過後,家長再去催,孩子不肯關電視,最後往往是家長大聲呵斥,孩子哭哭啼啼收場。

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利用和孩子立定規矩的方法。比如,跟孩子說:「再看15分鐘,你看咱們家的鐘表,走了這麼三小格,就是15分鐘」孩子答應之後,時間一到,家長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定,關掉電視。如此幾次之後,孩子就會培養出了規則意識,也明白了承諾的重要性。

家長也可以用比喻、故事等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二、忽略非語言方式的溝通

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學之後,就已經放棄了原始的感情表達方式,如擁抱、撫摸、親吻等等,剩下的只有喋喋不休的說教,乾巴巴的語言表達,當然是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美國語言學家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聲音和表情都是非語言溝通形式,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安慰的擁抱,一個滿懷愛意的親吻,都可以對孩子傳達一種友善關愛的信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理解自己的。

另外,溝通不光是自己說,學會傾聽也是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用心傾聽也是愛的一種表現。當家長能夠很好的傾聽孩子心裡話的時候,孩子會更容易打開自己的心門,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三、 不注意語言的藝術

對於同一件事情,家長可以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用不同的表達來跟孩子溝通,不要嘮嘮叨叨地重複同一句話,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四、 不會利用多種形式來溝通

比如給孩子寫一封信,用講故事的方法和孩子溝通,用鬧鈴的響聲來代替催促孩子上床睡覺的語言等等方法,會讓孩子不容易產生疲勞感和逆反心理,收到比較良好的效果。

當然,作為家長來說,平時要多多注意觀察孩子情緒的變化,一旦有些不同於平常的狀況,要及時詢問溝通,讓孩子養成願意和父母交流的習慣。

相關焦點

  • 跟孩子溝通出現問題,父母嘗試把孩子當「客戶」,消除溝通障礙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家長都是權威性的,只要家長說了話,孩子就不得不聽。而現在,孩子們的思想程度開放很多了,一些見解甚至比家長都前衛。而家長若是總抱著單一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則必然會處於較為被動的局面,比如,以下這些「坑」可能家長們都遇到過。
  •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怎麼說
    這些不良情緒與狀況的產生,與家庭教育中哪些缺失與不足有關?家長對孩子缺乏合理關注與支持,家長與孩子缺乏有效交流溝通,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無法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關愛等,都與這些不良情緒和問題的產生有關。該調查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計325個區縣,11萬餘名四年級學生、7萬餘名八年級學生和他們的3萬餘名班主任。調查顯示,無論是四年級還是八年級學生,在他們觀念裡,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均為「有溫暖的家」。孩子渴望有溫暖的家不等於現實生活中他們就有溫暖的家。如報告中顯示,在親子溝通方面,許多學生認為家長與他們溝通及交流不夠。
  • 青春期、婚戀期心理問題最易爆發
    核心提示:獨生子女的性格特點也是目前高校大學生不斷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是家裡的中心,這種模式逐漸養成了自我、控制欲望強、不懂得跟人相處的技巧,缺少溝通、換位思考等性格特點。如果父母再不用科學方法糾正,就很容易讓這些成為心理問題凸顯的重要的內在因素。
  • 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或許是這些地方出了問題,但願沒有你
    文/冰糖媽育兒日記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也很正常,可是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一定還有其他的原因,避開交流中的這些坑,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讓親子溝通更順暢。>最初,孩子認為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願意和他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可是很多父母往往認為孩子的秘密微不足道,甚至會當成一個笑話說給別人聽。
  • 孩子要是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是心理問題
    (2)廣泛性焦慮障礙A、對許多事件或活動過度地焦慮和擔憂,持續時間不少於6個月;B、難以控制擔憂;C、焦慮和擔憂(至少有以下一種或以上症狀。成人3個):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容易疲勞;難以集中注意或頭腦空白;易興奮;肌肉緊張;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驚醒或睡眠不安)。
  • 這些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信號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家長怎麼判斷什麼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不良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又該如何幹預?注意!
  • 孩子出現問題後……
    面對這個情況,如果可以,作為教師,如果負責一點的話,我們可以找一個適當的時機,主動聯繫這位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目的是說明情況,形成共識,共同去幫助那個學生成長。 但校長的做法欠妥。要知校長可是有文化的,畢竟眾所周知,一個好校長就是個一好學校。從文中看,這位校長仿佛沒有主張正義。
  • 孩子性別認同出現問題,家長教育方式錯誤,學會溝通是關鍵
    有沒有家長遇到過孩子問你:「媽媽,男孩子為什麼和女孩子不一樣?怎麼才能一樣?」請家長重視起來,孩子是時候認識性別的重要性了。千萬別讓孩子誤以為性別不同是錯誤的,糾正孩子對這些好奇的錯誤理解。加上現在社會包容度大,大家在服飾方面各有各的審美,有女生剪酷酷的短髮,有男孩子留長髮穿粉色衣服,有的女孩子穿得像個男生,這些都讓孩子不知道該叫哥哥還是姐姐了。
  • 和孩子溝通無效,那是因為溝通有障礙,金喇叭建議家長這樣溝通
    在教育中,起著絕對作用的因素少不了溝通,溝通是橋梁,這座橋梁搭建的不僅僅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繫,更是在為孩子的美好前程鋪路,家長們並非不知道溝通的重要性,但總是苦惱於&34;或是&34;問題,這也導致和孩子的每一次溝通都未能達到如意效果。
  • 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有方法,學會科學的對話法,輕鬆解決問題!
    單靠我的個人經驗還不足夠,還需要一本書來系統的教會他們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畢竟要想讓孩子健康度過青春期,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對話」。用「對話」都不能解決的問題,用其他方法也無法解決。《青春期對話法》後封如果你也有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和對話問題,不妨對照上圖自查一下,在平時和孩子的溝通和對話過程中,這三大主題的內容是否經常出現?
  • 孩子的問題行為,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我們看心理學的書籍和文章的時候,常常會看到規則與界限。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這是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到的問題,所以我們都在跟孩子說要有規則,要講紀律。我們跟孩子談規則的話題,常常會在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出現。比如孩子做了大人們不喜歡的事情,然後被懲罰責罵。 又或是成年人給孩子強制規定,可以做什麼,不許做什麼等等。
  • 家長和老師溝通有技巧
    目標一致的雙方,溝通交流越順暢,越利於孩子成長。小學階段,伴隨80後家長的增多,「不敢和老師溝通」已是過去式,80後家長在和老師溝通上更積極主動。不過,「敢」不等於「會」,「護犢子」、「易衝動」等是一些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時凸顯的新問題。聽不得孩子有缺點  小學高段,家長和老師的關注重點在學生的成績和品行上,這是雙方溝通的主要話題。
  • 九種問題父母最易毀掉孩子(組圖)
    孩子的未來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有豁達而教育有方的父母,他們成長的世界就會大很多。如果父母自身就存在以下9個問題,那麼想孩子有個好的未來是不可能的。九種問題父母最易毀掉孩子(圖片來源:東方ic)(一) 模具製造型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
  • 老人說吐字不清不用在意,父母的信任,卻讓孩子的語言出現問題
    只是近些年頻頻爆出來的新聞讓很多父母對於之前的做法感到有些後悔,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導致孩子出現了語言問題也沒能得到及時的矯正,最終讓語言問題變得越發不可收拾,即便想矯正也是困難重重。語言是每個人和人交流、溝通的基礎,它讓可以流通的知識、情感、思想等內容變得更符合我們的理解。
  • 和孩子有效溝通...
    而像A同學那樣,乾脆就是拒絕溝通。從小學開始,有的家長就感覺到和孩子溝通困難。仿佛,孩子的青春期早早開始,並且總也不結束。其實,孩子無法溝通,往往是因為家長不是孩子的談話好夥伴——簡稱談伴。想像孩子是你的老闆、客戶、同事、合作夥伴。你怎麼跟這些人交流?你和這些人怎麼說話,就怎麼和孩子說話吧。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而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我特別想說的一點是,家長和孩子交流時,自覺不自覺地,會用&34;的方式,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
  • 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溝通?
    所以溝通是家長主動走近、了解孩子最直接的方法,是打開孩子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父母和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往往經常會講一些生活瑣事,然後對這些事做一些評價,引導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從小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影響孩子。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是需要鍛鍊的。
  • 研究證明:缺乏父愛,孩子會出現這些心理問題,很揪心!
    兒童心理學家關穎指出:缺少父愛的孩子常出現許多心理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情緒不穩定。缺少父愛的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能力較弱,他們經常會有憂鬱,緊張,焦慮和恐懼等情緒。前幾年有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在中小學校園被校園欺凌的孩子中,有70%是來自缺乏父愛的家庭。因為許多人都是欺軟怕硬,缺少父愛的孩子顯得比較軟弱,所以容易成為受害者。3、與媽媽易鬧僵,極易偏執任性。
  • 這個階段把孩子送進寄宿幼兒園,出現這些問題是避免不了的
    又有多少父母真正關心他們的心裡成長  昨天這位家長提問的問題,讓我想起曾今剛踏入幼兒園情景,那是一個夏天,學校主任把合格的實習老師放在了部裡的各所幼兒園,很慶幸我被分在了幼師學校裡的旁邊幼兒園裡,傍晚拿著行李走進幼兒園,遠遠的看到一群周託的孩子自己在洗臉刷牙,還有一個最小的小女孩才3歲左右,她竟然操作起來,井然有序,對於我這個初到幼兒園的實習生,真的開眼界了。
  •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的正確方式
    常有父母發愁說: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總是沒說兩句就沒話說了,想再問點什麼他還嫌我煩。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擔心是對的,這種擔心折射出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親子溝通是門大學問!父母有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但是不良的親子溝通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也會讓父母勞心勞神、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不良的溝通方式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 怎麼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青少年在10歲至16歲成長期間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不一樣程度叛逆行為和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家長一定要學會如何與孩子良好的溝通。 1、不能一味地念叨抱怨要嘗試多讚美孩子孩子在青春期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心靈溝通,不要以審問、指責、抱怨式的談話作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