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著6歲的小侄女上街買玩具的時候,我看上了一個精巧的小汽車。拿去給小侄女看,小侄女瞥了一眼,奶聲奶氣地說:「小姨,那是小男孩玩的。」
聽她這麼一說,我就來了興致:「那小女孩應該玩什麼啊?」
「當然是布娃娃了!」說著,就奔向不遠處的娃娃聚集地。
可能她覺得我不太懂,之後的路上就一直給我科普性別的問題。比如「我是小女孩,換衣服的時候不能讓爸爸看到」、「上廁所要去女廁,就是穿小裙子的那個」、「女孩子要穿粉色的小裙子」等等。
當然,也借著「女孩子」的身份,買了一堆心儀的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的時候,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但是,這個「知道」僅限於生理層次上的。孩子還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別的概念,並認同自己的性別。如果在生理和心理上,對性別的認識不一致的話,可能會出現「性別障礙」等心理問題。
所以,讓孩子認識性別和理解性別角色,是家長們不可忽視的責任。
1、養育方式對孩子性別意識影響巨大
經常會看見一些父母,給小男孩穿上小裙子,喜滋滋地向親戚朋友炫耀寶寶的可愛;或者為了避免麻煩,給小女孩剪成毛寸,甚至剃個光頭。覺得孩子年級還小,意識不到差異。
事實上,這種對性別的模糊的態度,非常容易讓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
2、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模範
日常活中,孩子最多接觸的就是爸爸媽媽,對性別的角色的認知也是從爸爸媽媽開始。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從父母身上認識到男女相處的方式和信任。
所以,爸爸媽媽們要格外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徵。
讓孩子們感受到女性的溫柔、理解,男性的堅強、擔當和力量。
現在的家裡基本都是一個孩子,教育方式都會有一些嬌慣。對於女孩兒來說,影響並不大,但是對於男孩來說,卻容易影響對自己的性別角色認識。
所以對於男孩來說,要捨得讓男孩吃苦。不能事無巨細地都替孩子打理好。
男孩在成長的過程,是渴望變得強大、得到父母的認可。這是雄性生物的本能,如果一直被壓抑,就會變得依賴媽媽、缺乏主見。
所以要給男孩一些依賴和信任,強烈的責任感會讓他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變得更有擔當。
時不時的跟自己家的小男孩兒撒撒嬌,把他培養成小暖男,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不要給孩子套上性別「枷鎖」
有一個詞語叫做「矯枉過正」,意思就是:把彎曲的東西扭直,結果過了頭,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性別教育上一定要注意的就是矯枉過正,給孩子套上性別的枷鎖。
尤其是在興趣愛好上。
有些人覺得,女孩就應該給娃娃縫縫衣服,學學唱歌舞蹈,長大之後留在父母身邊,做個小學老師就挺好;男孩呢,自然要大氣強硬、不拘小節,以後也是要出去闖蕩世界。
所以,當男孩想要去做幼師,女孩喜歡機器人的時候,就會遭到父母的反對。
人是複雜的動物,尤其是現代社會,男性和女性在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經呈現了一定的中性化。嚴格的界定性別標準是有害的,因為人本身就具有雙性化。
所以,在性別認同正常發展的前提下,不應該過多的限制孩子的愛好和先天氣質。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爸爸媽媽以及周圍環境對性別的接受程度和影響到孩子對自身性別的認識。比如一些「做女人好累」的觀點,就會引起女兒對自己性別的悲觀。
每一個人,每一種性別都是獨特的、值得尊重的,要讓孩子懂得,只要努力,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