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還需要認識?心理的性別認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020-08-14 寶貝日課

今天帶著6歲的小侄女上街買玩具的時候,我看上了一個精巧的小汽車。拿去給小侄女看,小侄女瞥了一眼,奶聲奶氣地說:「小姨,那是小男孩玩的。」

聽她這麼一說,我就來了興致:「那小女孩應該玩什麼啊?」

「當然是布娃娃了!」說著,就奔向不遠處的娃娃聚集地。

可能她覺得我不太懂,之後的路上就一直給我科普性別的問題。比如「我是小女孩,換衣服的時候不能讓爸爸看到」、「上廁所要去女廁,就是穿小裙子的那個」、「女孩子要穿粉色的小裙子」等等。

當然,也借著「女孩子」的身份,買了一堆心儀的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的時候,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但是,這個「知道」僅限於生理層次上的。孩子還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別的概念,並認同自己的性別。如果在生理和心理上,對性別的認識不一致的話,可能會出現「性別障礙」等心理問題。

所以,讓孩子認識性別和理解性別角色,是家長們不可忽視的責任。


1、養育方式對孩子性別意識影響巨大

經常會看見一些父母,給小男孩穿上小裙子,喜滋滋地向親戚朋友炫耀寶寶的可愛;或者為了避免麻煩,給小女孩剪成毛寸,甚至剃個光頭。覺得孩子年級還小,意識不到差異。

事實上,這種對性別的模糊的態度,非常容易讓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


2、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模範

日常活中,孩子最多接觸的就是爸爸媽媽,對性別的角色的認知也是從爸爸媽媽開始。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從父母身上認識到男女相處的方式和信任。

所以,爸爸媽媽們要格外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徵。

讓孩子們感受到女性的溫柔、理解,男性的堅強、擔當和力量。

現在的家裡基本都是一個孩子,教育方式都會有一些嬌慣。對於女孩兒來說,影響並不大,但是對於男孩來說,卻容易影響對自己的性別角色認識。

所以對於男孩來說,要捨得讓男孩吃苦。不能事無巨細地都替孩子打理好。

男孩在成長的過程,是渴望變得強大、得到父母的認可。這是雄性生物的本能,如果一直被壓抑,就會變得依賴媽媽、缺乏主見。

所以要給男孩一些依賴和信任,強烈的責任感會讓他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變得更有擔當。

時不時的跟自己家的小男孩兒撒撒嬌,把他培養成小暖男,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不要給孩子套上性別「枷鎖」

有一個詞語叫做「矯枉過正」,意思就是:把彎曲的東西扭直,結果過了頭,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性別教育上一定要注意的就是矯枉過正,給孩子套上性別的枷鎖。

尤其是在興趣愛好上。

有些人覺得,女孩就應該給娃娃縫縫衣服,學學唱歌舞蹈,長大之後留在父母身邊,做個小學老師就挺好;男孩呢,自然要大氣強硬、不拘小節,以後也是要出去闖蕩世界。

所以,當男孩想要去做幼師,女孩喜歡機器人的時候,就會遭到父母的反對。

人是複雜的動物,尤其是現代社會,男性和女性在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經呈現了一定的中性化。嚴格的界定性別標準是有害的,因為人本身就具有雙性化。

所以,在性別認同正常發展的前提下,不應該過多的限制孩子的愛好和先天氣質。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爸爸媽媽以及周圍環境對性別的接受程度和影響到孩子對自身性別的認識。比如一些「做女人好累」的觀點,就會引起女兒對自己性別的悲觀。

每一個人,每一種性別都是獨特的、值得尊重的,要讓孩子懂得,只要努力,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這樣的道理。

相關焦點

  • 性別認同障礙:男女之間,我是第三種性別
    一個跨性別者需要承受性別和性別表達帶來的不舒適,以及社會的歧視和壓力,是遠遠超過一個普通人的,要想獲得和他人一樣的成就,所付出的努力,也要遠超常人。除了親戚朋友的極力反對,他們只能以委屈自己的方式遭受性別不符的痛苦,多數人也同時患上抑鬱症、焦慮症。許多跨性別者嘗試著獲得社會的接納和理解,最終只落得徒勞無功的下場,終其一生都在空虛迷惘與他人的冷眼中掙扎。
  • 孩子的性別認同教育,父母必須要了解的
    今天我們主要結合具體案例講一講在性別認同的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及對策。所謂性別認同,就是個體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以及性別所具有的含義。性別認同的第一步就是區分男女,並把自己歸入其中一類。有心理研究表明,4個月起,嬰兒就能區分男女聲音;1歲左右,可以區分照片中的男女;3歲前後,基本都能明確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不過對於認識「性別是一種不能改變的事實」尚需時日。
  • 性別教育是一生幸福的起點
    ▼所謂性別教育,包括對男女性別的認識與了解,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接納,對不同性別特徵的理解與尊重等等。這些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如果不能科學、全面地認識性別特徵,家長就會產生各種困惑。男人白天在公司裡把7000多字都快說完了,而在家裡帶孩子經常說的「寶寶吃飯」「寶寶睡覺」這樣的語言,在妻子看來並不是交流,因此她多麼想在晚上老公回來之後抓緊時間把20000多字說完;如果母親了解到男孩在早期的成長要比女孩晚大約兩年時間,她就不會為兒子暫時的「愚鈍」而苦惱。可見,如果能夠了解、理解、尊重不同的性別特徵,人與人之間會減少很多誤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尊重其性別特點及成長規律。
  • 15歲男孩以為自己是女孩:幫孩子性別認同你做對了嗎?
    文:vipJr孩子成長路上,父母的行為和語言對孩子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在性別認同這件關係孩子一生幸福的事上,父母明白什麼事必須做、什麼事絕對不能做,才能給孩子正確的幫助。近日,初三男孩小剛,心神不寧,學習成績下降,直言自己活得很「擰巴」。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小剛發現自己的困惑竟是:他覺得自己應該是女孩!
  • 孩子性別認同出現問題,家長教育方式錯誤,學會溝通是關鍵
    請家長重視起來,孩子是時候認識性別的重要性了。千萬別讓孩子誤以為性別不同是錯誤的,糾正孩子對這些好奇的錯誤理解。,兒童的性別認同,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而兒童的性別認同又反過來影響著父母社會化的發展,因為兒童已經成為父母自身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因素。
  • 17歲男子揮刀自宮 性別認同障礙是怎麼回事?
    馬波說,術後需要觀察數天確認傷口無感染即可出院。沒有父母陪伴他想做「女人」「這個孩子怎麼能這樣傷害自己?」醫護人員都感到不可思議。小明長相清秀、留著一頭長髮,看上去並不像是醉酒後自殘。醫生在給他做例行的體格檢查時,驚訝地發現,他的喉結已經消失,乳暈增大變黑,雙側乳房可見隆起。
  • 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
    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親參與教育有多重要?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出現「反性別」喜好,可能是性別認知障礙,家長要細心留意
    閨蜜其實對於孩子這一種反性別的表現也很擔憂,因為她害怕孩子在認知上存在著什麼問題,在長大之後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其實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觀察孩子的身體健康問題,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家長們也應該仔細的觀察留意。
  • 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
    3歲的孩子性別意識處於模糊的狀態,並沒有真正地意識到異性差別。因此,他們在發現異性的身體差異之後,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男孩想做女孩,女孩想做男孩,只是好奇心在作怪。父母對這種行為並沒有必要過分焦慮,更不能輕易貼標籤,因為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心理誤區,甚至會傷到孩子的自尊。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做到適當引導: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
  • 性別認同障礙: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 l 心理扭蛋機
    金星曾經這樣說過,如今她終於成功了,她不僅有了丈夫漢斯,還收養了三個孩子。從此她經歷了女人一生可能扮演的所有角色——女兒、妻子、母親。然而,不是所有跨性別者都能得到和金星同等的待遇。在中國,超過400萬人患有性別認同障礙,男性患性別認同障礙人數是女性的3倍。
  • 他從小被母親像女孩一樣打扮產生性別認同障礙 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通過心理檢測技術,心理諮詢師透過男孩小剛表面的症狀發現:真正困惑小剛的是他覺得自己應該是女孩。     性學專家、心理諮詢師施宇認為,小剛的心理問題叫性別認同障礙,這種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早期性教育缺失、缺少父親的陪伴、母親的性別期待有關。
  • 孩子的「反性別」喜好,是性別認知障礙?父母可以從這三點考慮
    兩位網友都害怕自己的孩子會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覺得孩子的喜好和大家印象中的不一樣。其實家長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確實有一部分人存在著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因素也有很多。性別認同障礙的誘因第一,遺傳原因雖然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性別認同障礙的問題如果是先天性的,那麼很可能就是因為遺傳了。
  • 孩子深受「性別認同障礙」困惑 美華人家長難接受
    絕大多數的孩子會遵循這種性別界線,但如果孩子從小表現出與性別相反的興趣,譬如,男生愛裙裝、女生愛打鬧,父母怎麼辦?對此,美國華人家長多難認同。  並非心理疾病  根據維基百科,性別認同障礙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與生俱來的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精神醫學上認為性別認同障礙可用來解釋與變性、跨性別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去年美國精神醫科協會宣布將性別認同障礙排除出心理健康疾病之列。
  • 男孩喜歡芭比娃娃被孤立,反性別愛好≠性別認同障礙,別再搞混!
    說完,他還小心翼翼地抬頭問道:「爸爸,為什麼男生不可以喜歡芭比娃娃?是我錯了嗎?」丁先生一愣,隨後溫和地答道:「沒有人規定男生不可以喜歡芭比娃娃哦。這不是你的錯,沒必要因為他人的目光而怪罪你自己。」不光是丁先生,相信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孩子喜歡反性別的東西。在古時候,男性要是喜歡過於女性化的東西必然會被嘲笑,甚至會被罵成變態。
  • 美國33歲「男子」懷二胎引熱議:性別認同障礙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關
    有的說,那孩子怎麼成長啊?不是歧視也不是偏見,只是原生家庭對孩子是很有影響的,他們的價值觀會模模糊糊的,造成心理陰影怎麼辦?有的說,跟隨自己的心活一次,靠自己的雙手理念創造價值有何不妥?不就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單純想生個孩子嗎?這樣負責地孕育個生命,比起那些生出來卻拋妻棄子的人強多了吧。人權是需要尊重的,權力個人有權執行,人生屬於自己,對得起自己就好。
  • 易性揭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的微妙關係
    許多遺傳性障礙能讓性染色體出現「缺失」或者「冗餘」的現象(比如,XYY的染色體),從而導致嬰兒先天缺陷,出現外陰性別不明。但大體來說,科學家在研究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也就是臨床術語中「易性」)時,會排除染色體異常或身體異常的個體,像賽門亞這樣的情況是不予考慮的。
  • 「生理性別男,性別認同女,可以進女廁所嗎?」
    這裡要提一句,這位up主雖然生理性別是男性,但是經常會畫著精緻的妝容、穿女裝出門。回答是:「如果今天穿女裝出去,我一定會去上女廁。」Up主也有自己的理由:雖然生理性別是男性,但「她」是一個跨性別者,性別認同是女性。
  • 教孩子正確認識性別,保護個人隱私,對成長中的尷尬行為說不
    為什麼會這樣?要知道每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最初都是是沒有性別意識的,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具有分辨事物區別的能力後,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身體上的性別差異。3歲左右,多數孩子才真正區分男和女這個概念,才會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具備初步的性別意識。這個時候孩子會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他們會發現男孩和女孩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例如:服飾和髮型、生殖器官、嗓音和性格以及他們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這個時期孩子對性別的認識就如同認識五官一樣客觀。
  • 孩子性別認同障礙有哪些表現?巧用3個小妙招,化解孩子異裝尷尬
    這類文化不僅對一些成年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就連很多孩子也深陷其中。在越來越多的短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父母喜歡將自己家中的男孩子裝扮成女孩子,並且還讓孩子凹成女孩子的造型並拍成視頻放到網絡上。原本這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娛樂行為,但時間久了,被打扮的男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喜愛「女裝」。不僅是因為他們對性別的判斷模糊,更是因為這樣打扮可以獲得別人的喜愛和關注。
  • 筆記|《變態》C12 性和性別認同障礙
    性偏好障礙又稱性變態,是指性心理和性行為明顯偏離正常的形式,並將這種偏離作為唯一的或主要的獲得性興奮、性滿足的方式。戀物症指反覆多次以非生物物體或異性軀體某部分來激起性幻想、性渴求和性行為。異性裝扮症簡稱異裝症,指一個異性戀的個體反覆多次以穿戴異性服裝來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