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性別教育

2020-12-15 沈嘉柯

沈老師:

我最近很崩潰,我擔心我孩子會走上不歸路。他會躲在自己房間不出門。我不小心發現,居然有女裝。不知道從哪買的,甚至還有那種可愛小女生風格的帽子。他才小六。我該怎麼辦,我擔心他會成為變態。會不會以後想去變性?我這個月都憂心忡忡,睡不著覺。

甘甘

甘甘:

我曾經在微博看到一個外國新聞,說的是:一個五歲的德國小男孩總是喜歡穿女裝的裙子。他的爸爸沒有責罵他,而是選擇跟他一起穿上裙子,走上街。「我沒有受過多少高等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懂得,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我想他知道,爸爸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

關於此事,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開始是叫好,認為這父親很開明,給與孩子公開的愛和支持。回過頭,我琢磨了許久,又覺得哪裡不對勁。

這個父親換上女裝一起陪孩子走上大街,顯然是對孩子的一種獎勵。人是萬物之靈,也是一種特別依賴於獎懲機制的生物。當孩子得到了支持,他的行為也會被強化,繼續這樣做下去。

如果追求政治正確,我們會說,要尊重一個人做自己的權利,尊重一個人的穿衣打扮的個性服裝,乃至尊重一個人的性別選擇。這父親做的很棒,很勇敢。

但是,尊重的前提永遠是,你首先必須是一個能夠理性思考問題,擁有比較完整認知能力的成年人。即便是變性的權利,做手術也必須達到法定成年人的年齡。

如果那孩子是個十八歲想清楚了行為後果的青年,我為那個父親的愛與支持鼓掌。如果只是五歲的孩子,我覺得這個父親就是個自我感動的白左,愚蠢而不自知。

你的孩子才讀小學六年級,除非頻繁留級,極大概率仍然是不滿18歲。你很焦慮,但你目前並沒有搞清楚,孩子是偶然好玩,反串一把去參加表演?還是確鑿的異裝癖/易性癖傾向?

人分成年與未成年,正是基於人在不同階段的特殊性。法律規定了民事責任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的年紀。低於某個年紀,無法承擔責任,或者只能承擔有限的責任。

在中國,滿18歲被當成年人,這並不是說,一個人達到了18歲這個年紀,就自動具備了複雜認知的能力、對自我的判斷能力,而是取一個社會平均值,讓現實社會區分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法定年紀每個國家規定的不一樣。各國都會根據自己的傳統習慣和大眾的心理預期判斷,劃出一條年齡線。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營養跟上,很多孩子的身體發育水平,比過去更好。但是心理髮育,卻未必跟上了。

一個人法定成年,擁有完整心智判斷力,才能做出自己可以承擔責任的決定。這包括變性的權利,同樣也包括選舉權、投票權。沒有一定社會閱歷和承擔責任的經濟基礎,是沒有資格參與社會重大決策的。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不應該是機械套用理論或傳統,辱罵反對責打,也不應該照搬「白左價值觀」,一味鼓舞支持孩子勇敢做自己。

要等到孩子達到法定年紀後,明確自己是屬於哪種情況,再去做出抉擇。異裝癖,仍然認同自己是男性,但喜歡穿著打扮異性服飾;易性癖,則完全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需要採用變性手術的辦法解決身心一致的問題。

如果只是單純的反串表演,為了節目效果,那你可能就是虛驚一場。

總體上孩子因為大腦發育的天然制約,對未來的預見力不足,兒童難以判斷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麼,比如遭受排斥、辱罵與欺凌。低齡青少年會低估社會壓力,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

十二三歲堅定不移的相信自己要什麼,但是到了十八九歲想法改變了,二三十歲又陷入自我懷疑,對人生開始重建。這太常見了。

與其支持或反對,不如陪伴著探索——孩子,你真的明白你自己在做什麼嗎?每一個當代家長的困惑煩惱,其實有無數先例。找到這些先例故事,電影、小說、紀錄片、專業機構的輔導與真實案例,與孩子共同了解認識,這比支持反對更加重要。

最後說回性別教育本身,以我生活經驗觀察,身邊不少家長把小孩子當成洋娃娃,給小男生穿裙子,讓小女孩光屁股的。 偶然為之,也就罷了,三歲之後,還是先按照生理性別去穿衣打扮。

性別教育沒有時間點,當孩子開始學走路時,他們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也許在洗澡時,就開始追問父母,自己身體各個器官的名稱。這些都是適當的時機,坦然介紹認識它們,是正確的做法。

性別教育也並非一勞永逸的事,不可能搞一次突擊學習就能完成。好的性別教育,來自日常生活的隨機討論,來自父母與孩子長期的平等溝通。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做什麼選擇:你準備好了嗎?你是真的準備好了嗎?這兩個問題,永遠不會過時。

相關焦點

  • 性別角色?性別規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教育?這些都是什麼
    性別和角色,規範,教育,有怎樣的關係?它們為什麼會被放到一起?它們組成的詞彙又到底是什麼意思?你對這些看起來無比高大上的詞或許已經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但又不清楚它們跟你有什麼關係,對你有什麼影響。That’s OK! 接下來,你可以花幾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搞清楚這些繞人的概念!
  • 保護好男孩手裡的洋娃娃,拒絕「性別偏見」,才是最好的性別教育
    這個男孩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了,家長不應該用性別去幹預孩子的興趣,假如家長能拋棄自己的偏見,那麼孩子的天賦就可以得到發展。01.「性別偏見」有哪些壞處壞處一:讓孩子的天性被壓制。有的女生天生就對機械方面的東西感興趣,有的男生天生就喜歡漂亮的娃娃,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
  • 說說澳洲的「性別」教育
    細想起來,澳洲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從很小就開始了,公立學校從kinder起(4歲),孩子就要獨立上洗手間,柯南回家後每次上廁所,也會把門鎖上。到了prep(5歲),老師會告訴孩子,讓父母給他們列一個名單,在這個名單上的人才能擁抱和親吻他們,其他人做出親密舉動,就要喊「Help」。
  • 幼兒園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我們所認為的性別差異是從何而來的?作為家長和老師,你所提供的教育對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有什麼影響?來聽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陳學鋒博士怎麼說吧!家長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往往期待男孩在理科上有更好的表現,對於男孩在數學上的成功歸因於能力,而對於女孩數學成績好則歸因於努力。這種歸因強化了女孩缺乏數學天賦,只有通過刻苦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的觀念。
  • 性別教育是一生幸福的起點
    可見,如果能夠了解、理解、尊重不同的性別特徵,人與人之間會減少很多誤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尊重其性別特點及成長規律。有的家長把性別教育與性教育混淆,以為孩子小時候不需要進行性別教育,長大以後自然就懂男人女人是怎麼回事了,到了青春期再教育也不遲。然而,這是個誤區。
  • 4歲男孩穿裙子上學,性別教育≠給性別貼「標籤」
    當我們不再把堅強、邏輯思維能力強、體力好等詞彙都用性別來進行分類時,我們已經做到了拋棄性別標籤。那有的父母可能會問,那自己的兒子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娘啊?那我們就要了解,我們培養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也是在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
  • 育兒 | 關於孩子的性別教育
    我之前發現過一個怪象,每當我在外面遇到漂亮小寶寶時,如果拿不準寶寶的性別,我會誇「這是個女孩子吧,長真漂亮。」這時,孩子奶奶或者媽媽會高興的說,「這是個男孩呢」。原本我為搞錯孩子的性別而尷尬,但對方毫不介意,甚至於還很開心的樣子。但是,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你要是認錯了性別,別人可能就會有點不高興了。
  • 乾貨|育兒知識分享——性別教育
    現代社會,人們對性別教育越來越重視,並開始儘早地為孩子樹立男女性別概念。那麼性別教育應從什麼時候開始?兒童性別模糊的原因是什麼?家長應該如何對兒童進行性別教育呢?什麼是性別教育隨著網絡的發展,一些新生的詞,比如「女漢子」「娘炮」已經屢見不鮮了。
  • 男生免費師範教育:性別歧視?性別失衡?還是老師工資太低?
    福建省從2015年起,陸續兩年指出由於「小學、幼兒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矛盾突出、男教師稀缺,『陽剛教育』缺位」,開展小學、幼兒師範男生免費教育試點,即只對男生開放免費師範教育,只有男生能夠享有免費師範教育,並且還可酌情「適當降分錄取」(為簡明行文起見,以下多處以「福建政策」來特指該規定)。
  • 寶寶性別教育,從小抓起,你們做到了嗎
    嬰兒並沒有性別意識,凡事都需要慢慢學習。2、 穿褲子裙子裙子的搖曳能讓女寶寶從小就從中獲得溫柔如水的特質,並且百變的裙子也能培養女性特殊的審美;而褲子直挺挺的,男寶寶穿上更能讓他們養成堅毅、果斷的性格。3、 玩具來區分玩具是寶寶們最親密的小夥伴,為寶寶選一個好朋友好玩具格外重要。只是玩具種類新奇多樣,爸爸媽媽難免花了眼。
  • 有助於兒童性別啟蒙教育的繪本
    有研究顯示,3-5歲雖然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但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男孩們談論這些內容正是最好的性別教育良機。性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對自身了解的啟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
  • 好的教育從不打「性別標籤」
    「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去責怪孩子穿女裝呢?」我問「這個確實沒有,我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孩子的爸發現了就說了孩子幾句,還說得蠻難聽的。」「回去之後先和孩子好好談談,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爸談,他的認知如果不對,才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
  • 基於兒童繪本閱讀的性別教育
    繪本是兒童早期性別教育的重要載體。本研究選取關於公主、王子系列的兒童繪本,以勇於「突破傳統」的公主和等待「被拯救」的王子為例,從男女兩性的性彆氣質、性別角色等方面探討如何打破兒童的「性別刻板印象」和建立新的性別平等觀念,讓性別教育實現其最終目的——使當代兒童兼具兩性的優秀品質,並且發展成為有獨特個性的人。性別教育始於人的幼兒階段,貫穿著人的童年乃至青春期。
  • 世界著名女校,如何實施性別教育?
    研究列出了單性別教育的好處,其中包括消除學習時男女之間的差異、改善學生學習問題、使女生有更多擔任領導的機會、避免性別不同的師生偏見等。從歷史上看,19世紀以前單性別教育非常普遍,由於天主教會長期以來認為男女學生同校是對正常而恰當的兩性分離的背叛和挑戰,那個時候大部分中學、大學都是男校或女校。而早期的這種單一性別教育,是在基於性別歧視之上建立的男子學校或女子學校中進行。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3歲前是孩子的性別認識期,如果父母孩子無法區分性別,不要著急,隨著年齡和認知的發展,他們很快都會理解和區分的。3-6歲是對性別認識的固定期,這個年齡段也是性別教育的關鍵期。父母在這個時期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的性別教育。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3-6歲是對性別認識的固定期,這個年齡段也是性別教育的關鍵期。父母在這個時期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的性別教育。如果媽媽能給孩子做了正確的性別教育,這種時候說不定孩子自己就會主動不要進女更衣室了。,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性別教育,孩子可能出現性別意識模糊,性別界限不清等問題,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會留下很大的隱患,容易遭受侵害。
  • 從「中性衛生間」看兒童性別教育
    難道還有第三種性別?該衛生間位於延安中路,其實是在殘疾人衛生間的基礎上,增設了兒童、母嬰和老年人等設施的人性化廁所。由於這些人行動不便,為了方便如廁,所以可以允許異性親屬或朋友陪同進入。  最早的「中性衛生間」出現在泰國東北部的坎邦中學,供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學生所使用。
  • 教育兒子和女兒,方式要有所差別嗎?其實好的教育從不打性別標籤
    家長們總在不知不覺中為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性別標籤。殊不知這樣的「性別綁架」不過是徒增孩子的心理壓力,對孩子危害極大,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被「綁架」呢?分別培訓的環境塑造了孩子們性格的差異,孩子們在被周圍的安排所影響,這是環境對孩子性別差異的塑造。那這樣的教育模式真的合理嗎?嚴格要求孩子們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其實是對孩子們的一種限制,在這個年紀的孩子本應在成長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前方是一片未知的天空。
  • 「育兒」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世界各地的孩子們,是如何看待性別的?國家地理雜誌奔赴四大洲的80多個家庭,採訪了從巴西到中國,從肯亞到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孩子。在他們那兒,也許我們能得到關於性別教育的多少啟示。尤其是女兒已經踏入青春期,開始產生性別意識的時候,過分親密的接觸就更是不妥。 為人父母,本身就應該告訴孩子:我們雖是父女,更是異性。異性之間,本就應該保持適當距離。 孩子成長過程中,這樣的性別教育必不可少。一旦缺失,影響的,可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 教育寶寶領悟性別差異,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性別教育在孩童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是樹立寶寶的「三觀」教育的基礎。這個時候,我們家長的角色就不容忽視了,只因「性別教育」是每位成熟、成功家長的必修課。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對自己的性別意識模糊或者不認可,出現性別的識別障礙。男生可能有一點「娘娘腔」,喜歡玩小娃娃,課間也喜歡和女生一起玩,缺失一點點陽剛之氣。一旦發現這樣的趨勢,還望各位家長朋友們能夠及時懸崖勒馬。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滲透性別教育,讓孩子知道性別差異及對自己性別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