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師:
我最近很崩潰,我擔心我孩子會走上不歸路。他會躲在自己房間不出門。我不小心發現,居然有女裝。不知道從哪買的,甚至還有那種可愛小女生風格的帽子。他才小六。我該怎麼辦,我擔心他會成為變態。會不會以後想去變性?我這個月都憂心忡忡,睡不著覺。
甘甘
甘甘:
我曾經在微博看到一個外國新聞,說的是:一個五歲的德國小男孩總是喜歡穿女裝的裙子。他的爸爸沒有責罵他,而是選擇跟他一起穿上裙子,走上街。「我沒有受過多少高等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懂得,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我想他知道,爸爸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
關於此事,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開始是叫好,認為這父親很開明,給與孩子公開的愛和支持。回過頭,我琢磨了許久,又覺得哪裡不對勁。
這個父親換上女裝一起陪孩子走上大街,顯然是對孩子的一種獎勵。人是萬物之靈,也是一種特別依賴於獎懲機制的生物。當孩子得到了支持,他的行為也會被強化,繼續這樣做下去。
如果追求政治正確,我們會說,要尊重一個人做自己的權利,尊重一個人的穿衣打扮的個性服裝,乃至尊重一個人的性別選擇。這父親做的很棒,很勇敢。
但是,尊重的前提永遠是,你首先必須是一個能夠理性思考問題,擁有比較完整認知能力的成年人。即便是變性的權利,做手術也必須達到法定成年人的年齡。
如果那孩子是個十八歲想清楚了行為後果的青年,我為那個父親的愛與支持鼓掌。如果只是五歲的孩子,我覺得這個父親就是個自我感動的白左,愚蠢而不自知。
你的孩子才讀小學六年級,除非頻繁留級,極大概率仍然是不滿18歲。你很焦慮,但你目前並沒有搞清楚,孩子是偶然好玩,反串一把去參加表演?還是確鑿的異裝癖/易性癖傾向?
人分成年與未成年,正是基於人在不同階段的特殊性。法律規定了民事責任能力和刑事責任能力的年紀。低於某個年紀,無法承擔責任,或者只能承擔有限的責任。
在中國,滿18歲被當成年人,這並不是說,一個人達到了18歲這個年紀,就自動具備了複雜認知的能力、對自我的判斷能力,而是取一個社會平均值,讓現實社會區分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法定年紀每個國家規定的不一樣。各國都會根據自己的傳統習慣和大眾的心理預期判斷,劃出一條年齡線。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營養跟上,很多孩子的身體發育水平,比過去更好。但是心理髮育,卻未必跟上了。
一個人法定成年,擁有完整心智判斷力,才能做出自己可以承擔責任的決定。這包括變性的權利,同樣也包括選舉權、投票權。沒有一定社會閱歷和承擔責任的經濟基礎,是沒有資格參與社會重大決策的。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不應該是機械套用理論或傳統,辱罵反對責打,也不應該照搬「白左價值觀」,一味鼓舞支持孩子勇敢做自己。
要等到孩子達到法定年紀後,明確自己是屬於哪種情況,再去做出抉擇。異裝癖,仍然認同自己是男性,但喜歡穿著打扮異性服飾;易性癖,則完全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需要採用變性手術的辦法解決身心一致的問題。
如果只是單純的反串表演,為了節目效果,那你可能就是虛驚一場。
總體上孩子因為大腦發育的天然制約,對未來的預見力不足,兒童難以判斷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麼,比如遭受排斥、辱罵與欺凌。低齡青少年會低估社會壓力,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
十二三歲堅定不移的相信自己要什麼,但是到了十八九歲想法改變了,二三十歲又陷入自我懷疑,對人生開始重建。這太常見了。
與其支持或反對,不如陪伴著探索——孩子,你真的明白你自己在做什麼嗎?每一個當代家長的困惑煩惱,其實有無數先例。找到這些先例故事,電影、小說、紀錄片、專業機構的輔導與真實案例,與孩子共同了解認識,這比支持反對更加重要。
最後說回性別教育本身,以我生活經驗觀察,身邊不少家長把小孩子當成洋娃娃,給小男生穿裙子,讓小女孩光屁股的。 偶然為之,也就罷了,三歲之後,還是先按照生理性別去穿衣打扮。
性別教育沒有時間點,當孩子開始學走路時,他們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也許在洗澡時,就開始追問父母,自己身體各個器官的名稱。這些都是適當的時機,坦然介紹認識它們,是正確的做法。
性別教育也並非一勞永逸的事,不可能搞一次突擊學習就能完成。好的性別教育,來自日常生活的隨機討論,來自父母與孩子長期的平等溝通。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做什麼選擇:你準備好了嗎?你是真的準備好了嗎?這兩個問題,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