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男孩手裡的洋娃娃,拒絕「性別偏見」,才是最好的性別教育

2020-11-15 JD媽媽

很多人覺得,男孩小時候就該調皮搗蛋,長大了就陽光勇敢;女孩小時候就該嬌弱可憐,長大了就溫柔賢淑。正是這些印象,導致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總是將玩具劃分地非常明確。

只要是男孩子,那麼就必須對小汽車、遊戲機之類的東西感興趣。只要是女孩子,那麼就必須每天抱著毛絨玩具和芭比玩耍。

一直以來,沒有人覺得這是一種偏見,反而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正常。可要是誰發現一個男孩每天抱著芭比娃娃在過家家,那麼大家一定會嘲笑這個男孩,說這個男孩太女性化了。而男孩的家長就會特別生氣,覺得自己的兒子跟別人不一樣,讓自己丟臉了。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男孩,他每天都跟毛線打交道。從五歲的時候開始,他就對鉤針非常有興趣,在得到了媽媽的指導下,小小年紀的他就織出了一塊小抹布。

看到兒子對這種事情感興趣,媽媽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反而直接將自己暫時用不到的毛線都給了他。現在,這個男孩已經11歲了,他憑藉自己做的那些藝術品,成為了一名網紅。

這個男孩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了,家長不應該用性別去幹預孩子的興趣,假如家長能拋棄自己的偏見,那麼孩子的天賦就可以得到發展。

01.「性別偏見」有哪些壞處

壞處一:讓孩子的天性被壓制。有的女生天生就對機械方面的東西感興趣,有的男生天生就喜歡漂亮的娃娃,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

要是家長強行要改變孩子的興趣,那麼孩子無論拿到什麼玩具都不會開心,因為他們的樂趣已經被家長剝奪了。

壞處二: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小孩子無論性別是什麼,總是要調皮,總是要哭鬧的。可要是男孩子哭了的話,家長就會嫌棄他沒有骨氣,非但不安慰他,反而要指責他。要是女孩子每天在家裡胡鬧,家長不會覺得這是她的好奇心作祟,反而會嫌棄她不像女孩子,一點也不文靜。

家長的這些行為,在無意間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因為孩子們都是不喜歡被訓斥的,看到家長不開心,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於是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樣他們真正的內心就被壓制,早晚會出現問題。

壞處三:讓孩子有些自卑。自信和自卑一樣,都是要慢慢積累的。要是孩子對不符合自己「性別」的東西感興趣,家長就會用難聽的話指責他。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慢慢有些自卑,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喜歡這些東西是可恥的。

02.「雙性教育」的好處

為了避免出現上述這些情況,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選擇「雙性教育」。首先,家長就要做到不分性別,將孩子看作一個個體,忽略掉孩子的性別。也就是說,家長要允許自己的兒子對洋娃娃感興趣,也要允許自己的女兒每天上躥下跳。

之前有研究表明,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長大之後,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優秀。並不會出現太嚴重的偏科現象,而且他們的性格比其他孩子要好很多。

03.家長怎樣進行「雙性教育」?

第一步:家長要重視孩子本身的性別。雖然說這種教育要求家長忽略掉孩子的性別,但是有的時候,家長也要重視孩子的性別。比如說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異性家長就不要再跟他進行親密接觸了。

第二步:家長不能強迫孩子放棄興趣。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兒子對裙子有興趣,自己的女兒喜歡玩具卡車的時候,不要覺得太驚訝,更不要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

要是家長擔心這些興趣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那麼就可以在一旁引導一下,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

第三步:家長要做給孩子看。很多家長在平時就不自覺地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影響,比如說爸爸總覺得自己的任務就是在外面上班,回到家之後自己只需要休息就好了。媽媽就覺得自己的任務是把家裡的事情打理好了,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對性別認知有了誤解,讓孩子也有同樣的想法。

結語:

家長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就要學會放下自己的偏見,讓孩子自由發揮。跟著自己的心意長大的話,孩子自然會比較優秀。


相關焦點

  • 想要打破「性別偏見」,培養好性格?從保護男孩手中的洋娃娃做起
    當今社會存在著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對於男孩女孩性格方面的想法依舊保持著上世紀前的固化思維,即男孩都是活潑好動的,喜歡汽車、機器人之類的玩具,而女孩都是安靜內斂的,喜歡洋娃娃、毛線球之類的玩具。並且一旦現實與他們的想像不同即男孩子變得文靜害羞,女孩子變得調皮搗蛋,那麼他們就會覺得這些孩子怎麼那麼不正經。
  • 《威廉的洋娃娃》:喜歡洋娃娃的男孩子沒錯,錯的是「性別偏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怎麼能用性別偏見這樣的世俗觀點強加給孩子呢,可不要讓偏見束縛了孩子健康自由成長!在繪本《威廉的洋娃娃》中就有講到"性別偏見"的問題,明明繪本的封面是威廉和籃球,可是打開書籍的扉頁上則是威廉看著輕柔的抱著洋娃娃的女孩,落寞孤寂的背影。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威廉和現實中很多的孩子一樣遭遇了性別偏見。
  • 男孩就不能玩洋娃娃?父母要拋開「性別偏見」,才能做好性格教育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洋娃娃都是女孩子的玩具,並不適合男孩子們玩,有的小男孩還不懂事時也會喜歡漂亮的洋娃娃,但卻因此而被父母訓斥,認為那不是男孩子應該喜歡的東西。難道男孩就不能玩洋娃娃嗎?這並不是一個規定,但卻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一種規則,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性別偏見"。什麼是「性別偏見」?
  • 男孩喜歡粉色就是原罪?你所謂的性別教育,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偏見
    憤怒的剛剛爸爸覺得這樣的兒子簡直就是個"",於是他憤然而起,準備給孩子做一場關於性別的"教育"。每當剛剛表達自己對粉色的偏愛時,剛剛爸爸就會怒不可遏地吼罵孩子,或者是打孩子,逼迫孩子對粉色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般的厭棄。他對此卻頗為得意,認為這是給兒子上了一堂正確的"性別教育"課。但是這樣的教育其實卻是徹頭徹尾的性別偏見。
  • 《威廉的洋娃娃》:打破「性別標籤」,孩子成長才有自由的空間
    一個男孩子可以有洋娃娃嗎?為什麼一個男孩子想要一個洋娃娃會被嘲笑"丫頭氣"?如果你的男孩想跟你要一個洋娃娃,你又會怎麼做?在《威廉的洋娃娃》裡,或許你能找到答案。今天我想和大家從繪本的創作者和繪本賞析、繪本在現實中的教育意義、繪本講解技巧來聊聊這本繪本。
  • 男孩練武,女孩練琴?傳統的「性別偏見」可能會扼殺天賦
    比如我們認為男孩就該練武強身健體,女孩就該練琴修身養性。其實這些都是傳統思想遺留下來的「性別偏見」。沒想到孩子把這件事當做一個小秘密告訴了自己的教練,家長們這才意識到,這件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小事。於是姥姥認真的告訴吳所謂:「顏色是不存在性別屬性的,沒有人規定男孩應該喜歡什麼顏色或是不喜歡什麼顏色,你可以大聲的告訴所有人你喜歡粉紅色。
  • 性別角色?性別規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教育?這些都是什麼
    教育(education):教書,育人,幫助他人提升自我,發掘自我潛力。好理解吧?接下來我們把它們放到一起...性別角色(gender role):性別角色是社會決定的對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固有要求。傳統常見的性別角色概念有:男性應該是一家之主,賺錢養家。女性應該在家生兒育女,夫唱婦隨。
  • 男孩買車,女孩洋娃娃,給小朋友買玩具也分性別嗎?
    大孩子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渴望,給年齡還小的孩子挑禮物才是難事——給男孩買車,給女孩子買布娃娃?還是準備顛覆一下傳統思維呢?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心理學老師Brenda Todd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舉個例子,不同性別的孩子對不同玩具的喜愛是否在嬰兒時期就出現了呢?又或者是隨著孩子認知到自己的性別,以及認知到大人們對男孩和女孩有著不同的期待之後才出現的呢?   一個針對嬰兒偏好的實驗   有清晰的證據表明,兩歲以上的孩子會對在人們的印象裡與他們的性別更「匹配」的玩具更感興趣。
  • 家裡的男孩愛玩洋娃娃?不能抹殺「反性別喜好」,應放平心態看待
    是的,一旦男孩子表現出了他們喜歡洋娃娃或者是玩偶的想法,周圍人看待他的目光也會變得微妙,「這男孩好奇怪呀,喜歡女孩的玩具」「女性化」這樣的言論也接踵而至。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規定,作為一個男孩子他不能喜歡洋娃娃,這只是大人對孩子們的喜好進行了限制,將洋娃娃劃分到了女孩子的領域,孩子的「反性別喜好」不應該因為家長的局限而受到歧視。一."
  • 《穿裙子的男孩》引發熱議,該給孩子怎樣的兒童性別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大平臺專案經理張明旭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去「禁止」幾歲不能教什麼,而是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搭配孩子的發展、讓其了解核心概念「接納自我,自在成長」。他認為,《穿裙子的男孩》一書重點應是簡介上寫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接受自己的不同,願與眾不同的你,都能擁有自信自在的心」,並沒任何不妥。力挺這本書的還有該校校長。
  • 4歲男孩穿裙子上學,性別教育≠給性別貼「標籤」
    當男孩提出要穿裙子去上學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多半是:孩子沒事吧?怎麼會有這種想法,男孩怎麼能穿裙子呢?那是女生才穿的! 在我們的固有思維裡,女孩子和裙子就是掛鈎的,而男孩穿裙子是鮮少的,若是穿了裙子那也很有可能是「娘娘腔」。
  • 性別平等教育小課堂丨小男孩喜歡洋娃娃不正常嗎?
    受社會文化的影響玩具性別化現象一直普遍存在女孩玩洋娃娃、男孩玩小汽車被認為天經地義就是刻板化印象其實玩具就是玩具孩子各不相同完全可以從個性而非性別出發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性別平等教育小課堂今天來探究一下「小男孩喜歡洋娃娃不正常嗎?」
  • 《威廉的洋娃娃》:別被「社會性別」裹挾,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
    看到這種情況,不應讓我想到了一本之前讀過的兒童畫本——《威廉的洋娃娃》關於《威廉的洋娃娃》這是一個很暖心的兒童繪本,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男孩威廉。他是一個內心善良溫暖的男孩,他與他的朋友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希望擁有一個洋娃娃。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本篇談談性別刻板印象,即人們有關女性和男性事實上如何行為舉止的信念。性別刻板印象:從有關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有兩個結論是毫無疑義的:存在很強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且正如常常發生的那樣,刻板化群體也接受這種刻板印象。
  • 男孩該練拳?女孩該練舞?「性別偏見」對孩子的影響,家長要了解
    現在社會依舊是存在著性別偏見的父母,在生活教育上也是為對一些孩子進行有著不一樣的對待。父母在教育男孩子和女孩子上面也是有著不同的態度和方式的,因為父母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一樣的,對他們的期待也是不一樣的。雖然父母現在沒有一些重男輕女的觀念,但是在生活是有著體現著性別偏見的。
  • 男孩不要小汽車,卻吵著要芭比娃娃?孩子反性別喜好,家長別焦慮
    最近,一戶新搬進來人家的4男孩成了媽媽群裡的討論對象:這個孩子不喜歡和同齡的男孩們一起『瘋』,總是樂於混在女孩堆裡玩洋娃娃、過家家這類遊戲。平時說話也細聲細氣,看上去很是靦腆,行為舉止甚至『嫻靜』。看到這種現象群裡有一部分人評價說:「孩子這樣去可不行,父母還是應該儘快糾正才好。」
  • 性別會造成對性別偏見研究的偏見
    有意思的是,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對科學界進行了「有關性別偏見的研究」的評價研究,發現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不僅存在對於女性的偏見,而且這一領域不同性別的人對於性別偏見研究成果的評價也存在偏見。由此提醒我們,僅僅揭露性別偏見並不足以消除偏見的存在。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因為父母缺少對孩子的性別教育,無視性別教育,讓小姑娘在遇到侵害時,不知道反抗,不懂的保護自己,成了只待宰的羔羊。給孩子性別教育,就是給他們的人生構築第一道防線。家長要怎樣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呢?性別教育從小開始,儘早給孩子塑造性別觀念。有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太小,給孩子說這些孩子會聽不懂。當孩子可以區分自己的性別,能區分男孩女孩時,家長就可以給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了。心理學家李子勳說"性別教育應該從孩子2歲的時候開始"。
  • 3歲孩子分不清自己的性別?性別教育第一課,負責的父母這樣做
    因為父母缺少對孩子的性別教育,無視性別教育,讓小姑娘在遇到侵害時,不知道反抗,不懂的保護自己,成了只待宰的羔羊。給孩子性別教育,就是給他們的人生構築第一道防線。性別教育從小開始,儘早給孩子塑造性別觀念。有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太小,給孩子說這些孩子會聽不懂。當孩子可以區分自己的性別,能區分男孩女孩時,家長就可以給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了。心理學家李子勳說&34;。孩子應當較早的知道一些關於性別的知識。
  • 有助於兒童性別啟蒙教育的繪本
    有研究顯示,3-5歲雖然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但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男孩們談論這些內容正是最好的性別教育良機。性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對自身了解的啟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