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男孩小時候就該調皮搗蛋,長大了就陽光勇敢;女孩小時候就該嬌弱可憐,長大了就溫柔賢淑。正是這些印象,導致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總是將玩具劃分地非常明確。
只要是男孩子,那麼就必須對小汽車、遊戲機之類的東西感興趣。只要是女孩子,那麼就必須每天抱著毛絨玩具和芭比玩耍。
一直以來,沒有人覺得這是一種偏見,反而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正常。可要是誰發現一個男孩每天抱著芭比娃娃在過家家,那麼大家一定會嘲笑這個男孩,說這個男孩太女性化了。而男孩的家長就會特別生氣,覺得自己的兒子跟別人不一樣,讓自己丟臉了。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男孩,他每天都跟毛線打交道。從五歲的時候開始,他就對鉤針非常有興趣,在得到了媽媽的指導下,小小年紀的他就織出了一塊小抹布。
看到兒子對這種事情感興趣,媽媽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反而直接將自己暫時用不到的毛線都給了他。現在,這個男孩已經11歲了,他憑藉自己做的那些藝術品,成為了一名網紅。
這個男孩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了,家長不應該用性別去幹預孩子的興趣,假如家長能拋棄自己的偏見,那麼孩子的天賦就可以得到發展。
壞處一:讓孩子的天性被壓制。有的女生天生就對機械方面的東西感興趣,有的男生天生就喜歡漂亮的娃娃,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
要是家長強行要改變孩子的興趣,那麼孩子無論拿到什麼玩具都不會開心,因為他們的樂趣已經被家長剝奪了。
壞處二: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小孩子無論性別是什麼,總是要調皮,總是要哭鬧的。可要是男孩子哭了的話,家長就會嫌棄他沒有骨氣,非但不安慰他,反而要指責他。要是女孩子每天在家裡胡鬧,家長不會覺得這是她的好奇心作祟,反而會嫌棄她不像女孩子,一點也不文靜。
家長的這些行為,在無意間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因為孩子們都是不喜歡被訓斥的,看到家長不開心,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於是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樣他們真正的內心就被壓制,早晚會出現問題。
壞處三:讓孩子有些自卑。自信和自卑一樣,都是要慢慢積累的。要是孩子對不符合自己「性別」的東西感興趣,家長就會用難聽的話指責他。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慢慢有些自卑,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喜歡這些東西是可恥的。
為了避免出現上述這些情況,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選擇「雙性教育」。首先,家長就要做到不分性別,將孩子看作一個個體,忽略掉孩子的性別。也就是說,家長要允許自己的兒子對洋娃娃感興趣,也要允許自己的女兒每天上躥下跳。
之前有研究表明,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長大之後,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優秀。並不會出現太嚴重的偏科現象,而且他們的性格比其他孩子要好很多。
第一步:家長要重視孩子本身的性別。雖然說這種教育要求家長忽略掉孩子的性別,但是有的時候,家長也要重視孩子的性別。比如說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異性家長就不要再跟他進行親密接觸了。
第二步:家長不能強迫孩子放棄興趣。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兒子對裙子有興趣,自己的女兒喜歡玩具卡車的時候,不要覺得太驚訝,更不要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
要是家長擔心這些興趣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那麼就可以在一旁引導一下,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
第三步:家長要做給孩子看。很多家長在平時就不自覺地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影響,比如說爸爸總覺得自己的任務就是在外面上班,回到家之後自己只需要休息就好了。媽媽就覺得自己的任務是把家裡的事情打理好了,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對性別認知有了誤解,讓孩子也有同樣的想法。
家長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就要學會放下自己的偏見,讓孩子自由發揮。跟著自己的心意長大的話,孩子自然會比較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