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孩子總是跌倒幾次後才慢慢長大,還記得他剛剛學會走路的樣子嗎,顫顫巍巍向我們走過來,那時候感覺寶寶能走一步都好厲害啊。
可是這種興奮在真的學會走路時莫名其妙消失了,開始催促寶寶快點,跌倒了讓他自己站起來,心裡是想著鍛鍊他的意志力。
晨晨剛滿一歲就會走路,喜歡到處摸一摸看一看,到外面不喜歡讓家長抱。
這個愛走路的小男孩現在兩歲,卻突然變懶了,出門就要媽媽抱,總坐在嬰兒車裡面。
後來有一次寶媽帶著孩子跟外婆出去玩,外婆在後面錄視頻,剛巧錄下了寶寶摔倒的鏡頭,寶媽回看時哭了出來。
當兒子摔倒後,自己站在一旁叉著腰,表情嚴肅地說男子漢摔倒了要站起來!兒子坐在地上久久不願動,寶媽突然反應過來兒子最近為何不願走路了。
家長不要再糾結這個事情,答案是一個字「扶」! 尤其是上小學之前的孩子,摔倒後被怎樣對待會影響他的心理髮育。
有人說立刻扶起來孩子,會不會把他慣壞?這裡就要講到家長的做法,慣壞孩子的不是扶起來,而是錯誤的語言,和扶起來之後的做法。
1)把責任推脫給地面
家長常見做法之一,扶起來孩子之後說一句,就賴這塊石頭!就賴這個小坑!就賴地不平等,這或許是原因之一,但不能這樣對孩子說。
不是所有地面都平坦光滑,若不注意看路還有摔倒的可能,這會讓孩子忽略了自己的不小心,養成推脫責任的習慣。
2)父母說的話讓娃更痛
一些家長確實把孩子扶起來了,但接下來的做法讓孩子哭得更厲害,家長脫口而出:怎麼不看路!看你笨的!沒長眼睛啊?這些話真的在生活中經常聽到。
對孩子來說這話帶給他的感受,比摔了一跤還要痛,孩子此時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而不是往傷口上撒鹽。
3)趁機進行「挫折教育」
有時孩子摔倒後並沒什麼事情,家長不想讓孩子太嬌貴,選擇趁機進行「挫折教育」。比如告訴孩子要堅強、不能哭,或者說這點痛不算什麼。
孩子會照做,但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結果是,孩子不顧及自身感受去迎合父母,長大後無法坦然接受其他人幫助。
4)嘲諷孩子,不讓哭
孩子在摔倒後可能會因為害怕、疼痛而大哭,父母著急或者覺得沒面子,想把孩子快點哄好。於是跟孩子說羞羞、別人都在笑話你之類的話,可不哭就代表不痛了嗎?
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家長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有事情悶在心裡。
研究資料表明:幼兒時期有強烈的情感需要,這些情感需要被滿足,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很重要。
有些父母絲毫不關心孩子的感受讓他站起來,孩子看上去變得堅強了,其實內心越來越脆弱、冷漠。孩子在最難過害怕疼痛時,感受不到愛的溫暖,冷漠帶來的傷害不止一點點。
★ 心中沒有溫度
因為從小自己摔倒時沒有被關心過, 孩子對此習以為常,不知道怎樣關心別人,情感冷漠。
★ 與父母感情不好
若是孩子在自己受委屈後得到父母的冷漠對待,以後將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與父母關係疏遠。
★ 青春期無法溝通
父母的冷漠讓孩子感覺自己不被愛,家長不懂自己,漸漸封閉內心,這種矛盾會在青春期爆發出來,導致無法溝通,不願溝通的局面。
★ 長大不孝順
從小被父母冷漠對待,不被關心的孩子,長大後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不知道怎麼愛父母,不是不願孝順,而是不知道如何孝順。
若孩子經常摔倒,家長要注意鞋子是否合腳,或者孩子的身體問題。
1、問感受
第一時間詢問孩子的感受,有些痛在大人眼裡不算什麼,卻會讓孩子痛哭。
2、表關心
根據孩子的所表達的不同感受,痛了家長表示關心、安慰,若孩子沒有大問題,自己說不痛我們再去誇獎。
3、做提醒
當孩子情緒穩定過後,家長要提醒他走路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周圍環境會讓腳下的路,為的是讓他以後不容易摔倒,保證安全。
【今日話題】寶寶摔倒後,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