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處於肺炎疫情的非常時期,同事小寧和婆婆吵架了,沒地方去只能躲在陽臺哭。因為小寧的女兒摔倒了,婆婆趕緊抱起來說:「寶寶乖,我們打這個桌子,把我們拌倒了!」
小寧說:「媽,人家書上說了,不讓扶孩子,要讓她自己起來。」婆婆說:「我家兒子,從小就扶,不是照樣考上研究生,養著你們娘倆。」小寧因為是全職媽媽沒有工作,只能一個人偷偷躲在陽臺哭。
寶寶摔倒扶不扶?媽媽第一句話說什麼?似乎永遠分成兩大派,一派主張不扶,鼓勵寶寶自己爬起來。一派主張扶起來後安慰。到底哪一派才是對寶寶最好的呢?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為什麼摔倒這麼一件小事,媽媽們這麼重視摔倒後處理的處理方式呢?因為摔倒的背後是挫折,我們都知道人一生要經歷無數挫折,我們希望孩子以後可以樂觀的面對挫折。所以我們特別重視孩子摔倒後處理方式。
挫折是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的阻礙。心理學上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必然的情緒反應,會給人帶來實質性傷害,表現為失望,痛苦,沮喪不安等。
孩子在摔倒後,他的內心是極為希望有人安慰的,當孩子摔倒後不起來,有的家長會說:「哎呀,不疼,這麼嬌氣,要勇敢,快站起來!」其實這些家鄉的反應都是錯誤的,不要諷刺,嘲笑。
我表姐家的兒子樂樂從小接受挫折教育,打小摔倒沒人理他,哭的很厲害也讓他自己起來。後來他上了小學有一次上體育課摔傷了,回家都沒有說,直到傷口感染了發燒去了醫院,表姐問他,為什麼不告訴家長?樂樂回答說:「說了也沒用,你們只會嘲笑我膽小,我才不說呢!」這就是孩子受到挫折,長期沒人關注的後果。
寶寶摔倒後關鍵的第一步,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學會使用「共情」。
簡單來說,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共情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歲的樂樂摔倒了躺在地上哭了起來,媽媽走過來開始問:「祖宗,你還嫌我不夠忙,你看看你衣服都髒了,快,起來,要不然又該著涼了!」
樂樂通常會哭個不停。
那媽媽這時抱起樂樂這麼問:「樂樂,摔倒了是不是有點不開心?媽媽給你吹一吹就不疼了。」
然後抱抱孩子再問:「樂樂為什麼會摔倒呀?」
樂樂會停止哭泣說:「被小凳子撞倒了!」
媽媽說:「樂樂疼,小凳子也疼,樂樂幫小凳子吹一吹好嗎?」
樂樂就會忘記自己的疼痛停止哭泣了!
這就是共情,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都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所有的事物在孩子眼裡都是有生命的,比如娃娃、枕頭、小被子、桌子、椅子、地板、等,一切事物都跟自己一樣,知道疼痛、冷暖,有感覺、有情感。
摔倒後起來後給桌子、椅子、地面揉揉疼,也是在幫助孩子建構「共情」能力,引導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會別人的情感,體會愛與被愛的感受,孩子會更有愛心和同情心。
我國著名教育學尹建莉女士是北大畢業的,而她的女兒當年的高考分數超過清華錄取分數線30多分,是一位很成功的清華媽媽。她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是這樣處理孩子摔倒的:尹建莉女士平時非常注意孩子的安全,但是當孩子摔倒時,也不會表現得過分驚慌,而是儘量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對待,讓孩子覺得摔倒是平常的。如果孩子摔疼了,尹建莉女士會親親孩子的疼處,告訴孩子「馬上就不疼了」,然後會再輕輕揉揉物件,告訴物件「馬上就不疼了」。這種對待孩子摔倒的態度,也讓女兒圓圓特別善良豁達。
有一次尹建莉女士帶女兒圓圓在外面玩耍,圓圓跑著跑著就被不夠平整的地面絆了一下,摔倒了兩隻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疼得大哭起來,尹建莉女士趕快親親他的小手,輕輕地給它吹吹,再給她擦擦眼淚,她很快就不哭了,並且還蹲下來給地面揉揉疼……
共情建立好了,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體會到別人的感受,但是在孩子摔倒後,也是逆商鍛鍊的好時機,媽媽把握好了對孩子以後有很大的益處。
逆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所以讓孩子從小有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摔倒這件事來看,這就是孩子建立逆商最好的時機。
三歲的花花摔倒了,奶奶說:「打這個地,把我們花花拌倒了。」
我們都知道這麼說是不對的,那要怎樣說才可以建立孩子的逆商呢?
媽媽說:「花花,摔倒了胳膊,媽媽給你揉一揉。花花是不是不喜歡摔倒?」
花花停止哭泣說:「是呀!」
媽媽說:「那花花怎樣就不摔倒了?」
花花低頭一看是鞋帶開了說:「媽媽,鞋開了!」
媽媽高興地說:「我們花花真厲害,找到摔倒原因了!那你應該怎麼做?」
花花低頭把鞋穿好,媽媽給予鼓勵!
這個過程就很好的鍛鍊了孩子的逆商。苦難也就是挫折對於天才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挫折對於強者是絕對財富!
生活處處是學問,我們要做好生活中點滴的小事,就可以讓寶寶得到很好的鍛鍊。
所以我們要把握住生活中摔倒這件小事,來培養寶寶的共情,建立寶寶的逆商,這才是父母必須給予孩子的財富,才能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