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父母運用3T+T原則,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2020-08-27 絲雨潤春風

尼姆·託特納姆:豐富的語言環境就像氧氣。當你擁有它的時候,你覺得理所當然,當你沒有它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它是如此重要。

熱播劇《小歡喜》裡的精彩劇情大家依然記憶猶新,方一凡、英子、季楊楊所在的春風中學,自然也成為了焦點。學校附近的書香雅苑,因為小區裡每年都會出現清華北大的學生,書香雅苑自然成為了家長們爭搶的學區房。家長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孩子高考時能夠考上清華北大,或者其他名校。學區房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共識。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是學區房、上培訓班、好老師,甚至是名校。卻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語言才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對孩子大腦生長具有塑造作用,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語言》一書告訴我們:父母應該如何運用3T+T原則進行親子對話,用語言塑造孩子「學霸型」大腦,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教育資源,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到三年級時,孩子之間會產生顯著的「成績差距」或「學術落差」,這個和兒童早期的語言環境有著極大關係。越貴的並不一定就是越好的,最好的教育是免費的,它就是父母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裡。

《父母的語言》出自於芝加哥大學博士達娜·薩斯金德 (Dana suskind)之手,《父母的語言》是達娜博士30年的科研成果,在美國學術界和教育界激起了無數浪花。除此之外,達娜·薩斯金德 還是一位小兒人工耳蝸項目的負責人,是「3000萬詞彙倡議」機構的創始人,曾獲得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傑出項目創新的領導者」獎項。

父母的語言是朵花也是毒藥既能為孩子的路鋪滿香花也能讓孩子的路扎滿荊棘。父母的語言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眼睛可以容納一個美麗的世界而嘴巴則能描繪出一個精彩的世界。

一、父母的語言是如何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絆腳石」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增廣賢文》

父母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以及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父母的語言影響青少年的個性發展,焦慮水平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這些都將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因素。

1.缺少互動單一色彩的語言交流。

語言作為工具,對於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最好的駿馬適合於最好的騎士,最好的語言適合於最好的思想。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父母帶孩子一起出去吃飯,兩個人一個人抱著一個手機,任憑孩子在一旁怎麼耍寶,父母兩人都無動於衷。孩子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沒有引起父母對自己的注意;還有一種就是孩子不停的問家長問題,可能家長覺得孩子問題太多了,或者是不知道怎麼回答,索性就不回答或者是搪塞一下,讓孩子以一個人在那自言自語直到孩子自己無趣閉上嘴為止。

在一生中人的大腦會有3次發育高峰期三個階段分別為:0-3歲,5-7歲,8-10歲。如果父母能抓住,並有效對孩子大腦進行開發,以後的智商會更驚人。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些,更是覺得孩子大腦發育是自己的事情,和家長沒有關係。其實不僅有關係,而且還有重要的關係,尤其是父母的語言在這時起著巨大的作用。

和諧的親子交流能促進孩子智力發育。而很多父母在這三個階段,沒有做到和諧親子交流,很多父母做到的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那樣:單一色彩的交流,甚至和孩子無交流、無互動。錯過了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錯過了語言塑造孩子「學霸」大腦的機會。

2.日常習慣性命令式語言管教。

放下你手裡的玩具,學習去!

關掉電視,看書去!

憋回去,別哭,再哭!

你不準和你們班的誰誰誰一起玩,他會把你帶壞的。

這是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發號施令時,習慣性常用的語言,我們大聲喊出命令的那一瞬間,頭腦裡一定沒有思考過用詞或者語調對兒童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發出命令時,是希望孩子在此時能馬上做出成年人的反應,而不是孩子自然調解反應。我們對孩子命令式的語言管理,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調控技能。

我們總是誤以為孩子長大了很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的能獨立完成,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點,當孩子習慣了被我們輸入命令,不管做什麼都不再經過自己大腦思考。只等待被發號施令後去執行,長此以往大腦就變成了「單一線條型」,失去了自我調控能力。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掉進了父母語言背後的「大坑」,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毋庸置疑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必定是溫暖、培育型和積極回應的環境。有壓力的有害環境是消極負面的,會抑制孩子執行功能和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並對孩子和孩子成年後產生影響。

父母給孩子下指令或發號施令,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毫無益處。因為指令的回覆不需要太多語言,甚至不需要語言。而指令性的語言,完全與3T+T原則的宗旨背道而馳,使用一種咄咄逼人的口氣,用詞簡單粗暴,甚至不需要對方回應,因此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害無益。

3.父母打擊、抨擊式語言是孩子的「家常便飯」。

你真差勁!

你怎麼真笨!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玩意!

多數情況下,我們使用語言抨擊,甚至侮辱孩子:是想讓孩子變得積極,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讓孩子把自己不可接受行為轉變成我們所期望的樣子。但是卻忽視了暴力語言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最終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勁,似乎是自己已經差勁到無可救藥或者是自己本就是這個樣子,從而變得破罐子破摔。

有一次和一個學生聊天,問他你每次寫作業為什麼這麼不認真,老是錯那麼多,學生的回答讓我很意外:因為我笨啊!我驚奇的問他:「誰說的你笨?」,孩子回答說:「我媽呀,每次我寫作業我媽都對我吼,說我笨的跟豬一樣,什麼都學不會。」家長的語言暴力給孩子貼上了「笨標籤」,孩子 久而久之接受並認可了這一標籤,默認了自己是一個笨孩子。

家長不經意的否定、諷刺、打擊的語言往往會成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很容易使孩子對事物產生自卑,逆反心理。影響到孩子健康成長的軌跡,甚至使得孩子的成長與我們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因此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遵循父母的規範。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父母負能量語言的引導下,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他將會變得不自信,性格發展畸形,思想消極。

父母的語言是寶貴的教育資源,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呢?運用優化大腦發育的親子溝通方法:3T+T原則,點亮孩子人生,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二、揭開3T+T原則的真面目

心理學家科胡特: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沒有天生聰慧的孩子,孩子的聰慧更多是源自於父母的善於溝通,語料豐富的語言環境對於兒童的大腦發育是至關重要的。構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並不需要父母從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擠出很多時間,只需要把3T+T原則融入貫穿到生活之中,不僅可以改善親子關係,而且還可以開發孩子智力。

1.共情關注(Tune in)。

共情關注:就是父母要關注孩子的關注,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父母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和興趣,通過我們自己對孩子的觀察,理解並接受孩子的行為,能夠共情孩子的感受。父母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孩子身上,密切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與孩子互動時使用豐富關懷的話語,從而達到共情關注的目的。

如何能夠做到共情關注,需要三個步驟來完成:觀察,理解,行動。

嬰兒和兒童一般都會使用他們自己所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獨有的信號,我們作為父母要能夠經過細心觀察,獲得孩子的這種語言信號,這些信號可能是語言或非語言的。

觀察完成之後,需要進行第二步,理解需要家長和孩子達到「心有靈犀」,這個也是難度比較大的一步。父母能夠理解孩子所有的行為,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父母精心打磨,確保準確,並且隨時更正,及時補救。

當我們完成了對孩子行為的觀察,理解,接著就要採取行動了。不管孩子的行為是何目的,是否恰當,我們都要給予溫暖的回應,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懷,家長溫暖的關懷最終能保證孩子平穩健康的茁壯成長。

2.充分交流(Talk more)。

充分交流:顧名思義就是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而且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話語,交流必須是父母和孩子的雙向交流,通過交流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這些詞彙語言的使用方式。

日常生活中用語言給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在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描述日常生活,對於我們成人來說,描述日常生活是比較絮絮叨叨的事情,可能有人認為我們是話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就不一樣了,通過我們的描述讓孩子沉浸在語言環境的好方法。通過講述不僅能擴展孩子的詞彙量,還能讓我們的孩子明確知道詞彙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繫,刺激大腦運轉,從而促進大腦發育和開發。

我們要為孩子做飯了,可以問孩子你想吃什麼?西紅柿雞蛋面怎麼樣?


孩子會說:「讓我想一想。」


然後,我們就拿出雞蛋和西紅柿,告訴孩子:「這個橢圓形的帶著硬硬的殼的是雞蛋,但是這個硬硬的外殼是不能吃的,我們要吃裡面的蛋清和蛋黃,因為他們營養豐富。這個圓圓的、紅紅的就是西紅柿,西紅柿是蔬菜,多吃蔬菜多身體好。好啦,我們要開始煮麵咯!」

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描述,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豐富詞彙,更明白了詞彙的意識,明白所發生事情的意義,學會分門別類,當孩子看到一個事物能進行相關的聯繫和聯想,明白其中的意義。

親子對話大忌:使用代詞

善於使用代詞,好像是我們成年人的「專利」,代詞的使用使我們說的話簡單明了,我們也清楚它的指代關係,接受和理解起來比較簡單。但是由於孩子詞彙量有限,對很多代詞會感到很困惑,甚至不理解你在說什麼!

你去把我昨天買的那個什麼,給媽媽拿過來。

你去那兒把那個拿過來。

你喜歡它嗎?

昨天那個阿姨怎麼樣?

那個冰激凌好吃嗎?

孩子聽到這類使用代詞的語言,第一反應是蒙圈的,腦子裡會有很多問號,媽媽或爸爸你在說什麼,我聽不懂。我們在和孩子對話中,儘量使用稱謂,而不是代詞,稱謂對孩子的詞彙意識和認知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每一種稱謂都代表著詞彙本身以及孩子對事物的理解。

孩子接觸到的語言環境越豐富,他們聽懂、理解詞彙的能力越強,對詞彙的使用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孩子更需要脫離語境的語言

脫離語境的語言:孩子過了三歲以後,他們會用語言來描述他們當下沒有看見或從沒有體驗過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也稱之為「非現實交流」。達到脫離語境的語言交流水平階段,也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

作為父母和孩子進行充分交流,使用脫離語境的語言進行對話,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難事,我們可以選擇彼此都熟悉的詞語進行交流。比如:我們可以多和孩子一起聊一聊他們熟悉的小夥伴,他們喜歡的玩具和好吃的還有書籍,學校的表現,喜歡的動畫片等等。

通過親自對話,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認知和詞彙來理解未知概念。如果孩子能夠很好的理解,並回應「脫離語境的語言」,你們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因為孩子的學科都大量融入了「脫離語境的語言&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9D9D9D;">

相關焦點

  • 用好「3T」原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常常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寶爸寶媽們以為的起跑線是小學階段,那個時候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學習、考試,和同齡的孩子競爭,有了成績上的差距; 也有些寶爸寶媽把孩子的起跑線定在了幼兒園期間,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幫孩子在起跑前先做好熱身運動。
  • 父母的語言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打造「學霸腦」,要用3T原則
    一、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從備孕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已經開始了,許多家長也有意識地進行胎教早教,就希望在給孩子充分營養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充分的教育。父母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卻不知道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假如父母不注意對孩子的語言運用,那麼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語言表達和運用,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 贏在起跑線?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幼教、早教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也有人認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其實應該是父母的經濟情況。想贏在起跑線?實際上,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經歷:網友善解:有一次我坐地鐵,遇到的一對母子可以說是非常有教養了。
  •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讓他真正明白:這個世界比他認為的要精彩和美好得多。這位父親接受採訪時回答說:「父母都是望子成龍,可這個『望』不是幹望,你要有所行動。否則,就是不負責任。」有些家長因為自己一事無成,就把希望全部拋給孩子,置身事外當「甩手掌柜」。自己做不到的,不想做的,就要求孩子去替你他們完成。
  • 《父母的語言》:淺談3T原則優化親子溝通
    羽羽媽媽樸實的語言卻道出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父母的語言》一書裡介紹了親子溝通的3T原則。以下簡單分享3T原則。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責任感,會把注意力放在被下達的任務上,他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只願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 如何真正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家長對孩子的早教問題越來越重視,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眾人中的佼佼者,因此關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可謂是在每位父母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生長。那麼,如何真正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自己的孩子能能成為優秀的人才呢?
  • 讀書《父母語言》,學會了3T原則,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語言啟蒙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葉子的博客,ID:yezi_blo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讓孩子更聰明,是每一位媽媽的願望。但是想要孩子更聰明的話,作為父母就要構建一個豐富的早教語言環境。
  • 孩子蠢笨不聽話?父母的兩個行為佔80%的原因,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華生眾所周知,想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就要從小時候開始培養,常常聽父母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也有它的道理,兒童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按照這種現象推理下去就得到這樣的結論: 越有錢的家庭的孩子接受的學齡前教育越好,起跑線也比普通孩子高,他們的未來就更有前景。那普通孩子就註定在起跑線上更低嗎?並不是,那麼如何讓普通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啟蒙教育呢?(一):培養孩子的興趣。
  • 還在迷信贏在起跑線?真正的三條起跑線,爸媽做到了幾條
    其實,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每個爸爸媽媽都耳熟能詳了。孩子世界的競爭實在是激烈,如果不提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就更不可能在以後讓孩子上名校,到了社會上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但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一定可以贏早終點嗎?
  • 父母喜歡看書,會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父母都會說「我一定要讓我家寶寶贏在起跑線上」其實,對於父母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起跑線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起跑線的界定,只是單純的喊口號而已。有些父母認為讓自己家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在保證經濟條件好的基礎上,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比如鋼琴班、口才班、舞蹈班、圍棋班等,讓孩子多才多藝。
  • 孩子學習能力差距大?父母語言是關鍵,3T原則幫你激活孩子思維力
    再讓我們回到之前說的小學3年級這個分水嶺的問題,孩子在學業上的差異,正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邏輯能力差異的集中體現。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早期語言輸入質量不足,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後學業能力上的欠缺。
  • 那些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要知道,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多少孩子,在父母的硬性規劃下活著,他們也許光彩照人,今天這項技能獲得第一,明天那項技能獲得第一,這樣的贏在起跑線上,孩子真的開心麼?在《好孩子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一文中,中國臺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寫道:「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讓他別那麼努力,輕鬆點進七到十七名裡,那才能成功嘛。
  • 贏在起跑線上的父母——淺析影片《起跑線》
    願兒女能上好學,事業有成,幸福生活,是每個父母心中最大的願望。從小時候開始,教育兩字,在父母心中比例最大。每個父母都希望小孩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學校,和最厲害的同學做朋友。在中國,就有很多父母為了小孩能上好的學校,不惜花光所有錢去給所謂的贊助費,目的就是為了小孩能在起跑線上比別人跑快一點。印度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實教育問題最嚴重,可汗這個時候站了出來拍了一部影片為小孩的教育呼聲。《起跑線》中的一對父母,男的是服裝店的一個老闆,賺了些錢,所以家庭情況還是挺樂觀的。而美麗的妻子,就在家裡相夫教女。
  • 你在孩子的起跑線上贏了嗎?
    我們總是聽到不少父母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真正的起跑線是什麼?是優越的物質條件?是豐富的學習資源?還是資深的師資隊伍,學校硬體設施?市面上各種五花八門為提高智力而催生的產品可謂是數不勝數,好多父母們也是對這些所謂的「增加智力」、「名校」等信息趨之若鶩,心中總是暗想著孩子們捧著獎狀,榮譽證書的興奮模樣。可這樣的真的會為孩子贏在起跑線嗎?並非如此!我們忽視了最豐富的資源寶庫—父母的語言!
  • 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小說家池莉的育女三原則跑贏天下無數父母
    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是使出了渾身的解數,知識,效果似乎並不明顯。其實,孩子的教育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它更多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更多是父母對孩子深愛和耐心的,畢竟更重要更廣播的知識幾乎都不是課本知識。
  • 寒門難再出貴子,這個時代的父母,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有太多的父母,越來越感到奇怪,為什麼當年應試教育最嚴重的時候,自己仍然可以無憂無慮的度過小學時光。可到了現在,自己的孩子卻像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時間被各種輔導班擠佔,每天完成作業要忙碌到深夜十一二點。就連父母自身,也要開始懂得輔導功課,要有時間接送孩子,陪孩子參加各種活動。
  • 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加上社會競爭的殘酷,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於是從選擇高檔幼兒園到現在最流行的從零歲開始的早教課程,眾多爸媽竭盡所能,真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對於早教,不少父母並沒有確切的概念,選擇怎樣的品牌,怎樣的環境,何種教育理念讓不少家長「費盡心思」,為寶寶選擇早教,你真的準備好了麼?
  • 搶佔英語紅利先機,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看著網上五花八門的課程,隨大流的就給孩子報名了,結果要麼孩子堅持學不下去,要麼學完了收效甚微。
  •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輸贏的背後其實是父母能力的體現
    別看很多人都在反對「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觀點,但是更多的人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絕大多數的父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是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父母本身也要做很多的事情。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拼的是什麼?
  • 知識類桌遊,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最大的牽掛,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父母也總是煞費苦心。不過不要擔心,在桌遊中,有很多普及知識的桌遊。包含了歷史、地理、政法、生物、物理、化學等各種學科。這些桌遊由專業人士設計的,將理論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遊戲,方便大家理解。非常適合父母為孩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