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姆·託特納姆:豐富的語言環境就像氧氣。當你擁有它的時候,你覺得理所當然,當你沒有它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它是如此重要。
熱播劇《小歡喜》裡的精彩劇情大家依然記憶猶新,方一凡、英子、季楊楊所在的春風中學,自然也成為了焦點。學校附近的書香雅苑,因為小區裡每年都會出現清華北大的學生,書香雅苑自然成為了家長們爭搶的學區房。家長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孩子高考時能夠考上清華北大,或者其他名校。學區房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共識。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是學區房、上培訓班、好老師,甚至是名校。卻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語言才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對孩子大腦生長具有塑造作用,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語言》一書告訴我們:父母應該如何運用3T+T原則進行親子對話,用語言塑造孩子「學霸型」大腦,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教育資源,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到三年級時,孩子之間會產生顯著的「成績差距」或「學術落差」,這個和兒童早期的語言環境有著極大關係。越貴的並不一定就是越好的,最好的教育是免費的,它就是父母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裡。
《父母的語言》出自於芝加哥大學博士達娜·薩斯金德 (Dana suskind)之手,《父母的語言》是達娜博士30年的科研成果,在美國學術界和教育界激起了無數浪花。除此之外,達娜·薩斯金德 還是一位小兒人工耳蝸項目的負責人,是「3000萬詞彙倡議」機構的創始人,曾獲得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傑出項目創新的領導者」獎項。
父母的語言,是朵花,也是毒藥,既能為孩子的路鋪滿香花,也能讓孩子的路扎滿荊棘。父母的語言,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眼睛可以容納一個美麗的世界,而嘴巴則能描繪出一個精彩的世界。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增廣賢文》
父母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以及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父母的語言影響青少年的個性發展,焦慮水平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這些都將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因素。
1.缺少互動單一色彩的語言交流。
語言作為工具,對於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最好的駿馬適合於最好的騎士,最好的語言適合於最好的思想。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父母帶孩子一起出去吃飯,兩個人一個人抱著一個手機,任憑孩子在一旁怎麼耍寶,父母兩人都無動於衷。孩子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沒有引起父母對自己的注意;還有一種就是孩子不停的問家長問題,可能家長覺得孩子問題太多了,或者是不知道怎麼回答,索性就不回答或者是搪塞一下,讓孩子以一個人在那自言自語直到孩子自己無趣閉上嘴為止。
在一生中,人的大腦會有3次發育高峰期,三個階段分別為:0-3歲,5-7歲,8-10歲。如果父母能抓住,並有效對孩子大腦進行開發,以後的智商會更驚人。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些,更是覺得孩子大腦發育是自己的事情,和家長沒有關係。其實不僅有關係,而且還有重要的關係,尤其是父母的語言在這時起著巨大的作用。
和諧的親子交流能促進孩子智力發育。而很多父母在這三個階段,沒有做到和諧親子交流,很多父母做到的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那樣:單一色彩的交流,甚至和孩子無交流、無互動。錯過了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錯過了語言塑造孩子「學霸」大腦的機會。
2.日常習慣性命令式語言管教。
放下你手裡的玩具,學習去!
關掉電視,看書去!
憋回去,別哭,再哭!
你不準和你們班的誰誰誰一起玩,他會把你帶壞的。
這是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發號施令時,習慣性常用的語言,我們大聲喊出命令的那一瞬間,頭腦裡一定沒有思考過用詞或者語調對兒童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發出命令時,是希望孩子在此時能馬上做出成年人的反應,而不是孩子自然調解反應。我們對孩子命令式的語言管理,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調控技能。
我們總是誤以為孩子長大了很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的能獨立完成,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點,當孩子習慣了被我們輸入命令,不管做什麼都不再經過自己大腦思考。只等待被發號施令後去執行,長此以往大腦就變成了「單一線條型」,失去了自我調控能力。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掉進了父母語言背後的「大坑」,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毋庸置疑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必定是溫暖、培育型和積極回應的環境。有壓力的有害環境是消極負面的,會抑制孩子執行功能和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並對孩子和孩子成年後產生影響。
父母給孩子下指令或發號施令,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毫無益處。因為指令的回覆不需要太多語言,甚至不需要語言。而指令性的語言,完全與3T+T原則的宗旨背道而馳,使用一種咄咄逼人的口氣,用詞簡單粗暴,甚至不需要對方回應,因此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害無益。
3.父母打擊、抨擊式語言是孩子的「家常便飯」。
你真差勁!
你怎麼真笨!
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玩意!
多數情況下,我們使用語言抨擊,甚至侮辱孩子:是想讓孩子變得積極,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讓孩子把自己不可接受行為轉變成我們所期望的樣子。但是卻忽視了暴力語言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最終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勁,似乎是自己已經差勁到無可救藥或者是自己本就是這個樣子,從而變得破罐子破摔。
有一次和一個學生聊天,問他你每次寫作業為什麼這麼不認真,老是錯那麼多,學生的回答讓我很意外:因為我笨啊!我驚奇的問他:「誰說的你笨?」,孩子回答說:「我媽呀,每次我寫作業我媽都對我吼,說我笨的跟豬一樣,什麼都學不會。」家長的語言暴力給孩子貼上了「笨標籤」,孩子 久而久之接受並認可了這一標籤,默認了自己是一個笨孩子。
家長不經意的否定、諷刺、打擊的語言往往會成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很容易使孩子對事物產生自卑,逆反心理。影響到孩子健康成長的軌跡,甚至使得孩子的成長與我們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因此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遵循父母的規範。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父母負能量語言的引導下,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他將會變得不自信,性格發展畸形,思想消極。
父母的語言是寶貴的教育資源,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呢?運用優化大腦發育的親子溝通方法:3T+T原則,點亮孩子人生,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心理學家科胡特: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沒有天生聰慧的孩子,孩子的聰慧更多是源自於父母的善於溝通,語料豐富的語言環境對於兒童的大腦發育是至關重要的。構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並不需要父母從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擠出很多時間,只需要把3T+T原則融入貫穿到生活之中,不僅可以改善親子關係,而且還可以開發孩子智力。
1.共情關注(Tune in)。
共情關注:就是父母要關注孩子的關注,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父母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和興趣,通過我們自己對孩子的觀察,理解並接受孩子的行為,能夠共情孩子的感受。父母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孩子身上,密切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與孩子互動時使用豐富關懷的話語,從而達到共情關注的目的。
如何能夠做到共情關注,需要三個步驟來完成:觀察,理解,行動。
嬰兒和兒童一般都會使用他們自己所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獨有的信號,我們作為父母要能夠經過細心觀察,獲得孩子的這種語言信號,這些信號可能是語言或非語言的。
觀察完成之後,需要進行第二步,理解需要家長和孩子達到「心有靈犀」,這個也是難度比較大的一步。父母能夠理解孩子所有的行為,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父母精心打磨,確保準確,並且隨時更正,及時補救。
當我們完成了對孩子行為的觀察,理解,接著就要採取行動了。不管孩子的行為是何目的,是否恰當,我們都要給予溫暖的回應,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懷,家長溫暖的關懷最終能保證孩子平穩健康的茁壯成長。
2.充分交流(Talk more)。
充分交流:顧名思義就是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而且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話語,交流必須是父母和孩子的雙向交流,通過交流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這些詞彙語言的使用方式。
日常生活中用語言給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在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描述日常生活,對於我們成人來說,描述日常生活是比較絮絮叨叨的事情,可能有人認為我們是話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就不一樣了,通過我們的描述讓孩子沉浸在語言環境的好方法。通過講述不僅能擴展孩子的詞彙量,還能讓我們的孩子明確知道詞彙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繫,刺激大腦運轉,從而促進大腦發育和開發。
我們要為孩子做飯了,可以問孩子你想吃什麼?西紅柿雞蛋面怎麼樣?
孩子會說:「讓我想一想。」
然後,我們就拿出雞蛋和西紅柿,告訴孩子:「這個橢圓形的帶著硬硬的殼的是雞蛋,但是這個硬硬的外殼是不能吃的,我們要吃裡面的蛋清和蛋黃,因為他們營養豐富。這個圓圓的、紅紅的就是西紅柿,西紅柿是蔬菜,多吃蔬菜多身體好。好啦,我們要開始煮麵咯!」
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描述,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豐富詞彙,更明白了詞彙的意識,明白所發生事情的意義,學會分門別類,當孩子看到一個事物能進行相關的聯繫和聯想,明白其中的意義。
親子對話大忌:使用代詞
善於使用代詞,好像是我們成年人的「專利」,代詞的使用使我們說的話簡單明了,我們也清楚它的指代關係,接受和理解起來比較簡單。但是由於孩子詞彙量有限,對很多代詞會感到很困惑,甚至不理解你在說什麼!
你去把我昨天買的那個什麼,給媽媽拿過來。
你去那兒把那個拿過來。
你喜歡它嗎?
昨天那個阿姨怎麼樣?
那個冰激凌好吃嗎?
孩子聽到這類使用代詞的語言,第一反應是蒙圈的,腦子裡會有很多問號,媽媽或爸爸你在說什麼,我聽不懂。我們在和孩子對話中,儘量使用稱謂,而不是代詞,稱謂對孩子的詞彙意識和認知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每一種稱謂都代表著詞彙本身以及孩子對事物的理解。
孩子接觸到的語言環境越豐富,他們聽懂、理解詞彙的能力越強,對詞彙的使用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孩子更需要脫離語境的語言
脫離語境的語言:孩子過了三歲以後,他們會用語言來描述他們當下沒有看見或從沒有體驗過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也稱之為「非現實交流」。達到脫離語境的語言交流水平階段,也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
作為父母和孩子進行充分交流,使用脫離語境的語言進行對話,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難事,我們可以選擇彼此都熟悉的詞語進行交流。比如:我們可以多和孩子一起聊一聊他們熟悉的小夥伴,他們喜歡的玩具和好吃的還有書籍,學校的表現,喜歡的動畫片等等。
通過親自對話,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認知和詞彙來理解未知概念。如果孩子能夠很好的理解,並回應「脫離語境的語言」,你們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因為孩子的學科都大量融入了「脫離語境的語言&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494949; --tt-darkmode-color: #9D9D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