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

2020-09-03 她的課

近年來,「早教」成為不少年輕父母口中的熱門詞彙。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加上社會競爭的殘酷,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於是從選擇高檔幼兒園到現在最流行的從零歲開始的早教課程,眾多爸媽竭盡所能,真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對於早教,不少父母並沒有確切的概念,選擇怎樣的品牌,怎樣的環境,何種教育理念讓不少家長「費盡心思」,為寶寶選擇早教,你真的準備好了麼?

  你知道麼,寶寶剛出生時大腦擁有12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可生出兩萬根突觸,越早、越多地豐富他的體驗,突觸生長和連接就會越密集,以後接受能力,反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就會更高,而突觸連接在人的0到3歲期間就已完成80%,這與中國傳統的「3歲看到老」不謀而合,但這80%的建立並不簡單。在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中,開發智力就等同於學習,學習的目標就是學到具體的知識。於是我們看到很多家長在炫耀自己的孩子會背幾首唐詩,會多少英文單詞,認識多少漢字,有時候這些孩子甚至還不到2歲,把孩子早期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知識上,這顯然是一種拔苗助長!


  在早教盛行數十年的西方國家,家長們對早教的期望值有別於中國的家長。西方家長更願意把早教看作是對孩子潛能的開發和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而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西方兒童雖然知識能力未必比中國孩子強,但動手能力、想像力、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都有明顯的優勢,這些都是早期教育培養的結果。所以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開始認同這樣的早教理念,即「對於0-6歲的寶寶,關鍵是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


  除了建立對早教理念上的正確認識,對早教手段的選擇也應與時俱進。傳統的中國家庭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有些家長甚至會強逼他們的孩子學鋼琴,而在擁有30多年專業經驗的金寶貝早教中心,音樂課同樣被置於很高的地位,但他們採取了寓教於樂的方式:即讓孩子先享受彈鋼琴的樂趣,一旦他們發現的自己對鋼琴有興趣,家長根本無須強制他們,他們會自覺自愿地去學,這種從培養興趣角度的引導特別有助於寶寶音樂潛能的開發,而這正是正確早教手段的體現——早教並非提早逼迫孩子去學習,而是通過早教讓他們樂於學習,善於學習。


  對於很多準備讓自己的孩子參加早教的父母來說,早教學校不僅是孩子的第一啟蒙學校,更應是一所家長學校。中國80後父母在幼年並沒有早教的經歷,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承襲自己父母這輩的「老法」,而事實上,80後父母會發現這些老法很多都不合時宜了,但究竟怎樣才是正確的往往無從知道。在金寶貝,「0-5歲嬰幼兒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成為廣泛認同的理念,所以金寶貝不僅是寶寶的快樂課堂,同時更指導父母如何根據寶寶的不同發育階段,運用豐富的活動來開發寶寶的潛能。倡導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參與,強調親子互動式學習「親子同樂」,進而促進和諧美滿的家庭關係,提升親子間互動的質量,父母們也會漸漸學到正確的育兒理念,比如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天性和特質,而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通過鼓勵孩子,激發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在快樂中最大限度的進行潛能開發。


  早教課上學什麼,也成為不少家長的困惑。國內早教領域的領軍人物夏弘禹教授曾經說過,「充滿樂趣、有別於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硬性教育而以孩子為中心、輕鬆愉快的教學方式將是中國教育的新潮流。」好的早教課程學習成為一種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授之以漁」而不是「魚」。所以你會看到,在金寶貝,沒有限定的坐姿,不需要跟著老師的嘴型學習平仄發音,畫畫的可以是筆,也可以是寶寶的手指,老師給予孩子尊重和鼓勵,讓他們大膽表現自己,此外,孩子們還經常客串各種「社會角色」,從消防隊員到收銀員,在角色體驗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各類寶寶社交活動甚至愛心活動也是培養未來世界公民的基礎課。


  所以,在為自己的寶寶選擇早教之前,你不妨多問自己一些問題: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比別人多會一些唐詩,多認識一些字,還是激發孩子更多潛能,讓他們懂得怎樣學習,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各種社會挑戰,做一個高素質的世界小公民?如果是前者,早教的意義並不大,你自己就可以做到;但如果是後者,你盡可以儘快諮詢相關早教機構,挑選最合你心意的那個,因為你已經建立了科學的早教觀,有了這樣的認知基礎,您的孩子才能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啟蒙早教。

相關焦點

  • 如何真正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國家長對孩子的早教問題越來越重視,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眾人中的佼佼者,因此關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可謂是在每位父母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生長。那麼,如何真正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自己的孩子能能成為優秀的人才呢?
  • 贏在起跑線?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幼教、早教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也有人認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其實應該是父母的經濟情況。想贏在起跑線?實際上,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經歷:網友善解:有一次我坐地鐵,遇到的一對母子可以說是非常有教養了。
  • 還在迷信贏在起跑線?真正的三條起跑線,爸媽做到了幾條
    其實,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每個爸爸媽媽都耳熟能詳了。孩子世界的競爭實在是激烈,如果不提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就更不可能在以後讓孩子上名校,到了社會上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但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一定可以贏早終點嗎?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教育最大的謊言之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超前教育的提出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但孩子僅為了幾年的輝煌,就失去了童年,得不償失。可見,你即使贏在起跑線上,也容易倒在中途。「贏在起跑線上」不僅是失去童年,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跟不上同齡人。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真正的「贏在起跑線」,起點應定在「素質」上,而不是提前教育
    於是,凡是「搶跑」的孩子,入學後的第一考確實贏了,而那些沒「搶跑」的孩子必然會輸。家長在這個口號和配套行為下,以為真的是贏了個「滿面春風」。然而,馬拉松也有起跑線,也有起跑前的準備。我認為這個準備工作與跑賽過程一樣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重要,還是贏在終點重要……
    她自己也發現確實你自己跟別人的孩子差了一大截,別的同齡孩子能夠當著一群大人的面,用流利的普通話和大人進行交流,一點都不怯場,可是自己家的孩子還畏畏縮縮地躲在自己身邊,更不用說和別人交流了。什麼是贏在起跑線上?是剝奪孩子的童年和快樂嗎?什麼年齡段應該有什麼年齡段的生活。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代表孩子能夠「贏在未來」
    隨著越來越多綜合素質高的人成為了父母,大家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比以前更加重視了,不少父母甚至在育兒問題上達到了「焦慮」的地步。培養孩子成才的壓力讓這些父母不斷要求自己也要求孩子要從小「贏在起跑線」,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年紀不大壓力卻不小。
  • 怎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非常豐富的時代,當前的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而知識和技能在競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領先一步,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呢?數學思維幼兒時期孩子開始認識數字,形成數量概念,開始掌握技術和數數、比較大小等重要技能。這些是我們看到的,而數學思維包括更加廣泛的內容,例如對形狀和空間的認知、按規則分類的思想,以及邏輯思維。數學思維能夠幫助兒童形成嚴密的邏輯,思考問題更加周全。4.
  • 家長應該重視的教育問題: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
    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不進一個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是起跑線嗎?如果以此為基準,以學習數學、認字等技能培養的早教模式固然是最合適的。大部分家長的普遍心態:怕輸在起跑線上的,不是孩子,是我們的家長。我曾經一直很困惑,很多想要自己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並沒有如他們所願,成為最後的贏家?
  • 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
    (原標題: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 迫於競爭的壓力,社會上出現了一批「狼爸」、「虎媽」的熱潮。「三十六計報培訓班為上策」,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先爭取在別人家孩子前面讓自家孩子把該學的學了,鋼琴、舞蹈、繪畫等等,能報的幾乎全報。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家長們都想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學得太繁雜,反而拖孩子後腿。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那句:「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讓我也感到慚愧。店鋪老闆的孩子尚沒有資格,那我們農民的孩子還有機會嗎?也許有,但風鳳毛麟角。當影片中的父母發現每所貴族學校為了防止「馬太效應」都會有25%的學位留給貧困孩子時,他們不惜住進貧民窟裝窮。最後以作假、欺騙的手段使女兒順利進入這所最好的私立小學,但同時也剝奪了真正貧窮男孩的入學資格。
  • 自學,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疫情期間,孩子在家學習網課。時間一長,他忽然開始說起了一個詞語「無聊」,這個現象讓我思考,讓他做什麼他才不無聊呢?後來他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小視頻,教畫狗的。我這樣寫不是要強調我比別人強,我只是從孩子的收穫來看問題,我在乎的是孩子的觀察能力。一個能夠觀察細節的人,我認為是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人」,因為他能見人所未見,察人所未察。第二,訓練了他的分解能力。一幅畫要想畫成功,其實需要分解成若干個步驟。如果有老師教,高明的老師當然會給孩子們分解,但是這個思路是屬於老師的,不是屬於孩子的。
  • 贏在起跑線上,日本人都是怎麼做的?
    最近,有一則關於「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討論爆紅,不少媽媽們甚至從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胎前教育」,生怕自己的孩子還沒有出生,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縱觀鄰國,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日本人都是怎麼做的呢?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原來這是個偽命題?
    有的父母讓孩子在入學前就上各種早教班、課外班,要做到語數外樣樣精通,琴棋書畫樣樣不落,感覺讓自己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就是人生的贏家。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長跑的馬拉松「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的認知有個致命錯誤,
  • 論教育——我們要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現在的幼兒教育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家長們從小要求自家的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皆全。能拿高分,能書善畫。每個周末逼得孩子們奔波於各個培訓班,生怕落了一點點功課。每個家庭卯足全力,都要贏在起跑線上。你家孩子英語詞彙量3000個,那我家的孩子英語詞彙量就要5000個。
  •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父親每年暑假都會帶上孩子外出。他們先是在一所名校旁邊租一個小房子,然後呆上一周,這期間就是逛逛校園,去自習室坐一坐,聽一聽公開課;然後再在一所三流學校旁邊租一個小房子,再呆上一周,重複相同的事情。初中三年,每年如此。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居然走出了一個被清華大學錄取的高考狀元。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這些改變歷史的科學家,如果以學校成績來看,他們都是家長眼中不會讀書的人,我們都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