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淮安市眼科醫院接診了這樣一名孩子。孩子僅僅一歲,近視已經達到了一百度。剛開始,工作人員都以為是遺傳爸爸媽媽的基因導致的,因為在工作中他們也見過很多孩子天生就有一些近視。但是,當醫生詢問了孩子的爸爸媽媽之後,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這孩子的爸爸媽媽表示,因為在網上看到了一些文章,講的是孩子怎樣才能贏在起跑線,還推薦了一些早教的方法。爸爸媽媽就開始上心了,決定一定也要給孩子早早開始教育。因此,孩子的爸爸媽媽就經常讓孩子看一些視頻,經常接觸電子產品。有的時候,為了給孩子看五顏六色的顏色,媽媽甚至讓孩子一整天都要盯著電腦,認為這樣才可以促進孩子的感官發育。
其實,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每個爸爸媽媽都耳熟能詳了。孩子世界的競爭實在是激烈,如果不提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就更不可能在以後讓孩子上名校,到了社會上也不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
但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一定可以贏早終點嗎?
01 盤點那些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家長的「瘋狂」舉動
同事就是一個非常注重「教育」的媽媽。孩子還沒學會走路的時候,同事就給孩子買來了代步車,就天天拉著孩子直立行走。等到孩子長大了一些,同事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孩子天不亮就要出去學習,有的時候晚上八點多才回來。現在孩子準備上小學了,同事就又在假期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培優班,銜接班,孩子壓力巨大。
但是,同事的孩子其實和同齡的孩子相比,並沒有多優秀。之前學習了豎笛,學習舞蹈,但是讓孩子上臺表演的時候孩子總是拒絕。報了各種各樣的培優班,結果孩子學習還是跟不上。補課班的老師也說孩子是不是沒有認真學,和其他孩子相比也是差了一些。
相對之下,另一位同事的孩子就從小沒有各種壓力,他的爸爸媽媽看起來貌似都很佛系。孩子走路慢,那就慢慢來;孩子成績不好,那就每次考試都提高一分,總會趕上的。如今,孩子已經上了重點高中,成績雖說沒有名列前茅,但是班級前幾名還是可以保持住的。
從兩個同事的故事中,我們發現,有時候爸爸媽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惜通過各種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興趣班或者是補課班。除此之外,還有剛才提到的早教。
但是,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越是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但孩子越是沒有辦法贏在起跑線。相比那些童年無憂無慮卻還十分優秀的孩子,這些爸爸媽媽心中難免會有一些失落。那這是為什麼呢?
02 什麼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
其實,我們都把贏在起跑線理解錯了。不少爸爸媽媽就和同事一樣,認為贏在起跑線就是讓孩子學習得更早,比其他人更快地掌握知識。但是,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真正的贏在起跑線,其實就是要抓住孩子關鍵期,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錯過孩子各項能力和品質的最佳發展期。
起跑線一:父母的陪伴
三歲之前,孩子沒有獨立能力,這時候需要更多的依賴爸爸媽媽。此時,父母的陪伴就是孩子的第一條起跑線。那些和父母經常在一起的孩子,他們贏在了起跑線。
研究表明,孩子和照顧者之間進行互動,有利於孩子的大腦的發育。從上個世紀開始,一名教育家就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選取了兩組樣本,一組孩子每天都有父母的陪伴,另一組孩子的家長很忙,沒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經過近三十年的追蹤調查,第一組孩子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都要比另一組的孩子更加優秀。
這個研究也就告訴我們,父母的陪伴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所以,我們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能持有「錢賺夠了再去陪孩子」的想法,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孩子就已經輸了。
起跑線二:愉快的身心和學習的興趣
不少爸爸媽媽都給孩子報補課班,興趣班等等,但是並沒有問過孩子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在興趣班中學習的東西並不是真正感興趣的,同時每天繁重的課程壓得孩子喘不過氣,甚至產生焦慮的心理。
實際上,在如今這個終身學習型社會,我們更加強調的是孩子持續學習的能力。如果爸爸媽媽早早就讓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那麼孩子離開學校的那一刻就是孩子停止學習的那一刻。那麼,孩子未來也就無法適應這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社會。
所以,爸爸媽媽不是不可以給孩子報興趣班,但是一定要把落腳點放在孩子的學習興趣上,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贏在起跑線。
起跑線三:語言
語言作為一種抽象的符號,是我們人類社會所特有的。語言的重要性一是在於人際溝通和交流,二是在於獲取知識和能力。我們生活中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多的是通過書籍,通過聽課,語言都貫穿其中。
著名的教育家達娜教授做過相關的實驗,也就是每天多聽二十個詞彙的孩子,他們的智力、語言溝通能力和數理分析能力都要更強。因此,爸爸媽媽從小就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語言豐富的環境,經常和孩子說話和溝通。這樣,孩子 才能贏在起跑線。
相信爸爸媽媽們已經了解到了真正的起跑線是什麼。那麼,大家對此還有什麼補充的地方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