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首屆張家玉杯萬江原創文學大賽啟動儀式在東莞萬江圖書館舉行,大賽將以文學形式反映萬江的歷史變遷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散布在萬江的66座祠堂,將成為廣東作家們的書寫素材。
據了解,東莞萬江張家玉與南海陳子壯順德陳邦彥舊稱「廣東三忠」。張家玉又是明季東莞五忠之一。是值得再書寫的東莞先賢。為了更進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讓後世知道萬江張家玉的故事,特舉辦首屆張家玉杯萬江原創文學大獎賽。
無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賽龍舟,還是歷時27年才建造成功的金鰲塔,亦或是散布在萬江的66座祠堂,還有下壩古村落,谷湧滘聯花海的幸福村居,新村的腐竹等等,所有與萬江有關的文學作品不論體裁不論題材都屬於徵稿之列。
當天的啟動儀式後,還舉辦了新書《城市視角下的鄉村記憶》分享交流會。該書是萬江文化服務中心歷時一年組織人員走進萬江轄區的66座祠堂進行深入調查後用散文的方式表達對這些古典建築的思考和發現。全書有23篇文章。每篇都配有精美的圖片。文字和圖片相得益彰。這本書填補了萬江對歷史文化的挖掘的空白。也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用文字來保存鄉村的記憶的最有效途徑。
廣東省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詹谷豐在分享會上說,所有的祠堂,都是姓氏的一張面孔。東莞祠堂眾多,證明了東莞姓氏的紛繁複雜。2400多平方公裡的東莞大地上,共有一百多個姓氏和五百多個自然村落,村落裡的祠堂,用磚瓦木料和先祖牌位及族譜,記錄了一個姓氏遷徙和生存繁衍的歷史。萬江的眾多祠堂,是東莞祠堂群落的一個縮影。每一幢祠堂,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異性的採風者,常常被時光隔在堅硬的磚瓦之外。
「中堂鎮潢湧黎氏大宗祠,以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見長,而虎門鎮的禮屏公祠,則以故事的複雜曲折領銜。萬江街道通過採風創作的《城市視角下的鄉村記憶》一書,集中展示了萬江祠堂群的歷史沿革和建築風貌,是一種歷史記憶和精神懷舊。」詹谷豐說道。
中國作協會員,中山市作協副主席譚功才則以《祠堂文化散文書寫的現實意義》為演講主題,稱一座祠堂積澱下來的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淵源。從祠堂入手,從一個家族入手,實際折射出來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剪影。「在散文書寫裡,我們可以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通過對祠堂文化的散文書寫,可以將我們自身嵌入歷史之中,通過祠堂,來對歷史追尋、追問、體驗、理解等,找到一條進入歷史內部的通道。」
譚功才還表示,當下社會物慾橫流,一些人的價值觀嚴重扭曲,消費主義泛濫,通過對祠堂文化的散文書寫,積極引導全社會,重拾精神信仰,在與先賢哲人不斷的對話中,滌蕩和清洗蒙上汙垢的靈魂。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張恩傑編輯/賀夢禹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