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在耒陽市慈暉學校初中部教語文。我發現改版後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四課,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有一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教材、教參上都是這樣翻譯的:「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順風行船,船帆高高懸掛。」
「兩岸與江水齊平」,用靜止的兩岸來參照漲漲落落的潮水,這顯然是不對的,是明顯的邏輯錯誤。
我個人覺得應該把江水與兩岸對調。岸是靜止的,江水漲漲落落,是動的,所以應該是「江水與岸齊平,而不是岸與江水齊平」。
按理說,教材必定是經過許多學者專家層層嚴格把關的,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錯誤,全國那麼多語文老師,就沒人發現嗎?
是不是這錯誤不太明顯,不容易被人發現;亦或說這根本不算錯誤,語文老師們過來看看,咱們研討一下。
語文啊!學無止境。
作者簡介:
謝自成,網名:西門望雪,男,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生於湖南耒陽。耒陽市網絡作家協會理事。自幼愛好文學,熱衷於寫作,作品散見於耒陽本土和全國各網絡媒體。輾轉於湘粵兩地多年,現定居於耒城。早些年紅塵迷惘,現今躬耕於三尺講臺,讀書寫字,淡泊明志,歲月靜好。
父親沒有平反之前在老家做農民,農閒時節他去鄰村的流塘灣後山裡制瓦。母親派四姐給他送飯。送飯要經過一片墳山,四姐害怕,叫上了我和弟弟,還有堂妹一起陪她送飯。
我們把飯送到了父親制瓦的廠棚,父親並不急於吃飯,他仍然不緊不慢地忙他的工作。泥土經過細細地篩選,挑出草根、小石子等雜物,牽了牛一遍一遍踩勻。搬上檯面還要用手揉面一樣和勻,再套上模具,用鐵弓一刮,泥胚就成了,然後陰乾裝窯燒制。制瓦是一件需要極高技術的活兒,許多工序,稍有不慎,都很難有成品。
父親告訴我,一塊泥土要製成瓦是不容易的。可是,我那時候聽不懂父親的話。我只知道那些泥巴在父親的擺弄下最後都會變成瓦。許多年後我才明白,總有一些泥土是成不了瓦的。
父親後來平反了,他進城工作了。他沒有制瓦了,他忙於他的工作了。他甚至忘了他的生命中有另一批「瓦」需要他來燒制。制瓦的陶土應該沒有問題,並且也已經無可更改。可是,父親恰恰在這個時候忘記了他曾經是一個瓦匠。所以,他沒有燒制出一片值得他驕傲的瓦。
許多年以後,我對弟弟說:「你恨父親嗎?他把本來可以燒製成好瓦的胚子燒成了渣土。」弟弟的表情很複雜,儘管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家公司的高級主管了,但始終還是「深漂」的身份。我就更不用說了,這些年幾乎所有的過往都不堪回首。
玉不琢不成器,瓦也是,人也是。奉勸天下的父母,珍惜你手上的泥胚吧!讓它們都成為精美的成品吧!
來源:我們的大耒陽
- END -
點擊下列關鍵詞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爆料採用即獎10-300元,投稿採用即獎30-300元,爆料、投稿,商務、合作電話:13357248842(微信同號)免責聲明:本平臺按各網站網帖推送的任何圖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責由原發帖人自負!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望告知,聯繫本平臺處理。
右下角點個好看↘小紅帽工資漲5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