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綜述
時間: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在繼續發展)
女權主義批評概念:
女權主義批評是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之一。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歐美,至今仍在繼續發展。它是西方女權主義運動高漲並深入到文化、文學領域的成果,因而有著比較鮮明的政治傾向。它是以婦女為中心的批評,其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等。女權主義批評大體上分為英美派和法國派。此外,黑人和女同性戀的女性批評,也以獨特的內容豐富了女權主義批評。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區別:
「女權主義」是更早期的譯法,針對當時的女權運動,爭取婦女合法的投票、工作、參政權利等。
「女性主義」的提法是在婦女權利運動取得一定效果後,強調女性自身的價值、身份、地位,強調女性的特質與獨特的體驗。簡言之,「女性主義」較「女權主義」意義更廣,也更為廣泛採用。
女性主義比較著重人格魅力。比如涉及到堅強、勇敢等等美好的品格和追求平等之類的。女權主義比較著重政治方面,比如涉及到獨立,反抗,權力。
女權主義批評誕生背景:婦女解放運動
婦女解放運動:(分為兩次)
西方婦女解放運動第一次浪潮出現在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婦女獲得完全的選舉權為達到高潮標誌。60年代後,出現了第二次浪潮。這次女權運動的大背景是法國和西歐的學生造反運動,以及美國的抗議越戰的和平運動、黑人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和公民權運動。
第一、二次女權主義分別爭取了什麼:
第二次女權運動逐步深入到就業、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領域。並努力上升到對婦女的本質和文化構成討論。第二次女權運動的高漲,直接引發了女權主義文學批評。
(第一次婦女解放運動)
(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
第二部分 先驅理論
思想來源:
一:60年代起西方文學理論、批評發生重大變化和轉折,給女權主義批評提供了理論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啟示。二:女權主義批評繼承了一些重要先驅者的理論創造。二十世紀前半期,英國的弗吉尼婭·沃爾夫和西蒙·德·波娃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弗吉尼婭·沃爾夫
西蒙·德·波娃
著作《第二性》,主要討論婦女的生存狀況,後被奉為「女權主義的寶典」。她們在思想觀念和批評實踐上,都為女權主義批評樹立了榜樣,開闢了方向。這兩人的局限:都沒有把批判男權中心的觸角深入到社會階級鬥爭層面,帶有烏託邦色彩。
第三部分 主要派別與代表人物
※ 女權主義批評流派
一、英美派女權主義批評
代表人物:凱特·米勒特、卡普蘭、莫爾斯、吉爾伯特、格巴和肖瓦爾特等人;凱特·米勒特(第一階段)
著作《性政治》,抨擊「陽物批判」,進而批判男性的父權制社會 。錫德妮·簡尼特·卡普蘭(第二階段)
發表《現代英國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把現代主義和女權主義運動聯繫思考,提高了女性文學的地位,為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艾倫·莫爾斯(第二階段)
出版《文學婦女》。突破新批評文本的形式主義框架。缺點是不夠系統,但作為率先尋找、探討女性寫作傳統的開拓性著作,對後起女權主義的文學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格巴:
1979年《閣樓上的瘋女人——女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像》伊萊恩·肖瓦爾特(第二到第三階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1977年出版《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性小說家》。被稱為女權主義「劃時代的著作」。該書把女性文學傳統看成一種「文學的亞文化群」。英美派女權主義批評小結:
目前,英美女權主義批評仍在跨學科的女性文化研究層面上繼續發展。總體來看,雖然英美派女權主義批評代表人物的見解有種種變化,但有一點是一以貫之的,即努力發掘、尋找女性文學自己的傳統,給予重新評價,以建立獨立的女性文學史;同時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間存在著的親密聯繫,鼓勵當代婦女加強聯繫和團結,掙脫父權中心文化的壓抑。※法國派女權主義批評:
朱莉亞·克莉絲蒂娃:
作為女權主義者,克莉絲蒂娃首先著重分析語言上、文化上婦女被壓抑、被排斥的地位。埃萊娜·西蘇:
西蘇提出了以實現「雙性同體」為目標的女性寫作理論。露絲·伊瑞格瑞
法國派女權主義批評小結:
伊瑞格瑞的上述主張與西蘇對女性寫作的呼喚,都以「雙性同體』思想為依據來對抗和解構父權制的二元對立;她們也都注意從女性語言話語方式上加以論證,並認為語言不是超驗的物質存在,而是代表著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權力壓迫的場所;但她們共同的弱點是將婦女解放的社會鬥爭問題心理化、生理化、語言化實際上既是對政治實踐的逃避又帶有明顯的空想色彩。這也是整個法國派女權主義批評的弱點所在。※其他女權主義批評:
第四部分 課堂小結
西方女權主義小結:
西方女權主義批評目前還在發展。它伴隨著婦女解放的政治鬥爭而誕生、發展,因此具有強烈的社會政治色彩。相比較而言,英美派較為現實,更多地將女權主義文學批評同提高婦女覺悟的社會實踐行為結合起來;法國派則受後結構主義影響較大,以語言變革為目的,試圖通過對男性話語權力結構的額顛覆來完成女權主義任務。無論英美派或法國派,黑人、女同性戀者,都有各自的局限,最根本的局限是,她們都未把批判男權中心的觸角深入到社會階級鬥爭的層面,而且是消解男權中心的策略大都停留在語言、文化層面,因而帶有相當大的烏託邦色彩,很難與現實的婦女解放鬥爭真正結合在一起。在女權主義文論中,目標是是要讓我們清楚了解女權主義發展脈絡與來源,重點掌握各派別代表人物與代表理論研究。這一部分的學習難點是需要我們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女權主義運動與女權文學,並用發展的觀點持續對這一觀點進行學習研究。為此,結合《香草天空》、《末路狂花》兩部經典影視作品,結合女權主義觀點,做具體學術探討。
指導老師:張增
責任編輯:洪毅 呂程宇 王一帆
最終解釋權歸電影學術造星公司所有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