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裡太乾燥,呼吸道病毒傳得快!世衛組織給健康溼度劃了標準

2020-12-24 澎湃新聞

春季氣溫多變,風多且空氣乾燥,很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除了及時添加衣物、外出戴口罩之外,你還需要關注家裡的相對溼度。

近日一項新研究提出,室內乾燥容易加速呼吸道病毒傳播。

《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解讀室內溼度和呼吸道疾病的關係,並教你一套「乾濕調節法」給身體最舒適的環境。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 姚志剛

室內乾燥,呼吸道病毒傳播快

近期,一項由美國耶魯大學完成並發表於《病毒學年鑑》期刊上的新研究表明,適當保持室內溼潤有助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該研究探討了溼度與新冠病毒傳播的關聯影響。研究顯示,當從寒冷的冬天轉向溫暖的春天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結果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室內和室外的溼度水平。

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家巖崎明子在論文中解釋了寒冷乾燥空氣如何影響新冠病毒的傳播。

首先,當冬季寒冷空氣進入溫暖的室內後,會使室內相對溼度下降約20%,這加快了病毒顆粒的移動速度。

其次,人體呼吸道表面廣泛分布的纖毛(可通過定向擺動,把吸入的灰塵、細菌和病毒顆粒排出)在乾燥條件下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導致人們更易受到感染。

此外,巖崎明子團隊還在實驗中發現,與處於相對溼度50%環境中的小鼠相比,相對溼度10%~20%環境中的小鼠更易患上流感。小鼠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效率降低,肺上皮細胞修復功能受損,身體排毒能力減弱。

巖崎明子表示,空氣溼度過大或通風條件較差也不利於疫情防控。目前來看,將相對溼度控制在40%~60%是最佳選擇。

過幹或過溼,都給健康帶來風險

空氣溼度即空氣乾濕的程度,是以大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之比,用百分數表示。相對溼度為40%~70%時人體感覺最為舒適,也不容易引起疾病。

世衛組織關於健康住宅標準的第六項規定:室內溼度要全年保持在40%

室內溼度過大,人體細胞就會「消極怠工」,造成噁心、便秘、食欲不振、煩躁、疲倦、頭暈等病症。長時間在溼度較大的地方生活,還容易患風溼性關節炎等溼痺症。

而當室內空氣溼度低於40%的時候,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同時容易發生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類疾病。

此外,流感病毒在乾燥的環境中繁殖速度會加快,還會引發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等過敏性疾病。

國家室內環境質檢中心主任宋廣生表示,除了國際上溼度的參考值,我國還有更詳細的溼度標準。

2003年國家發布實施了室內空氣標準:

夏季製冷時,相對溼度以40%~80%為宜;

冬季採暖時,應控制在30%~60%;

老人和小孩適合的室內溼度為45%~50%;

哮喘等呼吸道系統疾病的患者適宜的室內溼度在40%~50%之間。

溼度很難具體感覺出來,建議家裡備上一個溼度計,方便隨時調整房間的溼度。

南北方各有「乾濕調節法」

調節乾濕度不能一概而論,根據南北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給大家總結出以下調節室內乾濕度的經驗。

南方地區,室內過於溼潤

用空調抽溼,現在大部分空調都有此功能。啟動空調的除溼功能,可有效解決陰雨時段房間潮溼的問題,對電視機、電腦等「怕潮」家電也能形成全方位保護。

如果是外界空氣溼度太高,切記要關門閉窗;如果是屋內過於潮溼,要保證房間通風。

如果牆壁上都是「汗水」,建議購買除溼器除溼。如吸溼盒,是衣櫃除溼必備。

長期潮溼的地區,可以採用房內放置炭或者室內地板下鋪竹炭的方法,對於房間溼度的平衡、防治塵蹣和淨化空氣都有很好的效果。

不要在室內養任何東西,尤其是魚和各種植物。在比較潮溼的死角放一些生石灰。

北方地區,室內過於乾燥

使用加溼器,增加室內溼度。

養些綠植,植物多的地方水分較多,具體可以種植喜水性植物,例如紅掌、綠蘿、鐵樹等,最好室內各個角落都放置一些,使室內的溼度

相對平均。

地面灑水,每天可灑水三到五次,可以用溼拖把拖地,也可用噴壺灑在地面。如果家裡是木地板,最好不要灑水,會弄壞地板。

在室內各個角落放置一些盛水的水盆,使其形成一種人工的水源。

在屋內懸掛溼毛巾、溼衣服,把它們掛在房間的四周,最好睡覺前在床頭也掛一條溼毛巾,增加空氣溼度。

經常開窗通風換氣,總的來說,室外的空氣溼度相對要大於室內,可在早晚開窗換氣,改變室內空氣流動。

使用加溼器要謹記6點

加溼器雖然可以增加室內溼度,但因為一些人的不當操作,反而使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因此,使用加溼器時要注意以下6點。

1.用水首選純淨水或蒸餾水

很多人覺得選取純淨水有點浪費,但如果加溼器使用自來水,裡面的鈣鎂離子在加溼器內沉積的白色粉末會堵塞噴射微孔,降低效率。

更嚴重的是,自來水中的氯金屬離子等微粒會隨著水霧揮發到空氣中,吸入人體內產生危害。因此,建議使用純淨水或蒸餾水,經過濾器流出的自來水也可用於加溼器。

2.不要整夜甚至整天開

加溼器不要一直開著,建議搭配溼度計使用。如果過溼,反而對呼吸道黏膜產生一些危害,甚至引發肺炎。

當室內溼度超過50%,就要及時關掉加溼器。有時候室內會出現「霧蒙蒙」一片,實際上只是屋裡溫度低,造成水蒸氣液化,此時開窗通風,把這些「霧」散出去即可。

3.儘量不加醋,香薰精油因人而異

一些老年人認為醋可以殺菌、預防感冒,就把醋加入加溼器,結果導致肺炎。這是因為霧化後的醋進入呼吸道,會造成刺激和損害,誘發疾病。

此外,香薰精油只能改變空氣味道,並不能改善空氣品質,且鼻炎或者過敏人群應慎用。

4.定期清潔加溼器

及時清潔加溼器和更換裡面的水能夠減少細菌滋生。

純淨型加溼器需定期更換過濾網和蒸發器;超聲波加溼器要注意水箱的清潔,至少一星期清洗一次,否則水垢會堵塞加溼器,還會使加溼器中的黴菌等微生物隨氣霧進入空氣。

5.切忌使用加溼器殺菌劑

2011年,韓國曾發生多人罹患不明肺病事件,致200餘人死亡。後經調查,保健部門發現加溼器殺菌劑正是「罪魁禍首」。因此,殺菌劑還是不用為好。

6.加溼器離人至少2米遠

尤其不能對著臉部吹,至少要離2米左右,否則細小顆粒物就會穿過人體呼吸系統的層層屏障,直達肺泡內部,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老人、兒童及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控制溼度,否則容易誘發或加重支氣管炎等。▲

本期編輯:張宇

相關焦點

  • 世衛組織如是說
    世衛組織如是說  國際合作戰「疫」行動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如何更好地保護醫護人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世衛組織媒體中心日前發布醫護人員防控COVID-19專題問答,現整理部分內容如下:  醫護人員在治療和護理COVID-19疑似或確診患者時,如何配備防護裝備?
  • 世衛組織:1月22日將召集緊急會議,評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處今天通過社交媒體表示,「在過去幾天,中國報告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新病例。衛生部門在呼吸道疾病患者中加大了針對2019-nCoV的搜索和檢測,因此出現新確診的病例並不意外。根據人員流動特徵,可能會有更多病例確診。」
  •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變異速度比流感病毒慢得多
    當地時間12月21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比流感病毒慢得多。即使目前已出現許多變異,沒有一種對治療藥物或正在研發的疫苗產生重大影響,希望情況會繼續如此,但必須不斷監測新冠病毒。
  • 世衛組織:禽流感病毒生命力頑強 潛伏期較長
    鳥類排洩物傳播   在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上,更新後的報告說,鳥類排洩物是禽流感病毒在禽類之間和禽類與人類之間的主要傳播途徑。   世衛組織說,禽流感病毒生命力頑強。網站舉例說:「在低溫條件(4攝氏度)下,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能在鳥類糞便中存活至少35天。在37攝氏度高溫下,H5N1型病毒也能在鳥糞中存活6天。」
  •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非人為操縱或實驗室合成
    (原標題:世衛組織最新報告:目前所有已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非人為操縱或由實驗室合成)
  • 世衛組織將更新口罩使用指南,防住新冠病毒不能僅靠口罩
    當地時間6月3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完全支持各國在特定環境下,更廣泛地使用口罩,作為全面應對策略的一部分。但擔心把口罩作為所有其他措施的替代,口罩應加入風險管理過程中,而不是去代替公共衛生幹預、保持身體距離、以及監測和封鎖等措施,世衛組織將更新有關口罩使用的指南。
  • 新冠病毒出現變異,世衛組織給出回復
    導讀:英國新冠病毒變異讓全世界都處於驚慌之中,在英國首相詹森宣布對倫敦實行封城措施之後,大量英國民眾當晚使用各種方式逃離倫敦。多個國家隨即切斷所有英國航班,不允許英國民眾入境。世衛組織給出回復據新華社報導,世衛組織專家表示,新冠肺炎自從爆發之後病毒就已經進行了無數次變異。從目前來看英國這次病毒變異,並沒有對已生產的疫苗造成影響,各國依然可以給民眾接種已經研發出來的疫苗。
  • 世衛組織承認新冠病毒或借空氣傳播:「證據正在浮現
    值得一提,早在今年2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我國就已經開始考慮新冠病毒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可能。在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上,世衛組織此前一直不承認新冠病毒會空氣傳播。世衛組織曾稱,新冠病毒主要是借感染者口鼻噴出的微小飛沫進行傳播,這些飛沫會迅速落至地面。
  • 世衛組織警告酒精不能殺死新冠病毒?酒精擦手液還能用嗎?
    世衛組織警告說酒精無法殺死新冠病毒?有網友向筆者諮詢:有文章說,「世衛組織警告酒精無法殺死新冠病毒,這是真的嗎?我囤下好幾瓶酒精擦手液還能用嗎?」現在,世衛組織會突然「出爾反爾」,宣稱酒精不能殺滅新冠病毒?怎麼可能!
  • ...或中國來的包裹會感染新冠病毒嗎?世衛組織(WHO)專家回答相關提問
    專家:由於這是新病毒,還沒有具體治療此類病毒的方法。但這種新型病毒會引起呼吸道疾病,所以現在治療的僅僅是這些(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有很多抗生素可以治病,但對這一新型病毒無效。但是,專家們一直在不斷研發治療方法,在過去十多年,這些治療方法被用於治療其他冠狀病毒,比如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希望這些療法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效。
  • 世衛組織掌門人陳馮富珍將卸任:十年間果斷應對三場全球疫情
    坦率、果斷的「女強人」風格貫穿了陳馮富珍作為世衛組織掌舵人的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這與她具有親和力的外形、氣質頗有反差。平日裡,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處的工作人員都稱呼她「陳太」。在任期間,陳馮富珍先後面對了H1N1流感,伊波拉病毒、巴西寨卡病毒的爆發,並領導世衛組織在各國衛生能力建設、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衛生系統建設方面作出貢獻。
  • 世衛組織將命名新冠病毒COVID-19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宣布,將新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央視新聞消息,此英文縮寫象徵著這是在2019年發現的冠狀病毒疾病。譚德塞表示,選擇這一名稱,是為了避免將此病毒與地域、動物或個人所關聯,消除歧視。
  • 什麼樣的老人算是健康的?世衛組織給出了標準,對照測試一下
    為了減少這樣的狀況,大家就應該事先了解一些暗示身體健康的標準,判斷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後的體檢過程中,就會少花點冤枉錢了,而且也相當於事先做了一個簡單的體檢。人到老年,有哪些能夠反應健康狀況的標準呢?排第一位的就是,自己的體重。
  • 傳播速度非常快!南非出現新冠病毒變異,世衛組織:正在研究
    12月8日,據當地媒體報導,南非衛生部長穆凱茲宣布,誇祖魯-納塔爾研究創新和測序平臺在對數百個病毒樣本進行測序後發現了新冠病毒變種。穆凱茲表示,目前有證據表明,是該變種驅動了南非的第二波疫情。南非著名流行病和傳染病學專家卡裡姆表示,新冠病毒變種是在幾周前出現的,並且該變種在南非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和已在英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被發現的變種一樣。卡裡姆強調,現在判斷該變種是否比第一波病毒更嚴重以及是否正在重新感染第一波感染者還為時過早,而當前的疫苗是否可以對抗新的變種也需要時間來驗證。但保持社交距離、堅持佩戴口罩和手部消毒仍是防疫的基本措施。
  • 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看看世衛組織實際是怎麼說的
    自從新冠病毒病(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就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氣溶膠中可以存活長達3個小時,引發了人們對新冠病毒能否通過空氣傳播的憂慮。而網上關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因此「修改個人防護規則」的說法,也引來了很多恐慌和擔憂。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世衛組織確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新華社日內瓦5月1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1日表示,確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瑞安當天在記者會上說,該組織多次聽取數位仔細研究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病毒本身的專家的意見,確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 新冠病毒被命名為COVID-19 世衛組織給出了解釋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新冠病毒被命名為COVID-19,世衛組織給出了解釋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當地時間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發布會,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COVID-19」,
  • 世衛組織闢謠
    世衛組織已了解到感染者有在出現症狀之前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性。根據對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的觀察,其他冠狀病毒通過無症狀患者傳播的情況非常罕見。因此,無症狀患者可能不是病毒主要的傳播者。問:收到來自武漢的信件或包裹安全嗎?答:收到來自武漢包裹的人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根據先前的分析,冠狀病毒在包裹或信件等物體上不能存活很久。
  • 世衛組織報告稱新冠病毒有三種傳播途徑
    當地時間4月2日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報告(第73期)稱,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各方對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了解仍在繼續並不斷改善。報告簡要概述了世衛組織關於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最新證據分析,包括有症狀、症狀前和無症狀三種傳播途徑。
  • 「任何人都會後悔把病毒同種族聯繫在一起」世衛組織為何要這樣...
    所以當遇到其他病毒時,我們採用同樣的(命名)方式,避免同地域聯繫。」當地時間3月18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日內瓦針對美國總統川普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如是回應。針對無視基本常識,公然使用「中國病毒」一詞來「汙名化」中國的讕言,連日來,媒體和專家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