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可以說是世界公認的科學教育強國,因為美國是非常重視孩子在科學知識、探索研究問題方面的早期教育,他們總是會將培養高科技人才看作是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競爭的重要條件。
而早在1996年的時候,美國就已經頒布了《國際科學教育標準》,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變化創新,美國在2013年的時候,又發布了《下一代科學標準》,顧名思義,其實就是美國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科學教育了,尤其是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的科學教育。
在美國的幼兒園,其中包括了生物科學、生理知識、物理和環境科學等與科學有關的學習,等到了4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接觸太空、行星之類的知識了。
美國人有多重視幼兒的科學教育?
其實美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問卷:如果要寫給學生一封信,你想告訴他們什麼事情?
而這項問捲髮給了很多著名的教師進行了徵集並給出了答案,結果很多的教師都談到了「科學思維」,其中一位名叫plsa的老師,她認為現在的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有像科學家一樣的思維和思考能力,所以她提倡孩子從小就要接觸科學,從而養成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其實就是科學課程中的一種思維方式,主要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其中包括了比較分類、分析、歸納、概括等多個形成的概念,其實簡單點來說,科學思維的本質就是認識事物之間的關係,從而明白其中的原理、規律和概念等問題,這對孩子來說也非常重要。
所以美國的孩子在上幼兒園開始,學校就非常關注對孩子科學思維的培養,就像哈佛大學的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說的一樣:「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美國人是如何培養孩子科學思維的?
繪製地圖之前我的小姨一直是生活在美國的,她有一次接孩子從幼兒園放學,發現孩子們圍在了一起,不知道在幹什麼,後來小姨問了她們班級的老師。
老師說:孩子們是在做地圖呢!這是一幅他們每天上課教室的地圖,我們仔細看就會發現,那兩個圓形和四周的長方形是孩子上課用的桌子和椅子,角落裡面還有書架、電視、玩具等等。
在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當中,他們會把這種「地圖技能」作為孩子專門的課程內容,從而傳授給孩子,這時候老師也會通過各種聯繫,在這些時間裡不斷地鞏固孩子對這項技能的掌握。
小姨很奇怪,難道反反覆覆地教孩子繪製地圖有什麼好處嗎?
於是小姨就和老師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教孩子們繪製地圖並不是為了知識讓孩子認識地圖、出門認路那麼簡單,而是繪製地圖就是科學學科中的一部分,是屬於「地球科學」中的。
其實美國的教育體系是特別重視科學學習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科學原理和實驗,而其中地球科學便包含了很多的基礎並貫穿了各個學科當中,其中包括物理、地理、地質、數學、化學、氣象、生物等角度來研究地球。
而這種地球科學就是專門為低齡孩子而設計的啟蒙方法,小姨還說:地球科學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空間思維,其中是認知物體形狀、大小、方向等認識過程和現象。
空間思維還可以讓孩子主動理解和分析,從而與周圍的環境和空間有相關的原理,也是未來孩子在學習地理、環境和地球科學時需要的技能之一。
它還能夠幫助孩子深化並全面地了解歷史,從而促進數學和其他科學的學習,而這種強大的空間思維能力,會讓孩子在日益全球化和技術化的社會中佔據優勢。
從小就看專門的科學書籍其實在中國的幼兒園,孩子們是很少會接觸到科學教育的,而對於大多數的父母來說,他們在為孩子們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時,往往會忽略掉科學這一領域。
但對於擁有「諾貝爾獎」眾多的國家來說,孩子從小就在幼兒園接觸了大量的科學知識,而他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時候,主要是通過一些科普類的書籍,從而讓孩子學會其中的科學內容。
我曾經看過一個課程,其中就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然後讓孩子動腦思考,並用畫筆畫出這個問題的思考,這樣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和想像能力。
我也很注重樂樂的科學素養,於是我便找各種科普類的書籍,這套由「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社和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一起打造的兒童科普書籍《第一次遇見科學》。
這套書的每一張圖片都非常清晰,樂樂每次在看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小細節,在看圖學知識的過程中,每一冊的後面針對主題都有一個詳細的解讀,每次在和樂樂閱讀完內容後,我們都會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探究方式,最後再進行一個評估表,和孩子一起評估一下學習的效果。
另外《第一次遇見科學》還準備了線下活動,在這場活動中,不僅讓孩子對科學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就連父母們也對這套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我在和樂樂看這套書的時候,明顯地感覺到裡面雖然有很多我也不懂的知識,但我在和樂樂一起看的同時也能夠學會很多的知識,了解到這個大自然。
這套書涵蓋了4大科學領域,分別為生命、社會、地球和物質,還含有了96個科學主題,每個範圍都有涉及到,在樂樂每次問為什麼的時候,她都會先拿出《第一次遇見科學》翻一翻再問我,這套書雖然有一些小貴,但這套一共12冊,一本算下來還不到30塊錢,真的是「物有所值」的!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了,這套書就一已經不適合孩子也閱讀了。所以我精挑細選了一套適合6-12歲孩子閱讀的科學書,也是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腦力修煉手冊》同樣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出品的,不是科普知識,而是對思維鍛鍊更有效果的腦力謎題。
這本書由史蒂芬妮·華倫·德利馬和詹妮弗·斯萬森一起打造的。
史蒂芬妮·華倫·德利馬畢業於紐約大學,專修科學、健康和環境報告專業。她的作品多次出現在《大眾科學》《大眾機械學》《美國兒童版國家地理》和《超科學》等雜誌上。
詹妮弗·斯萬森的「萬物工作原理」(How Things Work)系列則入選2012年Booklist網站青少年非虛構類圖書前十名,因為的文字一直都是深入淺出、幽默風趣,所以贏得了眾多兒童讀者的喜愛。
在《腦力修煉手冊》中,作者依舊延續了她一貫的幽默風趣的豐富,內容非常生動有趣,互動性很強。
在這套書中的題目類型非常多樣而且很新穎,例如代碼解讀、迷宮、錯覺遊戲、填字遊戲、圖案、腦筋急轉彎、找不同等等。
除此之外,《腦力修煉手冊》也會有一些更深奧的科學知識,讓孩子通過這套書可以了解大腦的構造和工作機制,聽神經系統學家介紹*科學進展,甚至還有一些實驗和小技巧,來向孩子展現大腦如何創造現實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