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盧成漢 通訊員李軍 趙志宏 宋宏雷 殷莉紅
去年4月,武漢出臺環境衛生、北街小巷、主次幹道等環境綜合整治為內容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提升城市環境與形象,助力建設現代化、國家化、生態化大武漢建設。
一年多以來,與市民息息相關的馬路清掃、垃圾收運、綠化亮化,公共廁所等按照這一標準,正全力推進中。
灑水車避免濺汙行人
將馬路清掃乾淨,其實並不容易,精細化管理標準。
昨日,記者在武昌友誼大道鐵機會公交站候車,道路中央車道,乾淨整潔,但公交道上,還積有汙水。公交車一來,乘客踩著汙水上車。公交車啟動後,汙水濺到車身,影響市容。
武漢城管有關負責人點評說,這是機掃作業中,缺少吸汙車「收邊」一環所致,「新的標準出臺後,這種情況就是不達標。」
記者發現,每天晚上9點左右,就有灑水車上路清洗馬路了,經過的車輛,車身、擋風玻璃濺有泥水,以致私家車主叫苦不迭,「剛洗的車,算是白洗了。」
而新標準要求晚上11點至凌晨6點洗馬路,這個時間段,是車輛相對較少的時候,所以受影響的面相對少多了。
灑水車衝洗馬路,行人紛紛躲避的現象,今後也將會少見。標準規定,遇到行人或路邊停放車輛,灑水車須提前減小水壓水量,避免濺汙,全天不得因清洗作業而堵塞交通。
垃圾桶自身不 「垃圾」
街頭與小巷邊的垃圾桶、果皮箱,自身要乾淨整潔,這是標準中的新規定。
昨日,在漢口中山大道和解放公園路,記者看到,環衛工用抹布清潔果皮箱外殼。但在一些背街小巷,垃圾箱存在滿溢、垃圾桶外殼有汙漬的現象。
如何確保垃圾桶自身不「垃圾」?記者在武昌城管積玉橋環衛清洗中心看到,15名環衛工,除了將垃圾桶裡裡外外清洗外,還一一清毒,然後更換到街頭的垃圾桶。
而本月初,江岸城管採購回幾輛清洗垃圾桶的專用車輛,3分鐘,可以清洗兩個垃圾桶。
「無味」公廁功能多
武漢街頭的公廁,市民聞不到臭味,曾是遙不可及的事。如今這正變成「標準」。
在範湖地鐵站附近,這座武漢市最智能的公廁,配備了除臭機、新風換氣系統、空調等設施,不僅讓您如廁時聞不到臭味,還能聞到草本的自然香味。
不僅如此,江漢城管還添置了掃臉取廁紙、溫水洗手、烘手機等設施,提升了服務功能。
在江城,越來越多的公廁,正朝著這一標準而建。
為方便市民找到公廁,武漢建立全市公廁電子地圖,並納入公廁所智慧管理平臺,市民打開APP,就可精確找到就近的公廁。
垃圾分類今年全覆蓋
在江城,垃圾分類漸成居民生活新時尚。
市民將廚餘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桶中,將紙盒、礦泉水瓶、玻璃等可回收物放置自動稱重箱內,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用這些積分,可以兌換米、油或生活日品。
一些喜歡動手的居民,用廢棄的彈簧、舊掛曆等,製成造型別致而又實用的工藝品。
這種調動居民積極性的垃圾分類在越來越多的居民小區推廣,漸成居民生活新時尚。
餐館酒店的泔水,由專用車輛運到該市5個專業處理廠進行處理,產生的沼氣可用於發電,沼渣可製成有機肥料,油脂變成生物柴油。
一向被用來餵豬的泔水因此變廢為寶。
垃圾不再是垃圾,從市民家庭到機關和企業,江城今年將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人行道天天衝洗露出步磚本色
居家過日子,也不會天天拖地板。但在江漢區沿江大道、中山路、解放大道、發展大道、建設大道等路段的人行道,江漢城管環衛工人,卻天天衝洗。
昨日,在沿江大道與民生路口交會處的人行道上,水車司機範良進用高壓水槍衝洗路面,水槍像一把掃帚,可以將路上的灰塵衝到人字溝,然後推進下水道。
在解放大道天安假日酒店門前人行道上,幾名環衛工人正在向步磚上噴去汙劑,然後用刷子刷,最後是用小型衝洗車進行衝洗。
「我們是人機結合,進行衝洗。」江漢城管質檢二隊副隊長黃濤告訴記者,遇到油汙,就會這樣操作。
他說,人行道步磚沾上油汙,如果不及時清洗,就會滲進磚裡變色,與其它磚的顏色不協調,影響美觀,現在天天衝洗,就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情。
記者用手在人行道上摸了一把,幾乎沒有灰塵,「可以席地而坐。」
城市家具天天擦洗不見灰
城市家具,像一個城市的臉面,它們的整潔,代表了城市的環境。
街頭座椅、電燈電桿、花壇花盆、城市雕塑、果皮箱等城市家具,容易沾灰和遭汙染,這就需要清洗保潔。
記者在漢口西北湖人行道上用手摸果皮箱等城市家具,幾乎沒有灰塵與汙漬。在中山大道水塔段,記者隨意在街頭座椅上坐下,褲子上沒沾一絲灰。
江漢城管質檢三隊建設大道環衛班長張俊告訴記者,在西北湖,絕對不會看到,市民與遊客掏抹布或紙巾擦座椅的現象。
江漢城管對於這些城市家具,要求每天不少於2次清抹清洗,果皮箱不少於3次,環衛容器消毒不少於1次。
「這種要求,正在江漢5個環衛作業隊開始落實,而不是提提要求,做做樣子,真正讓精緻江漢變成現實。」江漢區城管執法局局長熊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