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武漢市城市管理精細管理、精緻環衛帶來的變化,讓在漢口沿江大道經營小店的謝女士「看得見,摸得著,感受深」。她的副食店緊挨著一家網紅龍蝦館。以前,她總要為店門口「永遠洗不乾淨」的油汙發愁;現在,她用「一塵不染」來形容這條路。江岸區城管委清掃一公司在轄區內實行全時段保潔,除了新能源車機械精掃,環衛工人隨身攜帶「保潔」7件套,像做自家衛生一樣,將城市家具、道路死角擦洗得乾乾淨淨。
到菱角湖公園慢跑是家住馬場角的老李的每日「必修課」,菱角湖公園公廁重新改造後,他更是早晚都要到公園鍛鍊一次。「以前跑得黑汗水流,總怕感冒了。現在公廁裡就有更衣室。這個公廁真是沒話說,中央空調、新風除臭、感應洗手液……我家裡的條件都沒這麼好。」廁所革命以來,江漢區新、改建近60座「智慧公廁」,解決市民「如廁難」問題,為公共服務樹立高品質標杆。
駕車族胡先生發現,自己的洗車周期從以往的一周變成了半個月,「不洗也挺乾淨的,沒什麼灰。」他所不知道的是,武昌區城管委大橋清潔隊每晚11時至次日凌晨6時,都會對3.5公裡的武珞路來回大洗。一臺水車衝洗路面,一臺小型電動清洗車衝洗人行道垃圾和灰帶,一臺吸掃車循環作業將人行道、機動車道的垃圾都吸到「肚子」裡,早班工人4時到崗,再掃一輪。每天的早高峰,路面乾淨如洗。
對每一條大道、每一個角落,都精雕細琢、仔細打磨。「繡花」般的精細環衛,讓市民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今年以來,城市管理者在規範佔道經營、市政設施提升、窗口地帶交通秩序整治、治理交通擁堵等方面,盡銳出戰,全力攻堅。城管隊員胡毅峰說,武漢已變得更乾淨、整潔、有序、文明,「現在,很多人的城市夢想觸手可及」。(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金輝)
被物業棄管10年後華麗轉身
老舊小區變身「花園洋房」
「我在這裡住了20多年,一步步看著小區環境發生變化,原來髒亂差,現在像花園。」9月7日,武昌鴻華花園小區居民戴發金樂呵呵地在小區轉悠。鴻華花園小區位於武昌戈甲營社區,這個1995年建成的小區共有7棟樓、266戶居民。
走進小區,綠植茂密,花香濃鬱,道路整潔。「小區原來的面貌可不是這樣。」業委會主任石巖介紹,2011年物業公司棄管後,路邊雜草叢生,路面破損嚴重,因無人管理,隨處可見垃圾,偷盜現象時有發生。
鴻華花園內景。 記者冷靖華 攝
居民劉先生對小區的變化也感觸頗深,「以前一到晚上,伸手不見五指,現在新裝了樓道燈和路燈,晚上不少住戶吃了飯就在樓下散步,特別舒服。」劉先生說,早些年,因為附近花園山發生山體滑坡,壓垮了一處院牆,現在院牆全部翻新重建,還裝上了防盜監控和防攀爬網。這兩年,小區通了天然氣,還解決了二次供水問題。
戈甲營社區書記王丹介紹,2011年物業小區棄管後,鴻華花園小區成立業主自治委員會,先後聯繫園林、城管部門進入小區考察環境改造,於是小區內的花壇種上了樹木和花草,水電管網進行了改造,破損的水泥路面進行了刷黑。業委會主要成員又自己跑了幾年的天然氣公司,申報安裝天然氣,終於成功安裝。小區車位是將綠化、居民休閒以外的空間進行改造合理劃定了停車位;小區的樓道燈是社區用惠民資金進行安裝,小區路燈是路燈公司進入小區安裝的。
王丹說,現在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已達到99%,而最初只有一半的居民願意繳費。(記者冷靖華 通訊員沈志勇 劉新)
長虹生鮮市場提檔升級
居民買菜也能「聞到」曇華林氣息
8日,有著25年歷史的長虹生鮮市場提檔升級改造後正式亮相,市場內乾淨整潔,裝有新風系統,生鮮商品琳琅滿目,服務惠及周邊近5萬居民。 記者高勇 攝
乾淨整潔,有新風系統,而且生鮮價格沒有上漲。9月8日上午10時許,武昌區長虹生鮮市場經營戶羅發俊,稱重賣菜忙個不停。
在提檔升級改造後,長虹生鮮市場於9月6日正式亮相。隸屬曇華林一帶的長虹生鮮市場有著25年歷史,以曇華林仿古風格,在老城區全新亮相,輻射服務周邊近5萬居民。
沿胭脂路往省中醫院方向走,就會看到煥然一新的長虹生鮮市場。入內,地面是仿古風格瓷磚,經營攤位上是仿古防腐木,連市場內的柱子上,也張貼著仿古瓷磚。如果不是一個個經營戶的笑臉,加上各種琳琅滿目的生鮮,你可能會以為這裡就是曇華林網紅打卡地。
48歲的羅發俊是雲夢人,幾乎是從長虹市場(菜場)開市以來就在這裡賣菜。羅發俊說,自己看著這個市場從「娃娃」長成「大人」,「原來的環境,大家可以想像得到,但現在改造後,環境槓槓的」。更讓他高興的是,現在每個攤位內寬敞,經營戶轉得開身,「市場經營方很細心,將原來130個攤位減少至120個攤位,每位經營戶面積增大了!」
在每個經營戶攤位上方,有一個顯示屏,生鮮智慧系統,上面有經營戶的營業執照,還有生鮮價格以及各種生鮮的可追溯系統。長虹生鮮市場管理方副總經理周繼民說,1400平方米的市場煥然一新,周邊居民在乾淨整潔環境裡買菜,還能感受曇華林的氛圍,買菜已經變成了一種享受。
帶著2歲兒子正在這裡買菜的胭脂路小區楊芳女士,花1.5元買了一把苕尖,並稱了4元一斤的雞毛菜。「市場環境改造好了,生鮮的價格並沒有上漲,我們喜歡。」突然,楊芳抱著的兒子指著地面說,「乾淨、乾淨。」(記者胡義華 通訊員郭鵬 齊雪峰)
斑馬線上也實行人車分離
武漢交通設施越來越人性化
8日上午,家住積玉橋的鄧先生騎電動車經過武昌友誼大道民主路口時,發現十字路口的過街斑馬線有了新變化,一條過街斑馬線被分成行人過街通道和電動車過街通道,還有一條專門為老弱病殘及不方便的人士設立的愛心人行橫道。「真是越來越人性化。」
這種人車分離式的斑馬線,最早出現在漢口的百年老街利濟路口,為了規範行人和非機動車過街,礄口區交通大隊對利濟路路口進行了改造升級,人行橫道線色彩斑斕,非機動車的等候區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新劃的人行橫道線顏色為橙色,十分引人注目。 記者楊濤 攝
記者在利濟路路口看到,右轉彎的拐角上,還畫出了鮮紅的「右轉警示區」,不僅美觀,而且對駕駛員和行人、非機動車都兼顧了警示功能。一位過路市民點讚說:「誰在這裡沒有按道通行,就顯得特別突兀,感覺大家都在圍觀你的不文明行為一樣。」
另外,車輛從武勝路方向過來,將要左轉進入利濟北路時,司機們會發現,這裡新規劃出了一股可以雙向交替通行的車道。當左轉信號燈亮起時,這股道由左轉車輛使用;當直行信號燈亮起時,這股道又變成了供對向車輛直行的車道。同一段車道,兩種通行模式,通過電子提示屏和指示牌有序切換,不僅保障了安全,更是充分利用了這條百年老街有限的空間資源,提高了路口的通行能力。
經過礄口交警的觀察測算,經過改造升級後,利濟路口單位時間內車輛通行能力提高約25%,行人、非機動車違法率下降約40%。
8月初起,武漢交警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動,其中針對機動車爭道搶行,不禮讓斑馬線等不文明現象進行重點整治,在整治過程中,交管部門也不斷升級交通組織方案和交通設施,優化主要道路的交通出行環境,推進全社會樹立文明禮讓之風。(記者魏娜)
垃圾隨走隨清,果皮箱擦得發亮
一個看不到垃圾的城市「窗口」
9日16時許,再一次出差來漢的朱先生出站步入武昌火車站西廣場就發現了不一樣,「我三年前來過一次武漢,也在這個火車站,當時可沒有現在這麼幹淨。武漢現在真是不一樣了,我都不好意思亂丟垃圾。」
廣場上乾淨整潔,井然有序,朱先生繞過半個廣場,將手中的礦泉水瓶投進果皮箱。
火車站廣場的果皮箱被擦得發亮。 記者王慧純 攝
此時的廣場上,武昌區城管執法局大橋清潔隊環衛工徐玉英正和同事一起在做消殺工作,噴完了愛心長椅,又噴果皮箱。她介紹,這樣的消殺一天要進行三四次,遍及扶手、站臺、座椅、果皮箱等旅客密集的區域。有環衛工拖著垃圾桶過來,將果皮箱裡的少許菸頭、紙巾、礦泉水瓶全倒入垃圾桶。這麼一點垃圾就要清?站臺班班長李開林看出了記者的疑慮,「大型垃圾桶早就撤出廣場了,果皮箱比較淺,怕堆積,天氣熱垃圾也容易有氣味,我們現在派人員隨走隨清,沿路搜集果皮箱垃圾,看到就清理」。
李開林試著用袖子擦拭箱體向記者展示,「以往大家印象裡火車站就是『髒亂差』,你看我們的果皮箱,一點灰都沒有,保潔員每天擦無數遍。」她介紹,武漢市自去年實施「精緻環衛」提升行動,對武昌火車站的環境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以前環衛工清掃廣場,主要就是掃掃垃圾,現在在垃圾容器、城市家具這些地方,我們都是每天清洗、消毒,做得大家沒話說。」
記者隨轉運垃圾的環衛工走到負一樓,她將垃圾倒入清運車後,又開始下一輪轉運。負一樓等候車次的旅客較多,時不時吃個瓜子零食,保潔員一雙「火眼金睛」,看到垃圾就一步上前清掃乾淨,記者走了幾圈,路面上幾乎看不到垃圾。(長江日報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