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座超大型城市,正在邁向全球卓越城市!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就要適應和服務這個治理目標。精細化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口號上以及精緻的形式主義中。當前根據地上海的特點,尤其需要在人文關懷.審美素養及科技支撐上化精細功夫。
一是切實的人文關懷。城市治理需要提升城市的效率、活力和秩序。但不能只強調秩序.安全而忽視效率和活力。那種不管何時、何地、何人而一刀切的管理思維其實缺乏精細化治理的典型表現。譬如:在地鐵、車站、機場等人流量高密的場所,為了有效減緩擁擠程度,設置一些緩衝的隔離柵欄是有必要的。但是,當人流很少時,或在非尖峰時段,市民在這些場所還是要繞較大圈子排著隊通過這些冰冷的一道道柵欄。如果拎著很重的行李,已經走了很多路比較累的時候,在缺乏無效率的情況下多走這些路心情是絕對差的。還有在一些需要安檢通過的場所,機場和高鐵站如何與地鐵站無縫對接,避免旅客拎著重或大的行李兩次安檢的不方便發生。地鐵出口以及地鐵與地面公交車站的對接和標識等,與上述舉例等,雖然是小事,但如果沒有精細化的設置,都是影響市民出行和生活的情緒,也會助長管理部門的惰政現象發生。每當市民提出意見,現場管理人員都會冷漠地千篇一律回答:你們去找上面反映!
在有著近30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中,尤其是屬於老齡化城市,城市治理的精細化,首先要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法規的時候,要注入強勁的對於多種市民需求和特點的人文關懷。也有必要在城市更新中梳理和糾偏那些不合理不靈活的有礙市民,尤其是老年市民出行和生活的管理舉措和設施。
二是基本的審美素養。當一座城市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水準後,市民的審美需求有強勁的噴發。而一座城市的形象及品格也需要城市審美元素的大幅度提升。年內清明節前出現的常德路統一商鋪招牌輿論就是典型的案例。現在上海要打造世界會客廳,加大上海城市對國際的推廣力度等,也都需要尤其是城市管理部門的基本審美素養的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細化也體現在是否擁有一定的美學標準。只有具備必要的美學要求,城市才會具有魅力。也會加深市民對城市的熱愛。城市治理也會吸引廣大市民踴躍主動參與。如市婦聯和市農委正在倡導和推廣的美麗庭院項目,市商委等部門正在大力發展的夜經濟活動等,無不包含著對市民和管理者審美素養的要求。
這次國慶節期間浦江兩岸的燈光秀就吸引著無數市民前往觀看。浦江遊覽近年內也一舉突破年300萬的遊客人次徘徊,已達到年500萬人次的狀況。如果把南浦大橋到徐浦大橋這段航程放開後,浦江夜遊帶動夜經濟的作用將會更大。中外遊客也將不會僅滿足於沿途江景的觀賞,還會注重遊船這座流動的世界會客廳中的設施風格、服務標準及船上的娛樂或表演等特色內容。許多市民也會在夜經濟中提出對一些博物美術館、休閒體育場所延長至夜間開放的要求。
三是紮實的科技支撐。注意到這次四中全會公報中對社會管理創新中的要求加進了科技支撐四個字。城市治理一旦缺乏科技支撐,就猶如駕車出行沒有導航系統那樣會陷入迷惘和缺乏自信。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的運行管理,如果沒有市民生活、工作和眾多建築設施、交通工具等大數據的分析和跟蹤等,就難以想像會在保障城市運行安全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實現人文關懷和審美素養。外灘的踩踏事故的發生就是一個明顯的佐證。然而紮實的科技支撐需要給市民的生活、生產和生命及城市的生態,提供更為便捷、有效、豐富、共享和開放、安全的城市環境和場景。就要強調城市管理者首先要具備移動網際網路的思維方式。當今高科技的發展尤其需要跨界、穿越和分享的城市治理機制和模式。
我們口頭上常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然而迄今為止,有著比較豐富的社區管理經驗和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的基礎,包括世博會的志願者精神等,上海在城市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常效機制還沒有紮實建立和健全。我們雖然有兩條市民投訴熱線電話等,但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熱心程度、專業的城市治理社會組織、政府部門鼓勵和倡導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相關制度等,還與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相差甚遠。包括上海的公共醫療、教育和養老等方面的科技支撐等,這在強調要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和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高科技的背景下是不難實現的。關鍵是管理部門對城市治理精細化中的科技支撐是否葉公好龍?偏重於對治理部門的方便還是側重於對廣大市民的便捷等重心的把握上。12月在上海即將舉行的滬港科技論壇中也希望有這方面的雙子城交流內容之一。
人文,審美和科技,將有助於城市治理精細化的鼎足而立!也將會促使上海在攜手長三角城市群中率先作出典範!
媒體刊用:
《聯合時報》2019年11月15日地三版摘要刊登
2019年1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