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正在炒她的招牌炒飯
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光顧陳萍的生意
陳萍大賣的炒飯
西南大學南門對面夜市街有個廣東人開的炒飯攤,1988年出生的胖妹陳萍自創了亂七八糟炒飯。
這種炒飯很對學生口味,每天賣300份,比整條街其他炒飯攤加起來都多。這個80後是如何做到的?
這裡排起長隊旁邊生意冷清
昨日下午5時30分,記者在西南大學南門車站旁找到這家炒飯攤。
一條狹窄公路上,陳萍的炒飯攤在第二家,挨著兩家同樣是賣炒粉、炒飯的。
陳萍才擺出來半小時,食客就排起長隊,隊伍延伸到隔壁炒飯攤,這家攤位的女老闆不時吆喝「站過去點」。記者觀察半個多小時,陳萍賣了20多份炒飯,旁邊才賣3份。旁邊攤位只有6張桌子,陳萍的攤位擺了15張桌子。
西南大學音樂專業大二學生戴嬈告訴記者,以前到旁邊兩家去嘗過,沒有陳萍做的味道好,陳萍的炒飯裡各種肉各種菜都可以吃到,經常都是這邊排滿了隊,那邊生意冷清,有時候我們都為那些攤販感到很尷尬。
一天炒300份飯累得雙手抽筋
身穿一件紅色運動衫,胸前掛著白色圍裙,身材有點胖的就是老闆陳萍,今年26歲,學生都喜歡叫她胖姐。在這裡吃飯,會聽到重慶話、普通話,還有潮州話,胖姐的爸爸是廣東人,媽媽是重慶人。
「我從小就比較好吃,就從事了這個行業,做廚師是個體力活,我一天要炒300份。」陳萍說,以前爸爸在廣東做補品生意做虧了,自己14歲就退學,來重慶跟著舅舅學廚師。2002年當學徒一個月才350元,剛學的時候手經常遭刀切。那時候天天哭,現在想想都不知道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後來又到麵館當過師傅,早上還要賣包子,凌晨3時起來發麵,5時開始包包子,白天還要做其他事情,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3年前路過這裡,覺得在這裡做生意不錯,就開了這個攤,每天下午4時30分出來,次日凌晨2時收攤,一天的營業額有2000多元。
旁邊,有一個穿著時尚的小夥子,他叫陳佳,是陳萍的弟弟,負責收錢,以及準備材料。他說,「經常晚上看到姐姐睡覺的時候雙手都在抽筋。」
自創特色炒飯很對學生胃口
記者拿過一份菜單,上面寫著各種炒飯、炒粉價格,其中亂七八糟炒飯8元/份。
陳萍告訴記者,這種亂七八糟炒飯是自創的,以前去廣東玩,發現炒飯裡面有各種菜,回來就研究出這種亂七八糟炒飯,各種肉、菜和作料加起來有十幾種,譬如土豆肉絲炒飯只是裡面的土豆要多些,也有其他各種菜。「後來附近很多鋪子都來學我這個炒飯,但始終做不出我這個味道。」她說。
胖姐生意經品種多分量足價格低
「分量足,價格低,一份炒飯裡面什麼都能吃到,能滿足學生這個消費群體的需求!」陳萍告訴記者,來吃飯的以學生為主。去年,西南大學幾個學生過來拍視頻完成作業,起名叫吃得飽,發到優酷上,生意一下就火爆了。
西南大學農學專業大四男生小陳告訴記者,他從大二就在這裡吃炒飯,學校食堂吃多了有點厭,出來換個口味,自己食量比較大,很多地方炒飯吃不飽,這裡炒飯量很足,而且裡面什麼都有,經濟又實惠,飯上面的小菜也很好吃。
年輕食客有共同語言
西南大學音樂專業大二學生戴嬈告訴記者,在這裡吃了一年,最開始是被胖姐吸引住,胖胖的很可愛,慢慢熟了覺得她為人也很好,每次來她都會說,「嗨,VIP又來了!」
「我們趕時間,她就會直接在鍋裡加一份,不用等很久,而且可以電話預訂。與旁邊做炒飯的中年人相比,胖姐和我們更有共同語言。」戴嬈說。
微博微信與顧客互動
大二運動訓練專業的董婉月告訴記者,她跟胖姐認識兩年了。今年1月董婉月生病了,來吃炒飯時,胖姐專門為她準備了雞湯,「當時我很驚訝,她怎麼知道我生病了?」原來她是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的。
胖姐說,她加了很多老顧客的微信、微博,經常跟他們互動,自己也經常在朋友圈裡發美食照。